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高度不是由他的家世的財富所決定的, 一個人思維的高度,決定了這個人所能達到的高度。 心胸有多寬,以後的路就會走得有多寬。 —— 女神經
大家好,這裡是女神精讀書屋。
今天這篇文章跟大家說的是一代物理大亨楊振寧。
雖是好友路不同
要說楊振寧必說鄧稼先。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與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交情甚好,於是兩個孩子從小就開始頻繁往來。
後來兩人考上了西南聯合大學,在物理,數學方面,楊振寧總是做得有聲有色,鄧稼先就稍微欠缺一些。但是他們曾經一起立志許下了將來功成名就一定要效忠祖國的誓言。
楊振寧首先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1950年夏26歲的鄧稼先也獲得了博士學位,於是他迫不及待地收拾行囊回國,美國政府注意到了這個年輕的東方人,開出了常人難以拒絕的offer和優待,好友楊振寧也勸他不要回國,但是沒能擋住鄧稼先,從此中國就有了兩彈一星。
1957年,楊振寧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便加入了美國國籍。
雖是好友但是路卻不同。但最終楊振寧還是回國執教了,而且為中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物理大亨楊振寧,學術研究無數
物理大亨楊振寧,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臺北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名譽院士……光是頭上的這些頭銜就有十多個。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中美關係鬆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
在學術方面,他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裡程碑性貢獻。還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而且楊振寧後來還在鄧稼先在被「鬥」時救了他一命。
對話莫言時才發現格局如此狹隘!
中國斬獲諾獎的人並不多,莫屬物理學家楊振寧和文學家莫言了,在2013年《開講了》的舞臺上,兩個人受邀來到了節目現場,沒想到物理學家和文學家卻令人驚訝的來了一個激烈的對戰。
開場楊振寧問莫言:我獲得諾獎時,登上斯德哥爾摩的領獎臺,但與美國人物理學家獲獎者的心情並不一樣。你去領獎時與國人領獎的心情是不是一樣呢?
這邊莫言還沒有開口,楊振寧立馬又問:「你跟我走的路不同,我是大學教授,你是農民的兒子,共同站在諾獎的頒獎臺上,你感受如何?」
這句話瞬間就顯示出了楊振寧的格局之小,不過女神經還是更願意去相信他是情商比較低。
莫言巧妙回答,展現愛國精神
而對於此,莫言的回答讓所有的人為他點讚,他面不改色地說:「我覺得是跟任何人不一樣的,因為這是諾貝爾文學獎第1次頒發給中國籍的作家。」
莫言的格局儼然已經上升到了一個國家的高度。
我們知道楊振寧的父親也是海歸的教授,那相比他來說,莫言從一個毫無背景的農民爬到這一步,成為中國唯一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已經實屬不易。
可以說,莫言在文學方面的成就是無人能及的,尤其是他作品中蘊藏的魔幻現實主義的思想,也是我們如今文學作品中極度缺乏的。
正如著名作家龍應臺對於莫言的評價:「莫言得獎,太棒了!最喜歡莫言的《生死疲勞》,他的小說充滿方言,可以徹底看到村落的經驗是如何給人充沛的生命力,最泥土的人就是最國際的。
在2012年10月11日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很多人都說莫言已經陷入了「諾獎魔咒」,恐怕以後很難再去提筆創作了。
但是近日他攜新作《晚熟的人》亮相京東直播,已經正式開啟新書發售了。
在《晚熟的人》這本蘊積了近十年的新作中,莫言改變了他一貫的講故事的方式,既延續了以往的創作風格,又明顯注入了新的元素——汪洋恣肆中多了冷靜直白,夢幻傳奇裡多了具象寫實。
全書包含12個故事,十二個故事有喜有悲,有荒誕有現實,從上個世紀到當下社會,從歷史深處步入現實百態。就好像在白紙上畫了一個個地點,最後讀完你才發現,這是一個時代的潮起潮落。
不同於以往的作品,這次他在《紅唇綠嘴》中塑造了我們並不陌生的一個人——網絡「大咖」高參。那他在書中被莫言塑造成了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呢?
點擊購買:
女神精讀書屋,關注我,每天在這裡和大家準時相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