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半生羈旅,用無常生命,追尋永恆真義——讀松尾芭蕉俳句有感

2020-12-18 書堆裡的幸福小蝸牛

「旅中病欲絕,魂夢依然不停歇,徘徊在荒野。」(《荒野》)

這是一位詩人臨終前五天寫下的詩句,也是他一生不斷探索追求的真實寫照。他是隱者,擯棄世俗繁華,在歸隱山林中尋找人生真諦;他是行者,半生羈旅,甚少停歇。他創作的俳句,不僅成為日本詩壇的經典,在世界文壇上也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亦佛亦道的精神世界,深諳民間疾苦的悲憫情懷,使得許多中國學者喜歡把他和莊子、李白、王維、杜甫做對比研究。他就是日本的「俳聖」——松尾芭蕉。

松尾芭蕉(1644——1694),日本江戶時代著名的俳諧詩人。生於伊賀上野一個下級武士家庭,本名松尾藤七郎。十歲時進入大將藤堂家當侍童並由此接觸俳諧;29歲時隻身來到江戶,在此的八年間,廣泛交遊於文人墨客並創作出諸多名句;37歲時移居人跡罕至的深川,在弟子為他搭建的芭蕉庵過著隱居生活。1684年,在芭蕉庵第二次遭遇火災後,芭蕉仿佛參透了人世一般,決定開始以漂泊遣餘生。

「三句見眾生」,俳句是日本文壇上盛開的一朵絢麗的花,只有短短的三行十七字,是世界上最短的詩,但卻能夠表達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俳句起源於日本的連歌(連歌來源於中國漢詩的絕句)。經過俳諧三祖(山崎宗鑑、荒木田守武、松永貞德)的努力得以發揚光大。而芭蕉更是開創了日本俳句的新境界,他把日本文學的「物哀」理念運用得爐火純青,並創立了自己「閒寂」(閒:恬淡、悠閒;寂:孤獨、寂滅、荒蕪)的藝術風格,在「閒寂」之中,又有品不盡的人生況味:(本文就其中的「寂」來談談芭蕉的俳句幾首俳句)

悠悠古池塘,一隻青蛙跳進去,輕輕水聲響。《古池》

日夕何寂靜,只聞鳴蟬不住聲,沁入巖石中。《蟬》

秋夜徹骨寒,一隻病雁從天落,羈旅獨難眠。《夜寒》

夏月掛夜空,海底章魚陶罐中,半宿無常夢。《夏月》

(註:明石盛產章魚,章魚喜歡鑽入海底巖洞中。當地人白天把拴了繩的陶罐沉到海底,等夜裡章魚誤認為是巖洞鑽進去,第二天清晨把陶罐拉上來。——轉引自《日本俳句三百句賞析》王吉祥 編著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在這幾首詩中,芭蕉以「孤寂、悲涼、幽深」來造景造境。古池中的悠遠靜謐,夏月中的遼遠開闊,荒野中的悽婉滄桑,無一不透露著生命的遼闊與蒼茫。沁入巖石中的蟬聲、鑽入陶罐中的章魚、從天而落的病雁、徘徊在荒野的魂夢……芭蕉時常以柔弱哀憐的藝術形象,讓讀者由「物」及「人」,由「人」推「己」,仿佛自己就是那隻飲盡寒露叫聲悽切的寒蟬,或是那條被命運捉弄而成為人們盤中餐的章魚,是不堪旅途勞頓而離開雁群不知所終的病雁,或是生命走到盡頭依舊執著於參悟的旅人……如此造景寫物,極具藝術感染力。

尤其是在《夏月》中,以白描手法勾畫一幅橫跨海天的空靈而沉寂的景象:皎潔的夏月、浩渺的夜空、幽藍的海底、對未來充滿未知而沉入夢鄉的章魚、暗藏玄機的陶罐,此寥寥三行字卻濃縮了大千世界的萬般奧妙,以剎那見永恆。同時,詩人用章魚象徵人,陶罐就是那主宰人的命運之神,「無常夢」「半宿」,指人的短暫的一生,構思奇巧,是對日本文學「物哀」理念的巧妙運用。那麼,為什麼是「半宿」而不是「一宿」?因為短暫,短暫的連夢都來不及做完!這短暫的棲居,不僅是章魚的一生,也是人的一生——可憐可嘆的苦短一生!

