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不要搞大型對撞機,高能物理這個領域30年前就走上末路了

2021-01-19 孔甲丙

大型對撞機對於我們非專業人士來說,感覺這個名詞似乎和我們的生活並沒有什麼聯繫,但事實是,我們生活中的便利都來源於科技進步和創新的功勞。

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粒子加速器的身影,遠的不說,就我們家家戶戶都有的電視,電視的配件設施,就需要例子加速器;核工程和核科學;物理、化學等的基礎研究;射線治療、消毒殺菌、食品的射線處理等國民經濟的各種領域。

大型對撞機

大型對撞機-粒子加速器

大型對撞機屬於高能物理學研究的範疇,它的存在將會是粒子加速器上的世界之最,其功勞來自80個不同的國家的科學家,總數約有7000名。

建造大型對撞機耗費的人力物力非一般研究所比,光設備的建造就需要5萬噸左右,還有需要的機器30公裡長,所以儘管科學家們費盡心思,但外界因素也延遲了他們的動作。

中國科學家楊振寧,國際上著名的物理學家,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在粒子物理學以及其他物理相關研究中也有很高的建樹。但是,為什麼他會發出:"不要搞大型對撞機,高能物理這個領域30年前就走上末路了。"這樣的聲音呢?

楊振寧

楊教授反對大型對撞機繼續研究

中國科學院的大禮堂中,97歲的楊振寧楊教授依然神採奕奕坐在講臺上和學生們進行討論互動。針對楊教授說出"盛宴已經結束"的話題有位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男生對其進行發問,是否依然還堅持這一說法,並表明自己未來即將會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講臺的他們熱愛物理,並且希望自己在未來成為物理界的佼佼者。禮堂中一片寂靜,都在等待著楊教授的回答,不料,在思考片刻之後,他的回答依然堅持自己之前的觀點。當然,理由也給得很足。

楊振寧

反對原因

第一點,關於大型對撞機在資金的投入參考美國方面,其花費過於昂貴;第二點,依然是在資金問題上,如果在對撞機領域投入過多,那麼相對於其他的研究就會減少其中的經費;第三點,中國目前的現狀,依然是屬於發展中國家,對於對撞機的需求沒有那麼緊迫;

第四點,大型對撞機的研究法方向只是一個猜測,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到最後可能也只是一場空;第五點,高能物理探索的方向有很多,不必將太多精力都放在一個假想上面;第六點,由於技術有限,未來的主動權可能在其他國家手中;

第七點,楊教授認為高能物理研究方面在未來短時間內並沒有實際上的應用方向。

在這個討論會上,他不僅僅解答了這個問題,也回答了很多學術上的其他問題,包括研究物理的感悟,還有對未來發展的設想以及人生價值的實現。他認為現在的研究者應該在有發展前景的領域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楊振寧

對於提出問題的那位研究生,他對高能物理和對撞機非常的熱愛,就對楊教授的回答不太滿意,並且反問道:"高能物理學研究的進展,難道不是取決於我們是否要繼續努力嗎?"

但楊教授的回答依然是,作為一個過來人,他了解物理,也了解未來的發展趨勢,高能物理學並不在未來的發展方向內,希望他也不要繼續執迷不悟。 

雖然物理界的大亨已經發出了這樣的聲音,但是為了中國高能物理學的發展,仍有一部分的執著的人繼續進行著研究。其中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就有幾位不服氣的"挑釁者"。

楊振寧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

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中的王貽芳院士,中國首位獲得基礎物理學突破獎的研究員,對大型對撞機的爭議做出了回應。

他針對楊振寧教授的《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公開進行了反對,他認為在科學研究中爭議是永久存在的,但不能因為有人反對,就放棄這個領域的研究,這不僅僅是對之前研究人員的不負責,更是對科學的不尊重。

他提到各個國家都在不停地進行這個領域的研究,如果我們就此放棄,就只能望塵莫及。更何況,現如今留學人才能夠大量回歸,對我國的研究而是一種莫大的支持。

他表示,這項研究會繼續進行,而且希望未來有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夠參與進來,在最短的時間內趕超別的國家。

王貽芳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方亞泉

中科院地方亞泉曾發表過言論關於楊振寧教授反對繼續研究大型對撞機的文章,他對楊教授的見解有贊同也有部分的不理解。據他所說,楊教授曾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勸解當時在場開會的年輕學者放棄對撞機的研究。

那時的他也很迷茫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但是他很慶幸自己堅持了下來,沒有後悔自己的選擇,而且認為對大型對撞機的研究並非結束了,反而是一個開始。

他表示,要知道,探索一個未知的領域,何嘗不是摸著石頭過河,當出現挫折時,難免會想到要放棄,但是如果就此放棄,怎麼可能會發現前方的希望呢?高能物理研究中需要具備必備素質,那就是能夠承受研究過程中的孤獨。

對撞機

它不像那種熱門行業,人人都能涉足也都能夠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都能夠觸及到,看起來似乎在不斷的進步和發展,但物理領域,需要非常專業紮實的理論基礎和過人的見解才會有所突破,但是如果就此放手止步不前也許永遠都落後一步。

