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評論界讚譽莫言新作破除「諾獎魔咒」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10月26日電 題:中國評論界讚譽莫言新作破除「諾獎魔咒」

中新社記者 應妮

獲諾貝爾文學獎八年後,中國著名作家莫言在今年推出了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兩個半月加印了五次,發行總量已超過50萬冊。

研討會現場 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

得到市場認可的同時,文學評論界也不吝讚譽,「2020年有了《晚熟的人》,就是中國小說創作的一個豐年。」

缺席的莫言,不缺席的作品

日前在北京舉行的莫言近作研討會,集合了中國最有話語權的評論家。

作為主持人,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執行主任張清華教授一開場就透露「莫言老師反覆斟酌之後決定不在場,讓大家發言更加自由」,但後面的話一掃全場失望之情並引來一陣鬨笑,「他晚上要陪大家吃飯,而且有好酒,希望各位不要發言之後就走了。」

不在場的莫言,在評論家嘴裡的稱呼變成了「老莫」,親熱而接地氣。

「蘇童曾經跟我說,老莫現在就是一個慈祥的長輩,慈眉善目的感覺特別親熱。」作家格非認為,莫言的寫作回到了「誠」,這點非常重要。為什麼是誠,而不是真?格非解釋,當今社會中有不同的意見和觀點,甚至是不同立場。我有我的真,你有你的真,這就導致非常尖銳的對立。這個對立當中,作為當代文學的一個寫作者,他如何面對這個事情做判斷?「我讀莫言的這本書,就覺得他是老老實實回到事情本身。其中透出來的一種特殊魅力就是『誠』:非常誠實的希望跟讀者交流的一個作家。」

《小說選刊》主編、著名作家徐坤是莫言的粉絲,她評價這本書對莫言的重要性在於「是一本去除諾獎魔咒的書」,「得諾獎之後肯定是哆嗦的不敢寫,他一開始也是,試探著手腳觸摸外面的溫度,得到一些反饋,悄悄地在寫,最難得是保持了他穩健的姿態。」

大家一致同意著名評論家孟繁華的斷語,「儘管好的長篇不多,但2020年有了《晚熟的人》,就是中國小說創作的一個豐年。」

《晚熟的人》書封 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

虛實「莫言」帶來新的閱讀樂趣

《晚熟的人》中作者直接代入「莫言」,毫不避諱地向讀者敞開了獲得諾獎後的生活。跟著「莫言」回到家鄉高密東北鄉,看到「我家那五間搖搖欲倒的破房子,竟然也堂而皇之地掛上了牌子,成了景點」。對這樣的安排,莫言此前解釋,「小說中的莫言,實際上是我的分身,我在觀察著、記錄著這個莫言與人物交往的過程。」

這樣的設計直接帶來小說風格的變化。著名作家、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李洱認為,小說的敘述人稱從「我爺爺」變成了「諾獎之後的莫言」,這一轉變讓小說從虛構到非虛構,小說的故事從傳奇到日常,從天馬行空到帖地飛翔;小說的敘述語態從吶喊到彷徨,從熱烈到安詳。

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輯應紅則認為,書裡書外兩個莫言之間的關係很有意思。作者本人經歷的介入打破了真實與虛構的界限,亦真亦幻,難分虛實,這也是《晚熟的人》帶給讀者新的閱讀樂趣之所在。

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評論家李敬澤指出了一個更為深刻的變化:此前莫言的寫作從一開始就是站在高密東北鄉,而到了《晚熟的人》他是從外面回去。「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現代文學一個非常根本的主題,就是魯迅式的回鄉主題。」他指出,莫言的回鄉主題又不同於魯迅,魯迅面對的是一個幾乎停滯毫無變化的鄉,而在中國巨大的社會變革中,莫言面對的則幾乎是一個沸騰的主體,小說中「莫言」也是滿懷著困惑又好奇的心情去面對它。

在格非看來,中國鄉村主題寫作還有很大空間,「莫言寫了,還寫得很好」。他指出,作家和批評家需要打破城鄉觀念的對立,在更高意義上來把握中國不同的地域文化以及自己的生存。(完)

