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Lady Cactus 載於中讀App
短暫的秋日裡清冽的空氣,紅葉在池塘的倒影,隨著霜凍的來臨而轉瞬即逝。美國女詩人 Adelaide Crapsey 有一首描寫深秋寂靜又蕭瑟的五行詩《November Night》,簡潔凝練、含蓄樸素又餘味深長,頗有日本俳句以少勝多的雋永和蘊藉。
十一月夜BY 雅德蕾德·克拉普西譯 Lady Cactus聽..伴隨著微弱的乾燥聲音,像幽靈的腳步經過,霜凍的樹葉從樹上折斷墜落。
November NightBY Adelaide CrapseyListen. .With faint dry sound,Like steps of passing ghosts,The leaves, frost-crisp'd, break from the treesAnd fall.
Adelaide Crapsey ,1878年出生於紐約。她36年的短暫人生中充滿了疾病、悲傷、挫折和死亡。Adelaide Crapsey 開創了這種一共五行、每行分別由二、四、六、八、二個音節組成、不押韻的五行詩。五行詩的結構恰映射了她的生活:前四行建立期望,最後一行是簡短又悲涼的結論。而她創作五行詩的靈感正是來源於日本俳句。俳句,是由17個日語發音組成的日語定型短詩,從日本俳諧詩的首句演變而來,而日本俳諧詩來源於俳諧連歌,俳諧連歌又源於和歌。
日本的詩歌,詩指漢詩,歌指和歌。日本詩歌發展也是兩條線並行的:一條是以模仿古代中國的漢詩,一條是和歌的民族詩歌。
漢詩和中國古代舊體詩歌一樣,使用漢語,遵從格律。鎌倉時代之前,漢詩主要模仿《詩經》、漢魏六朝詩;鎌倉時代影響最大的漢詩是唐詩, 宋詩宋詞還未及傳入,白居易極受推崇;再到南北朝時代起, 宋詩宋詞開始傳入日本。五山時代以宋詩為尊;進而致江戶時代,亦步亦趨中國舊體詩文發展,江戶前期尊崇儒家理學,後期崇尚公安三袁的性靈說,開闢新詩風,直至明治維新後轉投西方文學。
和歌發展歷程大致為:和歌→短歌→俳諧聯句→俳句。和歌的誕生要從詩經說起。自從彌生時代,《詩經》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後,《楚辭》、漢魏六朝詩也陸續傳入日本。鎌倉時代以前的日本上古貴族社會,因為還沒有自己的文字,詩歌還只能停留在口頭創作: 神話、傳說和歌謠。政治和文化都推行全盤漢化,貴族社會使用漢字作為音、意兼用的書寫文字,以漢詩、漢文科舉取仕,上層社會崇尚研習中國經史百家及文學。
奈良時代,在全盤漢化的風氣下,正是受到《詩經》、漢樂府詩的影響,開始編纂第一部漢詩總集《懷風藻》。《懷風藻》深受中國漢賦駢文、宮體詩影響,文風浮華,講求對仗,內容多以描寫宮廷宴會、官場酬唱等內容。編纂《懷風藻》期間同時編纂了第一部和歌總集《萬葉集》。《萬葉集》後來被奉為日本民族詩歌的源頭。
《懷風藻》與《萬葉集》都用漢字書寫,《懷風藻》的漢字既表示讀音,也表意義,並用漢語吟誦,與中國人作律詩、絕句一樣。但是《萬葉集》的漢字只表示讀音,配以管弦,用日語歌唱,漢字只是作為表音的符號。
奈良時代的和歌包括了長歌和短歌等多種形式。後來長歌衰退,到了平安時代後短歌漸成優勢。平安時代之後,和歌就專指短歌了。
到了室町時代,和歌發展為更多人的合作連唱,稱為「連歌」。連歌多引用漢典籍、漢文學等古典故事,格調高雅。後將典雅的聯歌通俗化和詼諧化,那些滑稽幽默的連歌則被稱為「俳諧連歌」,稱為「俳諧」。俳諧加入了流行的庸俗笑話,以及諧音的幽默,有時具有諷刺意味,題材多為生活氣息的日常事物。
「俳諧」二字來源於漢語,最早出自《史記·滑稽列傳》中有「滑稽如俳諧」,意思指詼諧或戲謔的言辭。《漢書》中也有「俳諧者滑稽也」的解釋。
中國古代除俳諧文外,也有俳諧詩。俳諧詩是以詼諧幽默、或諷刺嘲噱為主的詩歌,詼諧幽默,以遊戲和取笑、譏諷為主;通俗易懂,貼近民間口語。難登大雅之堂,典籍中記載的不多,主要在民間流傳。中國古代的俳諧詩只要求符合韻律,不限字數與句數。四句、五句、八句還是五言、七言都可以。最早起源於唐代民間的打油詩也屬於俳諧詩的一種。
