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可不可以研究基因、研究直腸癌?當然可以,而且值得鼓勵,這才是素質教育該有的樣子。
但,如果研究論文獲獎,而且竟然不可思議地達到了研究生水平,事情就變味了:
雲南昆明一小學生因「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獲獎一事,引發社會關注,很多人質疑:這樣的科研水平遠遠超出一個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範圍。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今日通過官網回應稱,經初步核查,該獲獎項目學生系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之子。
首先必須鼓勵這種研究,無論孩子出於自願,還是源於父母引導,都不是壞事。
其次,也應該倡導這種教育方式,既然爸爸是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引導孩子搞科研,條件得天獨厚,近水樓臺先得月,有何不可?當然可以,應當鼓勵。
問題只有一個:父母如此引導孩子,目的是為了培養、為了成長,還是僅僅為了功利——比如獲個獎,為升學提供便利?
為了成長,還是為了功利,這是最根本的區別。
一旦有了功利目的,便有了許多「未解之謎」,比如:
一所985大學在讀博士生說,根據陳同學的實驗記錄,剛開始他連基因是什麼都不清楚,「連基因是什麼都不知道的小朋友,怎麼可能明白基因片段和癌症直接的關係?」
直腸癌、基因這種專業的東西,咱普通人真不容易懂。但有人懂,比如最近比較火的醫療科普帳號「丁香園」。
這個帳號對此事的評論是,整個獲獎項目,從項目立意,到實驗設計,都已經達到了碩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
這就滑稽了。小學生再厲害,達到初中生甚至高中生的水平——甚至更神奇一點,個別領域達到大學生的水平,也不是不可理解;如果說達到碩士生、博士生的水準,就有點滑稽了。
如果真有這種智力超常的孩子,恐怕早就被中科院提前錄取了吧,何必在小學混?
父母如此疼愛孩子,不是不可以,但要講究度,要合理引導,而不是拔苗助長。
19世紀,也有一位哈佛教授這麼教育過孩子,培育了一個「神童」:11歲考入哈佛大學,智商高達250到300,成了有智商測試以來智商最高的人。
雖然這個「神童」的人生並不得志,但至少在學業方面,他是相當成功的。所以,我們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他父親的教育方法。
這個神童,名叫塞德茲。
在年僅5歲的時候,他父親就讓他學習生理學了,甚至通過了美國職業醫生初級資格的測試。
這不是拔苗助長嗎?五六歲就當醫生?
顯然不是。塞德茲的老爹並非拔苗助長,而是因勢利導。
起因是這樣的:放學的路上,塞德茲救下一隻奄奄一息的小貓,將它抱回家,求助於父親。
父親是哈佛大教授(所以小塞德茲為什麼能11歲考入哈佛,也有這個便利條件),神經科學家,但不是醫生,於是他請自己的醫生朋友幫忙。
醫生三下五除二,小貓被救活了。
塞德茲感到很神奇,覺得醫生這個行業太了不起了,於是對爸爸說:「爸爸,我也想學醫。」
需要補充一點,塞德茲的父親在孩子一出生就進行了大量的教育實驗,孩子的知識水平已經和小學高年級不相上下。
父親說,你不能直接學醫,需要先學習生理學。不久後,塞德茲有了一本《人體骨骼全圖》,並開始了生理學學習。
對比一下,中外這兩個故事,有什麼區別呢?都是由興趣觸發,這是好事。
但堂堂哈佛大學教授培育出的神童,最終也不過通過了職業醫生的初級測試,讓他去獲個獎,簡直是不可能的事。
當然,如果塞德茲他爹親自出手,幫兒子弄個神經科學的論文獲得大獎,是手到擒來的事情。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塞德茲教育的相關細節,可以參考《好父母養出好孩子》一書)
高金國,齊文化研究員,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專欄作者,高級編輯,出版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給家長的35堂教育思考課》《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人生是一場修行》《賈伯斯告訴中國》《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23本。
當然,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優秀女兒的好爸爸,並以此為終身職業。他致力於把家庭教育和心理學、成功學結合,打造「家庭教育的成功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擁有幸福、成功的人生,而不僅僅是學業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