在這樣的無我之境中感嘆生命的無常,充滿了哲學意蘊和宿命色彩。貌似物我兩忘,實則感慨萬千!既然生命無常,豈能虛度光陰,芭蕉一生無論是文學創作還是修行悟道,從未間斷,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荒野紀行》《鹿島紀行》《幻住庵記》《深處的小路》《俳諧七步集》《奧洲小道》(又譯作《奧之細道》)等奠定了他在日本文壇的地位。他在人生最後十年,常常跋涉於山水之間,在大自然中尋找人生真諦。《奧州小道》這部散文集就是記錄了芭蕉與弟子河合曾良在1689年從江戶出發,遊歷於山川海濱、鄉村僻野之間的見聞。芭蕉曾在書中寫道:「古人畢生漂遊,逝於途次者屢見不鮮。吾不知自何日始,心中如被風捲動的流雲,漫遊之志難以遏止。」至此,芭蕉已經超脫了生死與無常,在旅途中把生命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渴望在四季輪迴中尋找永恒生命的意義。

那麼,何為永恆?生命是否可以永恆?無常與永恆,是一對經典的哲學矛盾,它就像硬幣的兩面,有你才有我,有我才有你。芭蕉心裡自然是很清楚的:無常包含著「有限」與「偶然」,人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中充滿了各種偶然,但卻有一點是必然的——那就是死亡,死亡即是永恆的消失。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在小說《前夜》最後一章寫道:「死神猶如一位漁夫,他把魚兒打在自己的網裡,卻暫時讓它留在水中:魚兒還在遊翔,但已經套在網中,漁夫終將把它拖起——在他高興的時候。

1694年,人在旅途的松尾芭蕉病倒了,想到自己年邁體弱,不知還能否繼續探尋生命的真義,於是寫下《荒野》:「旅中病欲絕,魂夢依然不停歇,徘徊在荒野。」詩中透露出因為「病欲絕」而即將告別短暫人世的無奈,但想到即使肉身腐沒,「魂夢」依然可以不停歇地徘徊在荒野,繼續未完的修行……

五天後,命運的漁夫收網。一代徘聖松尾芭蕉,在旅途中結束了自己清貧孤寂卻又恬淡高雅的一生,化作一尾魚,放下所有塵思俗慮,隨漁夫逍遙去也。

從海底章魚的悲涼之美,到魂夢徘徊荒野的悲愴之美,芭蕉的詩,打動讀者的,是短暫生命卻渴望永恆的那份執著。不經意間,把人不能永恆卻不斷追尋永恆的無奈刻畫得入木三分。那麼,窮盡一生,芭蕉是否找到了生命永恆的真諦呢?

曾經有人說,人的一生要經歷三次死亡:第一次是斷氣時,即生物學上的死亡;第二次是舉辦葬禮時,親友來參加他的葬禮,是社會上的死亡;第三次是最後一個記得他的人也死去了,才是真正的死亡。由此看來,松尾芭蕉並未真正死亡,也永遠不會死亡。因為他的文學成就和不朽的精神世界,使他永遠活在每一個讀者心中。

