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要趁早還是大器晚成? 來抖音看 莫言為你解讀「晚熟」

2021-01-10 手機鳳凰網

「當別人聰明伶俐時,我們又傻又呆;當別人心機用盡,漸入頹境時,我們恰好靈魂開竅。我們晚熟的人,要用一年的時間幹出那些早熟者十年的業績。」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並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後來雖然開竅了,但他仍然善良與赤誠,不斷尋找同類,最後變成最孤獨的一個。」

作家莫言新作《晚熟的人》一面世,書中眾多金句很快流傳網絡,引發許多網友共鳴。

近期,莫言作為「都來讀書」領讀人,在抖音分享了新作內容和寫作感悟。「我作為一個寫作者,同時也作為作品裡的一個人物,深度地介入到這部書裡。」在莫言看來,新書裡有自己的影子。他希望,把自己這七八年來豐富的感受,用文學的方式表現出來。

莫言通過抖音尋找晚熟的人

做一個「晚熟」的人

在新作《晚熟的人》中,莫言按照自己講故事的習慣,用第一人稱「我」,通過12個故事講述了獲諾獎後的裡裡外外,聚焦那些仿佛近在我們身邊的平凡小人物,風格即現實又荒誕。

莫言說,「晚熟」是故鄉的朋友們掛在嘴邊的一句戲謔之詞,大概有兩層意思:一是有的人心智開啟較晚,或是沒有表現才能的機會,而一旦機會來臨,他的智力突然大增,才能也顯示出來,這就是所謂的大器晚成。另一種是因為各種原因,有的人在前半生隱藏鋒芒,藉以保護自己,而到了後半生大放異彩,令人刮目相看。小說中的人物,應該屬於第二類。

當從文學藝術角度來看「晚熟」,他認為,一個作家或藝術家過早成熟了,定型了,不再變化了,那麼藝術創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終點。「所以,作家都不希望自己過早成熟定型,這樣就可以使藝術生命、創造力保持得更長久一些。」

「其實,『晚熟』是一個褒義詞,代表了一種求新求變、不願意過早地固步自封的精神狀態。」莫言說道。

對於「晚熟」,莫言的理解相較於旁人顯得獨到而深刻。

在抖音,莫言也大方地分享了自己的「晚熟」故事:小學三年級時,新來的數學老師講分數。老師拿出來一個地瓜,一切兩半說:地瓜一切兩半,每一半就是1/2。莫言卻說:「老師,您這個地瓜切的不一樣大,一半大,一半小。」興致勃勃的老師被現場拆臺,只好說:不要太認真,就算它一樣大好了。

後來,老師又拿出一個南瓜一切兩半,莫言又說:「老師,還是不一樣大,那半個南瓜有一個蟲眼。」老師忙說:「你也太較真了,你可以搞文學,但不能學數學。」

因為自己「較真」,直到成年後才學會如何計算數學當中的分數相加。

聽完莫言的講述,網友們在評論區戲謔:這是「槓精」。

或許正是這種認真與執拗,為莫言的人生儲備更多力量和勇敢。讓他可以在自己成長路途中求新求變,不斷超越自己。也正是這種「晚熟」的精神,賦予了莫言筆下文字更多的韻味。

坦然面對「諾獎魔咒」

《晚熟的人》是莫言獲諾獎八年之後的新作。

在文學界,長久以來存在一個「諾獎魔咒」,即一個作家得過諾獎之後再難寫出超越之作。而莫言能否打破這個「魔咒」,自然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獲獎前,莫言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創作了大量極具分量的文學作品。1986年創作出《紅高粱》,給文壇帶來了極大的震撼。此後,相繼推出《豐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勞》、《蛙》等小說。

2012年,莫言問鼎諾獎,讓這位自稱「農民的兒子」的作家,一時間成為了世界作家中的「頂級流量」,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據媒體報導,截至2016年,莫言獲獎後去了全世界至少34個不同的城市,參加過26次會議、18次講座,題了幾千次字,籤了幾萬個名。特別是在獲獎後最初的2013年,莫言忙到一整年連一本書都沒看。那段時間,莫言的寫作狀態似乎不復從前。

新書《晚熟的人》發布後,莫言坦陳心曲,回應了對「諾獎魔咒」一說。在他看來,所謂「諾獎魔咒」,是一個客觀存在現象,因為作家在獲得諾獎時大部分都七八十歲了,創作的巔峰時期已經過去。也存在作家在獲獎之後依然寫出偉大的作品,比如馬爾克斯。

對於能否打破這個「魔咒」,莫言表示:「現在不好判斷,但是自己一直在努力。」事實上,八年來雖然少有作品,但莫言一直在構思、搜索、積累素材,查閱資料,甚至還會悄悄地去採風,他花費在案頭上的準備工作遠比寫這本新書花費的時間要多得多。

從農家子弟到頂流作家,無論你是否讀過莫言的作品,都會不由感嘆他所選擇和自我成就的人生。

「沒有背景的孩子,要給自己挖一條跟有背景的孩子一樣的河渠,才能開始緩緩流入江海。想要後來居上,就要跑得足夠快。要下苦功,自己成就自己,自己幫助自己。」在《晚熟的人》裡,莫言這樣寫道。

