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官,軍人中的外交官,外交官中的軍人,雙重身份意味著雙重使命。一代又一代武官以當好友誼使者、維護國家利益為使命,在異國他鄉留下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中國駐外武官的世界(八一之聲)
62年前的10月,我國首位駐外武官邊章五赴莫斯科上任,開啟了中國軍事外交官走向世界的全新曆程。62年來,隨著中國軍事外交日趨活躍,我駐外武官隊伍不斷發展壯大,足跡已遍布五大洲,常駐國外單位已達100多個。
利比亞
中國公民驚心動魄大撤離
【背景回放】
今年3月5日23時15分,隨著從馬爾他接回的最後一批中國從利比亞撤離人員飛抵上海,35860名身處險境的同胞全部回到祖國的懷抱。在這次史無前例的撤離行動中,活躍著一個特殊的團隊——中國武官。
2011年2月17日,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裡爆發激烈武裝衝突。絕大多數商鋪關閉了,很多外國使館也撤離了。然而槍林彈雨中,卻有一位中國軍人的身影奔走在大街小巷。他就是我駐利比亞武官梅宏賓大校。梅武官今年55歲,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資深軍事外交官,曾在賴比瑞亞、韓國等國擔任軍事觀察員和副武官。駐利比亞武官可能是他軍事外交生涯的最後一站,他在槍林彈雨中,以一個軍人的勇敢和忠誠,踐行著站好最後一班崗的諾言。
利比亞的局勢和在利3萬多名中國公民的安危,牽動著中央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心。史無前例的大撤離開始了。使館決定派外交官到米蘇拉塔市組織指揮撤離行動。大家都知道梅武官最近連續加班,胃病又犯了。但他在使館的討論會上主動請纓,要求赴米市組織撤離。他說:「我是武官,我應該去最危險的地方。」
25日清晨,梅武官忍受著胃痛,和兩名同事踏上了前往米市的道路。26日17時,我駐馬爾他使館租借的郵輪抵達米港。梅武官通過朋友關係要求當地的臨時管委會開放港口,把1600多名同胞送上了船。歷經艱辛的第一批同胞登上郵輪,徐徐離開港口,他們望著碼頭上風雨中留守的梅武官,流下了感動的眼淚:保重,中國武官!
在突尼西亞和利比亞邊境小城拉斯傑迪爾的邊防觀察哨裡,一個人全身溼透,捧著一盆小小的炭火取暖。微弱的光亮照在他極度疲憊的臉上。他,就是剛剛40出頭的中國駐突尼西亞使館武官楊旭。
從22日至26日,楊旭武官在口岸、機場、酒店之間穿梭,連續戰鬥了5個晝夜,每晚只睡一兩個小時。在此期間,楊武官共組織撤離安置了2566名中國公民,使這裡成為撤離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通道之一。
李傑曾在希臘留學4年,是位希臘通,曾在駐加拿大、巴基斯坦使館武官處工作過,這是他在希臘使館工作的第二任。位於地中海北部的克裡特島是希臘第一大島,也是除埃突兩國外,距離利比亞最近的地區。此次撤離行動中,2萬餘人要通過海路撤出,其中1萬多人將被安置在克裡特島,該島已成為整個撤離行動中任務最艱巨的地區之一。
為了接待大批撤離至此的我方人員,我駐希使館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協調出上萬個床位。但因為是旅遊淡季,克島上大多數酒店已關門歇業,服務員也多數放假回家了。此時要想協調出上萬個床位簡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時間就是效率。李武官積極聯繫酒店,迅速調動在希多年的社會資源和人脈關係,最終僅用18個小時就協調了11家酒店的6500張床位,並在隨後增加至14家酒店10000張床位,確保了接應工作的順利開展。
希臘船員感慨道:「只有中國政府才有如此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只有中國軍人才能如此拼搏!」
【點評】透過利比亞中國公民大撤離中國武官們展示的風採,不僅可以看出中國軍人對祖國的忠誠,也折射出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