相關焦點

  • 松尾芭蕉俳句紹介/日本經典俳句賞析
    日本で一番代表的な俳人というのは松尾芭蕉(まつお ばしょう、1644-1694)で、江戸時代前期の俳諧師(はいかいし)と言われます。現在の三重県伊賀市出身。それで、松尾の名作とその中國語訳を見ていきましょう。
  • 「俳聖」松尾芭蕉5首俳句賞析
    「俳聖」松尾芭蕉5首俳句賞析 2019-12-12 11: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松尾芭蕉の人生と俳句
    有名な俳句ならいくつか知っているけれど、実はちゃんとした意味が分からない……という方も多いのでは?この記事では、松尾芭蕉の俳句を詳しくご紹介します! 松尾芭蕉ってどんな人? 松尾芭蕉は、江戸時代に活躍した俳人です。俳句の元となった俳諧を発展させ、芸術として完成させました。俳句だけではなく、「奧の細道」などの紀行文も有名です。
  • 俳句之美:最深的感情,卻能用最短的話來傳達
    例如俳句大師松尾芭蕉的那首《古池》,幾乎成了所有俳句的代表作:古池——青蛙躍進:水之音這首俳句不過直寫實情實景,卻充滿禪趣。古老的池塘,是一個永恆靜止的畫面,活生生的青蛙,突然撲通跳進水裡,火花就在這一動一靜之間交匯迸發出來。
  • 《風雅俳句:正是麥秋時》:感受俳句的美
    如果讓你用最少的詞表現最意蘊深遠的內容,你會想到什麼?七言絕句?五言律詩?還是三行小詩?日本有這樣一種傳統古詩——俳句,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組成,是世界文學中最短的格律詩之一,充滿了無窮的魅力。俳句始自奈良天皇時期,源發於和歌連歌。古稱俳諧,近稱俳句。俳句躋身於文學之列不過四百餘年,最初的俳句仍被稱為「發句」。
  • 雨水節氣/松尾芭蕉俳句十首(之三)
    雨水節氣/松尾芭蕉俳句十首(之三)11. 今宵月何言此僻鄉,如在京都賞月光,明月今宵亮。
  • 日本最偉大的俳句詩人,走在奧之細道上
    松尾芭蕉是世界聞名的俳句大家,享有「俳聖」之譽居日本三大古典俳人之首的松尾芭蕉是日本江戶時代俳諧詩人他出身在伊賀國的一個武士家庭童年為藩主公子當過伴讀後來公子死了,芭蕉外出謀生到了江戶即今日的東京儘管生活清苦,芭蕉對俳句的興趣卻越來越濃松尾芭蕉有多傳奇呢?
  • 俳句之詩意生活!
    陳黎老師帶來百草園的,是他今年翻譯的三本俳句集——松尾芭蕉俳句300、小林一茶俳句300和與謝蕪村俳句300。三部書的原作者被並稱為日本三大俳人,其在日本古典詩歌圈中的地位或與李白、杜甫、王維在中國古詩圈中的地位相當。陳黎老師用他特有的詩心與詩才,帶領書友領略俳句之妙。俳句是日本詩歌的一種表現形式,常以五-七-五形式共17個音節組成,被稱為是世界上最短的詩。
  • 小宇宙,大趣味,三行俳句見眾生
    」:松尾芭蕉、小林一茶、與謝蕪村。與謝蕪村 露珠的世界:然而在露珠裡——爭吵 ——小林一茶 他洗馬,用秋日海上的落日 ——正岡子規 這些俳句,具有兩個基本要素:外在景色和剎那的頓悟。
  • 跟著松尾芭蕉去流浪:岐阜縣大垣市「奧之細道終旅之地紀念館」
    和平自足的江戶時代,俳句漸漸從古典形式中跳脫,尤其松尾芭蕉更將俳句推上了巔峰,同時並以撰寫旅遊景點俳句出名,流傳至今有許多風景名勝都還存有他的俳句,在遊覽的時候也可以細細琢磨俳句的心境呢!▋日本極具代表性的俳聖「松尾芭蕉」被稱為俳聖的松尾芭蕉寫著芭蕉俳句的和紙(複製品)在這邊跟大家介紹,認識俳句一定會認識的俳聖「松尾芭蕉」,
  • 《奧州小道》:松尾芭蕉的「醉者之囈語,夢者之譫言」|一詩一會
    松尾芭蕉是日本江戶時代最負盛名的俳諧詩人之一,在日本文學史上可與紫式部比肩。他從十九歲起開始創作俳句,曾師從貞門派俳人北村季吟,後來又歸從於談林派俳諧,並逐漸嶄露頭角,成為俳壇宗匠。在俳句沒有成形為現在的17個音節之前,一直是作為俳諧連句的發句(首句)而存在的。俳諧的句式由可以獨立的發句五七五(17個音節)和脅句的七七(14個音節)構成。
