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晚熟是正面的褒義詞——莫言諾獎後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出版...

2020-12-14 瀟湘晨報

「50多年前,我就熟悉流量這個詞。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高密東北鄉的秋天經常陰雨連綿、洪澇蟲災,村頭大喇叭廣播,今天下午水庫會放下多少流量,所有男女老少立刻上河堤防洪。流量太大會造成決堤,村莊淹了、房子倒了、牛羊死了,莊稼澇了,流量太大會造成災難。」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讓莫言站到了前所未有的聚光燈之下,時隔8年,新作《晚熟的人》問世之際,他做了生平第一次網絡直播,150萬人圍觀了這場新書「雲發布」。談及時下流行的「流量」一說,莫言從洪水流量談起,話鋒一轉,「網絡流量太大會不會帶來某些負作用,我不太好說。我的流量很小,所以我不擔心,也沒有體會。」

諾獎之後,莫言的寫作狀態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所謂諾獎「魔咒」是否存在?莫言坦言,這是一種客觀情況,大部分獲獎者因為年齡原因,創作的巔峰期已過,甚至有人獲獎後沒幾年就告別了人世。「但也有不少作家在獲獎之後仍然寫出了偉大的作品,比如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我能否超越自己,能否打破諾獎這個魔咒,現在還不好判斷,但我一直在努力。這八年來,儘管發表的作品不多,但我一直在寫作和為寫作做準備,花費在案頭的準備時間遠比寫這本新書的時間要多。」

《晚熟的人》是一部中短篇小說集,莫言將自己寫進了故事裡。讀者隨著小說裡的「莫言」,在獲獎後回到高密東北鄉,發現家鄉一夕之間成了旅遊勝地,《紅高粱》影視城拔地而起,山寨版「土匪窩」和「縣衙門」突然湧現,「還有我家那五間搖搖欲倒的破房子,竟然也堂而皇之地掛上了牌子,成了景點」。

「我敢把自己的真實名字放到小說裡,就做好了接受一切的準備,無論讀者從哪個角度來解讀都可以。有時候,這個『莫言』在小說裡的表現連我都控制不了。也許我在生活中不會這樣做,但在小說裡,他這樣做了。我和小說裡的『莫言』對視,我在看他,他也在看我。」莫言說,小說裡的很多人物是他的小學同學、朋友,半個世紀前的故事一直延續到現在,小說裡的人物跟著他一起隨社會變化而變化、成長。「知識分子返鄉是小說裡經常表現的命題。我在高密東北鄉出生、長大、離開,從開始寫作起一直使用這個視角。但這個視角本身會發生變化,首先變化的是我自己的視野和思想認識,其次,無需否認的是諾獎帶來的變化。過去,我僅僅是一個作家,或者說是一個知名作家,獲得諾獎這個事件,在作家身份上又添了一層更複雜的色彩。在當今這樣一個網絡信息社會,這樣一種身份的人回到故鄉,所遇到的人和事要比過去豐富得多。」

何時能交出新的長篇?莫言直言,大部分讀者包括很多評論者都覺得,一個作家只有拿出一部長篇來,仿佛才能證明他的才華和力量。「魯迅沒寫過長篇,沈從文沒寫過長篇,國外沒寫過長篇的偉大作家更多,如莫泊桑、契訶夫等。但我們應該承認,長篇小說無論從體量還是反映生活的廣度、豐富性上,的確超過中短篇。我沒有把中篇、短篇和長篇對立起來,這三種形式都是不可替代的,但我確實還有長篇的夢想,希望能在最近幾年裡拿出一部好的長篇來。」莫言說,寫長篇不算特別困難,半年時間一定能寫完,但他要寫的必定和過去不一樣,「是不是比以前的藝術水平更高?很難說。但故事不一樣,時代不一樣,使用的語言也有變化,應該是一種非常明確的追求。所以,我正在努力。」

