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問莫言:你我背景不同,得了諾獎啥感受?莫言回答讓人叫絕

2021-01-19 毛妹日記

我們有句老話:高手過招,招招致命。

有些時候我們也能看得出來,一個高手在一群平凡人當中沒有什麼好觀賞的,只有高手雲集在一群的場面才是最具觀賞和參考性的。

而偏偏又有一句老話說:四兩可撥千斤。

那些看似處於弱勢的人,實際上都把對方的招數結結實實的擋回去了。

楊振寧犀利追問,氣氛緊張

就拿諾獎得主來說,著個獎項即使是在學術界也是非常受科學家們敬畏的,每年的諾獎頒獎典禮都會引得全國的網友前去觀看,就好像諾貝爾獎是西方國家所把持的,發展中國家很少有人能摘取一樣。

現在來看,由於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不管是科學還是文化領域都得到了質的飛躍,但是得這個獎的卻寥寥無幾。

在醫學領域僅屠呦呦一人,文學獎也僅莫言一人摘取,其他領域的獎項更是空白。

而在科學領域,唯一能沾上邊的也僅是美籍華人剛改回中國國籍的楊振寧先生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就這樣,央視曾對於兩位諾獎獲得者進行了事實採訪,這一採訪在當時的反響很大,當時在節目錄製過程中,楊振寧就追問莫言:

你我的家庭背景不同,我的父親是大學教授,你是農民的兒子,同樣站在諾獎頒獎典禮上的時候,你的感受怎麼樣?

這個問題似乎有些犀利,或許楊振寧是出於好意,想深入了解一下文學獎的想法,滿足一下觀眾們的好奇心。

但是在央視這樣的平臺上,這個問題似乎真的有點刁鑽和犀利了,這可讓國外的一些社交媒體鑽了大空子,開始大肆散播這篇充滿爭議的事情。

開頭第一句就說「您是農民的兒子,我是教授的兒子,這都21世紀了,難道還要講究階級歧視嗎?」

就這樣,這類似這樣的報導在國外炒得沸沸揚揚,反觀國內,歧視也沒什麼。

楊振寧教授這句話的其實是暗藏玄機,說對也對,說不對也不對,假如莫言說很高興的話,會被大眾批評為得意忘形。

假如去說感覺很平淡,則又會被說是炒作,謙虛說成了虛偽,直白又會被說上不了臺面,左右為難。但是這個「刁鑽」的問題卻難不倒我們的莫言。

莫言巧妙回答,化解緊張氛圍

面對這各種「炮筒」一般的攝像機,仿佛就要展開一場「口水戰」,危機四伏,但是莫言先生並沒有慌張,他用了很禮貌的語氣緩解了這場緊張的場面,認真聽我楊振寧的提問後他回答:

「我覺得這是跟任何人都不一樣的,因為這是諾貝爾文學獎首次頒發給中國作家!」

此話一出,臺下立刻響起雷鳴掌聲。觀眾紛紛稱讚中國文學界確實是第一次獲得該獎,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沒有什麼可恥的。

作品如其人,美而不自知

在莫言作品《生死疲勞》當中的西門金龍對權力的使得他過度的追求人倫顛倒,超越了綱領和法律的界限,最終得了個滅口的下場,而《紅樹林》中對於林嵐父親的權力的渴望則支配著他把自己的漂亮女兒嫁給了一個智障。

莫言先生的筆下鑄造了形形色色渴望欲望的人物,也塑造了一個灰暗無情的世界。

最終,莫言的中篇小說於201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在得獎之後,他並沒有停止筆耕,與那些沉迷於登頂後得意忘形的作家不一樣,他選擇了繼續拿起筆桿創作,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再次躍然紙上,正是莫言這種低調的努力,獲得了無數人的讚譽。

所以在這裡毛妹要給大家推薦一本莫言先生的《蛙》,《蛙》裡的一切無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節,甚至刊物的名稱都在為生命鳴唱。

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徵式的經營手法,把小說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也即觀照生命、歌贊生命、敬畏生命。  

