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大亨楊振寧,學術研究無數,對話莫言時才發現格局如此狹隘!

2020-12-11 女神精讀書屋

一個人的高度不是由他的家世的財富所決定的, 一個人思維的高度,決定了這個人所能達到的高度。 心胸有多寬,以後的路就會走得有多寬。 —— 女神經

大家好,這裡是女神精讀書屋。

今天這篇文章跟大家說的是一代物理大亨楊振寧。

雖是好友路不同

要說楊振寧必說鄧稼先。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與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交情甚好,於是兩個孩子從小就開始頻繁往來。

後來兩人考上了西南聯合大學,在物理,數學方面,楊振寧總是做得有聲有色,鄧稼先就稍微欠缺一些。但是他們曾經一起立志許下了將來功成名就一定要效忠祖國的誓言。

楊振寧首先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1950年夏26歲的鄧稼先也獲得了博士學位,於是他迫不及待地收拾行囊回國,美國政府注意到了這個年輕的東方人,開出了常人難以拒絕的offer和優待,好友楊振寧也勸他不要回國,但是沒能擋住鄧稼先,從此中國就有了兩彈一星。

1957年,楊振寧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便加入了美國國籍。

雖是好友但是路卻不同。但最終楊振寧還是回國執教了,而且為中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物理大亨楊振寧,學術研究無數

物理大亨楊振寧,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臺北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名譽院士……光是頭上的這些頭銜就有十多個。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中美關係鬆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

在學術方面,他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裡程碑性貢獻。還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而且楊振寧後來還在鄧稼先在被「鬥」時救了他一命。

對話莫言時才發現格局如此狹隘!

中國斬獲諾獎的人並不多,莫屬物理學家楊振寧和文學家莫言了,在2013年《開講了》的舞臺上,兩個人受邀來到了節目現場,沒想到物理學家和文學家卻令人驚訝的來了一個激烈的對戰。

開場楊振寧問莫言:我獲得諾獎時,登上斯德哥爾摩的領獎臺,但與美國人物理學家獲獎者的心情並不一樣。你去領獎時與國人領獎的心情是不是一樣呢?

這邊莫言還沒有開口,楊振寧立馬又問:「你跟我走的路不同,我是大學教授,你是農民的兒子,共同站在諾獎的頒獎臺上,你感受如何?」

這句話瞬間就顯示出了楊振寧的格局之小,不過女神經還是更願意去相信他是情商比較低。

莫言巧妙回答,展現愛國精神

而對於此,莫言的回答讓所有的人為他點讚,他面不改色地說:「我覺得是跟任何人不一樣的,因為這是諾貝爾文學獎第1次頒發給中國籍的作家。」

莫言的格局儼然已經上升到了一個國家的高度。

我們知道楊振寧的父親也是海歸的教授,那相比他來說,莫言從一個毫無背景的農民爬到這一步,成為中國唯一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已經實屬不易。

可以說,莫言在文學方面的成就是無人能及的,尤其是他作品中蘊藏的魔幻現實主義的思想,也是我們如今文學作品中極度缺乏的。

正如著名作家龍應臺對於莫言的評價:「莫言得獎,太棒了!最喜歡莫言的《生死疲勞》,他的小說充滿方言,可以徹底看到村落的經驗是如何給人充沛的生命力,最泥土的人就是最國際的。

在2012年10月11日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很多人都說莫言已經陷入了「諾獎魔咒」,恐怕以後很難再去提筆創作了

但是近日他攜新作《晚熟的人》亮相京東直播,已經正式開啟新書發售

在《晚熟的人》這本蘊積了近十年的新作中,莫言改變了他一貫的講故事的方式,既延續了以往的創作風格,又明顯注入了新的元素——汪洋恣肆中多了冷靜直白,夢幻傳奇裡多了具象寫實。

全書包含12個故事,十二個故事有喜有悲,有荒誕有現實,從上個世紀到當下社會,從歷史深處步入現實百態。就好像在白紙上畫了一個個地點,最後讀完你才發現,這是一個時代的潮起潮落。

不同於以往的作品,這次他在《紅唇綠嘴》中塑造了我們並不陌生的一個人——網絡「大咖」高參。那他在書中被莫言塑造成了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呢?