《晚熟的人》帶熱「晚熟」,莫言解讀,晚熟的概念很豐富。「從文學、藝術角度來說,一個作家、藝術家過早成熟、定型,藝術創作之路可能也就走到了終點。同時,這也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智慧。農村裡有些人,大家會覺得他們的智力水平好像不太高,嘲諷他們晚熟,甚至背後叫他們傻子。但實際上,這些人可能是在裝傻。當社會進步了,自由度越來越大,能為更多人提供展示才華和能力的機會,過去看起來很平常的人突然幹出了一番事業,我的小說裡就有這樣一些人。」

「晚熟是正面的,是一個褒義詞,代表求新求變、不願過早固步自封的精神。」莫言總結。

【來源:半島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莫言:晚熟是正面的褒義詞
    莫言坦言想做「晚熟的人」談「晚熟的人」 晚熟也是一個很豐富的概念,首先從文學的角度,從藝術的角度來講,一個作家或者一個藝術家過早的成熟了、定型了、不變化了,我想他的藝術創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終點。我們都希望自己的作品不斷變化,希望能夠不斷超越自己。
  • 莫言獲諾獎後首部作品《晚熟的人》今首發:12個「我」眼中的故鄉潮...
    莫言《晚熟的人》斬獲諾貝爾文學獎略顯沉寂的莫言終於再次用文字回到了讀者的視野中!7月31日上午,人民文學出版社宣布,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部作品《晚熟的人》正式面市。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中國籍作家首位獲得者。八年過去,莫言鮮有露面的同時也一直沒有新作和大家見面。本次推出的《晚熟的人》算得上是他打破沉寂之作。在書中,莫言依然根植鄉土,用十二個故事講述了獲得諾獎後的裡裡外外,這其中有喜有悲,有荒誕有現實,時間跨度也從從上個世紀一直延續到了當下社會。
  • 來抖音看 莫言為你解讀「晚熟」
    莫言通過抖音尋找晚熟的人做一個「晚熟」的人在新作《晚熟的人》中,莫言按照自己講故事的習慣,用第一人稱「我」,通過12個故事講述了獲諾獎後的裡裡外外,聚焦那些仿佛近在我們身邊的平凡小人物當從文學藝術角度來看「晚熟」,他認為,一個作家或藝術家過早成熟了,定型了,不再變化了,那麼藝術創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終點。「所以,作家都不希望自己過早成熟定型,這樣就可以使藝術生命、創造力保持得更長久一些。」「其實,『晚熟』是一個褒義詞,代表了一種求新求變、不願意過早地固步自封的精神狀態。」莫言說道。對於「晚熟」,莫言的理解相較於旁人顯得獨到而深刻。
  • 諾獎作家莫言新作《晚熟的人》:時代變了,新故事照舊精彩
    《晚熟的人》中《火把與口哨》是篇幅最長,人物、年代很集中的故事,講述「文革」期間一段鄉野荒誕故事。「三嬸」遭遇丈夫礦難、兒子被野狼叼走、女兒喝農藥自殺等悲愴苦難,她自製火把、狼牙棒在深夜殺入狼窩,為子復仇,然後氣絕身亡的故事。它延續了莫言傳統的創作風格,用充滿傳奇性和荒誕性的故事,來描寫人的悲苦與災難。
  • 午間星聞 | NBA停擺141天迎來複賽,戈貝爾14+12罰球絕殺鵜鶘;莫言獲諾獎後首部作品《晚熟的人》今首發
    莫言獲諾獎後首部作品《晚熟的人》今首發:12個「我」眼中的故鄉潮起潮落斬獲諾貝爾文學獎略顯沉寂的莫言終於再次用文字回到了讀者的視野中!7月31日上午,人民文學出版社宣布,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部作品《晚熟的人》正式面市。
  • 十年蘊積,十二個故事——莫言新作《晚熟的人》聚焦小人物,把自己...