相關焦點

  • 物理大亨楊振寧,學術研究無數,對話莫言時才發現格局如此狹隘!
    中國斬獲諾獎的人並不多,莫屬物理學家楊振寧和文學家莫言了,在2013年《開講了》的舞臺上,兩個人受邀來到了節目現場,沒想到物理學家和文學家卻令人驚訝的來了一個激烈的對戰。開場楊振寧問莫言:我獲得諾獎時,登上斯德哥爾摩的領獎臺,但與美國人物理學家獲獎者的心情並不一樣。你去領獎時與國人領獎的心情是不是一樣呢?
  • 莫言獲諾貝爾獎卻被楊振寧嘲諷農民出身,他機智回擊,給國人長臉
    每年都有來自全球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參與評選,堪稱臥虎藏龍,競爭激烈,而在這其中,中國歷史上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獎的大才也是屈指可數,前有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後有文學家莫言,屠呦呦。農民出身的文學作家莫言就曾與楊振寧會面,那麼當兩個不同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遇見時,兩人又會有什麼樣令人期待的反應呢?
  • 中國評論界讚譽莫言新作破除「諾獎魔咒」
    中新社北京10月26日電 題:中國評論界讚譽莫言新作破除「諾獎魔咒」中新社記者 應妮獲諾貝爾文學獎八年後,中國著名作家莫言在今年推出了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兩個半月加印了五次,發行總量已超過50萬冊
  • 莫言:晚熟是正面的褒義詞——莫言諾獎後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出版...
    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讓莫言站到了前所未有的聚光燈之下,時隔8年,新作《晚熟的人》問世之際,他做了生平第一次網絡直播,150萬人圍觀了這場新書「雲發布」。談及時下流行的「流量」一說,莫言從洪水流量談起,話鋒一轉,「網絡流量太大會不會帶來某些負作用,我不太好說。我的流量很小,所以我不擔心,也沒有體會。」諾獎之後,莫言的寫作狀態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 莫言獲諾獎後首部作品《晚熟的人》今首發:12個「我」眼中的故鄉潮...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中國籍作家首位獲得者。八年過去,莫言鮮有露面的同時也一直沒有新作和大家見面。本次推出的《晚熟的人》算得上是他打破沉寂之作。在書中,莫言依然根植鄉土,用十二個故事講述了獲得諾獎後的裡裡外外,這其中有喜有悲,有荒誕有現實,時間跨度也從從上個世紀一直延續到了當下社會。
  • 寫作40多年,拿過諾獎,莫言為何感嘆「舉步維艱」?
    2020年7月的最後一天,莫言獲諾獎後的首部新書《晚熟的人》正式面世。在當晚的線上分享會上,莫言這樣向主持人說起自己的衣著。作為莫言獲諾獎後的首部新書,《晚熟的人》中匯集12個故事。而這些故事都和他的家鄉有關。按莫言的說法,這些故事都屬於「知識分子還鄉角度的小說」。他自己也說,這樣一個返鄉視角的小說有過很多很多,而且其中不乏成為經典的作品。
  • 莫言諾獎巨作《豐乳肥臀》:描寫尺度該有多大,出版即遭「封禁」
    但莫言的諾獎巨作《豐乳肥臀》,描寫尺度太大,出版即遭「封禁」。那我忍不住要問,莫言寫的這本書中所描述的尺度有多大?1994年,莫言的母親去世,莫言決心寫一本獻給母親的小說。他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創作了作品《豐乳肥臀》,並在《大家》雜誌中進行了連載。
  • 莫言的作品之所以獲得諾獎,是真才實學,還是迎合了西方人呢?
    莫言的作品,是寫自己的親身經歷過的事,以實事求是為寫作中心,不誇大不縮小的敘述。唯獨的是太直白了,讓有些沒經歷過的人受不了。莫言就是在迎合西方人的胃口。說輕了是諂媚,說重了就是醜化自己的民族。諂媚西方人,就是討好西方人;醜化自己的民族,與叛國無疑。由西方流氓設的遊戲規則,我也是說怎麼有中國的份呢?
  • 什麼是所謂的天才:中國兩位諾獎獲得者楊振寧和莫言是這樣說的
    幾年前,莫言和楊振寧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北京大學同一平臺發表演講,錄製了"開講"節目。在那段時間裡,主持人問了一個很有靈性的問題:眾所周知,他們兩人都獲得過諾貝爾獎,受到全世界的崇拜。我想請他們談談什麼是天才。文人莫言謙虛地說,他認為楊振寧這樣的人是天才。他說:如果必須的話,我認為楊先生是個天才。
  • 莫言獲諾貝爾獎受爭議,白巖松問他刁鑽問題,他的回答很機智
    反正各種質疑聲,從莫言拿獎那一刻開始就沒有停過。莫言獲諾貝爾獎受爭議,白巖松問他刁鑽問題,他的回答很機智當時,白巖松對莫言進行了一次採訪。因為對莫言的爭議聲音很大,白巖松就問到:「你這次回高密,是在躲嗎?」