點擊購買:

女神精讀書屋,關注我,每天在這裡和大家準時相約。

相關焦點

  • 為何楊振寧在北大演講「天才」時,卻隻字不提愛因斯坦?
    ,而是楊振寧給諾獎帶給他榮光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家都在說楊振寧是比肩愛因斯坦的科學家當莫言和楊振寧在北大發表演講時,當主持人問及你們覺得什麼「天才」時莫言回答稱:「我覺得楊先生就是天才」。三就是愛因斯坦較為大膽,敢去嘗試,敢於說出以及做出,喜歡打破常規這3個原因相互加持,才讓愛因斯坦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並且楊振寧還說到,在愛因斯坦之前,已經最好有兩個科學家非常接近廣義相對論的真相了,只不過那個時期的科學家比較保守,沒有大膽的想像和嘗試,一直覺得時間就是絕對的,這才讓膽大的愛因斯坦所破解。
  • 楊振寧答中小學生:數學是研究物理的工具,這個說法我不贊成
    數學一詞源於古希臘語,帶至一切的學習研究。隨著人類知識體系的愈發完備,數學又被分為基礎數學與高等數學。在如今的學生心中,數學已經成了研究其他學科的重要工具,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在諾貝爾物理學獎華人獲獎者楊振寧的心中,數學的意義遠不止如此。
  • 什麼是所謂的天才:中國兩位諾獎獲得者楊振寧和莫言是這樣說的
    幾年前,莫言和楊振寧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北京大學同一平臺發表演講,錄製了"開講"節目。在那段時間裡,主持人問了一個很有靈性的問題:眾所周知,他們兩人都獲得過諾貝爾獎,受到全世界的崇拜。我想請他們談談什麼是天才。文人莫言謙虛地說,他認為楊振寧這樣的人是天才。他說:如果必須的話,我認為楊先生是個天才。
  • 楊振寧反覆推薦的物理啟蒙書,開啟每個孩子的物理天賦!
    《楊振寧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述:1933年秋,楊振寧考上了崇德中學………有一天,楊振寧在學校圖書館看到一本名為《神秘的宇宙》的書,他被書中所講的奇妙的宇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所吸引,回家竟對父母親說:「將來有一天我要拿諾貝爾獎!」那時,楊振寧12歲,上初中才一年左右。
  • 在物理領域霍金和楊振寧相比怎麼樣,誰才是第二個「愛因斯坦」?
    在物理領域霍金和楊振寧相比怎麼樣,在物理領域楊振寧和霍金誰的成就更偉大?誰才是第二個「愛因斯坦」?對於霍金的認識,大多數人都是欽佩其「身殘志堅」的精神並且在民間的名氣很大,主要得益於其的社會活動和科普著作。
  • 莫言獲諾貝爾獎卻被楊振寧嘲諷農民出身,他機智回擊,給國人長臉
    諾貝爾獎我們都知道,是用於獎賞在物理、化學、醫學、文學、經濟、和平等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全球著名獎項,是多少科學工作者、文學創作家等其他包含領域的人夢寐以求的最終成就。每年都有來自全球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參與評選,堪稱臥虎藏龍,競爭激烈,而在這其中,中國歷史上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獎的大才也是屈指可數,前有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後有文學家莫言,屠呦呦。農民出身的文學作家莫言就曾與楊振寧會面,那麼當兩個不同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遇見時,兩人又會有什麼樣令人期待的反應呢?
  • 楊振寧:不要搞大型對撞機,高能物理這個領域30年前就走上末路了
    中國科學家楊振寧,國際上著名的物理學家,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在粒子物理學以及其他物理相關研究中也有很高的建樹。但是,為什麼他會發出:"不要搞大型對撞機,高能物理這個領域30年前就走上末路了。"這樣的聲音呢?楊振寧楊教授反對大型對撞機繼續研究中國科學院的大禮堂中,97歲的楊振寧楊教授依然神採奕奕坐在講臺上和學生們進行討論互動。
  • 楊振寧:受邀和愛因斯坦交流1.5小時,但什麼也沒學到,很遺憾
    無數數理天才共同譜寫了現代物理學史,哥白尼、牛頓、愛因斯坦、波爾、楊振寧……人類群星閃耀,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兩彈元勳鄧稼先院士也對楊振寧的學術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楊振寧的"規範場理論"非常重要,幾乎可與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相媲美。1972年,中國原定投入一億美元進行加速器研究,被楊振寧極力阻止,直言中國當時經濟發展情況並不適合開始這項研究。
  • 莫言送給楊振寧的12字打油詩,被其珍藏多年:真正的高手在民間
    在我國著名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的書房中掛了這麼一幅字:仰觀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雖然只有12個字,卻大氣磅礴,有水平更有氣勢。而這幅字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2句打油詩,他親手寫了之後贈送給楊振寧的,在楊振寧的面前談物理,那可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了。