杜甫曾作《戲作俳諧體遣悶二首》:
異俗籲可怪,斯人難並居。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舊識能為態,新知已暗疏。治生且耕鑿,只有不關渠。西曆青羌板,南留白帝城。於菟侵客恨,粔籹作人情。瓦卜傳神語,畬田費火聲。是非何處定,高枕笑浮生。
李商隱也有一首名為《俳諧》的詩:
短顧何由遂?遲光且莫驚。鶯能歌子夜,蝶解舞宮城。柳訝眉雙淺,桃猜粉太輕。年華有情狀,吾豈吝平生。
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也提到俳諧:「紹興中,有貴人好為俳諧體詩及箋啟。」
而日本俳諧通常由兩個或多個人反覆吟詠,由於這種集體聯句的創作形式,往往由水平最高的聯句主持人先作起句,其它人依次吟詠。但是這種集體創作,創作者的水平參差不齊,不能充分發揮個性,因此,便有人單獨創作首句。
江戶時期,俳諧詩人松尾芭蕉深受唐詩絕句的影響。他認為詩的奧秘行走於實相與空無之間的中道上。他把以滑稽為主、帶有遊戲成分的俳諧特別是發句提升為具有高度藝術性的凝練詩歌形式,為此松尾芭蕉被尊為「俳聖」。俳諧創作於松尾芭蕉達到頂峰。
松尾芭蕉最著名的俳句《古池》:
幽幽古池啊,有蛙兒驀然跳進,池水的聲音。
梁宗岱評價這首俳句:「把禪院裡無邊的寧靜凝成一滴永住的琉璃似的梵音」,是象徵主義詩歌的「最好的例子。」
松尾芭蕉死後,俳諧處於落潮。後與謝蕪村提倡「回到芭蕉」,俳諧重又顯中興之勢。與謝蕪村不僅是俳人,更開創了俳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作畫形式。幾百年後,詩畫並舉,詼諧幽默併兼具諷刺的俳畫又深深影響了東渡日本的豐子愷。
與謝蕪村的四首著名俳句:
秋風寂寥,酒肆吟詩有漁樵。春雨細細落,潤澤沙灘小貝殼。薔薇開處處,想似當年故鄉路。春已歸去,櫻花梭巡而開遲。
明治時期,俳諧詩人正岡子規主張使傳統的俳諧發句獨立成詩,稱之為俳句,俳句才真正獨立。正岡子規曾說:「俳句、和歌、漢詩形式雖異,志趣卻相同、其中俳句與漢詩相似之處尤多,蓋因俳句得力於漢詩之故。」而過去松尾芭蕉、與謝蕪村、小林一茶等人極富文學性、具有單獨鑑賞價值的發句也被視為俳句。
俳句也具有特定的規則:須有季語、以及五七五斷句。季語就是表現季節的詞語。俳句多描寫自然景物,所以特別強調季語的作用和地位。季語通常是表示季節的「春」、「秋」等;或表示動植物的「春雨」、「牡丹」、「紅葉」等;或表示當時季節人民所從事的活動的「秋祭」、「火缽」等詞語。
五七五斷句是指一句分為三段,分別為五、七、五個假名。俳句全句只有十七個假名字母。而日語中的字詞都是多音節的,一個字一般都有兩個以上的音節,俳句的17個音節大概相當於五六個詞,是世界上最為簡短的詩歌。
俳句分成三段,決定了節奏和語義。俳句通常表現在自然的細膩的觀察,剎那間的感覺,僅僅表達一種感受和情緒,並沒有繼承中國詩教中「詩言志「或是」文以載道「的意義。多是表現某個時刻從自然中興發出的情感,以及對人生、自然的一種慎重的思考。
俳句形式雖然短小,意韻卻甚為豐富。因其形式的短小,以及日本文化中禪宗的影響,往往表現剎那間的情景,瞬間的感受,但卻能給人留下無限回味的餘地,」興「的巨大的張力,言有盡而意無窮。
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認為俳句本身並不表達任何思想,它只用表現去反映直覺,它們是最初直觀的直接反映,是實際上的直觀本身。
鬱達夫曾經這樣評價俳句:"餘韻餘情,卻似空中的柳浪,池上的微波,不知所自始,也不知其所終,飄飄忽忽,嫋嫋婷婷;短短的一句,你若仔細反芻起來,會經年累月的使你如吃橄欖,越吃越有味。"
