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人經全稱《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是一部道教神學作品, 其哲學思想較為深遠。被後世明代《正統道藏》列為開篇經書。號稱群經之首、萬法之宗、一切一法界之源頭。是道教正一三山符籙靈寶派的核心經典。
凡六十一卷。其卷一為《度人經》本文,今靈寶諸經之一。全文主題思想宣傳齋戒誦經,功德甚重,上消天災,保鎭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男女皆受護度,鹹得長生。故可以「仙道貴生,無量度人,上開八門,飛天法輪。罪福禁戒,宿命因緣。普受開度,死魂生身。身得受生,上聞諸天。」該經據《雲笈七籤》卷三《靈寳略記》稱:太極眞人徐來勒授葛玄《靈寳經》三十三卷。陶弘景《眞誥敘錄》謂:「葛巢甫造構靈寳,風教大行」。該經卷一為經文,餘卷為敷衍經文。敦煌P2861-P2256號卷子載有宋陸修靜《元始舊經紫微金格目》著錄:「《無量度人上品》一卷已出。卷目云:《太上洞玄靈寳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受道家玄學盛行的影響度人經在道家學者中頗受青睞從南朝齊嚴東開始。至唐薛幽棲、李少微、成玄英、張萬福,宋陳景元、陳椿榮、蕭應叟,元薛季昭、陳觀吾、陳致虛,明張宇初.都對《度人經》進行詮解注釋。受宋朝崇老尚道的思想影響,宋真宗、宋徽宗更是為《度人經》作序。其中以道家思想盛行的唐宋時代註疏最多,理論也最為精湛。
《度人經》 本身包含的哲學思想, 主要是宇宙生成論。 《度人經》 的作者和另三位注者嚴東、 薛幽棲、 李少微都受漢代哲學很大的影響, 基本都是炁一元論者, 認為是炁生成一切。這個炁是原初物質、 萬物的發生因的意思, 並無本體的含義。 《度人經》 、 嚴東、 薛幽棲、 成玄英均認為宇宙開始時初劫叫做延康, 之後是龍漢, 再是赤明。
成玄英進一步說, 延康劫時混沌未開, 只有妙炁; 龍漢劫混沌初開, 仍未有萬物; 赤明劫始有陰陽日月, 誕生諸天。
妙炁繞諸天一周, 便是一年; 與五方五行之炁交匯, 便產生四時和萬物。而李少微說法不同, 他認為先有龍漢劫, 然後是赤明劫; 最後是延康劫, 三個大劫加若干小劫組成一個大周期, 當延康劫末時, 種民四天,即無上常融天、玉隆騰勝天、龍變梵度天、平育賈奕天以下, 一切徹底毀滅。
然後是關於空間問題的諸天說。諸天說可能是 《度人經》中最複雜的問題, 已有幾位學者對其進行總結, 但都不夠完整,問題是他們都把 《度人經》 中的諸天說當做完善的學說。筆者現將經中和四位註疏者的諸天說總結如下。五者的諸天說相同的地方是都認為有三十二天和大羅天。
《度人經》 提到了三十二天上有大羅, 也提到玉清、 上清, 但未提及有三天, 而當時玉清、 上清、 大羅很難說是不是一層天的名稱, 那麼 《度人經》 中的是三十二天說或三十三天說,道教的排列方式非常特殊。
在這裡關於三十二天境界的高下, 成玄英初步展露了他的哲學才能, 他認為欲界的人有六欲根, 淨化一根則可上升一天,六根俱淨就進入色界, 再逐步淨化六色塵、 六細塵、 六輕塵, 則進入無色界。無色界第一天的人沒有形體, 只有心識。修行炁觀, 可進第二天。捨棄心識, 達到無為, 可進第三天。這裡的無為與下文兼忘是同義, 特指將空有等一切都看作無。成玄英指出, 這樣則只保留了真, 而失去了應。如能將真與應統一, 認識到若有若無, 既無形象, 又能生成萬象, 則升第四天。關於三十二天, 保留的成玄英的疏文至此結束, 很明顯, 這裡是成玄英重玄學思想的第一次登場, 我們猜測後面他也許會說達到非有非無的境界就能升入種民四天。在 《度人經四注》 中借空間來論述修行境界, 並不是只有成玄英一人, 但他的論述最為深刻。此前在解釋原始天尊說經十遍的一段經文時, 也只有成玄英一人將其解釋為修行境界的提高。
