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報銷路費鼓勵企業撤離中國,你覺得中國是紙糊的麼!

2020-12-16 雕總說勞務

美日報銷路費讓企業回家?

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國內供應鏈幾乎全部停頓,全球範圍內的製造企業都受到影響。

4月初,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提出一項讓美國企業撤出中國、回流美國的建議。

他說要為這些從中國遷回美國的企業給予100%直接報銷,包括廠房、設備、智慧財產權、基建、裝修等所有費用

隔天,小兄弟日本馬上跟進,日本政府內閣會議通過《新冠肺炎疫情緊急經濟應對方案》,鼓勵國內投資和鼓勵海外供應鏈多元化。

一時間,美日企業撤資大逃離,成了整個製造業以及人力資源服務業的熱點話題。一時間焦慮的情緒充滿了市場。

誰逃回去報路費了?

新冠疫情確實一度影響到了外商投資的積極性,但是隨著中國最先控制住了疫情,這種悲觀情緒早已煙消雲散。

從美國日本高調宣布報銷路費、接企業回家後,就再也沒有了消息,沒有聽到哪家大企業響應政策搬遷

根據中美商會和上海美國商會聯合民調顯示:

在全球收入超過5億美元的25家在華美國企業中,儘管新冠疫情對其業務產生了影響,但約70%的企業沒有搬遷計劃。這項調查還顯示,約40%的受訪企業寧願保持對中國的長期供應鏈戰略不變

Costco:剛投了12億入駐蘇州,上海還要開第2家,這麼大市場我不要,我要路費?

特斯拉:上海了超級工廠不到一年就建好了,中國供應鏈讓我成本節約60%,你讓我回去報銷路費?我連天貓店都開了,還考慮直播賣車...

蘋果:別鬧... 我最近已經很鬧心了

各家日企的回應是:

日本富士膠片:沒有從中國轉移或撤回生產的計劃

明治乳業:沒聽說沒計劃 剛追加在華投資

豐田:與比亞迪各出資50%的純電動車研發公司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該公司計劃5月內正式開業,廣汽豐田新能源車擴產項目(一期、二期)計劃投資金額113.3億元,預計投產時間為2022年

三菱重工:沒有接到供應鏈遷移的任何通知需要進行,公司運行沒有變化。

松下:公司決策層目前沒有任何有關該補助政策的應對信息,反而由於中國疫情防控情況較好,已經在為市場恢復做準備。

......

有調查機構對江蘇、上海、浙江、安徽等華東省份的710家日本企業日企進行了調查。

結果顯示,在當地有生產設施的日企,86%的企業不會做出調整,當地沒有生產設施的日企,91%的企業不會做出調整。

有沒有撤離的?

答案是:有,而且一直沒停過

首先我們要分清楚撤離和分散生產之間有啥區別。

撤離我不在這兒幹了,整體搬別處去了

分散生產我得有個備胎,雞蛋不能放一個籃子裡,降低未知風險,拉幾個分廠出去做。

有哪些企業撤離了?

08年開始,隨著中國人工成本上升,很多生產服裝、玩具、鞋帽、皮具的外資企業整體撤離,搬到了東南亞國家。

原因很簡單,這些企業當時來到中國,就是衝著中國的勞動力廉價來的,現在人工成本越來越高,他頂不住。而且這些產品都是低附加值產品,什麼意思?賺不了幾個錢,我不搬,我日子沒法過了。

別說外資,國內很多這種低附加值的產業都搬走了。

當時確實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是中國開始轉變生產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相機、遊戲機等等高精密產品。

這些產業需要的不是大量廉價的勞動力,而是完善的供應鏈配套, 更多的工程師,更高效的物流鏈,中國出口額不降反升,原因很簡單,做的東西比原先賺錢

後來就是18年開始的貿易戰了,很多外資受到貿易戰影響,開始不斷的分散生產

特別是蘋果供應鏈,把一部分產能分散到了東南亞國家,很多人非常的擔心。

但是我們不能光看水面不看水下,被分散的產能都是一些低端產品,比如16年大火的iphone6,18年被拉到印度生產,最近蘋果的低端機型iPhoneSE也有可能在巴西生產。