  • 中國物理科學家楊振寧,成就不輸愛因斯坦,他有哪些學術貢獻呢?
    現在我們要講的這個人叫楊振寧,對於這個名字,很多人都不會感到陌生。中國人的臉第一次出現在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的頒獎臺上,這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名叫楊振寧,正是因為這一獎項,他才在世界上享有盛名。但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取得如此多的科學研究成果,人們對他的了解越來越多,直到1964年,他才獲得美國國籍。
  • 楊振寧先生的學術地位和主要學術成就是什麼?
    直到最近看到這篇評述楊振寧先生的,因為標題引起了我的好感,所以我完整閱讀了。但是,我發現,周小平先生還是周小平先生,習慣用謊言打擊謊言,依然得不到我的任何尊敬。例如,為了說明楊振寧先生的學術地位,他在文中說:2000 年時《自然》評選了人類過去千年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全人類總共只有 20 多人上榜(人類物理學終極封神榜單),楊振寧先生在這個評選中名列 18 位,並且他還是這個榜單裡唯一一個活著的物理學家。
  • 楊振寧問莫言:你我背景不同,得了諾獎啥感受?莫言回答讓人叫絕
    有些時候我們也能看得出來,一個高手在一群平凡人當中沒有什麼好觀賞的,只有高手雲集在一群的場面才是最具觀賞和參考性的。而偏偏又有一句老話說:四兩可撥千斤。那些看似處於弱勢的人,實際上都把對方的招數結結實實的擋回去了。
  • 楊振寧:理論物理的工作是「猜」,而數學講究的是「證」
    一方面,物理學界中像楊振寧先生那樣,覺得理論物理的研究太自由,胡亂猜測皆成文章,認為數學還比較好的。另一方面,數學界如Quine和Jaffe那樣,覺得目前數學研究要求每個結論都必需證明的要求,太束縛人的思想。應該允許人們大膽地猜測,允許有根據而未經完全確認的數學結論發表出來。二者孰是孰非,看來需要一個平衡。許多問題涉及哲學和社會學層面,就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決的了。
  • 楊振寧在清華時月薪有多高?看完具體數字,你或許才明白他的偉大
    他之前一直在美國不回來,直到晚年才回國,當時有不少人認為,楊振寧回國只是為了養老。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1944年,楊振寧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研究生畢業,碩士論文導師是清華大學王竹溪教授。在這期間,他學了不少關於物理方面的知識,後來他在家人的支持之下,離開祖國去了美國,接受先進的思想和文化教育。
  • 楊振寧與李政道「三起三落」的友情
    但是獲得了如此巨大榮譽的楊振寧和李政道,卻沒有如眾人所想一樣成為終身的學術搭檔,反而在經歷了"三起三落"之後徹底決裂。一、學術雙子的相遇說起李政道和楊振寧,兩人的緣分糾葛一直很深,他們的求學過程中的一些經歷也非常的接近。
  • 三分鐘了解楊振寧到底有多厲害?
    楊振寧是愛因斯坦以後最偉大的科學家,大家也許會覺得很詫異,但事實上就是如此!一直以來科學家都跟普通大眾保持距離,假如我們對科學的保持不明覺厲、敬而遠之的態度,其實並不影響我們踏踏實實過完一生,但如果你知道了他們的「英雄事跡」,你對他們的態度也許就會180度大轉彎!
  • 楊振寧直言:李政道非常聰明卻有個缺陷,後來才沒有更大成就
    03李政道對楊振寧心懷不滿,決定離開普林斯頓,到了哥倫比亞大學任教。原本以為兩人不會再合作,但卻在一次偶然機會裡,李政道看到楊振寧的一篇論文中存在疑點,他聯繫楊振寧並指出了這個疑點,兩人才再次合作並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這次合作為後來他們發現宇稱不守恆奠定了基礎。
  • 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是著名的科學家,二人為何互相敵視?誰貢獻大?
    李政道首先發現宇稱不守恆毫無異議。楊振寧比李政道大五歲,他貶低李政道沒有洞察力和數學能力,那他為什麼還和李政道合作,他有提攜後生的高風亮節嗎?如果有,就沒有決裂了。說明宇稱不守恆是李政道發現的。楊振寧接受他他爸爸的數學基因,做了數學計算上的工作。楊振寧說是他首先發現宇稱不守恆,太陽從西方升起時,我能相信一半
  • 楊振寧講(經典)數學笑話兼論數學和物理的關係
    它的中譯文已被收入楊振寧的新著「讀書教學再十年」(臺灣時報出版公司,1995), 這裡記錄的有關數學與物理學的關係, 來自筆者在1995年末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 訪問楊振寧先生時的一些談話材料, 因為不是系統的談話, 故稱「漫談」。一.
  • 楊振寧跟李政道的故事人人皆知,如果只論學術成就,誰更高呢?
    楊振寧跟李政道之間的故事,可能是中國科學界最有名的公案了。兩人在1957年,因宇稱不守恆理論共獲貝爾物理學獎。而五年之後,楊振寧和李政道分道揚鑣,不但不再合作,還形同路人。那如果只論學術成就,誰更高呢?兩人分手之後,楊振寧又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理論,比如楊-米爾斯理論,這個理論有多牛牛呢。楊振寧自己有一個評價:通常得諾貝爾獎的重要性,可以說那是10年之間最重要的物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