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成為一名舞蹈家,尤其是小女孩,穿著漂亮的服裝翩翩起舞的樣子,簡直就是「仙女下凡」。
可有的孩子就是學不會跳舞,人家做起來很優美的動作,他做起來就很搞笑,儘管自己也很努力,但就是學不會,弄的孩子很苦惱,還經常被同學嘲笑。
這是為什麼呢?
本體覺失調
我們都知道本體覺是我們身體的「地圖」,有了本體覺,我們才可以在閉上眼睛的時候,依然能夠輕而易舉的用手指出鼻子、耳朵、嘴巴等器官所在的位置。
可以在駕駛汽車時,一邊觀察前方路況,一邊控制離合和剎車,可以在打球時做出各種動作而不丟球。
那麼本體覺失調的孩子,他的動作計劃能力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影響孩子各種動作的模仿。
運動計劃也稱運動企劃,是指個體在完成一些列動作前,中樞神經系統整合視、聽、觸、味、嗅、本體覺、前庭覺等基礎做出的運動設計,這個過程稱為動作計劃能力。我們打球、跳舞、遊泳等各種運動都會涉及到運動計劃能力,比如打球時,球到什麼位置我們拍,用多大的力度,往什麼方向,這個都是運動計劃能力的表現。
本體覺好的兒童模仿各種動作快,動作更加到位,更加美觀;而本體覺差的兒童,動作笨拙,教起來會比較困難,動作模仿不到位。
前庭覺不佳
關於前庭覺的重要性,相信大家比我都清楚了。由於前庭覺特殊的位置和構造,作為「大腦的守門神」的前庭覺,關係著我們的平衡、重力感、方向感、空間感、情緒控制和視聽能力等各個方面。
前庭器官是由由內耳的三個半規管、橢圓囊和球囊組成,它們共同執行著保持人體平衡的任務。
它的工作機制是這樣的:
當身體運動時,前庭系統可反映出加速情況,並參照不動時的系統定位,將各種信息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以進行綜合分析,再經過錐體束髮出指令指揮肌肉—骨骼做出動作,糾正身體的偏移,保持平衡。
所以,前庭覺失調的孩子,容易表現為平衡性差,走路易摔倒,控制不好距離,動作笨拙,也就沒辦法學會跳舞了。
大腦雙側化不良
人的大腦皮層功能是高度專責化的,從機能上劃分,可以分為為感覺區、運動區及聯絡區。不同的部位負責人體的不同的功能。
大腦對人體各項機能的控制是相互獨立的,但這種獨立並不是一出生就出現的,而是伴隨著兒童的發育而不斷分化,這就是大腦雙側功能分化。
而皮層各感覺區之間和重疊部位,具有聯絡、綜合作用的結構和機能系統,就組成了大腦的另一個重要功能區——大腦皮層聯合區。
大腦皮層聯合區不直接同感覺過程或運動過程發生聯繫,它的主要功能是協調各感覺區之間的活動,整合來自各感覺通道的信息,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分析、加工和儲存。因此被稱為「保存信息、接受加工」的聯絡區。
而我們說的大腦功能雙側分化不全指的就是大腦皮層聯合區功能不成熟,造成前期形成的各控制區不能很好協調運作。
所以,如果孩子大腦雙側化不良,孩子在跳舞時,本來只需要腿部用力,但是他們卻會頭、脖子、手臂甚至嘴都用力,就會特別不協調、特別容易累,也就不容易學會跳舞了。
其他原因導致的肢體動作不協調
除了上述兩個主要原因會導致孩子肌肉控制差、動作笨拙之外,家長過度保護、孩子爬行不足、運動量過少、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等原因,也會使孩子的肢體協調能力和運動能力大大減弱。
下面幾個小遊戲,幫助孩子改善前庭覺和本體覺不良。
趴地推球
趴地推球是手臂抬舉,通過大腦的精細控制球反彈的力度,而球的反彈迎面而來,可以給前庭感官帶來強烈的刺激,從而促進前庭功能的發育。
訓練方法:拿皮球,距離牆30-50釐米,身體趴在地上,雙臂和頭抬起,不要碰地,對牆對球彈回,每天堅持10-15分鐘,也可以分組練習,如果開始做的不是很好,可以先從3分鐘、5分鐘、10分鐘循序漸進的進行。
大龍球
大龍球的移動,帶動空間的變換,加速度的改變,調動前庭功能和感受和處理能力,從而刺激前庭系統的發育。
訓練方法:讓孩子趴在大龍球上,孩子的頭抬起,父母抓住腳腕,輕按肩部,隨著大龍球的上下移動,然後變換姿勢,讓孩子轉身面向父母相同的方法,每次10-15分鐘。
獨腳凳
獨腳凳是只有一條腿的小板凳,唯一那條凳腿在板凳中間。可以訓練孩子的前庭和本體覺,同時,長期訓練後,孩子自然而然的就能保持靜坐,可以解決孩子上課坐不住的問題。
訓練方法:獨腳凳的玩法有很多,最簡單的玩法就是讓孩子靜坐在上面,保持平衡。
當孩子能夠輕鬆的坐住後,父母可以增加難度,比如可以玩面對面拍手遊戲,讓孩子坐在上面接拋球。這樣可以同時鍛鍊孩子的手部和腕部的本體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