相關焦點

  • 莫言:晚熟是正面的褒義詞——莫言諾獎後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出版...
    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讓莫言站到了前所未有的聚光燈之下,時隔8年,新作《晚熟的人》問世之際,他做了生平第一次網絡直播,150萬人圍觀了這場新書「雲發布」。談及時下流行的「流量」一說,莫言從洪水流量談起,話鋒一轉,「網絡流量太大會不會帶來某些負作用,我不太好說。我的流量很小,所以我不擔心,也沒有體會。」諾獎之後,莫言的寫作狀態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 楊振寧問莫言:你我背景不同,得了諾獎啥感受?莫言回答讓人叫絕
    楊振寧犀利追問,氣氛緊張就拿諾獎得主來說,著個獎項即使是在學術界也是非常受科學家們敬畏的,每年的諾獎頒獎典禮都會引得全國的網友前去觀看,就好像諾貝爾獎是西方國家所把持的,發展中國家很少有人能摘取一樣。現在來看,由於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不管是科學還是文化領域都得到了質的飛躍,但是得這個獎的卻寥寥無幾。
  • 諾獎作家莫言新作《晚熟的人》:時代變了,新故事照舊精彩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師文靜莫言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共有12個故事,絕大多數故事都是從「文革」寫到改革開放之後,最後著力聚焦當下世情,用冷靜直白寫盡鄉村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小人物,道盡人的百態,講述時代潮起潮落。與前作相對而言,作家本身將筆觸延伸得很長、很遠,但瞄準當下的具象寫實,讓其新作距離讀者很緊密,很親近。
  • 來抖音看 莫言為你解讀「晚熟」
    作家莫言新作《晚熟的人》一面世,書中眾多金句很快流傳網絡,引發許多網友共鳴。近期,莫言作為「都來讀書」領讀人,在抖音分享了新作內容和寫作感悟。「我作為一個寫作者,同時也作為作品裡的一個人物,深度地介入到這部書裡。」在莫言看來,新書裡有自己的影子。他希望,把自己這七八年來豐富的感受,用文學的方式表現出來。
  • 莫言諾獎後散文新作 |《馬的眼鏡》
    ©Franz Marc馬的眼鏡文 | 莫言本文首發於《文匯學人》1984年解放軍藝術學院創辦文學系,徐懷中老師是首任主任這兩篇作品對我來說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馬蹄》表達了我的散文觀,發表後頗受好評,還獲得了當年的「解放軍文藝」獎。《秋水》中,第一次出現了「高密東北鄉」這個文學地理名稱,從此,這個「高密東北鄉」就成了我的專屬文學領地。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以為我是在《白狗鞦韆架》這篇小說中第一次寫下了「高密東北鄉」這幾個字,在國內外都這樣講,後來,我大哥與高密的幾位研究者糾正了我。
  • 莫言獲諾獎後首部作品《晚熟的人》今首發:12個「我」眼中的故鄉潮...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中國籍作家首位獲得者。八年過去,莫言鮮有露面的同時也一直沒有新作和大家見面。本次推出的《晚熟的人》算得上是他打破沉寂之作。在書中,莫言依然根植鄉土,用十二個故事講述了獲得諾獎後的裡裡外外,這其中有喜有悲,有荒誕有現實,時間跨度也從從上個世紀一直延續到了當下社會。
  • 莫言的作品之所以獲得諾獎,是真才實學,還是迎合了西方人呢?
    莫言的作品,是寫自己的親身經歷過的事,以實事求是為寫作中心,不誇大不縮小的敘述。唯獨的是太直白了,讓有些沒經歷過的人受不了。莫言就是在迎合西方人的胃口。說輕了是諂媚,說重了就是醜化自己的民族。諂媚西方人,就是討好西方人;醜化自己的民族,與叛國無疑。由西方流氓設的遊戲規則,我也是說怎麼有中國的份呢?
  • 物理大亨楊振寧,學術研究無數,對話莫言時才發現格局如此狹隘!
    對話莫言時才發現格局如此狹隘!中國斬獲諾獎的人並不多,莫屬物理學家楊振寧和文學家莫言了,在2013年《開講了》的舞臺上,兩個人受邀來到了節目現場,沒想到物理學家和文學家卻令人驚訝的來了一個激烈的對戰。開場楊振寧問莫言:我獲得諾獎時,登上斯德哥爾摩的領獎臺,但與美國人物理學家獲獎者的心情並不一樣。你去領獎時與國人領獎的心情是不是一樣呢?
  • 十年蘊積,十二個故事——莫言新作《晚熟的人》聚焦小人物,把自己...
    7月31日,莫言攜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讀者視野,這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部作品,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小人物,12個故事,把自己寫入小說,莫言說:「小說中的莫言,實際上是我的分身,就像孫猴子拔下的一根毫毛。他執行著我的指令,但他並不能自己做出什麼決定,我在觀察著、記錄著這個莫言與人物交往的過程。」
  • 寫作40多年,拿過諾獎,莫言為何感嘆「舉步維艱」?
