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諾獎巨作《豐乳肥臀》:描寫尺度該有多大,出版即遭「封禁」
莫言是我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的文章充滿了懷舊和怨鄉的豐富情緒。他通過魔幻現實主義將歷史社會與民間故事相結合。
他迥異的思想和藝術特點在中國文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可以說是當代文學創作中的佼佼者。
但莫言的諾獎巨作《豐乳肥臀》,描寫尺度太大,出版即遭「封禁」。那我忍不住要問,莫言寫的這本書中所描述的尺度有多大?
1994年,莫言的母親去世,莫言決心寫一本獻給母親的小說。
他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創作了作品《豐乳肥臀》,並在《大家》雜誌中進行了連載。
當小說發行時,就招來了無數批評和謾罵。
僅小說的標題就足以使莫言走在公眾輿論的前列,不少文學界的清流以及捍衛者都認為莫言侮辱文學。
這個名字不僅引起批評,而且小說的內容非常簡單地描述了性。當時,許多人將這本書稱為難以描述的黃書。
由於對性的太過出格地描述,這本書也一度已成為一本禁書。但是,這本書使莫言獲得了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他還是我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莫言曾經說過,如果你想真正了解我,那就去看我寫的《豐乳肥臀》。這是一本關於他母親的書,內容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粗俗和鄙陋。本書中對性的描述可能太露骨了,但是這種描述可以彰顯女性的偉大。
莫言寫作的時候重男輕女已經得到很大改變了,新中國開始就樹立婦女能頂半邊天,開始婦女解放運動,到90年代城市、多數鄉村已經不存在很嚴重的重男輕女了,莫言反映的已經不是普遍現實了。至於那些露骨描寫,其實和重男輕女無關,也不覺得是作品表達主題所必需的,應該說是作者需要的成分更多罷了。
《豐乳肥臀》這部小說,母親上官魯氏深受封建壓迫,由於丈夫無能,被迫找人生下八女一子。這八個女兒,都遺傳有豐乳肥臀與上官家生而不凡的基因,找的女婿也是風雲人物。她們各有各的不同,像八隻神態各異的鳳凰。大姐雖然有些不檢點,但是逃難時和家裡一起受苦受累,默默無聞忘掉過去,最後認命委屈自己嫁於孫不言。二姐天性剛烈好強,甘願給司馬庫做小,一起在外抗戰。三姐是傳說中的鳥仙,饑荒時期撿回鳥兒含贈送的鳥,一家老小得以續命,最後死也具有戲劇性。四姐為了家人賣掉自己甘心淪落風塵,受了一輩子苦,最後被批。
五姐氣力不讓男兒,強壯彪悍,跟隨獨立團,最後更名換姓馬瑞蓮,一番鬧騰死後留遺書說自己叫上官盼弟,角色有些不太討喜。六姐嫁與美國巴比特,總給人一種嬌弱的感覺,沒有上面幾位有擔當。七姐被賣與蘇俄貴婦,幾年後也是知識分子,還能記得家人,但最後死的有些慘。盲女八姐為了不拖累家人投河身亡。上官金童相比之下,就有些窩囊了,但從來沒傷天害理,就是這個角色引發爭議最多。在她們身上,能看到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勇於抗爭,歷經時代的滄桑,即使是在艱苦卓絕的歲月,即使平凡如塵土,依然拼命發光!而不是揪住書中描寫的大尺度不放,只能看到那些。
如何評價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文章好是一方面,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那時得不了其它諾獎,獨獨獲得了文學諾獎?如果不是迎合西方需要,能得獎?看看當時得獎國內主要媒體的反應就知道國家對這種獎的態度了。
莫言此書之所以能登上所謂世界舞臺,並非其藝術價值多高,而是迎合了西方對中國的認知!還是那句話,別把文學諾獎作品真的當做什麼精品或珍品,那不過是西方玩弄文化方向的一種把戲而已!