俳句在一戰前後盛行西方,對於中國的影響始於五四運動。 Adelaide Crapsey 首創的五行詩也經由三或普立茲獎的瑞典裔美國著名詩人 Carl Sandburg 等著名詩人的作品而廣泛推廣。
霧by Carl Sandburg譯 Lady Cactus霧來了踮著貓步它半躺著俾睨海港和城市然後離去
FrogThe fog comes,on little cat feetIt sits lookingover harbor and cityon silent haunchesand then moves on
五四運動後的中國新詩是受了西方詩歌的影響,而四行無韻小詩則更多是是受俳句、泰戈爾《飛鳥集》,以及古代舊體詩詞的影響。五四時期著名的小詩作者有郭紹虞 、冰心、俞平伯、朱自清、何植三、宗白華、梁宗岱等民國大師。
受俳句影響的詩風抒情自然,受《飛鳥集》影響的詩風重理智哲思,受古代詩詞影響的更富有音節和韻律。
受泰戈爾《飛鳥集》影響的,如冰心的詩集《繁星》和《春水》。和《飛鳥集》一樣,大都是說理的格言詩,飽經滄桑、賦於事理。梁實秋曾評價冰心是「一位冷若冰霜的教訓者」。
而《飛鳥集》正是泰戈爾訪問日本時,接觸到松尾芭蕉的俳句。在其俳句影響下應日本讀者要求,寫在扇子和籤名薄上的零星句子,後來集結成冊而成為了《飛鳥集》。所以受到泰戈爾《飛鳥集》影響,實際是間接受了俳句的影響。
冰心的小詩:
我的心 孤舟似的穿過了起伏不定的時間的海。心靈的燈在寂靜中光明在熱鬧中熄滅。
言論的花兒 開的愈大,行為的果子 結得愈小。聰明人! 要提防的是,憂鬱時的文字,愉快時的語言。
受中國古詩影響的,如宗白華的詩集《流雲》。俞平伯控訴時代的詩集《冬夜》、遊歷歐美後西歸故國的詩集《西還》、回憶幼年時代並由豐子愷配畫的詩集《憶》。 宗白華曾說:「我愛寫小詩,短詩,可以說是承受唐人絕句的影響,和日本的俳句毫不相干,泰戈爾的影響也不大。」
宗白華先生的兩首小詩
牆外的水輪,依然轉著。磨坊裡的主人,已從流水中老了!心中的宇宙明月鏡中的山河影。
兩首俞平伯先生的小詩
船兒動著,只我最愛睡,一天要睡去大半天。船兒泊著,只我睡不著,一夜睡不到小半夜。我在樓上寫詩,寫完了,不是我底了,讀了一遍,三四遍後。我也不見了。
梁宗岱先生的兩首短詩:
七葉樹啊,你穿了紅的衣裳嫁與誰呢?像老尼一般,黃昏又從蒼古的修道院暗淡地遲遲地行近了。
朱自清先生最有名的小詩:
初夜的兩枝遙遙的白燭光裡,我眼睜睜地瞅著,一九二一年輕輕地過去了。
何植三先生的小詩:
田事忙了,去,也是月,回, 也是月。穿過了楓林恍惚的見了一個影啊。我道是只蝴蝶,原來是片落葉。
王統照先生的小詩有很濃厚的絕句影子:
花影瘦在架上,人影瘦在床上,是三月末日了,獨有個黃鶯在枝上鳴著。
受俳句影響較大並且對小詩運動有極大貢獻的當屬散文大家周作人。周作人十分欣賞江戶時代的短歌詩人小林一茶,曾在《小說月報》上撰文介紹、翻譯了近五十首小林一茶的名句,他評價小林一茶千變萬化的風格之下的底蘊都透著深深的悲哀。
小林一茶的名句:
我知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暫,然而,然而。故鄉啊,挨著碰著,都是帶刺的花。不要打哪,蒼蠅搓它的手,搓它的腳哪!到我這裡來玩喲!沒有爹娘的麻雀。
周作人又在《論小詩》一文中系統闡述了小詩的來源、特徵,以及與俳句的關係。他在《論小詩》中說:「短歌大抵是長於抒情,俳句是即景寄情」。他對小詩的介紹和對俳句的翻譯引起了許多文學青年效仿,這便是「小詩運動」的由來。
周作人對於俳句的理解和感悟結合了晚明小品的清麗淡雅,共同滲透在其散文中,創造出一種平淡衝和、清新明淨、又幽默詼諧的風雅氣度。
古老的東方詩意這條古河流,從春秋時代的中原,一路流向東方,經過東瀛繼而流向西方世界,最後流回故土,既是千百年東西交匯的古河流,卻又是新的。如同周作人在給俞平伯的跋文中寫道:「現代的散文好像是一條湮沒在沙土下的河水,多少年後又在下流被掘了出來;這是一條古河,卻又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