我們有句老話:高手過招,招招致命。
有些時候我們也能看得出來,一個高手在一群平凡人當中沒有什麼好觀賞的,只有高手雲集在一群的場面才是最具觀賞和參考性的。
而偏偏又有一句老話說:四兩可撥千斤。
那些看似處於弱勢的人,實際上都把對方的招數結結實實的擋回去了。
楊振寧犀利追問,氣氛緊張
就拿諾獎得主來說,著個獎項即使是在學術界也是非常受科學家們敬畏的,每年的諾獎頒獎典禮都會引得全國的網友前去觀看,就好像諾貝爾獎是西方國家所把持的,發展中國家很少有人能摘取一樣。
現在來看,由於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不管是科學還是文化領域都得到了質的飛躍,但是得這個獎的卻寥寥無幾。
在醫學領域僅屠呦呦一人,文學獎也僅莫言一人摘取,其他領域的獎項更是空白。
而在科學領域,唯一能沾上邊的也僅是美籍華人剛改回中國國籍的楊振寧先生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就這樣,央視曾對於兩位諾獎獲得者進行了事實採訪,這一採訪在當時的反響很大,當時在節目錄製過程中,楊振寧就追問莫言:
你我的家庭背景不同,我的父親是大學教授,你是農民的兒子,同樣站在諾獎頒獎典禮上的時候,你的感受怎麼樣?
這個問題似乎有些犀利,或許楊振寧是出於好意,想深入了解一下文學獎的想法,滿足一下觀眾們的好奇心。
但是在央視這樣的平臺上,這個問題似乎真的有點刁鑽和犀利了,這可讓國外的一些社交媒體鑽了大空子,開始大肆散播這篇充滿爭議的事情。
開頭第一句就說「您是農民的兒子,我是教授的兒子,這都21世紀了,難道還要講究階級歧視嗎?」
就這樣,這類似這樣的報導在國外炒得沸沸揚揚,反觀國內,歧視也沒什麼。
楊振寧教授這句話的其實是暗藏玄機,說對也對,說不對也不對,假如莫言說很高興的話,會被大眾批評為得意忘形。
假如去說感覺很平淡,則又會被說是炒作,謙虛說成了虛偽,直白又會被說上不了臺面,左右為難。但是這個「刁鑽」的問題卻難不倒我們的莫言。
莫言巧妙回答,化解緊張氛圍
面對這各種「炮筒」一般的攝像機,仿佛就要展開一場「口水戰」,危機四伏,但是莫言先生並沒有慌張,他用了很禮貌的語氣緩解了這場緊張的場面,認真聽我楊振寧的提問後他回答:
「我覺得這是跟任何人都不一樣的,因為這是諾貝爾文學獎首次頒發給中國作家!」
此話一出,臺下立刻響起雷鳴掌聲。觀眾紛紛稱讚中國文學界確實是第一次獲得該獎,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沒有什麼可恥的。
作品如其人,美而不自知
在莫言作品《生死疲勞》當中的西門金龍對權力的使得他過度的追求人倫顛倒,超越了綱領和法律的界限,最終得了個滅口的下場,而《紅樹林》中對於林嵐父親的權力的渴望則支配著他把自己的漂亮女兒嫁給了一個智障。
莫言先生的筆下鑄造了形形色色渴望欲望的人物,也塑造了一個灰暗無情的世界。
最終,莫言的中篇小說於201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在得獎之後,他並沒有停止筆耕,與那些沉迷於登頂後得意忘形的作家不一樣,他選擇了繼續拿起筆桿創作,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再次躍然紙上,正是莫言這種低調的努力,獲得了無數人的讚譽。
所以在這裡毛妹要給大家推薦一本莫言先生的《蛙》,《蛙》裡的一切無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節,甚至刊物的名稱都在為生命鳴唱。
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徵式的經營手法,把小說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也即觀照生命、歌贊生命、敬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