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不可以研究直腸癌嗎?當然可以!但達到博士水平就滑稽了!

2020-12-16 騰訊網

小學生可不可以研究基因、研究直腸癌?當然可以,而且值得鼓勵,這才是素質教育該有的樣子。

但,如果研究論文獲獎,而且竟然不可思議地達到了研究生水平,事情就變味了:

雲南昆明一小學生因「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獲獎一事,引發社會關注,很多人質疑:這樣的科研水平遠遠超出一個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範圍。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今日通過官網回應稱,經初步核查,該獲獎項目學生系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之子。

首先必須鼓勵這種研究,無論孩子出於自願,還是源於父母引導,都不是壞事。

其次,也應該倡導這種教育方式,既然爸爸是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引導孩子搞科研,條件得天獨厚,近水樓臺先得月,有何不可?當然可以,應當鼓勵。

問題只有一個:父母如此引導孩子,目的是為了培養、為了成長,還是僅僅為了功利——比如獲個獎,為升學提供便利?

為了成長,還是為了功利,這是最根本的區別。

一旦有了功利目的,便有了許多「未解之謎」,比如:

一所985大學在讀博士生說,根據陳同學的實驗記錄,剛開始他連基因是什麼都不清楚,「連基因是什麼都不知道的小朋友,怎麼可能明白基因片段和癌症直接的關係?」

直腸癌、基因這種專業的東西,咱普通人真不容易懂。但有人懂,比如最近比較火的醫療科普帳號「丁香園」。

這個帳號對此事的評論是,整個獲獎項目,從項目立意,到實驗設計,都已經達到了碩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

這就滑稽了。小學生再厲害,達到初中生甚至高中生的水平——甚至更神奇一點,個別領域達到大學生的水平,也不是不可理解;如果說達到碩士生、博士生的水準,就有點滑稽了。

如果真有這種智力超常的孩子,恐怕早就被中科院提前錄取了吧,何必在小學混?

父母如此疼愛孩子,不是不可以,但要講究度,要合理引導,而不是拔苗助長。

19世紀,也有一位哈佛教授這麼教育過孩子,培育了一個「神童」:11歲考入哈佛大學,智商高達250到300,成了有智商測試以來智商最高的人。

雖然這個「神童」的人生並不得志,但至少在學業方面,他是相當成功的。所以,我們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他父親的教育方法。

這個神童,名叫塞德茲。

在年僅5歲的時候,他父親就讓他學習生理學了,甚至通過了美國職業醫生初級資格的測試。

這不是拔苗助長嗎?五六歲就當醫生?

顯然不是。塞德茲的老爹並非拔苗助長,而是因勢利導。

起因是這樣的:放學的路上,塞德茲救下一隻奄奄一息的小貓,將它抱回家,求助於父親。

父親是哈佛大教授(所以小塞德茲為什麼能11歲考入哈佛,也有這個便利條件),神經科學家,但不是醫生,於是他請自己的醫生朋友幫忙。

醫生三下五除二,小貓被救活了。

塞德茲感到很神奇,覺得醫生這個行業太了不起了,於是對爸爸說:「爸爸,我也想學醫。」

需要補充一點,塞德茲的父親在孩子一出生就進行了大量的教育實驗,孩子的知識水平已經和小學高年級不相上下。

父親說,你不能直接學醫,需要先學習生理學。不久後,塞德茲有了一本《人體骨骼全圖》,並開始了生理學學習。

對比一下,中外這兩個故事,有什麼區別呢?都是由興趣觸發,這是好事。

但堂堂哈佛大學教授培育出的神童,最終也不過通過了職業醫生的初級測試,讓他去獲個獎,簡直是不可能的事。

當然,如果塞德茲他爹親自出手,幫兒子弄個神經科學的論文獲得大獎,是手到擒來的事情。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塞德茲教育的相關細節,可以參考《好父母養出好孩子》一書)

高金國,齊文化研究員,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專欄作者,高級編輯,出版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給家長的35堂教育思考課》《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人生是一場修行》《賈伯斯告訴中國》《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23本。