    7月31日,莫言攜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讀者視野,這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部作品,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小人物,12個故事,把自己寫入小說,莫言說:「小說中的莫言,實際上是我的分身,就像孫猴子拔下的一根毫毛。他執行著我的指令,但他並不能自己做出什麼決定,我在觀察著、記錄著這個莫言與人物交往的過程。」
  • 回歸故土,他用左鐮寫作|莫言《晚熟的人》
    對這些作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評價,但對於讀者和研究者來說,無疑都是值得重視的文本。探討這些作品,不只是認識莫言新的寫作成果,也是理解莫言與當代文學有意味的關係。莫言新作《晚熟的人》2020年8月,獲諾貝爾文學獎8年後的莫言攜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再度於公眾視野中亮相,對「諾獎魔咒」的質疑作出了無聲的回答。
  • 莫言成功參軍惹眾怒,全村無一人送行,莫言:我是一個晚熟的人
    我國作家莫言就講過「自己是晚熟的人」,莫言自從獲得諾貝爾獎後首次發布了自己新作《晚熟的人》,在裡面就講了自己是個「晚熟的人」,這種高度總結從年輕時候參軍上就能體現,而且是全村無一人送行,但哪怕這樣莫言還是堅持的說道「我永遠是高密的兒子」,不過這裡面卻另有原因。
  • 寫作40多年,拿過諾獎,莫言為何感嘆「舉步維艱」?
    2020年7月的最後一天,莫言獲諾獎後的首部新書《晚熟的人》正式面世。在當晚的線上分享會上,莫言這樣向主持人說起自己的衣著。這小說裡的人物跟我一樣,隨著社會的發展,慢慢地變化、在成長、在晚熟。」同樣,莫言自己也化身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莫言講故事向來愛用第一人稱「我」,《晚熟的人》延續了這一習慣。只是新書的「我」大都借用了作家本人當下的年齡和身份。莫言說,自己既是《晚熟的人》的寫作者,也「作為作品中的人物,深度地介入到這部書裡去」。
  • 莫言:「晚熟的人」這個概念很豐富
    新華網北京8月10日電(記者 袁思陶)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8年以來,社會各界和讀者對莫言的新作充滿殷切期待。不久前,莫言攜其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新作《晚熟的人》與大家正式見面。這本書到底講了哪些新的故事,塑造了哪些有時代氣息的鮮活人物?還有,莫言下一步的創作計劃是什麼?近日,新華網文化頻道主編袁思陶邀請莫言深度對話,回答一些大家都關心的熱點問題。
  • 何謂晚熟?莫言:從呆傻到人精,發小蔣二借著我獲獎的機會發了財
    那麼,既然不想早熟,那麼晚熟好不好呢?也未必見得好。在聊莫言新作《晚熟的人》之前,先來看一個85後姑娘的實例。晚熟的莫言,打破諾獎魔咒力求突破《晚熟的人》,是莫言的一個中篇小說,也是他最新中短篇小說集的書名。這本書12個故事裡的好幾人,都有晚熟的特質,但具體你讓我說晚熟是什麼,一時也不好說清,我們往下看。
  • 中國評論界讚譽莫言新作破除「諾獎魔咒」
    中新社北京10月26日電 題:中國評論界讚譽莫言新作破除「諾獎魔咒」中新社記者 應妮獲諾貝爾文學獎八年後,中國著名作家莫言在今年推出了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兩個半月加印了五次,發行總量已超過50萬冊
  • 莫言《晚熟的人》:40歲以前活給別人看,40歲以後活出自己的樣子
    到底莫言是好是壞?莫言在最新的作品《晚熟的人》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這是一本莫言寫給自己的書,也是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後的首部作品。莫言:我就是晚熟的人什麼是晚熟?是大器晚熟的輝煌?在莫言的筆下,晚熟的人是後知後覺,這一點跟我們普通人一樣,哪怕是年紀到了三十、四十、五十在某一個方面還是保持著年輕的脾氣,有的時候心思單純,有的時候成熟穩重,這就是晚熟的人。