做研究是不需要計較得失的,既然熱愛就去追求其中的真理,即使希望很渺茫也要不惜一切代價去嘗試。就像我們當初剛開始研發原子彈時一樣,何嘗不是經歷了一段黯淡無光的日子?在方亞泉看來,大型對撞機在現有的基礎上再進行研究並不會花費高昂的造價。

方亞泉

楊教授作為一個有經驗的科學家,他像一個長輩一樣為了自己的孩子少走彎路,所以對其諄諄教誨,避免其誤入歧途,但是中國有句老話不撞南牆不回頭,年輕人就是需要這股勁去闖去拼才能有突破。未來是個方程式,想要解出未知數,就必須要進行不斷地探索。

有進步就會有爭議,而問題就是前進的腳印,只要挨個解決了問題,就一定能夠達到目標之地。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楊振寧要反對我國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原來是時機未到
    數百年前,人類就走上了科學發展的道路,用科學不斷研究探索這個世界的秘密。這個世界以及地球之外的宇宙對於我們來說有著太多的奧秘,古時候的人們對於這些奧秘無法理解,於是將它們都歸於神仙之說,有了許多的神話傳說。在神話傳說,這個宇宙以及宇宙的一切都是神創造的,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對於神學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懷疑。
  • 楊振寧極力反對,僅以一票險勝,1400億元的粒子對撞機到底是什麼
    2016年,在是否建粒子對撞機的問題上,中國科學家分成了旗幟分明的兩派,一派是以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為代表的科學家,堅決反對建設粒子對撞機; 另一派是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王貽芳為代表的科學家,極力贊成建設粒子對撞機。
  • 楊振寧為家國犧牲個人利益,放棄他夢寐以求的高能粒子對撞機
    一場引起全民大討論的高能粒子對撞機項目之爭終於落下帷幕,需耗資2000億的大型粒子對撞機撥款計劃以6:5票被否決,主張反對建設對撞機的楊振寧「贏」了。僅從這6:5的選票比例就能看出,這個項目確實誘惑巨大,建與不建都在一念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對錯可言。
  • 楊振寧最後一戰,寧願得罪中科院,也要阻止中國花千億建造對撞機
    楊振寧在19年四月份的時候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禮堂做過一次演講,當時一個來自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學生問了楊振寧一個問題。「我想代表我所有的同學再問您一次,您現在對我們建造CEPC的想法有沒有改變?」
  • 楊振寧的最後一戰:阻止中國為耗資相當於三峽大壩的超大對撞機買單
    男生讀研一,來自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未來即將從事CEPC(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預研工作。4年前,針對CEPC該不該建,楊振寧與男生老師,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之間爆發了一場大戰。從事高能物理研究的人,都指望這個項目上馬,不然他們在剩下的歲月中將無事可幹。前一陣子,任正非呼籲,要加強基礎教育,砸錢砸不出來科學家。
  • 楊振寧國科大演講互動:我懂高能物理,我認為你不要走這方向
    楊先生與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近兩千研究生再次分享了自己的學習與研究經歷(圖 1),並明確重申,對於幾年前反對中國建造大型對撞機這一觀點,「我的看法完全沒有改變」。本刊特將報告及聽眾交流全文整理,經楊振寧先生審定發表,以志盛事。
  • 大型對撞機之爭:價值、目標和圖景——讓對撞機之爭撞出科學界與社會、科學界內部的良性互動 袁嵐峰
    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受過科學訓練的理性愛國者們組建的智庫。
  • 耗資1400億的粒子對撞機到底值不值?楊振寧明確反對:還沒到時機
    因此只要有了粒子對撞機,科學家便能測量出更詳盡的數據,甚至發現新的粒子。可以說要在量子和粒子物理學前沿深入的研究,那麼粒子對撞機就是不可獲取的一道工具。 我國也曾提出過建設大型粒子對撞機的計劃。但是這個計劃有的人支持,也有的人提出反對,第一個拿到諾貝爾物理學家的華人楊振寧教授便提出了反對意見。
  • 為了促使中國建造粒子對撞機,王貽芳院士拼了,個人捐資50萬美元
    相信前段時間大家都或多或少的聽說了「中國要不要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這個議題。作為中國高能物理的領軍人物,中科院王貽芳院士可以說是為此煞費苦心,操心操力的為其發言,包括在前段時間的騰訊科技WE大會上,王貽芳院士更是積極的表示:「中國真的要建造屬於自己的大型粒子對撞機了,現在世界上上百億的裝置有很多,中國卻一個都沒有,這是不合理的,首期建造對撞機只需要360億就夠了,再不建真的就要被國外拉開距離了
  • 如何評價文章《楊振寧的最後一戰》對超大對撞機計劃與超弦理論的...
    這幾天,一篇名為《楊振寧的最後一戰》的自媒體文章火了。文章探討的是最近幾年一直在科學界有爭議的話題:中國是否有必要建設下一代大型高能粒子對撞機。中國是否應該建設超大型高能粒子對撞機的問題,爭議由來已久。反對方最大的聲音是指著這個項目「花錢多」,不一定有成果。支持方表示,這是一次能讓中國成為世界高能物理中心的機會,還能極大推動中國高端製造業的發展。
  • 耗資1400億的粒子對撞機被否決,楊振寧為何極力反對?
