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情勢相當緊繃,這不是哪一方製造出的輿論假相,而是真真實實的軍事對峙。明眼人都能看出,近期兩岸軍方分別傳出「不打第一槍」的命令,再由大陸鷹派媒體《環球時報》解讀點評,這本身就說明了情勢的嚴峻性。
不過,正如我們常見到電影裡拆彈專家在最後一秒剪斷電線,阻止定時炸彈爆炸的揪心場面,換個角度想,如果兩岸軍方同時下令「不打第一槍」,那麼是否可以說明,雙方都在試圖剪斷令軍事衝突「一觸即發」的引信?換言之,以近期大陸大動作在臺海軍演、美軍機頻繁貼近大陸沿海偵查為高潮,臺海緊張情勢是否進入轉折點?
「軍事是政治的延伸,戰爭是政治的工具」,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茲的名言已被世界歷史證明為真理。兩岸之所以出現近20年來罕見的軍事對峙,就是從2016年底川普與蔡英文通話開始,大陸航母過臺海、軍機繞臺,臺灣再以增強不對稱戰力、與美方軍事合作升級作為回應,進而一步步形成的「安全困境」。
就小兩岸而言,軍事對峙加劇,根本在於蔡英文上任後,兩岸紅綠執政當局之間的政治問題是主線,軍事是支線;就大兩岸而言,中美關係的結構性矛盾在所難免,軍事只是矛盾爆發的冰山一角。政治決定軍事這一顛撲不破的理論,對近4年陸美臺大三角互動的新變化仍具有解釋力。
這也決定了兩岸高層並不希望臺海真正發生軍事衝突的心態。對大陸來說,「以武遏獨」固然重要,但「和平統一」方針沒變,深化融合發展還是大陸對臺政策主旋律。對臺北來說,「以武拒統」已提上議程,但「以武謀獨」並不符合「憲法」義務,軍方高層更多次強調不會「為臺獨而戰」。因此,雙方雖然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但某種程度也有交集,就是維持臺海和平穩定。
但這個交集,毫無疑問,不在美國執政者的政治盤算之中。美方當然希望臺海出事,無論大陸還是臺灣,只要有一方開了第一槍,就可以「借刀殺人」。正印證了不久前《中時》社論所言,「大陸以犧牲30年發展為代價拿下臺灣,美國以犧牲臺灣為代價重新坐穩全球老大,誰賺誰虧,誰贏誰輸?」
職是之故,如果吾人從更廣闊的歷史視野看此次兩岸軍方同時重申「不打第一槍」,就很容易聯想到1958年金門炮戰之後長達數十年內,兩岸「維持內戰狀態」卻鬥而不破的默契。那時,雙方之所以維持默契,一方面是要維護一中架構,各自對外宣示兩岸只是正朔之爭,而非一中一臺的主權分割;另一方面就是向美國宣告兩岸雙方都不同意美方「劃峽而治」的「兩個中國」方案,反對美國幹預臺海挑起事端。
回頭看歷史,再看當下。此時此刻,兩岸軍方重申「不打第一槍」,這豈不是在回應絞盡腦汁希望臺海兩岸因為「打一槍」而爆發戰爭的美國?自由誠可貴,和平價更高,「金門默契」的歷史啟示恐怕應該為今人所汲取。
(作者為島內智庫研究員蘇泳霖,本文發表於臺灣《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