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對撞機對於我們非專業人士來說,感覺這個名詞似乎和我們的生活並沒有什麼聯繫,但事實是,我們生活中的便利都來源於科技進步和創新的功勞。
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粒子加速器的身影,遠的不說,就我們家家戶戶都有的電視,電視的配件設施,就需要例子加速器;核工程和核科學;物理、化學等的基礎研究;射線治療、消毒殺菌、食品的射線處理等國民經濟的各種領域。
大型對撞機
大型對撞機-粒子加速器
大型對撞機屬於高能物理學研究的範疇,它的存在將會是粒子加速器上的世界之最,其功勞來自80個不同的國家的科學家,總數約有7000名。
建造大型對撞機耗費的人力物力非一般研究所比,光設備的建造就需要5萬噸左右,還有需要的機器30公裡長,所以儘管科學家們費盡心思,但外界因素也延遲了他們的動作。
中國科學家楊振寧,國際上著名的物理學家,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在粒子物理學以及其他物理相關研究中也有很高的建樹。但是,為什麼他會發出:"不要搞大型對撞機,高能物理這個領域30年前就走上末路了。"這樣的聲音呢?
楊振寧
楊教授反對大型對撞機繼續研究
中國科學院的大禮堂中,97歲的楊振寧楊教授依然神採奕奕坐在講臺上和學生們進行討論互動。針對楊教授說出"盛宴已經結束"的話題有位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男生對其進行發問,是否依然還堅持這一說法,並表明自己未來即將會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講臺的他們熱愛物理,並且希望自己在未來成為物理界的佼佼者。禮堂中一片寂靜,都在等待著楊教授的回答,不料,在思考片刻之後,他的回答依然堅持自己之前的觀點。當然,理由也給得很足。
楊振寧
反對原因
第一點,關於大型對撞機在資金的投入參考美國方面,其花費過於昂貴;第二點,依然是在資金問題上,如果在對撞機領域投入過多,那麼相對於其他的研究就會減少其中的經費;第三點,中國目前的現狀,依然是屬於發展中國家,對於對撞機的需求沒有那麼緊迫;
第四點,大型對撞機的研究法方向只是一個猜測,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到最後可能也只是一場空;第五點,高能物理探索的方向有很多,不必將太多精力都放在一個假想上面;第六點,由於技術有限,未來的主動權可能在其他國家手中;
第七點,楊教授認為高能物理研究方面在未來短時間內並沒有實際上的應用方向。
在這個討論會上,他不僅僅解答了這個問題,也回答了很多學術上的其他問題,包括研究物理的感悟,還有對未來發展的設想以及人生價值的實現。他認為現在的研究者應該在有發展前景的領域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楊振寧
對於提出問題的那位研究生,他對高能物理和對撞機非常的熱愛,就對楊教授的回答不太滿意,並且反問道:"高能物理學研究的進展,難道不是取決於我們是否要繼續努力嗎?"
但楊教授的回答依然是,作為一個過來人,他了解物理,也了解未來的發展趨勢,高能物理學並不在未來的發展方向內,希望他也不要繼續執迷不悟。
雖然物理界的大亨已經發出了這樣的聲音,但是為了中國高能物理學的發展,仍有一部分的執著的人繼續進行著研究。其中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就有幾位不服氣的"挑釁者"。
楊振寧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
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中的王貽芳院士,中國首位獲得基礎物理學突破獎的研究員,對大型對撞機的爭議做出了回應。
他針對楊振寧教授的《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公開進行了反對,他認為在科學研究中爭議是永久存在的,但不能因為有人反對,就放棄這個領域的研究,這不僅僅是對之前研究人員的不負責,更是對科學的不尊重。
他提到各個國家都在不停地進行這個領域的研究,如果我們就此放棄,就只能望塵莫及。更何況,現如今留學人才能夠大量回歸,對我國的研究而是一種莫大的支持。
他表示,這項研究會繼續進行,而且希望未來有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夠參與進來,在最短的時間內趕超別的國家。
王貽芳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方亞泉
中科院地方亞泉曾發表過言論關於楊振寧教授反對繼續研究大型對撞機的文章,他對楊教授的見解有贊同也有部分的不理解。據他所說,楊教授曾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勸解當時在場開會的年輕學者放棄對撞機的研究。
那時的他也很迷茫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但是他很慶幸自己堅持了下來,沒有後悔自己的選擇,而且認為對大型對撞機的研究並非結束了,反而是一個開始。
他表示,要知道,探索一個未知的領域,何嘗不是摸著石頭過河,當出現挫折時,難免會想到要放棄,但是如果就此放棄,怎麼可能會發現前方的希望呢?高能物理研究中需要具備必備素質,那就是能夠承受研究過程中的孤獨。
對撞機
它不像那種熱門行業,人人都能涉足也都能夠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都能夠觸及到,看起來似乎在不斷的進步和發展,但物理領域,需要非常專業紮實的理論基礎和過人的見解才會有所突破,但是如果就此放手止步不前也許永遠都落後一步。
做研究是不需要計較得失的,既然熱愛就去追求其中的真理,即使希望很渺茫也要不惜一切代價去嘗試。就像我們當初剛開始研發原子彈時一樣,何嘗不是經歷了一段黯淡無光的日子?在方亞泉看來,大型對撞機在現有的基礎上再進行研究並不會花費高昂的造價。
方亞泉
楊教授作為一個有經驗的科學家,他像一個長輩一樣為了自己的孩子少走彎路,所以對其諄諄教誨,避免其誤入歧途,但是中國有句老話不撞南牆不回頭,年輕人就是需要這股勁去闖去拼才能有突破。未來是個方程式,想要解出未知數,就必須要進行不斷地探索。
有進步就會有爭議,而問題就是前進的腳印,只要挨個解決了問題,就一定能夠達到目標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