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以病為友 走過難關

2021-02-23 人間福報社

圖說:「六朝勝跡,千佛名籃」的棲霞古寺。圖/資料照片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一生「以病為友」,他說人是四大五蘊和合的身體,吃的是五穀雜糧,怎能不生病呢?大師總是從意志上的堅強,到心理上的建設,與疾病同體共生,爭取時間弘法利生,走遍世界五大洲,達到人生三百歲。


請看大師如何「以病為友」一文。

我一生「與病為友」

文╱星雲大師

貧僧從小說來應該是一個健康寶寶,但眼耳鼻舌身心六根,也好像經常大病、小病不斷。算起來,一生的歲月裡一直都在「與病為友」。

人生,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但生病也是很難避免,所謂「英雄只怕病來磨」,再怎樣有錢、擁有多少親人,當疾病降臨到你的身上,你也沒有辦法拒絕。有錢的人,可以醫藥治療,甚至到國外就醫;有些疾病需要物理治療,甚至有些麻煩的疾病也需要心理治療。因為有的人意志不夠堅強,稍微有一點小病就內心恐慌;假如能夠與病搏鬥,從意志上的堅強,到心理上的建設,疾病也會減少。

貧僧自信健康,但是,人有了這一個四大五蘊和合的身體,吃的是五穀雜糧,怎能不生病呢?說來,貧僧有過的毛病,都與上述方式有關,但無論大小病況,可以說都用「時間治療」。因為沒有金錢財力尋找醫師,那時也無健康保險,只得用「時間治療」,逼得自己與病相互尊重,才能彼此稍獲安寧,所以就把它名為「與病為友」了。

兒時疾病 每遇生日即發

幼兒時期的疾病,早已不復記憶,只記得十歲以前,每到七月生日的時候,整個人就會恍惚,不是頭痛,就是昏沉,好像瘟疫降臨到自身一樣,總覺得這一天過得毫無感覺。不過,只要睡它個半天,就沒有事情了。所以,我後來就不太喜歡過生日。說得迷信一點,每到生日這一天,大概是過去世的子孫在祭拜吧,不然,怎麼會只害病一天,就忽然痊癒了呢?

在記憶裡,出家前,每一年都會有一到二次眼睛紅腫疼痛,大人們也沒有說必須去找醫師治療,在我幼小的年齡,也不懂得有病還可以去醫治。「醫生」、「治療」這兩個名詞對我來說都非常陌生。但也奇怪,每一年的眼疾,只要一個星期,幾乎也不多一天,也不少一天,就自然會好。現在回想起來,這不都是如朋友相聚一樣嗎?當然,好聚好散,也就沒有什麼嚴重的後果了。

貧僧的童年並不嗜好零食,也沒有餘錢買零食,並沒有像一般兒童因為喜歡吃糖而有牙痛的疾病。但出家前後,最常見的毛病就是牙疼,不是這顆牙齒發炎,就是那顆牙齒蛀牙。最初的牙痛也是幾天,不要一個禮拜就好,但到了十五、六歲,因為蛀牙,牙齒有洞,每逢飯食,米粒卡在洞裡,壓迫到神經,疼痛實在難忍。

因為出家的生活非常嚴謹,也不敢告訴別人,總覺得牙齒是很堅硬的東西,怎麼會有洞呢?這實在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每次吃飯也不敢咀嚼,只有囫圇吞食,以免除疼痛。若再加上舌頭破爛,前後也有好多年,可以說,不與病為友又奈何呢?