早期的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發也不怎麼成熟。比方說他們甚至會考慮暢銷程度。後面來看這種參考顯然是不成熟的。因此早期的很多得主的水平總是爭議頗多,也就是他們的水平是略低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平均水平的。但是有意思的是,在不成熟早期。也有無可爭議的得主。歐洲應該得獎的普魯斯特這個時候也沒能拿上。所以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定真的有點玄學。魯迅水平,算得上世界一流。而且顯然高於同時期的部分得主。至於到底魯迅為什麼沒拿上,是當時的國際局勢,歐美文學的主導,評獎機制的早期的不成熟,等等很多原因交雜在一起的。
我想莫言當年接受獎項之時,大概沒考慮到諾貝爾獎,尤其是社科人文獎項,在考慮東方作品或者說中國的作品時,根本不是按照單純的文學價值評選,他的作品恰好滿足了西方的需求,這根本不是文學的認可。
就莫言本人,就算他的寫作純粹出於文學的愛好,但他接受這個獎項時,已經不知不覺成了棋子和武器,所以論心也許他是冤枉的,但論跡的話一些客觀的影響確實存在。說到底,大家罵的不應該是莫言,而是應該反思,為什麼西方文化體系中,偏愛的都是揭露中國的那一面,文學作品也罷電影也罷繪畫也罷,無一例外,難道中國的文化作品只有這一類才是所謂藝術精品嗎?
當單純的藝術方面的審醜趣味被西方成體系的提攜宣揚和褒獎,在進一步固化西方的心裡優勢的同時,又出口轉內銷,造成國人不自覺的心理和文化矮化,最最重要的,這一類型是西方文化體系中唯一感興趣的,這樣的情況還不值得引起警惕嗎?
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去查一查中國那些獨立影人在西方電影節獲獎的作品,後面有多少國外資本的投資,這種明顯小眾沒有市場回報的作品,為什麼在他們那裡卻能得到支持和認可,僅僅是因為其「藝術價值」嗎?
作家的價值,歸根結底是作品賦予的,而不是獎項。我說這些就是想讓大家冷靜客觀地看待諾獎。道理很簡單,如果莫言沒得諾獎,他之於中國當代文學就不重要了麼?同樣的,莫言得了諾獎,他就真是有世界級影響力的作家麼?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顯而易見的。很多人實際是唯諾獎論,我想,茅盾文學獎的評委比瑞典那夥人更清楚莫言作品的優缺點。
想起鄭若麟先生說了這麼一段話:
有一位作家,我就不提他的名字了,大家一定認識。有人是這樣評價他的「一個用戲弄和不加掩飾快感揭露著人類生活的最陰暗方面;一個用驢子和豬的叫囂淹沒了人的生命的國度的作家。一個認為我們的國家沒有真相,沒有常識,沒有憐憫,只有魯莽、無助和荒謬的作家。就因為這個作家在外國獲得了一個獎,今天在中國風靡。在海外,很多外國人問我說「我真的不理解,一個把你們生活描述成豬圈一樣的作家,就因為我們給了他一個獎,居然被你們所崇拜,我不理解你們在想什麼?
人情世故,皆是文章
莫言的作品裡,哪句話是他的?哪個人物是他的?又有哪個故事是他的?
在我想來,真正的文學作品,應該是那种放在大多數歷史時空中都不違和,立意觀點不偏不倚,情節輾轉不奇不險 ,透著順然和回味。正如紅樓中的那句世事洞察,人情世故,皆是文章。
反之,在欣賞莫言的作品時,你會發現那紙面上的人和事,自己在生活中現實裡看也沒看過,聽也沒聽過,更沒有體驗過,這就是虛無與真實的對比。
年紀輕的那會,多少人會有心中的林妹妹,多少人會對晴雯補裘那句「補雖補了,到底不象,我也再不能了!所流露出的無奈、絕望所心傷。在我看來,那才是真正的文學感染和真情人性。
其實,揭露黑暗,諷刺不公是文學作品所承載的責任,這無可厚非。我們在路遙和莫言等人的作品裡,都會看到批評黑暗和不平。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是用苦難和創傷後的痛給人以啟迪和力量,堅持嚮往著光明 ,一直向前而不屈服於命運的安排。這是路遙文學的魅力所在。而莫的作品給人的是陰暗中的殘酷,把折磨和侮辱用離奇的情節和人物表現出來,不是真實,不是反思,更像是低俗的渲染與描繪。
我只是我,我可以把許多文學作品與別人分享,甚至是談論和評價。但我極少去與人共同思考和議論莫的作品,因為,那不僅是冷冰冰的刺痛,更是對變了人味的精神食糧的品嘗。
我們身在陽光和黑暗的雙面,卻無論如何,總是嚮往著黑暗的背面,因為陽光總是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