    2020年7月的最後一天,莫言獲諾獎後的首部新書《晚熟的人》正式面世。在當晚的線上分享會上,莫言這樣向主持人說起自己的衣著。在莫言看來,這兩個「莫言」既像面對鏡子的關係,像是一個實體對著一個影子的關係,更像一個人看到了自己的分身一樣,像孫猴子拔下的一根毫毛。資料圖:莫言。韋亮 攝舊瓶裡有什麼新酒?作為莫言獲諾獎後的首部新書,《晚熟的人》中匯集12個故事。
  • 莫言諾獎巨作《豐乳肥臀》:描寫尺度該有多大,出版即遭「封禁」
    莫言諾獎巨作《豐乳肥臀》:描寫尺度該有多大,出版即遭「封禁」莫言是我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的文章充滿了懷舊和怨鄉的豐富情緒。他通過魔幻現實主義將歷史社會與民間故事相結合。他迥異的思想和藝術特點在中國文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 文壇前浪出新作 「直播賣書」成熱詞
    影響力和話語權可說無人能出其右,但他們沒有吃老本,都在2020年拿出了新作。   新作品   文壇前浪紛紛出新作莫言獲諾獎8年後出《晚熟的人》   2020年可謂是「文學大年」,賈平凹莫言馮驥才王蒙劉心武等一批文壇前浪紛紛拿出新作,賈平凹寫了《暫坐》和《醬豆》兩部長篇小說;莫言獲諾獎8年後,拿出新作《晚熟的人》;馮驥才推出全新隨筆集《書房一世界》,輯錄七十餘篇精妙短文;王蒙的《笑的風》以婚戀故事
  • 莫言諾獎巨作:《豐乳肥臀》描寫尺度有多大膽,一度被評價為禁書
    《豐乳肥臀》是莫言的代表作,給他的諾獎增添了很大的分量。1997年,《豐乳肥臀》奪得中國有史以來最高額的「大家·紅河文學獎」,獲得高達十萬元人民幣的獎金。這本書在讀者中產生重大影響的同時,也引來了多方的爭議。直到今日,網絡上仍然有人回顧這本書,同時回顧這本書在當時帶來的討論和爭論。
  • 莫言瑞典領諾獎 微電影《莫貝爾的故事》被熱捧
    今天是莫言在瑞典領取諾貝爾文學獎的日子,而由齊魯晚報微電影工作室出品的一部描寫莫言的動漫微電影《莫貝爾的故事》今日也在各大網站上線,而且播出後非常受推崇,首日觀者即突破十萬人次。  「5分鐘片子做得很生動,劇情雖然搞笑,但也真實可信,喜劇化地再現莫言獲諾獎前後的故事,看了後很有感觸。」一位網友如此評說《莫貝爾的故事》。
  • 莫言:作家最好的狀態是獨來獨往,別老邀請我
    當庫切遇到去年剛獲得諾獎的中國作家莫言,會擦出什麼火花?昨日,為期兩天的第二屆中澳文學論壇在北京舉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J.M.庫切領銜8位澳大利亞作家參加此次論壇,中方8人代表團則以莫言為首。這是莫言和庫切兩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首次聚首,進行文學對話。在庫切來華期間,他最新一部小說《耶穌的童年》中文版將出版,幾乎與3月的英文版全球同步出版。
  • 莫言:晚熟是正面的褒義詞
    本文摘選自莫言《晚熟的人》新書分享會速記稿,未經發言者審定。圖片來自分享會現場莫言談《晚熟的人》 這部小說裡面很多人物都是我的小學同學,我的小學同學一下子回到差不多五六十年前,所以是半個多世紀以前的故事一直延續到現在,這個小說裡的人物跟我一起慢慢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在變化、在成長、在晚熟。
  • 回歸故土,他用左鐮寫作|莫言《晚熟的人》
    文 | 陳曉明發表於《文藝報》自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來,各方面都期盼莫言有新作問世。然而,他需要平靜,需要思考和整理;讀者也需要冷靜,需要理性與平和。獲諾貝爾文學獎,這是國際文學界對莫言的某種形式的肯定和褒獎,中國的讀者猛然間也能感受到原來中國文學也可以與世界文學比肩,在文學自信心提升的同時,對莫言的期待無疑也提高了幾個階梯。莫言沉靜了數年,終於不負眾望,近兩年在《收穫》《十月》《人民文學》等雜誌上連續發表了十多篇作品,包括短篇小說、詩歌和戲劇。
  • 莫言:從呆傻到人精,發小蔣二借著我獲獎的機會發了財
    在聊莫言新作《晚熟的人》之前,先來看一個85後姑娘的實例。這位姓崔的姑娘畢業九年,廣漂四年深漂五年,她說:這九年裡我比同齡人都要成長得更慢,更晚熟,同齡的同學朋友基本都結婚有家庭了,我至今一個人孤獨的生活著。
  • 「陪跑」諾獎多年的文學家,不止村上春樹一位
    在結果揭曉前賠率高居不下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不得不又一次接受與諾獎擦肩而過的命運。 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頒發給了百餘位優秀作家,褒獎他們「創作出富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然而,百年諾獎也無法避免出現遺珠,世界各地都有不少著名作家,多年無緣諾貝爾獎。 村上春樹
  • 他的左鐮,他的筆——試談莫言近作的藝術取向
    獲諾貝爾文學獎,這是國際文學界對莫言的某種形式的肯定和褒獎,中國的讀者猛然間也能感受到原來中國文學也可以與世界文學比肩,在文學自信心提升的同時,對莫言的期待無疑也提高了幾個階梯。莫言沉靜了數年,終於不負眾望,近兩年在《收穫》《十月》《人民文學》等雜誌上連續發表了十多篇作品,包括短篇小說、詩歌和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