十七歲那一年,也懂得舞文弄墨了,我在日記上描述了牙齒疼痛的情況,給一位愛護我的老師看到以後,他就怪我,你怎麼不早一點說明呢?他轉告給我師父志開上人知道,我師父才對我說,你可以到南京治療。我在棲霞山出家,距離南京城還有數十公裡,我從來沒有去過,師父就從棲霞山坐火車帶我到南京,找到牙醫為我治療。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牙齒有病可以治療,也是我這一生中,第一次接觸到醫生。當然,牙醫師用石膏填補蛀牙,後來也就沒事了。之後的歲月,難免也有掉牙齒、神經疼痛的情況,如今年近九旬,口中的牙齒,還是有幾顆可以幫助咀嚼飯菜,我不同牙病為友,哪裡到現在還能有這種功能呢?


圖說:半碗鹹菜

至於有人說,飯食不經過咀嚼,不容易消化,對腸胃不利,在貧僧一生當中,其它的疾病不斷,但是腸胃從來不曾跟我為難,彼此尊重,倒也沒有犯過什麼毛病。不過,在貧僧的記憶裡,還在大陸的時期,比較嚴重的就屬瘧疾了。

瘧疾襲擊 來去隨它自愈

每逢瘧疾來襲,再熱的夏天,一冷起來,就是蓋了幾條棉被,都抵抗不住。時冷時熱,真是苦不堪言。那時候的我,也不懂得如何應付,只有來的時候讓它來,去的時候就讓它去,大概都是十天、半個月,或者二十天,就自己痊癒了。

在我要離開棲霞山前,應該是十七歲那一年,瘧疾發病的情況最為嚴重,持續了一、二個月之久。我當然不懂,也不敢投訴,在那個時代,好像也沒有聽說別人有這種疾病,我沒有醫療常識,不知道病的原因,只好任其自然發展。每天到了一定的時間,寒熱交加,實在難以抗拒,好像死亡就要降臨。

有一天,正在奄奄一息、意識模糊的時候,有一位和我差不多年齡的沙彌,大概是我師父的侍者,他送來半碗鹹菜,在我的病床前說,這是你的師父叫我送來給你吃的。

那個年代歲月,哪裡有什麼好的飲食?尤其重病的人,那半碗鹹菜,真是比什麼珍饈美味還要有價值。我邊吃邊流淚,在心中發願:師父,您怎麼知道我有病呢?您怎麼送這麼好吃的鹹菜給我呢?我誓願將來一定要做好出家人,弘法利生,報答您慈悲的恩惠。

說也奇怪,那一次嚴重的瘧疾沒有奪走我的生命,後來就不藥而愈了。甚至,以後數十年的歲月中,再也沒有得過瘧疾。尤其到了臺灣之後,政府為了杜絕瘧疾,如果有人患了這種嚴重的病,不但為你醫療,還可以去領賞。我真是沒想到,國家社會還有這種好的方法厚待病人。

貧僧還有一段深刻的記憶,二十歲要離開焦山的時候,出了一場嚴重的天花,除了頭部以外,全身潰爛。在那個時候,寺院裡很少人看病,就是病死了,就用木板釘個像方型桌子大小的箱子裝起來,送到後山,火化了事。

感染天花 吃消治龍痊癒

那一次的疾病,因為皮膚長了膿瘡,每一次脫衣服,皮肉和衣服都黏在一起,實在痛徹心扉。後來也不記得是哪一位同學,給了我兩顆「消治龍」的藥片,一吃痊癒。大家傳說,那是因為在中日戰爭時期,許多死屍泡在河水裡,使得水源受到汙染,不少人喝了這種有毒的水而染病致死。

有一天,同學們都吃飯去了,我因為全身潰爛膿血不能走路,就坐在學院裡看守門戶。有一對年輕的夫婦,大概是遊客,見到我便問:「你幾歲了?」我忽然想起當天是我的生日,就回答他說:「我今天二十歲。」確實,那一天正好是我七月的生日,但他大概以為我說的是「我今年二十歲」。那一刻,我也才想到,在古剎叢林度過的人生時光裡,我已經活到二十歲的年齡了。

