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啥要建造世界最大的對撞機?騰訊這場科學大會有答案

2021-01-12 騰訊網

讓前沿科技發揮向善的價值

今天,軍武菌有幸參加了一年一度的騰訊WE科技大會,作為一場非商業的全球科學大會,今年的主題為「小宇宙」,重點探索微觀物質中的宏觀世界。並邀請來多位國際權威專家向我們分享不同領域的突破和進展情況。

都是各個領域的大牛,咱也不敢問

在現場,讓我最為關注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的一番分享,作為丁肇中的學生,他領導國內兩大粒子物理實驗,將中國高能物理研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並與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展開了一場備受關注的學術論戰。

對於這場「神仙打架」,咱也不好評價,我只說說因為啥。

騰訊WE大會上分享研究的王貽芳院士

2016年前後,中國的物理學界引發一爭論,當時有中國擬在2022年動工建造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大型對撞機的計劃,需要花費幾百億至上千億的資金,爭論由此而出:中國到底該不該花數百億人民幣建造世界最大的對撞機?

物理學界分為兩種觀點,王貽芳力挺建造大型對撞機,認為這是中國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一旦成功將會改變未來,而且這個設施可以吸引更多國外優秀人才,有利於提高中國基礎科學的地位。

而楊振寧先生則認為,中國沒必要建造這個昂貴的東西,而且結果還是未知,應該把錢用在其他高回報的科研領域。

這個巨大的圓圈就是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

美國也曾建造超導超級對撞機(SSC),花費30多億美元都沒建造好,最終不了了之。2008年歐洲花費100億美元也建成了一個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這是一個27公裡的圓型隧道,位於地下100米,是人類目前造出的最大裝置。

隧道內部

造這麼大一個圓圈,就是為了讓「粒子」在這個超長距離圓管道裡加速,一直加速到接近光速的99.9999991%!然後兩個「粒子」在這個速度下相撞。物理學家期待能夠撞出某些新物質。可惜歐洲實驗了那麼多年,也沒有撞出想要的東西。

沒有人能知道對撞機到底能撞出什麼東西,或許永遠也撞不出東西。所以,楊振寧的觀點並沒有錯,畢竟360億人民幣對於任何國家來說,都不是一個小數目。

那麼中國為什麼寧願花這麼多錢,也要造?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還不富裕的時候,就曾在國家領導人的支持下,投資2.4億人民幣建造了中國第一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幫助中國躋身於世界八大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帶動了中國相關高技術產業的發展。

當時同樣有很多人反對建造對撞機:

「這個東西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用,搞它能幹什麼?」

「我們一共就這麼點錢,全給你們了,其他人怎麼辦?」

200多年前,法拉第第一次當眾表演「電」的時候,旁邊的貴婦問他:「你發現這個東西,能有什麼用呢?」

法拉第回答:「夫人,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有什麼用呢?」

而如今,電已經成為人類無法缺少的必需品。

在上世紀初,兩名德國科學家在實驗中意外發現當質子撞擊到鈾原子核上時會發生一種奇怪的新反應。他們翻覆實驗上百次,花費了10年都沒能弄明白質子撞擊鈾原子核時爆發出來的能量是什麼。

直到1938年答案逐漸被發現,隨後,美國動用60萬人,投資20億美元,歷時數年根據這種核裂變製造出當今威力最大的武器——原子彈。同時,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也建立起來,這種意外撞擊發生的反應,成為人解決人類能源的重要發明。

在十幾年前,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原來那個未知的碰撞反應,會迸發出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強大能量。

前段時間上映的電影《攀登者》中方五洲面對學生的質疑曾說了一句話:「幾億人不能只想著吃飯這點問題」

美國人、歐洲人的對撞機未能發現成果,不代表中國同樣如此,因為你不可能知道未來的某一天會撞出來個什麼新東西,而這個東西很可能會改變人類文明。

就像有位研究員說的那樣:18世紀英國是世界科學中心,19世紀德國是世界科學中心,20世紀美國是世界科學中心,21世紀中國要不要爭取一下?