《度人經》還宣揚「仙道貴生,無量度人」、「仙道貴生,鬼道貴終」、「仙道常自吉,鬼道常自兇」、「仙道貴度,鬼道相連」之旨。《度人經》卷二至六十一卷,每卷各立品目,內容據第一卷加以闡述,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根據陰陽、三才、五行之理論,說明宇宙生成、人物繁育及其順德濟功之道。如《玉明運度品》、《陰陽離合五行化體品》等。第二類舉陳消災、闢邪、制鬼、鎭魔之方,以盡祈禳濟度之用。如《祈禳水旱品》、《斬滅五行邪怪品》等。第三類論保形養神、長生成眞之方。如《長生乆視品》、《回生起死品》等。各卷文體結構與第一卷相同,但間附眞雯寳符。
度人經自道家玄學盛行,南朝起歷代多有注釋。多有以丹道注釋者。然其經文,以十為用。在數術上是超過九轉金丹大道的。注釋中以北宋初陳景元的《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最重要。其中嚴東、薛幽棲、李少微,成玄英四人註疏中,又以李少微(清微派祖師),成玄英(唐朝哲學巔峰)的註解最為精彩玄奧。嚴東、薛幽棲的哲學思想明顯較李少微、 成玄英二人的原始、 粗陋。成玄英的疏是對李少微的注的疏解,所以成玄英註解《度人經》的思想跟李少微最為接近,他們雖承認梵炁的存在, 但說梵炁只是混雜之炁,道不是梵炁,道是虛極之理,真正作為原初物質的叫做妙炁。此外成玄英和李少微都提到了真和應這對概念, 但並無深入分析。
從《度人經》原文來看,大致分為三個部分,卷首部分是對元始天尊開劫度人的演說,主要是說明此經的重要和誦讀此經的神奇功效。其點睛之筆,是「普得濟度,全其本年。無有中傷,傾土歸仰。鹹行善心,不殺不害。不嫉不姤,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恨。言無華綺,口無惡聲。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國安民豐,欣樂太平。」
第二部分是正文,內容非常豐富,不但包含了道教對天地生成之說的認識,也包含了三界十方自然變化之理。從「五文開廓,普殖神靈」展開演說,說明人神共合,「無文不光,不文不明,無文不立,無文不成,無文不度,無文不生」的妙理。其後是三界十方諸神之名,從「諸天隱諱,諸天隱名,天中空洞,自然靈章」的經文中,我們可以知道,這其中隱藏著無限的玄機,但中心思想則是「敷落神真,普度天人」,「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緊接著,《妙經》又較為形象地解說了「三界」,即第一欲界、第二色界、第三無色界,並指出「此三界之上,飛空之中,魔王歌音,音參洞章」。最後,說明誦經、修齋的重要性。修道之人,持誦此經,「功德甚重,上消天災,保鎮帝王,下攘毒害」。以度兆民。
第三部分說的是《諸天中大梵隱語無量音》,語句非常隱晦,如果不看嚴東、薛幽棲、李少微、成玄英的《四注》,一般人根本看不懂。有關這一部分的「大梵隱語,無量之音」留待下一節再與諸位共同探討。據《中華道藏》對《太上洞玄靈寶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的案注中稱;明《正統道藏》洞真部另有《度人經》六十一卷本。其第一卷為經文,後六十卷為道法。有關道法部分,因受篇幅限制,這裡就不去探討了。
文字來源道教文獻整理
編輯:娟子
郵箱:gjydl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