當然,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優秀女兒的好爸爸,並以此為終身職業。他致力於把家庭教育和心理學、成功學結合,打造「家庭教育的成功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擁有幸福、成功的人生,而不僅僅是學業有成。

相關焦點

  • 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治療新靶點獲獎心引發質疑,他英文過關嗎?
    小學生研究基因抗癌獲獎據大賽官網顯示,該小學生來自雲南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發表實驗作品時,才小學六年級。研究的項目名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在線展示欄目中,被定為2019年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 會研究癌症的小學生,可能不止 100 個
    就在上個周,雲南一個才上六年級的小學生,做了一個名為《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 》的項目。這個項目還獲得了第 34 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三等獎,以及第 34 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一等獎。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大獎?最怕「一個敢比,一個敢評」!
    最近,一個喜大普奔的好消息來了:六年級小學生攻克直腸癌難題!7月12日,一則雲南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而獲獎的消息,強勢刷屏。說是「神童」,真不誇張。他的研究日誌上明明白白寫著:2018年1月9日,還不知道「什麼叫基因」,1月13日就「了解PCR的技術原理,知道PCR引物的設計」,並且很快就完成了「基因敲除」的操作。短短四天,從無到有,小學水平速成高階水準。這樣的「後浪」,這樣的研究成果,著實讓一眾碩、博士都汗顏。
  • 中科院的研究才被評三等獎?六年級小學生:爹,你不行啊
    誰說現在不拼爹了?——如是說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靈石憑藉結直腸癌基因敲除研究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並且榮獲三等獎,他的科研能力,你怎麼看?我一不懂直腸癌基因敲除是個啥錘子,二不懂前兩名的研究該有多恐怖,唯一清楚的就是他有個中科院研究員的爹……且不說實驗室操作讓兒童進入是否違規,也不談評委是怎麼選的,就說翟天臨同志的犧牲貌似沒帶來什麼實質性的改變。結果搞得大家現在弄個碩士、博士也就圖一樂,搞科研,還得回小學。
  • 小學生研究基因獲獎受質疑,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其系研究員之子,已...
    圖片來源/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小學生研究基因獲全國科技創新大獎上遊新聞記者核實發現,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在線展示欄目中,展示了來自雲南代表隊生命科學類的小學組參賽項目《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作者是來自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六年級的陳某石。
  • 撤銷小學生研究癌症獎,望子成龍也不能揠苗助長啊!
    備受社會和媒體關注的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獎事件一事,7月15日組委會辦公室,終於發布調查和處理結果:專家組認定作者的研究報告專業度和認知水平以及寫作能力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經過評委會建議撤銷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獎(小學組)一等獎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謎團:從「不了解基因」到1年多完成項目
    「這確實不太像是個小學生做的項目,對小學生來說太難了,而且重點是不好玩。」曾帶隊參加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的王申(化名)老師看到「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大獎」的新聞時判斷。王申所說的項目是《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
  • ...研究結直腸癌治療新靶點獲獎引質疑:「先不談實驗難度,他英文...
    小學生研究基因抗癌獲獎據大賽官網顯示,該小學生來自雲南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發表實驗作品時,才小學六年級。研究的項目名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在線展示欄目中,被定為2019年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回應「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系研究員之子
    此前,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等機構主辦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展示的一項名為《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獲獎作品引發人們關注和質疑。公示資料顯示,該項目部分工作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進行。有網友質疑,這項研究工作的水平已經達到了醫學或生命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水準。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調查結果 組委會回應 具體詳情始末是什麼?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組委會回應】針對社會廣泛關注的「小學生研究癌症基因獲獎」事件,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織委員會秘書處發表聲明。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織委員會秘書處發表聲明  此事緣起是,7月12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