這就像是一場勝率只有0.00001的豪賭,賭注是360億人民幣,獎品是科技大爆發。

歐洲的LHC對撞機的實驗目前其實只完成了計劃中的2%,整個計劃完成需要15-20年,現在就下「實驗失敗」的結論還為時過早。美國、日本、歐洲在內的很多國家都想建超大對撞機,而中國現在正好有這個實力和機會,但如果現在中國不開始追趕,很可能再次錯過一場科技革命,如果我們能成功,則可以在下一場科技革命中實現「彎道超車」。

王貽芳院士在上午的採訪提問中曾說:東西越大越難建造,各種風險就越大,可以想像,最終誰能建誰就是領導者,你想做你就是領導,你不想做你就只能跟著別人做。如果你這個裝置全世界獨一無二,全世界最好,那麼其他國家的科學家只要想研究這個項目,那他只能來這裡(科學中心就會轉移到這裡)。

中國的GDP已經是世界第二,我們有一天會成為世界第一,我們不可能永遠在世界第一GDP的時候做的科學永遠是二流的、跟蹤式的,所以最終中國有沒有決定成為一個世界的領導者,還是仍然希望延續過去200、300年的發展趨勢,如果我們永遠跟在別人後面,只能永遠被別人打趴下。

儘管很多人質疑他的觀點,其中包括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先生,但是王貽芳認為:「沒有一個人會把自己的生命浪費在一件他認為會註定失敗的事情上面……你如果堅信自己是對的,就會有力量。」

在本次2019騰訊科學WE大會上,7位科學家依次分享研究進展,用前沿科學組成一座連接人類體內「小宇宙」和廣袤未知宇宙的橋梁。

癌症免疫學家Carl June

癌症免疫學家Carl June首創CAR-T療法,通過喚醒免疫系統來消滅癌細胞,已經成功應用於白血病、淋巴瘤等治療的臨床實驗。並希望能夠一次性治癒病人,降低癌症高額的治療費用。

地質物理學家Jennifer Jackson

地質物理學家Jennifer Jackson及團隊發明出「地震層析成像法」技術,這種技術可以像X光一樣透視地球內部影像,從而能夠深入研究地心高密度巨型異物。

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

清華大學類腦計劃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致力於研製融合人腦與電腦思維,用類腦計算支撐通用人工智慧的發展,他的團隊研發出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晶片「天機芯」。

機器人研究專家Hod Lipson

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機器人研究專家Hod Lipson則研發出具有自我模仿能力的仿生群體「粒子機器人」,這種機器人在未來可能擁有自主思考能力和創造力。

《自然》總編輯 Magdalena Skipper

《自然》總編輯Magdalena Skipper是該雜誌150年來首位擔任此職位的女性,她分享了遺傳學研究上取得的突破。

理論物理學家Brian Greene

記得在美劇《生活大爆炸》某集中的謝耳朵曾帶著Amy去聽了一場弦理論學界大牛的報告,這個大牛就是今年來到現場的Brian Greene教授。這一次他給我們分享了很多關於「弦」的研究。

這場大會從宇宙到地心、從免疫細胞到粒子和類腦晶片,全是頂尖國際科學家、學者和最前沿的科技。全程沒有主持人,沒有中場銜接,科學家一個接一個的上臺直接開講。這是一場與商業無關,專門探索未來和想像力打大會,這一點,我必須要給騰訊點個讚!

這場騰訊科學WE大會迄今為止已經連續舉辦七年,今年與騰訊醫學WE大會、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整合為「騰訊科技周」,打造全球性的科學盛事。在支持青年科學家同時,騰訊也聚焦於前沿科技應對未來挑戰的問題。

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

「我們怎樣迎接2050年前容納100億人在世界上可持續的生活?」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他在大會上分享名為「eVTOLs(Electric Vertical Take Off and Landing Aircraft)」的新型交通技術,這是一種可以垂直起降的混合動力飛行器,用以取代目前的汽車等交通工具,減少公路設施對於土地面積的需求,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解決日趨嚴重的人口過多問題。

近年來騰訊不斷加強對基礎科學的研究,例如騰訊優圖實驗室利用計算機視覺技術,做到了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幫助尋找走失兒童,在兩年時間裡幫助找到1000多個走失家人的家庭。