產品質量要求高的產品、附加值高的產品,依舊留在了國內。

這些低價的產品,更需要的是降低成本,對配套供應鏈的依賴不是那麼高。

而這些新興國家基本可以滿足,所以就被分散出去了。

中國的優勢

但是,那些高附加值的產品,對配套供應鏈、技術人才、物流基礎設施的依賴,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重視生產質量的高附加值企業,發現大量新興經濟體在各方面配套上遠比不上中國,而且熟練工的數量與質量完全不足,只能選擇留在中國。

首先,中國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中國是全世界唯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日本有約一半的海外投資企業在中國,許多零部件對中國的依存度超過了70%。

如果蘋果在 2020 第一季度收入900 億美元,如果因為供應鏈跟不上而缺貨缺料,那每天損失的銷售金額就超過 10 億美元。

廉價的勞動力、優惠的政策、報銷路費和低效率供應鏈的損失比起來,太微不足道了。

中國擁有全世界最靈活又最高效率的工業製造供應鏈

其次,中國的基礎設施發達

高速公路規模世界第一,全球10大港口,中國佔7個,5G網絡建設也將是世界最先進的。物流的效率和成本,都是全球最發達且最高效的。

再者,消費市場龐大

14億人口,這是全世界任和一個市場都無法超越的。

蘋果把一部分產能遷移入印度生產就是因為看重印度消費市場,但是你知道麼,中國最窮的兩個省,甘肅和雲南,甘肅的人均GDP是印度的2.5倍雲南的人均GDP是越南的2倍

誰會丟了中國市場去全力投入新興市場?

任何一個能夠正常思考的企業都不想離開中國,除非是低附加值產業,日子過不下去,不得不離開

我們的產業在不斷的升級,越來越多的高附加值產業進入投資,當然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低附加值產業撤離或者分散到新興國家,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當然,產業在升級,並不是所有的人力資源公司躺著就能享受紅利,只有隨著產業一併升級的人力資源公司,才能活下來,才能爆發