臨離開焦山之時,一位普蓮法師跟我們講授生物學,在課堂上,不知道怎麼提到各種病症,其中有一種叫「疑心病」。他說,很多疾病,本來沒有事,都是自己疑心而增加了致病的原因。他舉例說,像本來沒有肺病的人,因為懷疑自己有了肺病,就真的難以治療了。

我回到祖庭後,感到飲食沒有營養,自覺自己害了肺病。從此以後,這個念頭多年持續不斷,每天心中不時想著:「我有肺病、我有肺病。」甚至,二十三歲到了臺灣,也都還念念想著:「我有肺病。」我也曾自我安慰,又沒有人傳染,我又沒有吐血,肺部也不疼痛,哪裡會有肺病呢?但奇怪的是,「我有肺病」這個想法,怎麼樣都不能去除,甚至覺得這個念頭會加速自己的死亡。

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在無可奈何當中,忽然聽到有一個人說,西紅柿可以治療肺病。我一聽,覺得有救了。它不是很貴的水果,又是盛產時期,於是,我買了一抽屜的西紅柿。早上也吃,中午也吃,晚上也吃,我在想,吃了這麼多的西紅柿,肺病應該會好。貧僧到底有沒有肺病也無從得知,不過自此之後,「我有肺病」這個念頭就消失了。

抗拒疾病 勇氣信心可用

貧僧說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們身體的毛病,當然需要醫生治療,假如沒有那個條件,只要自己有信心,具有抗拒疾病的觀念,有勇氣勝過疾病,信心、耐力、勇敢、無懼、樂觀,也能有醫療的功用。


圖說:早期大專佛學夏令營的學員,有的成為醫生,有的成為老師。

到了二十八、九歲,也就是一九五五年左右,貧僧為中華佛教文化館擔任環島宣傳影印大藏經的任務,自備了一臺重達二十公斤的錄音機。我們一路從宜蘭,經花蓮蘇花公路、臺東,到達屏東,沿途都是顛簸的石子路,我唯恐損壞貴重的錄音機,為了保護它,都把它放在我的雙腿上。

半個月後,到達屏東東山寺。按照佛門規矩,到了寺院,都要先在佛殿裡銷假禮拜,忽然就在禮佛跪拜的時候,我的兩隻腳疼痛難忍,幾乎站不起來。不過,已經養成堅忍的性格,也不以為意,等到四十天之後,勉強回到宜蘭,就癱瘓在床上不能動彈了。只要稍微一動,我的雙膝,就如針刺般的疼痛。

信徒聞訊,好意請了省立醫院的醫師替我檢查。醫生診斷後,大致說明:這是急性的風溼關節炎,會傳染全身,恐怕有死亡之虞,最好把雙腿鋸斷,還可以保住生命,不讓病情擴大。貧僧聽後,也沒有一點恐懼,反而心想,鋸斷雙腿也好,就免得在外奔跑、走路辛苦,從此可以安住在寺中專心讀書、寫作,那也是人生快慰的事。

要鋸斷雙腿,必須事先做一些準備,拖延了大概一個月後,感到雙腿的疼痛好像減少了,覺得也不必要鋸斷它。後來又聽信徒說,風溼病需要保暖,不能吹風受涼。從那時候起,一直到現在,無論怎樣炎熱的夏暑,貧僧都穿著厚厚的衛生褲,從未離身。那一次,沒有經過醫生治療,也沒有打針吃藥,後來兩條腿還是很正常的供我使用。我保護了兩個膝蓋,雙膝也沒有為難我,這不就叫與病為友嗎?原來,疾病來臨的時候,你不必太畏懼它,可以把它當作朋友,互相尊重,互相體貼,互相照顧,疾病和身體也會共存共榮的。

在佛光山開山後,有一段時間,不時的要去小便,經常感覺肚子餓、口渴,有一個夜晚發病,完全昏迷,徒眾感覺事態嚴重,將我送到高雄阮外科醫院。承蒙院長阮朝英醫師為我看診,在他仔細檢查後,他說貧僧患了糖尿病。我並沒有糖尿病的常識,後來才知道這叫多渴、多尿、多餓的三多症,也叫消渴症。他又對我說:「你的胃長得跟別人不同,應該說,五百萬人當中,都不容易有和你一樣特殊的腸胃。」貧僧聽了這話,也不覺得有什麼,心想,大概是他安慰病患者的好意吧!