正如今年騰訊提出的公司使命與願景「科技向善」,希望這些前沿科技能夠更好的造福人類。讓科學探索成為當今年輕人的追逐點,讓科研工作成為一種時尚。

相關焦點

  • 中國建造世界最大粒子對撞機,澤披子孫萬代,恩惠綿延不絕
    中國興建大型粒子對撞機,罪在當時,功在千秋,為子孫後代計,當行之一、中國興建大型粒子對撞機有現實意義,這是對科學事業的一種突破1、中國興建大型粒子對撞機理應得到舉國的支持在物理學界,一些物理學家認為,中國興建大型粒子對撞機是一件舉國都應該支持的事情
  • 為了促使中國建造粒子對撞機,王貽芳院士拼了,個人捐資50萬美元
    相信前段時間大家都或多或少的聽說了「中國要不要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這個議題。作為中國高能物理的領軍人物,中科院王貽芳院士可以說是為此煞費苦心,操心操力的為其發言,包括在前段時間的騰訊科技WE大會上,王貽芳院士更是積極的表示:「中國真的要建造屬於自己的大型粒子對撞機了,現在世界上上百億的裝置有很多,中國卻一個都沒有,這是不合理的,首期建造對撞機只需要360億就夠了,再不建真的就要被國外拉開距離了
  • 在騰訊 WE 大會,我看到了科學的不同模樣
    ,那麼,就不容錯過騰訊在 11 月 3 日召開的 2019 騰訊 WE 大會。這場始於 2013 年的科學活動如今已迎來第七個年頭,不同於往屆探索宇宙的方式,今年的 WE 大會,更聚焦於每一個「小宇宙」,通過各個小宇宙的探索,去窺見大宇宙的輪廓。
  • 楊振寧最後一戰,寧願得罪中科院,也要阻止中國花千億建造對撞機
    「我想代表我所有的同學再問您一次,您現在對我們建造CEPC的想法有沒有改變?」「The party is over」楊振寧將左手向上抬起微微搖了搖,加重語氣補充翻譯:「什麼意思?盛宴已過。」之所以問了這個問題,原因還在很多年前,當時楊振寧和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之間發生了一場「大戰」,這個問題就是中國建造對撞機,王貽芳的背後可是中科院,但是楊振寧寧願得罪中科院,也要阻止中國花千億建造對撞機。
  • 為什麼楊振寧要反對我國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原來是時機未到
    為了探索研究微觀世界的奧秘,上個世界,強大的美國開始建造粒子對撞機,這可是一個耗費資金非常大的投入,原本預算投入40億美元,可是建成之後卻花了將近100億美元。要知道在1989年那個時候,100億美元的價值可比現在高多了。有了粒子對撞機之後,美國在微觀領域的探索自然走到了世界前列。
  • 楊振寧為家國犧牲個人利益,放棄他夢寐以求的高能粒子對撞機
    在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中,幹擾高能粒子對撞機的實驗結果就能鎖死全人類的科學進步,無法開啟下一個科學紀元,足見它對科學的重要性。那麼這場引起全民大討論的高能粒子對撞機到底能「撞」出什麼,對人類的貢獻有多大,楊振寧與王貽芳到底在爭什麼,相信很多人也只是看個熱鬧,今天本文就做個全面的科普。
  • 王貽芳熱衷於建設的對撞機,是幹什麼的有什麼用?
    倡導科學無國界的王貽芳院士最終落敗,關於建造大型粒子碰撞機一事以一票之差未能通過,輸給了一直反對建設碰撞機的楊振寧一方。國家給予科學家們以最大的支持,如果這次投票獲得通過,王貽芳一方將會持續獲得共計上千億美元的資金支持。
  • 聯合國:日本Super KEKB對撞機破世界紀錄
    日本Super KEKB對撞機破世界紀錄,中國多所高校參與 近日, 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的SuperKEKB對撞機取得了2.2261034cm-2s-1的瞬時亮度。
  • 不設KPI的騰訊WE大會,到底有什麼新價值?|騰訊|暗淡藍點|卡爾...
    社會大眾、政府應該相信科學家,讓科學家自己去判斷某些科學活動是否該組織和開展。無論是社會還是政府都應該給科學家更多的空間,相信我們科學家能把這件事情做好。王貽芳院士的理念背後是其正在推進我國建設大型對撞機的夢想,今天我們認為大型粒子對撞機的建設是科幻小說的設想,但假以時日呢?一旦這種對撞機真的發揮實效,將會給我們的基礎物理科研帶來的突破有多大,無法想像,但今天的人們無法理解。
  • 不設KPI的騰訊WE大會,到底有什麼新價值?
    社會大眾、政府應該相信科學家,讓科學家自己去判斷某些科學活動是否該組織和開展。無論是社會還是政府都應該給科學家更多的空間,相信我們科學家能把這件事情做好。 王貽芳院士的理念背後是其正在推進我國建設大型對撞機的夢想,今天我們認為大型粒子對撞機的建設是科幻小說的設想,但假以時日呢?
  • 中國2000億資金大型粒子對撞機被否決,量子力學還有價值嗎?