這次美日政府鼓勵本國企業撤離中國且報銷路費的事件,不過是政客們的嘴炮罷了,又講了一次「狼來了」的故事,講了十年,沒消停過。

但是,狼真的有一天會來麼?其實狼一直都沒走,只不過我們現在比狼更強大

相關焦點

  • 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將會撤離美國嗎?
    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歷程和現狀 隨著美方在金融領域緊密推動法律法規制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加劇。回顧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歷程,可謂充滿艱辛。 1992年,華晨汽車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拉開了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帷幕。
  • 大批日企撤離中國?商務部回應
    在10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所謂「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高峰表示,實際上,大部分在華日資企業並沒有考慮退出或撤離中國市場。一些日企在日本和東南亞國家的投資大多為新增的非同質化項目。今年1月份至10月份,在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95萬家中,來自日本的企業有604家,實際投資金額達202.6億元。中國擁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完整的產業配套能力、充足的人才資源、良好的基礎設施。
  • 日本撤離企業大起底,歐美也在同步撤離中國嗎?
    今年4月初安倍政府公布日本市場最強的經濟刺激計劃,規模達到108萬億日元,其中包含2435億的改革供應鏈計劃補貼願意回遷日本的企業。同日美國也宣稱願意回遷美國的企業報銷搬遷費用。這一晃3個月過去了,日本的第一隻靴子落地。第一批87個項目確定,但美國至今還沒什麼動靜。為什麼這次日企倒成了急先鋒,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外企搬離呢?也有人想了解整體上外企撤離的情況。
  • 歐美日韓敦促本國企業撤離中國,為何遭拒絕?有三大原因
    對此,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國就發布了一系列的鼓勵政策,讓該國企業將生產線撤離中國,為此他們還願意提供一筆資金,來抵消企業的轉移費用。然而,讓人非常意外的是,並沒有多少企業響應國家的號召,根據美聯社調查發現,大多數美國企業都不願意撤離中國市場。華南美國商會會長哈雷·塞耶丁表示:「在我知道的企業裡面,沒有一家企業在推進搬遷計劃。」
  • 美企撤離中國,美國政府100%買單?這條新聞翻譯錯了!
    這兩天很多自媒體和微信群都在傳一個「大新聞」:美國要求企業撤離在華工廠,美國政府承擔100%的搬遷費用。看起來中美真的是要完全脫鉤,一拍兩散了?別急,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一新聞的出處。川普總統的最高經濟顧問表示,美國政府應允許公司抵扣包括從中國遷出在內的全部資本支出成本,因為政府正在尋找方法,振興因新冠病毒大流行而陷入困境的經濟。重點在於,這樣的操作,只是幫助企業在回遷當年,減少了納稅總額,也就是政府少收了企業部分的稅,而且金額肯定小於企業的搬家支出,而不是政府願意自掏腰包,替企業全部報銷。
  • 2020年美國和日本都加速要把企業從中國撤離,有何陰謀?
    1.白宮國家經濟會議主席庫德洛呼籲,所有在中國的美國公司全部撤離。對於從中國遷回的美國企業的搬家費,美國政府給予100%直接報銷,包括,廠房、設備、智慧財產權、基建、裝修等所有費用。2.日本政府也宣布政府出資22億美金(人民幣158億)協助日本企業撤離中國,避免對中國產業鏈的過度依賴。
  • 美日企業撤離中國說,無非著急上火者在刻舟求劍
    原標題:美日企業撤離中國說,無非著急上火者在刻舟求劍文 | 海上客不約而同,這兩天,美企撤出中國說、日企撤出中國說,都在中文網際網路上輪番發酵。恰恰4月14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暫停資助世衛組織(WHO)——某種程度上說,這也算一種撤資,且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 中國富豪在美「撈金」幾十年,從美撤離後,讓美損失千億?
    近年來,移民的數量在不斷增多,在中國有很多人願意去移民美國。相信大家也經常能夠看到我國的富豪移民美國的新聞。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國的富豪圈出現了這樣的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富豪在國內賺錢,卻選擇國籍放到其他國家,比如美國,新加坡等,還將自己的資產全部移交過去。
  • 大批外資企業撤離中國,轉移到東南亞,如今它們過得怎麼樣了?
    過去我國憑藉著地大物博、完備的基礎建設,以及龐大的人口紅利,通過種種優惠政策吸引了大批外資企業前來辦廠,逐漸擁有了「世界第一工廠」的美稱,國內製造業的發展也是突飛猛進。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內的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對於外資企業的落地要求也越發嚴格,部分汙染較大的低端製造產業被遷出,「中國製造」開始向「中國智造」轉型。今年有一則消息傳來,美、日兩國再度呼籲企業撤離中國,試圖吸引外資企業將工廠遷回本土或是轉移到東南亞等地區,擺脫所謂的「中國依賴」。
  • 商務部:「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說法站不住腳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12月10日,商務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高峰在會上表示,所謂「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高峰介紹,今年4月,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對華南地區約3500家日企進行了調查,其中91.7%的日企表示並沒有計劃轉移在華業務,較今年2月的調查增長了6.9個百分點。