  • 諾獎作家莫言新作《晚熟的人》:時代變了,新故事照舊精彩
    《晚熟的人》中《火把與口哨》是篇幅最長,人物、年代很集中的故事,講述「文革」期間一段鄉野荒誕故事。「三嬸」遭遇丈夫礦難、兒子被野狼叼走、女兒喝農藥自殺等悲愴苦難,她自製火把、狼牙棒在深夜殺入狼窩,為子復仇,然後氣絕身亡的故事。它延續了莫言傳統的創作風格,用充滿傳奇性和荒誕性的故事,來描寫人的悲苦與災難。
  • 莫言:作家最好的狀態是獨來獨往,別老邀請我
    記者 姜夢詩    庫切開金口了    昨天的中澳文學論壇共分三個單元,其中第二單元為兩位諾獎得主庫切和莫言的演講並答問,無疑,這也是最受矚目的單元。同樣談諾獎話題,庫切談諾獎審美標準的變化,十分簡潔。莫言的發言可以概括為:莫罵我,我也不想得獎來著,我只是一個熱愛寫作的人。
  • 來抖音看 莫言為你解讀「晚熟」
    「我作為一個寫作者,同時也作為作品裡的一個人物,深度地介入到這部書裡。」在莫言看來,新書裡有自己的影子。他希望,把自己這七八年來豐富的感受,用文學的方式表現出來。莫言通過抖音尋找晚熟的人做一個「晚熟」的人在新作《晚熟的人》中,莫言按照自己講故事的習慣,用第一人稱「我」,通過12個故事講述了獲諾獎後的裡裡外外,聚焦那些仿佛近在我們身邊的平凡小人物
  • 外人眼中王蒙與莫言的交往:莫逆之交惺惺相惜
    我還要說,那一次本來是邀請了賈平凹一起來的,結果因為他去參加第七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儀式,沒來成。賈平凹是2010年秋才到的中國海洋大學並加入到海大駐校作家行列的。就在那一屆茅獎上,莫言的作品《四十一炮》也入圍,可惜沒有得獎,倒是已經是海大駐校作家的遲子建獲了獎。那天莫言在海大講完話之後,就有同學捧著他的《四十一炮》來請他籤字。那些同學肯定想不到,他們見到的,給他們籤字的莫言會是未來的諾獎得主。
  • 莫言送給楊振寧的12字打油詩,被其珍藏多年:真正的高手在民間
    而這幅字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2句打油詩,他親手寫了之後贈送給楊振寧的,在楊振寧的面前談物理,那可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了。而楊振寧是這麼有名氣的一個人,肯定不止莫言自己送過字畫,可即便是這樣,楊振寧還是將這幅字珍藏多年,可見他對這幅字的認可和莫言的欣賞。
  • 十年蘊積,十二個故事——莫言新作《晚熟的人》聚焦小人物,把自己...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中國籍作家首位獲此獎者。2020年,距莫言獲諾獎已經過去整整八年,距他出版上一部小說已過去整整十年。有人說莫言將陷入「諾獎魔咒」——得了諾獎就很難再進行持續創作,但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前主席埃斯普馬克卻說:「我相信莫言得獎後依然會寫出偉大的作品,他真的有一種力量,沒有人會阻止他。」
  • 莫言和張藝謀「俗」照曝光!農民兒子得諾貝爾獎,莫言經歷了啥?
    01、農民的兒子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先生曾對莫言說:「講起諾貝爾獎,你(莫言)跟我走了不同的路,我們的出身也完全不一樣。你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我是一個大學教授的兒子」。一席話引得臺下鬨笑聲一片,也讓莫言的身世,就此浮現在公眾面前。
  • 莫言成功參軍惹眾怒,全村無一人送行,莫言:我是一個晚熟的人
    莫言自己也說過當時能夠當兵都是看家庭成分,因為自己家是中農,所以好幾次都無法成功,公社武裝部長的兒子跟莫言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主動找到莫言說:「你寫一封信,我交給我爸爸。」於是莫言寫了一封信交給了他,沒過多久,莫言的入伍通知書就傳下來了,他趁著鄉親們上工幹活的時間悄悄在棉花加工廠做了體檢。
  • 莫言真是靠醜化中國人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嗎?得了獎卻被罵了8年
    這樣的境遇直到8年前,我國當代傑出作家莫言先生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自此宣告中國文學不再只是"割據東亞,偏安一隅"。出人意料地,莫言先生榮獲諾獎,卻引來眾生喧譁,惡評如潮,尤其受各路網友批判,幾年之間仍有千夫所指之勢。
  • 林少華:在臺灣講莫言與村上春樹
    臺灣淡江大學找我去用日語講講村上。我說講村上可以,但要用漢語或「國語」講。這倒不是我刻意凸顯主體性,主要是因為臺灣畢竟是講中國話的地方。再說我的日語終究不如漢語出口成章,何必揚短避長呢!同胞到底容易溝通,當即表示OK。我又提出不光講村上,要莫言村上一起講,比較兩者的同與不同。對方連聲叫好,鼓勵說大家肯定感興趣。是啊,哪能不感興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