  • 莫言《晚熟的人》,裡面的一句話,說中多少「養家男人」的無奈!
    《晚熟的人》是我唯一讀過的莫言著作,我一讀就讀了三遍,很喜歡裡面的一句話,說中了多少「養家男人」的無奈!實話實說,在讀《晚熟的人》之前,我一直不太喜歡莫言的作品,因為從莫言那些作品的書名,就讓我感覺有些壓抑, 而讀到《晚熟的人》也是我在逛書店的時候,實在不知道買什麼的時候,就隨手拿了一本書看了幾眼,而這本書就是《晚熟的人》,就這幾眼就讓我愛不釋手了,所以這本書也成了我唯一讀過的莫言的作品!
  • 人民網文娛年終特別策劃——「收穫2020」文藝星開講丨莫言:「講...
    原標題:人民網文娛年終特別策劃——「收穫2020」文藝星開講丨莫言:「講故事的人」,回來了核心閱讀:晚熟是一個褒義詞,既是一種求新求變、不願固步自封的精神,也是一種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在《晚熟的人》裡,我既是寫作者,同時也是深度介入到故事裡的一個人物。
  • 名家讀書|畢飛宇解讀《晚熟的人》:老莫言之外跑出一個新莫言
    『編者註:此文為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畢飛宇在莫言《晚熟的人》新書分享會的速記稿,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授權紅星新聞發布。』莫言《晚熟的人》新書分享會現場(左一為畢飛宇,右二為莫言)老實說,《晚熟的人》裡面好多人物我印象深,因為時間關係,在《鬥士》裡面的武功這個人物,我的印象非常深。中篇《火把與口哨》裡面的三嬸,也許還得再加上三叔,這兩個人是一體的,但比較下來,三嬸完整度更高。
  • 從今天起,做個「晚熟的人」|雪櫻天使讀書會第十二期精彩回顧
    12月13日,迎來雪櫻天使讀書會第十二期,主講人與大家分享諾獎獲得者、著名作家莫言的最新力作《晚熟的人》。按照慣例,首先介紹了莫言的創作心路和代表作品,這部作品,是莫言回到故鄉,追述往事,與此前作品不同的是,他從幕後來到臺前,既是作者,也是小說中的人物。
  • 得諾貝爾獎卻被罵了整整8年,莫言的作品為啥不被認可?
    提到莫言我們自然而然會想到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我國在文學獎上唯一獲得的中國作家,他的作品的藝術性,文學價值當然是不容置疑的。莫言的一系列長篇小說《檀香刑》《蛙》《豐乳肥臀》等等,跨越時代和空間,從民國到當代,從高密農村到城市,整整寫了一個世紀。
  • 亦真亦幻的 莫言還鄉記
    莫言這一年成了諾貝爾獎得主,他的人和書迅速成為國人的焦點。自此以後,莫言成為炙手可熱的大名人,無數的採訪,無數的活動,無數的新聞……處於輿論中心的作家本人,其實是緘默的。而作為莫言的讀者,我期待的是他不要因為這個獎就停止創作,畢竟有很多作家獲獎後就再也沒有寫出好的作品來。8年過去了,一直沒有看到他的小說作品出來,要知道他當年能夠在幾十天內就寫完一部長篇,如此驚人的創作力難道消失了麼?
  • 《晚熟的人》:莫言,啄木鳥死在樹洞裡,吃虧就在一張嘴上
    《晚熟的人》:莫言,啄木鳥死在樹洞裡,吃虧就在一張嘴上莫言小說的語言風格向來獨特,幽默詼諧是其一。讀本書時,忍俊不禁是常態。他善於自誇,卻不自知,我們看他是如何吹噓的:今年一年,我在全國一百所大學做了巡迴演講,出版了五本詩集,並舉辦了三場詩歌朗誦會。我要掀起一個詩歌復興高潮,讓中國的詩歌走向世界。讀到此處,你大約覺得熟悉,因為現實裡從不缺少這類人,拿自誇當本領,能力不足,全靠嘴湊,莫言賦予金希普詼諧的語言,讓這一人物具有象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