  • 美國、日本鼓動在華企業「大撤離」,到底又想耍什麼花招?
    全球化就是你以為只是「牽一髮」,沒想到卻是「動全局」。雖說全球化逆轉是不可能的,但不可否認,全球化正在發生著變化。1、鼓勵企業回流,釋放什麼信號?4月9日,日本政府推出一項總額高達108萬億日元的抗疫振興計劃,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將撥付20億美元預算補助企業將生產線從中國撤回日本,另外撥付2.1億美元補助企業將生產基地轉移到其他國家。
  • 商務部: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說法站不住腳
    在今天(10日)商務部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會上,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所謂「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高峰介紹,今年4月,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對華南地區約3500家日企進行了調查,其中91.7%的日企表示並沒有計劃轉移在華業務,較今年2月的調查增長了6.9個百分點。
  • 美和平隊撤離:美國與中國打交道方式改變
    他給出的原因是「中國不再是發展中國家,已經不需要得到幫助」。對此,美國共和黨籍眾議院外交委員會議員麥克考辦公室發布新聞稿,在聲明中老調重彈,強調中國所謂的「軍事威脅」。他宣稱支持和平隊撤離決定,因為可以「將有限資源更好地用在別處」。進入中國17年的美國和平隊結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之後撤離中國。
  • 日本阪南大學教授洪詩鴻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認為:日企離不開中國...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南方網訊 近日,有關美國和日本政府支持本國企業撤出中國的傳聞甚囂塵上。這是美日政府的一廂情願?會得到企業響應嗎?南方日報記者就此專訪了阪南大學教授洪詩鴻,他是研究日本經濟和產業並涉足日本企業規劃的中國學者。「疫情會促使涉及國家安全的生產線回流,但影響有限。」
  • 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商務部回應: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來源:央視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商務部回應→在10日舉行的中國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所謂「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在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95萬家中,來自日本的企業有604家,實際投資金額達202.6億元人民幣。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 高峰:實際上,大部分在華日資企業並沒有考慮退出或撤離中國市場。一些日企在日本和東南亞國家的投資大多為新增的非同質化項目。
  • 日美在華企業大規模撤離?權威回應來了
    來源:央視財經(ID:cctvyscj)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近日有媒體報導稱,日本經濟刺激計劃細節公布,撥款扶持日本企業從中國撤離從總體上看,儘管疫情對在華外資企業造成一定影響,但中國沒有也不會出現大規模外資撤離情況。外國投資者持續看好中國,在中國長期經營發展的信心和決心沒有改變。據監測,目前在華外資企業復工復產率穩步提升。
  • 耐克撤離中國,你會支持國產嗎?
    最近不斷有消息傳出,耐克有計劃將工廠從中國撤離搬回美國,而越南等國的工廠不變。 換句話說,耐克只計劃將位於中國的工廠撤離,那其原因難道只是為了支持他們本國就業?
  • 三星也要撤離中國了?再關閉天津工廠,卻追加投資中國鄰邦1000億
    最近幾年,很多外資都出現了撤離中國的狀況,很多人都在感嘆:這是外資的背叛。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三星,三星也相繼撤離了不少在華業務,手機組裝廠和電視組裝廠也關閉了。三星也要聽從美國主張,撤離中國嗎?此外三星在中國設立的眾多工廠,也幫助了它快速融入中國民眾的生活中。總的來說,早些年三星集團在中國的發展是成功的,只是作為一家外資企業,三星為什麼能一度在中國發展得如火如荼呢?
  • 日本推進「去中國化」?政府發放2200億補貼,87家企業率先撤離
    今年5月,商務部原副部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預計2020年中國消費市場規模將達到45萬億元,有望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而日本企業自然也沒有放過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據數據顯示,共有1.36萬家日本企業在華投資。 不過近年來,受部分事件影響,有關美國、日本企業「去中國化」的消息愈演愈烈。不過受限於多方面原因,大多數企業並未撤離中國。
  • 又一日企在華關閉,中國市場環境變了,還是日本企業正撤離中國?
    眾所周知,得益於國內人口紅利的優勢,很多外資企業積極的湧入國內市場,由於土地價格相對低廉,政策也比較好,不少外資企業都在中國建立了工廠。同時,還在國內市場實現了很好的發展,但如今國內市場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勞動力成本、企業運營成本上升之後,部分外資企業就搬出了國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