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報銷路費讓企業回家?
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國內供應鏈幾乎全部停頓,全球範圍內的製造企業都受到影響。
4月初,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提出一項讓美國企業撤出中國、回流美國的建議。
他說要為這些從中國遷回美國的企業給予100%直接報銷,包括廠房、設備、智慧財產權、基建、裝修等所有費用
隔天,小兄弟日本馬上跟進,日本政府內閣會議通過《新冠肺炎疫情緊急經濟應對方案》,鼓勵國內投資和鼓勵海外供應鏈多元化。
一時間,美日企業撤資大逃離,成了整個製造業以及人力資源服務業的熱點話題。一時間焦慮的情緒充滿了市場。
誰逃回去報路費了?
新冠疫情確實一度影響到了外商投資的積極性,但是隨著中國最先控制住了疫情,這種悲觀情緒早已煙消雲散。
從美國日本高調宣布報銷路費、接企業回家後,就再也沒有了消息,沒有聽到哪家大企業響應政策搬遷。
根據中美商會和上海美國商會聯合民調顯示:
在全球收入超過5億美元的25家在華美國企業中,儘管新冠疫情對其業務產生了影響,但約70%的企業沒有搬遷計劃。這項調查還顯示,約40%的受訪企業寧願保持對中國的長期供應鏈戰略不變。
Costco:剛投了12億入駐蘇州,上海還要開第2家,這麼大市場我不要,我要路費?
特斯拉:上海了超級工廠不到一年就建好了,中國供應鏈讓我成本節約60%,你讓我回去報銷路費?我連天貓店都開了,還考慮直播賣車...
蘋果:別鬧... 我最近已經很鬧心了
各家日企的回應是:
日本富士膠片:沒有從中國轉移或撤回生產的計劃
明治乳業:沒聽說沒計劃 剛追加在華投資
豐田:與比亞迪各出資50%的純電動車研發公司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該公司計劃5月內正式開業,廣汽豐田新能源車擴產項目(一期、二期)計劃投資金額113.3億元,預計投產時間為2022年
三菱重工:沒有接到供應鏈遷移的任何通知需要進行,公司運行沒有變化。
松下:公司決策層目前沒有任何有關該補助政策的應對信息,反而由於中國疫情防控情況較好,已經在為市場恢復做準備。
......
有調查機構對江蘇、上海、浙江、安徽等華東省份的710家日本企業日企進行了調查。
結果顯示,在當地有生產設施的日企,86%的企業不會做出調整,當地沒有生產設施的日企,91%的企業不會做出調整。
有沒有撤離的?
答案是:有,而且一直沒停過。
首先我們要分清楚撤離和分散生產之間有啥區別。
撤離:我不在這兒幹了,整體搬別處去了。
分散生產:我得有個備胎,雞蛋不能放一個籃子裡,降低未知風險,拉幾個分廠出去做。
有哪些企業撤離了?
08年開始,隨著中國人工成本上升,很多生產服裝、玩具、鞋帽、皮具的外資企業整體撤離,搬到了東南亞國家。
原因很簡單,這些企業當時來到中國,就是衝著中國的勞動力廉價來的,現在人工成本越來越高,他頂不住。而且這些產品都是低附加值產品,什麼意思?賺不了幾個錢,我不搬,我日子沒法過了。
別說外資,國內很多這種低附加值的產業都搬走了。
當時確實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是中國開始轉變生產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相機、遊戲機等等高精密產品。
這些產業需要的不是大量廉價的勞動力,而是完善的供應鏈配套, 更多的工程師,更高效的物流鏈,中國出口額不降反升,原因很簡單,做的東西比原先賺錢。
後來就是18年開始的貿易戰了,很多外資受到貿易戰影響,開始不斷的分散生產。
特別是蘋果供應鏈,把一部分產能分散到了東南亞國家,很多人非常的擔心。
但是我們不能光看水面不看水下,被分散的產能都是一些低端產品,比如16年大火的iphone6,18年被拉到印度生產,最近蘋果的低端機型iPhoneSE也有可能在巴西生產。
產品質量要求高的產品、附加值高的產品,依舊留在了國內。
這些低價的產品,更需要的是降低成本,對配套供應鏈的依賴不是那麼高。
而這些新興國家基本可以滿足,所以就被分散出去了。
中國的優勢
但是,那些高附加值的產品,對配套供應鏈、技術人才、物流基礎設施的依賴,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重視生產質量的高附加值企業,發現大量新興經濟體在各方面配套上遠比不上中國,而且熟練工的數量與質量完全不足,只能選擇留在中國。
首先,中國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中國是全世界唯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日本有約一半的海外投資企業在中國,許多零部件對中國的依存度超過了70%。
如果蘋果在 2020 第一季度收入900 億美元,如果因為供應鏈跟不上而缺貨缺料,那每天損失的銷售金額就超過 10 億美元。
廉價的勞動力、優惠的政策、報銷路費和低效率供應鏈的損失比起來,太微不足道了。
中國擁有全世界最靈活又最高效率的工業製造供應鏈。
其次,中國的基礎設施發達。
高速公路規模世界第一,全球10大港口,中國佔7個,5G網絡建設也將是世界最先進的。物流的效率和成本,都是全球最發達且最高效的。
再者,消費市場龐大。
14億人口,這是全世界任和一個市場都無法超越的。
蘋果把一部分產能遷移入印度生產就是因為看重印度消費市場,但是你知道麼,中國最窮的兩個省,甘肅和雲南,甘肅的人均GDP是印度的2.5倍,雲南的人均GDP是越南的2倍。
誰會丟了中國市場去全力投入新興市場?
任何一個能夠正常思考的企業都不想離開中國,除非是低附加值產業,日子過不下去,不得不離開。
我們的產業在不斷的升級,越來越多的高附加值產業進入投資,當然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低附加值產業撤離或者分散到新興國家,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當然,產業在升級,並不是所有的人力資源公司躺著就能享受紅利,只有隨著產業一併升級的人力資源公司,才能活下來,才能爆發。
這次美日政府鼓勵本國企業撤離中國且報銷路費的事件,不過是政客們的嘴炮罷了,又講了一次「狼來了」的故事,講了十年,沒消停過。
但是,狼真的有一天會來麼?其實狼一直都沒走,只不過我們現在比狼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