與糖尿病 相安陪伴一生

被宣判得了糖尿病後的好幾年,貧僧一直感到體力不支,全身無力,經信徒介紹,和臺北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蔡世澤醫師結上了因緣。蔡主任告訴我可以先吃藥,如果血糖還是升高的話,再施打胰島素治療。就這樣,貧僧每天依照醫師指示,打針吃藥,從此,糖尿病陪伴我一生。靠著蔡醫師給我糖尿病的知識,我對它沒有過分的防備,它也沒有給我過分的威脅,像朋友一樣,互相好意相處,想來,這應該是最長久的朋友了。

當然,因為糖尿病的關係,起居之間,也影響到一些日常作息。醫師交代徒眾要照顧我的身體,並且告誡我要注意飲食,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這讓我感到非常的困擾。因為一般都說,患有糖尿病的人不能吃過多的米麵,避免澱粉醣類食物增加血糖的指數;但不吃米麵,食不飽腹,日子實在難過。後來,我也沒有太去忌口,每天照常生活,有飯吃飯,有面吃麵,隨緣過日子。一直到現在,貧僧血糖的指數,大約都在一、二百之間。

後來的大夫看到這些數據說:「現在你年齡大了,這還不至於有什麼關係。」我在想,過去年輕的時候,也大都是在這一、兩百之間的數值,你怎麼不早點告訴我呢?貧僧覺得糖尿病不是問題,但是要勞動、工作、運動,因為每天運動,消化了醣份,不會造成血糖過高的現象,那就應該不是什麼嚴重的事了。