也許,這正是他自己的人生感悟。

出版新書對65歲的莫言來說,是在力求突破,超越自己。「但是,超越自己又談何容易。」他坦言,寫作40多年,現在覺得舉步維艱,因為自我要求高了。一方面自己了解的文學越來越多了,卻並不想重複別人用過的辦法;另一方面自己作品積累越來越多,不想再重複過去已經寫過的東西。

雖然新書《晚熟的人》是部中短篇小說集,但莫言透露,想在最近幾年拿出一部好的長篇,自己一直在努力,希望大家看了能有一點耳目一新。

相關焦點

  • 大器晚成的人到底具備怎樣的特徵?聽諾貝爾獲得者莫言這樣說
    啊,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張愛玲的《傳奇》張愛玲的這句「出句要趁早」成了很多人掛在嘴上的經典,於是前赴後繼的人們想著快快出名,無數的童星、天才開始誕生,無論是催熟的還是包裝的。
  • 莫言:晚熟是正面的褒義詞——莫言諾獎後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出版...
    莫言坦言,這是一種客觀情況,大部分獲獎者因為年齡原因,創作的巔峰期已過,甚至有人獲獎後沒幾年就告別了人世。「但也有不少作家在獲獎之後仍然寫出了偉大的作品,比如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我能否超越自己,能否打破諾獎這個魔咒,現在還不好判斷,但我一直在努力。這八年來,儘管發表的作品不多,但我一直在寫作和為寫作做準備,花費在案頭的準備時間遠比寫這本新書的時間要多。」
  • 「出名要趁早」和「厚積薄發,大器晚成」,哪種才是成功的真理?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出名要趁早」。但是,「厚積薄發,大器晚成」也常常被提及。那麼,到底哪種才是真理呢?成功路上不分年齡,也不分早成,還是晚成。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時期,所謂的成功是不一樣的。這裡的重點是,區分好我們現在處於哪個階段,處於哪個時期。
  • 莫言:晚熟是正面的褒義詞
    我之所以敢把自己的真實名字放到小說裡,就做好了接受一切的準備,無論你從哪個角度來解讀都是可以的。正像敬澤剛才講的一樣, 我跟小說裡的這個莫言是在互相的對視,我在看他,他也在看我 。有的時候他在小說裡的表現也是我控制不了的,因為我在生活中也許不會這樣做,但是在小說裡他這樣做了。
  • 莫言成功參軍惹眾怒,全村無一人送行,莫言:我是一個晚熟的人
    我國作家莫言就講過「自己是晚熟的人」,莫言自從獲得諾貝爾獎後首次發布了自己新作《晚熟的人》,在裡面就講了自己是個「晚熟的人」,這種高度總結從年輕時候參軍上就能體現,而且是全村無一人送行,但哪怕這樣莫言還是堅持的說道「我永遠是高密的兒子」,不過這裡面卻另有原因。
  • 解讀「出名要趁早」你怎麼看?
    出名要趁早,出自作家張愛玲的-傳奇。在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是在22歲,身邊的同學同學們都努力地在流水線上奮鬥,混得好的也頂多是個技術員。出名要趁早,否則青春就蹉跎了,時光流逝沒有人能挽回。其實作家張愛玲的意思是:在年輕的時候要努力奮鬥,在屬於自己的時代活出精彩,不要浪費了青春;因為隨著時代的變化,到了後期,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往往是難上加難。後來,我也想早點出名,覺得自己文憑學歷低需要升級,就在三流大學裡讀了三年,這三年青春我不知道是浪費了還是得到了更多,至少到目前,我還是沒有看到價值。從我個人的成就來說,除了一輛按揭的國產車,還有珍愛的家人愛人子女,就是一無所有。
  • 莫言:母親做的3件小事,點亮了我的一生,很多人卻不在意
    莫言:我就是「晚熟」的人現在我們都說出名要趁早,但是莫言卻說自身是晚熟的人,在莫言的最新《晚熟的人》中表述了自身的晚熟:「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並且是被『獵人』催熟的,後來雖然開竅了,但他仍然善良與赤誠,不斷尋找同類,最後變成最孤獨的一個人。」
  • 黃渤不看好「出名要趁早」,大器晚成更有意思
    而近日黃渤還特意回到母校北京電影學院分享自己創作電影的心得感悟,針對師弟師妹們的「出名要趁早」給出了實用性回答:「好多新生代演員一下子就紅了,生活就被隔絕了,整天就是工作,很無聊!」其實黃渤本人也是大器晚成的演員,和吳秀波張嘉譯等人一樣。黃渤成名之前做過很多工作,有駐唱歌手、舞蹈教練、影視配音等等,起初因為長相問題才特意進入了北影表演系配音專業,那個時候黃渤已經28歲了。
  • 「出名要趁早」的教育思考