  • 蠹魚集丨馮立君:芭蕉的《奧之細道》
    我按捺不住欣喜,漏夜拜讀,讀得既拖拉辛苦也酣暢快意。所謂拖拉,是因為有很多東西需要拓展消化;所謂快意,是此遊記有我喜歡的《論語》《唐詩》《莊子》等古籍文典達四五十處之多。粗略翻過芭蕉《奧之細道》,一個多月後的7月13日,又讀毛姆叔叔《自傳》至凌晨3點多,小盹後6點起床準備洗漱上班,披衣的剎那,突然人如在太空艙般天旋地轉,被急診抬進醫院囚了半月之久,從此落下眩暈的病根。
  • 日本俳句:「拭去眼角的珠滴」
    下面,就以膾炙人口的松尾芭蕉的名句譯案為例,來探討葉先生的新譯。由靜到動,又由動到靜,這樣的無常深邃的意境,明顯地帶上了禪寂情調。我認為,葉宗敏先生的新嘗試,有創意,有突破。他在「古池」後面加了「蒼蒼」二字,與末句「水聲響」相呼應。「蒼蒼」二字烘託出更加寂靜蒼涼的氣氛,一下子提高了譯作的藝術性和詩意。如果沒有「蒼蒼」這二字,就是一碗白開水。總之,俳句是詩,一首詩沒有詩意,就沒有生命。
  • 探訪松尾芭蕉也讚嘆的絕景,日本山形「山寺」心靈之旅
    日本俳句聖人松尾芭蕉也曾為山寺寫下流傳至今的俳句,究竟山寺有何魅力,安排一趟半日遊的行程來山寺探險吧!▋如何前往山寺?也因為要爬1015個階梯需要花上不少體力,後來才將蒟蒻取名為「力蒟蒻」,適合在挑戰前吃用蒟蒻讓身體做好準備喔!從車站前往山寺的路途中就可以吃得到!
  • 日本經典俳句欣賞
    俳句是日本的一種古典短詩,類似於中國的絕句,俳句大多有「禪」的意味,並與侘寂、幽玄等日式美學相通。 第一次讀到日本俳句時,就被其雋永質樸的內容,溫鬱深沉的情感所吸引。如若懂得日語,更能體會俳句的美好,也更能貼近作者的本心。
  • 星羅萬象一茶味——小林一茶的俳句藝術
    一、小林一茶的生命歷程與松尾芭蕉(1644—1694)、與謝蕪村(1716—1783)並列為日本「古典俳句三大家」的日本江戶時代俳句詩人小林一茶(1763—1827),於寶曆十三年(1763年)5月5日生於信州柏原(今長野縣上水內郡信濃町柏原)小康的自耕農家,父名小林彌五兵衛,母名「く
  • 詩意的流淌:十一月夜、俳句與民國小詩
    江戶時期,俳諧詩人松尾芭蕉深受唐詩絕句的影響。他認為詩的奧秘行走於實相與空無之間的中道上。他把以滑稽為主、帶有遊戲成分的俳諧特別是發句提升為具有高度藝術性的凝練詩歌形式,為此松尾芭蕉被尊為「俳聖」。俳諧創作於松尾芭蕉達到頂峰。松尾芭蕉最著名的俳句《古池》:幽幽古池啊,有蛙兒驀然跳進,池水的聲音。
  • 為什麼松尾芭蕉一輩子不娶老婆,還老愛到處亂跑?
    松尾芭蕉是日本江戶時代的俳諧大師,有「俳聖」之譽,他在日本文壇上的地位,相當於李白在中國,咿呀學語的稚童都會背誦他的名句。12歲時父親去世,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他去給當地領主藤堂良精的嫡子良忠做侍童。藤堂良忠只比他大兩歲,師從北村季吟學習貞門俳諧,俳號蟬吟。兩人關係超越了一般的主僕,時常在一起推敲研讀。18歲時,芭蕉漸漸在俳句界嶄露頭角,在1664年出版的《佐夜山中集》中,他有兩句被選中:「明月之夜旅宿焉,緋櫻綻放思暮年。」
  • 「日本的李叔同」:一葉 一花 一生羈旅
    作為日本傳統詩歌的一種固有形式,俳句在日本流傳至今,對世界多個國家的詩歌和文學,均有著積極的影響。古典俳句的大師,首推江戶時代的松尾芭蕉(1644—1694)、與謝蕪村(1716—1783)、小林一茶(1763—1827)三大家,他們的名字,已為我國讀者逐漸熟悉。芭蕉把古典俳句推上了一個頂峰。
  • 俳句 | 小林一茶「俳句」賞
    日本著名俳句學者、作者山下一海曾各以一字概括日本古典俳句三傑詩作的特徵:松尾芭蕉——「道」;與謝蕪村——「藝」;小林一茶——「生」。小林一茶的一生,是苦難追逐著才華的一生。都道苦難與折磨是藝術創作的溫床。雖聽之不禁戚戚然,卻無可辯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