當然,到了老年,因為糖尿病的關係,又附帶眼耳鼻舌身心都受它的影響,等於朋友交往久了,難免有彼此的意見,忍耐一些,也能相安過去。不過,這又是後話了。

相關焦點

  • 與病為友 : 一個醫生眼中的星雲大師
    第一次和星雲大師及佛光山眾法師結緣是在
  • 星雲大師
    請點擊上面「維華法堂」關注 大曹王寺星雲大師釋星雲(1927年8月19日-),俗名李國深,法號悟徹,其信徒常稱之為星雲大師。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並創辦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中華學校、佛教叢林學院及大、中、小學等數十所。曾主編《人生》、《今日佛教》、《覺世》月刊等佛教刊物。現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等職。
  • 星雲大師,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全文)
    他們輾轉找到星雲大師,求他買下這塊地,否則他們還不了錢,只有一死了之。星雲大師慈悲為懷,伸出援手。他也考慮到在臺灣還沒有屬於自己的寺廟,「難覓容身之地」,若能在這個窮鄉僻壤建一個落腳點,也是一舉兩得。「連鬼都不來的地方,誰會來這裡?」當星雲大師帶弟子們來到這裡察看時,無人響應他,弟子們連車都不想下。星雲大師獨自下車到山上勘察,親自動手規劃設計,最終感動了弟子們,並得到各方支持。
  • 星雲大師一筆字價值分析
    無數人以擁有大師墨寶為榮不是為了投資買賣而是作為一筆文化遺產留給子孫作為傳家之寶2016年3月2日,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展亮相國家博物館,開始了為期23天的展覽。這是國家博物館首次推出個人書法展 。星雲大師說道。星雲大師一筆字全部通過佛光山流通向全世界。在佛光山捐款23萬臺幣可以結緣一件星雲大師的墨寶,折合人民幣5萬元。也就是說,星雲大師的一筆字作品最低流通成本是5萬元/件,一般是一個字或者是兩個字的作品。一筆字在國內外受到熱烈歡迎,在很多拍賣會,均拍出了幾十萬元的高價。
  • 宗教聯誼會 星雲大師:宗教平等 人民幸福
    人間社記者徐世經攝【人間社記者陳德啟、蕭惠珠大樹報導】「2015年宗教聯誼會」12月25日在佛陀紀念館如火如荼熱鬧登場,各個宗教代表通過成佛大道,向佛陀致意、向眾人揮手後,逐步走向本館大覺堂參加活動,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表明宗教平等、互相尊重與包容的重要,更呼籲大家要有自信,所有的信仰統統是第一。
  • 星雲大師九秩嵩壽 《百年巨匠》攝製組敬賀
    釋星雲,俗名李國深,法號悟徹,其信徒常稱之為星雲大師。江蘇揚州(江都)人,12歲於南京棲霞寺禮志開上人出家。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5年入棲霞律學院修學佛法。1949年春,組織僧侶救護隊來臺灣。1967年創建佛光山,並出任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並創辦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中華學校、佛教叢林學院及大、中、小學等數十所。
  • 星雲大師的英文快譯通
    克服緊張突破自我 融會貫通法語擔任星雲大師的英文口譯人員,經常要在眾人面前快速翻譯,要克服緊張並突破自我是一門很大的功課,關於這方面您是如何運用星雲大師的心法?當時有一位負責美編的小姐與他一起完成這項編書的任務,兩人可說是住在美編室兩個星期不眠不休,但某天下午,妙光法師突然接到要去幫大師翻譯的任務,原來是大師要為短期出家的佛子開示。此時他心想,已經兩個星期幾乎沒有休息,若要幫大師翻譯,應該要回去休息片刻,讓頭腦不那麼混沌。
  • 星雲大師的「一字筆」書法
    星雲大師俗名李國深,法號悟徹,其信徒常稱之為星雲大師。江蘇揚州江都人,十二歲於南京棲霞寺禮志開上人出家,是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5年入棲霞律學院修學佛法,1949年春,組織僧侶救護隊來臺灣。1967年創建佛光山,並出任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
  • 星雲大師:佛青要給眾生幸福
    ,從人工智慧探討未來發展,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也特別與青年接心,勉勵青年要發心為世界付出、奉獻,帶給一切眾生幸福與歡喜。圖說:星雲大師勉勵現場青年要像兄弟一樣齊聚一堂,為世界付出、奉獻,帶給一切眾生幸福歡喜。圖/人間社記者楊祖宏「銀河掛高空,明月照心靈,四野蟲唧唧,眾生心朦朧,救主佛陀庇佑我,為教為人樂融融。」
  • 韓國瑜:令人景仰的星雲大師
    我所知道的佛光山,弘法遍及全世界,對於社會有著廣大的關懷心與化導力,是由大家所尊敬的星雲大師所開創領導。今年的二月十四日,因「七彩雲南」在佛光山舉辦第二屆的交流活動,我代表高雄市政府,到佛陀紀念館大覺堂致詞。
  • |從慧寬法師的講座看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展
    坦白說,在5月26日貴州美術館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展開幕式上,聆聽了星雲大師的高足弟子慧寬法師講座之前,我對和尚的印象依然停留在上述種種,對星雲大師本人也並不十分了解。見到慧寬法師時,只覺得是個非常從容而有禮的人,聽了講座後,對星雲大師的敬意油然而生,原來和尚可以如此,佛教可以如此。自古佛教出高人。