    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今天這樣崇拜「出名要趁早」。中國有句古話叫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還有一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不僅反映出「人要出名」這一普遍社會現象,也道出了出名的兩種方式:其一是「過」,可以解釋為一般性付出,留的名往往不經久;其二是「死」,需要巨大的付出,甚至是性命,這種留名能永垂不朽、流芳百世。
  • 莫言:「晚熟的人」這個概念很豐富
    莫言新作《晚熟的人》內頁《鬥士》中的人物——武功,我最後給他的定位是一個兇殘的弱者,他這一輩子受盡了別人的欺凌,但他也幹了很多突破人底線的壞事,睚眥必報。當然,他明面打不過人家,如果公開地罵,人家要揍他,於是他暗地裡放火、投毒,壞事做盡。你說他可不可憐?很可憐。他可不可恨?很可恨。
  • 吳韋朋:出名要趁早,早不了怎麼辦?
    張愛玲說過一句話,出名要趁早呀,來的太晚,快樂也不那麼快樂。只是你只知道她說這句話時的風光,卻不知道她背後其實是中年落寞,晚年疲於奔命賺錢養家。所以,出名要趁早真的有那麼重要嗎?畢竟在現實生活當中,絕大多數人往往都是大器晚成,或者大器難成更多一些。
  • 莫言《晚熟的人》:40歲以前活給別人看,40歲以後活出自己的樣子
    在莫言的筆下,晚熟的人是後知後覺,這一點跟我們普通人一樣,哪怕是年紀到了三十、四十、五十在某一個方面還是保持著年輕的脾氣,有的時候心思單純,有的時候成熟穩重,這就是晚熟的人。《晚睡的人》在十二個故事中,講述故鄉人與故鄉事,展示莫言對時代的思考,如果說這是一本小說,還不如這是莫言與自己的對話,通過12個故事來講述獲獎後的八年時間裡發生的變化,自我遇到的離奇事件,從上個世紀到現在的生活,從澡堂子到網際網路。
  •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真是如此嗎?大器晚成也無妨
    張愛玲的小說雖然充滿了蒼涼的意味,但依然得到大批讀者的喜愛,而且大家對她曾經說過的一句話,記憶猶新,她說:出名要趁早。這甚至成為了很多人的座右銘。那麼我們先來看看張愛玲的原生家庭,也許我們會對她說的這句話,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 出名要趁早?80歲才成名的畫家黃賓虹:大器晚成,終必遠至
    中國有名的畫家數不勝數,但是大器晚成的著名畫家只有兩位,就是人們尊稱「南黃北齊」的黃賓虹和齊白石。他們都是身經三代的老畫師,創作盛期都在晚年,主要以晚年的作品塑造了自己在畫的形象,是現代畫史上最成熟的兩位藝術家。
  • 何謂晚熟?莫言:從呆傻到人精,發小蔣二借著我獲獎的機會發了財
    在她這裡,晚熟可以理解為後知後覺,虛度了最好的青春年華後,如夢初醒。那麼也就是說,晚熟不好咯?我們來看看莫言怎麼說。晚熟的莫言,打破諾獎魔咒力求突破《晚熟的人》,是莫言的一個中篇小說,也是他最新中短篇小說集的書名。
  • 出名要趁早,有哪些是大器晚成的人,你能說出幾個
    如果你現在不知道是該選擇玩遊戲還是該選擇學習,如果你終日碌碌無為,覺得自己此生就只能這樣了,如果你三十多歲了還在迷茫不知道何去何從,這有可能證明你還年輕,當然至於是不是真的,你自己心裡有數。所以你要是選擇玩遊戲不學習,後果是什麼樣我可不負責。
  • 莫言《晚熟的人》,裡面的一句話,說中多少「養家男人」的無奈!
    讀一本書到底是讀的作者還是讀的自己,有時候真的很難分得清楚,尤其是與書中的人物感同身受的時候,那種感覺真的很強烈,這種感覺就猶如書中人物的命運,就是自己的命運,他們的悲歡離合就是自己的悲歡離合,可能也正是由於這種感覺,才是我們愛讀書的原因,最近我就讀了一本如此的書,這本書叫做《晚熟的人》!
  • 名家讀書|畢飛宇解讀《晚熟的人》:老莫言之外跑出一個新莫言
    『編者註:此文為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畢飛宇在莫言《晚熟的人》新書分享會的速記稿,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授權紅星新聞發布。』莫言《晚熟的人》新書分享會現場(左一為畢飛宇,右二為莫言)老實說,《晚熟的人》裡面好多人物我印象深,因為時間關係,在《鬥士》裡面的武功這個人物,我的印象非常深。中篇《火把與口哨》裡面的三嬸,也許還得再加上三叔,這兩個人是一體的,但比較下來,三嬸完整度更高。
  • 俞敏洪:「出名要趁早「?真要這麼著急嗎?
  • 回歸故土,他用左鐮寫作|莫言《晚熟的人》
    《晚熟的人》目錄很顯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的莫言無形中也承受著壓力,讀者可能會要求莫言每一篇/部作品都在諾獎水準之上——事實上,這是合理的,又是不切實際的。獲得諾獎只表示莫言曾經的文學貢獻達到某種高度,並不等於把這個人的文學能力整個提升到某種高度。莫言還是那個莫言,與他獲獎前的文學能力一脈相承,並不能突然間提升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