    教育是國之重器,科技是發展根本,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正式開始,蒸汽機的出現,讓英國迅速走上資本主義社會,以英國為首,工業革命先後在西方各國萌芽、發展。
  • 楊振寧:把天賦帶到美國,對中國有何貢獻?讓中國損失減少100億
    中國科學界,曾經有一個熱門議題:我們中國到底要不要建的高能粒子對撞機。這臺高能粒子對撞機的用途是什麼?是經過粒子的碰撞來研究粒子,從而發現新粒子, 這在物理界來說:是物理學研究的最前沿領域。 第三:就眼前這些研究,對中國的變化不會不會在短時間內有太大的影響和變化,到不如多投些錢到生命科學領域,如重大疾病治療的突破,使我國人民百姓受益。 事實上,早在40年前,楊振寧對高能粒子對撞機有說過一句評價:他說,高能量的粒子對撞機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 王貽芳熱衷於建設的對撞機,是幹什麼的有什麼用?
    這對於一直致力於高能物理領域研究的王貽芳院士來說,可能是一件十分遺憾的事情。此後王貽芳為了進一步探測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尋找這個世界最小單元構成我們可見世界的奧秘,不斷地推動著大型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的建設,但是過程卻並非一帆風順,在中國另一位高能物理領域的泰鬥楊振寧就表示了明確反對。
  • 為何楊振寧和中科院院士怒爭對撞機?直言:建好也是為他國做嫁衣
    為何楊振寧和中科院院士怒爭對撞機?直言:中國現在不能建,不能便宜外國人2016年,我國針對是否建造粒子對撞機這一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贊成派與反對派旗幟分明。一方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王貽芳為代表,認為建造粒子對撞機將對我國物力研究工作的展開帶來很大的好處。
  • 中國建造世界最大粒子對撞機,澤披子孫萬代,恩惠綿延不絕
    他可能是我國下一代大型對撞機——100公裡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領導者,因此,他是興建大型粒子對撞機的支持者。當時,持反對意見的是楊振寧,他認為,興建大型粒子對撞機的成功機率只有40%,其結果具有太大的不確定性。因此,興建大型粒子對撞機並不是當下階段應該考慮的事情。
  • 中國為啥要建造世界最大的對撞機?騰訊這場科學大會有答案
    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的一番分享,作為丁肇中的學生,他領導國內兩大粒子物理實驗,將中國高能物理研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並與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展開了一場備受關注的學術論戰。 物理學界分為兩種觀點,王貽芳力挺建造大型對撞機,認為這是中國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一旦成功將會改變未來,而且這個設施可以吸引更多國外優秀人才,有利於提高中國基礎科學的地位。 而楊振寧先生則認為,中國沒必要建造這個昂貴的東西,而且結果還是未知,應該把錢用在其他高回報的科研領域。
  • 成就不輸牛頓愛因斯坦,卻被罵滾出中國,楊振寧究竟有多厲害?
    反對CEPC項目被誤解成阻止中國科研發展縱觀那場針對楊振寧的惡意罵戰,究根究底其核心原因只有一個:楊振寧反對中國開展CEPC項目,即高能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設。高能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設優勢在於——它能夠提高我國在高能物理領域的探索能力,更可以促進希格斯粒子性質、宇宙早期演化等一系列物理難題的解決,一度被寄以厚望。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建設高能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所需資金非常高昂,整個項目建設完成至少要投入三百億美元的資金,約合人民幣兩千億元。
  • 97歲楊振寧最後一戰:寧可背負罵名,也要阻止中國研發千億項目
    楊老可能對相對論、哥派量子論之後的物理理論,有著難言的失望!備註:有一次,楊振寧先生對一個研究生回答道:我懂高能物理,我認為你不要走這個方向!現在許多科學家在物理迷宮走入了死胡同,前後摸不到門。於是超玄來了,說你不用管門在哪了,用大錘(對撞機)砸牆,能砸破就一片光明天人合一,飛出銀河系不再是夢想。
  • 82歲楊振寧娶28歲翁帆,被質疑16年,國人是否欠他一個道歉?
    原本,楊振寧在標準物理領域的成就,實際上要超過霍金的。但是他娶翁帆的這件事,令他名聲掃地,人們對他沒什麼好感,選擇性地忽視了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就這樣,這一對看起來頗為奇怪的夫妻,在網友的質疑聲中過了16年。
  • 關於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楊振寧是這樣評價的
    中國在量子技術領域有很多舉世矚目的成就: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量子通信技術領跑全世界;九章量子計算機的問世標誌著中國在量子計算領域有著衝擊世界第一的實力。量子世界是反常識的,也沒有多少人接受過正規專業的《量子力學》課程學習。正規的量子科學方面的介紹不容易被人理解,一些打著量子概念的歪理邪說、虛假產品倒是很容易將人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