  • 小學生研究基因抗癌獲獎,其遺傳基因何等優秀!
    針對這個項目的「深入性」如何,我們可以引用知名醫療媒體帳號「丁香園」的評論,「縱觀整個獲獎項目,不論是項目的立意,還是後期具體的實驗設計,都和一個碩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般無二。」,從這上面我們可以看出項目負責人對這個項目的研究相當的深入,不得不上讓人驚嘆;但是更讓人驚嘆是該項目並非是本科生,更不是碩士、博士,而是有一名小學六年級的小學生完成的;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在線展廳項,我們可以得知,該項目由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小學六年級學生陳靈石完成,據相關記錄可以了解,陳同學是在三位老師的輔導下完成,並且指導老師呂冬梅曾帶其前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 小學生研究喝茶抗疫獲獎,父親是武漢大學院長,曾被饒毅實名舉報
    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大獎前段時間,昆明的一位小學生火了,他突然爆火的原因是他之前寫的一篇研究報告,他因這篇研究報告獲得了多個大獎,她的研究報名題目是《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正是這篇研究報告讓很多研究生或者博士生為之汗顏,因為這篇報告的水平絕對達到了博士級別,最關鍵的是這篇報告的作者是一名小學生。
  • 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竟然能寫出有關結直腸癌世界級別的論文?
    近日,一項名為《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作品引發爭議。其原因是,這項連題目都晦澀難懂的研究,其作者竟然是一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該小學生是昆明小學生,名叫陳靈石(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輔導教師為呂冬梅、馬倩、時燕萍。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展示了陳靈石參加實驗、以及一份實驗記錄本的照片。在實驗記錄本中,陳靈石自稱2018年1月6日,呂老師帶他到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陳老師和楊老師商量開展參與研究工作。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一等獎遭質疑被撤銷,是打假還是扼殺天才?
    最近一小學生研究癌症獲一等獎,後被質疑專業水平超過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隨後被撤銷獎牌證書,就這個事件我想提出幾個疑惑。疑惑一:評委會開始因其超高的專業水平給予一等獎,後質疑超過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撤銷,他們的評判依據是什麼?
  • 結直腸癌卵巢轉移的研究現狀及進展
    摘要 結直腸癌是當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期顯著延長,發生轉移的患者也逐漸增多。國內外對於結直腸癌卵巢轉移的途徑目前還缺乏明確的證據,對卵巢轉移的治療、高危因素等的研究數據也較少,文章通過對結直腸癌卵巢轉移的研究現狀及最新進展進行概述,以期能對結直腸癌卵巢轉移有更深入的認識,提高診治水平。
  • 體檢時最容易被放棄的這項檢查,可以篩出直腸癌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無論是直腸癌還是結腸癌,其發病率都在逐年上升,目前結直腸癌發病率在我國所有惡性腫瘤中位於第三位,死亡率位於第五位。三類典型症狀提示癌變早期直腸癌是沒有特異性症狀的,當腫瘤進展影響排便或破潰時才會出現症狀。其中,有三類典型症狀值得大家注意。一是便血。
  • 如果科技創新獎不與升學掛鈎,會有小學生研究抗癌獲大獎嗎?
    幾日前,一昆明某小學六年級的陳同學憑「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三等獎」的消息傳遍各大網絡並上熱搜。並不是因為這項目研究對人類貢獻大,而是因為他的年齡太小,一個小學生就可以從事的,令眾多從事多年研究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科學家羞愧不已:願意將學位讓給這位天才神童!就在昨天,網絡上又傳出武漢又有兩名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腫瘤獲獎。她們分別是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主要探索茶多酚主要成分EGCG抗腫瘤效果。
  • 小學生研究基因獲國家大獎,網友:三分天註定,七分靠爹媽
    【事件回顧】雲南昆明的一個六年級的小學生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獲獎的作品是「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專業人士指出,這個作品涉及了生物學領域的基因組、轉錄組、突變基因等方面!於是很多人質疑:這樣的科研水平遠遠超出一個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範圍。緊接著劇情發展。
  • 小學生研究抗癌獲獎事件最新通報 參賽項目是如何獲獎的
    但這樣的項目確實是涉事小學生完成的嗎?  有腫瘤專家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明眼人一看,這種項目就不是小學生能完成的,高中生都不一定能做得出來。這個項目是怎麼評上獎的?太神奇了!」
  • 三問「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這樣的參賽項目是如何獲獎的?
    但這樣的項目確實是涉事小學生完成的嗎?有腫瘤專家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明眼人一看,這種項目就不是小學生能完成的,高中生都不一定能做得出來。這個項目是怎麼評上獎的?太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