    雖然該項目最終以否決告終,但是根據投票結果,可以看出該項目爭議極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世界各地的粒子對撞機燒錢非常嚴重,並且成果只能停留在理論,目前很多國家都已經放棄對此類項目的資金投入。    初步的研究確實驗證了很多科學理論,但是該項目的局限性過大,想要發現更多秘密,就需要讓粒子加速到更快的速度,這就需要建造更大的粒子對撞機,隨著粒子對撞機越來越大,該項目的瓶頸也就呈現出來。  每天頻繁進行多次實驗,但只要粒子對撞機的速度有極限,就很難發現新東西,最重要的是,量子力學最關鍵的「引力子」,至今沒有找到。
  • 燒腦的騰訊科學周來了!科學周四大驚喜,與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對話!
    在這場科學的盛宴上,騰訊科學周以科學WE大會、醫學ME大會、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X-Talk四場大會為核心,邀請眾多來自國內外的權威科學家、醫學家、科普工作者、跨界學者等,和大家分享前沿的科學研究和醫學突破,激發更多人對科學的好奇心。
  • 楊振寧的最後一戰:阻止中國為耗資相當於三峽大壩的超大對撞機買單
    11月3日,第7屆騰訊WE大會現場,布賴恩·格林(Brian Greene)在臺上撥動「宇宙的琴弦」。作為世界最負盛名的超弦傳教士,格林是多本科普暢銷書的作者:《宇宙的琴弦》,《宇宙的結構》,《隱藏的現實》……孜孜不倦從事超弦理論的公眾普及。面向臺下聽眾,格林再次舌綻蓮花,講解超弦理論及其衍生品多重宇宙。
  • 大型對撞機之爭:價值、目標和圖景——讓對撞機之爭撞出科學界與社會、科學界內部的良性互動 袁嵐峰
    按照王貽芳的介紹,第一階段的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約在2022-2030年間,工程造價(不包括土地、「七通一平」等)約400億元。如果有發現新物理的跡象,再建第二階段的質子對撞機(SPPC),工程造價在1000 億元以內,時間是在2040-2050年左右。這樣的投資是個什麼概念呢?我們可以拿其他幾個大科學工程作為參照。
  • 97歲楊振寧的最後一戰,為何寧願得罪中科院,也要反對建對撞機?
    97歲楊振寧反對建對撞機隨著科學的飛速發展,我們的技術好像是陷入了瓶頸。如今科學想要取得進步,對實驗器材的要求是越來越高,我們研究的領域要麼是最宏觀的宇宙星空,要麼是最微觀的粒子世界。望遠鏡越做也大,對撞機越做越長,能耗越來越高,科研成本越來越大。而關於我國是否應該建造屬於自己的創紀錄的粒子對撞機,科學界卻並不統一。有人覺得它是撞開新世界大門的鑰匙,也有人覺得那是勞民傷財的無用項目。
  • 「不再猶豫」,是誰為中國第一臺大科學裝置一錘定音?
    它的出現,生逢其時;它的認定,離不開中國的大科學裝置。  細數近年來的重大科學發現,從億萬光年之外的宇宙星辰,到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科學發現與技術創新越來越離不開功能強大的大科學裝置。  「重大突破科研儀器先行」,我們的大科學時代踏浪而來。
  • 花210億歐元建更大的粒子對撞機,歐洲為什麼要做這事?
    2013 年《歐洲粒子物理戰略》更新時,就開始進行概念設計研究,打算建造一臺比 LHC 能量更高的環形對撞機。2011 年底,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跡象,但還不能完全肯定。2012 年 4 月,為了精準捕獲希格斯玻色子,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把 LHC 的最高能量,從 7 萬億電子伏特升級到了 8 萬億電子伏特。
  • 為何楊振寧和中科院院士怒爭對撞機?直言:建好也是為他國做嫁衣
    為何楊振寧和中科院院士怒爭對撞機?直言:中國現在不能建,不能便宜外國人2016年,我國針對是否建造粒子對撞機這一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贊成派與反對派旗幟分明。一方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王貽芳為代表,認為建造粒子對撞機將對我國物力研究工作的展開帶來很大的好處。
  • 耗資1400億的粒子對撞機被否決,楊振寧為何極力反對?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20世紀後期,系統科學類生物科學漸漸形成,發展新能源也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核心任務,如今我們還處在第四次和第五次工業革命期間,在這個信息大時代,各大科技都在試圖革新科技。世界各國都在研究粒子對撞機。
  • 楊振寧:不要搞大型對撞機,高能物理這個領域30年前就走上末路了
    大型對撞機大型對撞機-粒子加速器大型對撞機屬於高能物理學研究的範疇,它的存在將會是粒子加速器上的世界之最,其功勞來自80個不同的國家的科學家,總數約有7000名。建造大型對撞機耗費的人力物力非一般研究所比,光設備的建造就需要5萬噸左右,還有需要的機器30公裡長,所以儘管科學家們費盡心思,但外界因素也延遲了他們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