  • 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在湖北省博物館展出
    中國臺灣網4月10日武漢訊 臺灣佛光山開山鼻祖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作品4月10日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展。  湖北省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羅輝出席「星雲大師一筆字展」開幕式並剪彩。開幕式之前,羅輝會見了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一行。省委副秘書長、省臺辦主任劉凱春,省政府副秘書長聶昌斌,省民宗委副主任柳望春,省文化廳廳長雷文潔等陪同會見。
  • 《星雲大師全集》入藏故宮圖書館
    【資料來源: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 讀特】匯集星雲大師弘揚「人間佛教」精髓,紀錄其九十餘年人生之旅的《星雲大師全集》簡體中文版入藏故宮圖書館。12月21日贈書儀式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敬勝齋舉行。此舉將進一步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更好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思想。故宮博物院王旭東院長出席贈書儀式,代表故宮博物院接受贈書。
  • 星雲大師 佛館尋求新生命(上)
    「嫌犯起初對於所犯竊盜案多所保留,但自從看了星雲大師的著作後,卻奇蹟似地有了轉變,不但連寫了四封信向警方表達懺悔之意,且表明期望早日將所犯案件交代清楚,好讓他可以換得『真心懺悔,獲取一夜好眠』的機會。」劉璟峰在佛陀紀念館建館雙周年時來到此地,他專門求購了《星雲法語.成功人生》一書,也要好好拜讀。
  • 慧傳法師:青少年學佛生涯規劃—以星雲大師度化青年為例
    茲以星雲大師(之後簡稱「大師」)度化青年為例,讓青年學子知道信佛、學佛、行佛就是最好的人生規劃。二、 度化青年不惜一切星雲大師說:「一個國家、一個團體有沒有前途,就看他對年輕人是否重視。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年輕的時候就要將基礎打好。」[1]為何星雲大師會有這種感悟?
  • 誦讀星雲大師《為兒童祈願文》,為天下兒童祈福!
    星雲大師:《為兒童祈願文》慈悲偉大的佛陀!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兒童是人間未來的希望。偉大的佛陀!我們要發揮,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我們要懷抱親吾親以及人之親的胸懷;應該給予兒童無憂無慮的生活,應該給予兒童無病無痛的健康,應該給予兒童無煩無惱的心理,應該給予兒童無微不至的愛心。慈悲偉大的佛陀!
  • 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展在雪梨中國文化中心開幕
    &nbsp&nbsp&nbsp&nbsp人民網雪梨6月4日電 6月3日,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展在雪梨中國文化中心開幕,共展出14幅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作品真跡以及大師所著書籍和一筆字相關文創產品等。活動由雪梨中國文化中心、中國駐雪梨旅遊辦事處和星雲大師教育基金會聯合主辦。
  • 星雲大師「一筆字」明日鄭州開展,本報記者帶你「讀懂大師的心」
    「這是星雲大師今年最新的作品。從今年起,星雲大師的落款改為『星雲八九』,意味著星雲大師已經89歲了。」5月11日,在河南博物院「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展」開箱現場,來自臺灣佛光緣美術館的有法法師對記者說。   5月12日起,由省臺辦、省文化廳、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辦,河南博物院承辦的「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展」將在河南博物院舉辦。
  • 星雲大師:一個人,有6個特徵,往往自帶「氣運」,早晚必成大器
    星雲大師講過一個小故事:說是有一隻小蝸牛,它嫌棄自己背上的殼笨重而醜陋,所以,內心十分自卑,它羨慕天空中的鳥兒,在天空的守護下可以自由翱翔,還羨慕地下的蚯蚓,能有大地做保護。蝸牛媽媽看到這種情況後,告訴它:「不必羨慕它們,我們不靠天、不靠地,靠自己身上的殼,也能活得很好。」
  • 星雲大師智慧:過了50歲,懂得「以舍為得」,則無處不春風
    名滿華夏的星雲大師就十分喜歡「捨得」2個字,他曾說過:「舍,於人是慈悲,於己是精進,以舍為得,無處不春風。」01、星雲大師這句話中的「捨得」,是胸懷,是奉獻,是結善緣。於是,張家人修書一封,快馬加鞭送往京城遞交張英,張英看完之後,立馬回了一封信:「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收到書信之後,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對,於是便拆讓了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