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豪放的李白,為何把蘭花寫得如此悲悽

2020-12-14 讀書工

蘭花從古至今,人們都很喜愛。在梅蘭竹菊四君子中,它位列第二,它的幽香格外讓人念念不忘。在眾多的花卉中,還有誰能夠擔當此種殊榮。

為什麼說是幽香呢,因為蘭花處於深山老林,處於蓬蒿茅草甚至荊棘之中,受山谷林木茂密、陽光稀薄的影響,其香氣自然形成一種淡雅的味道。

記得小時候我們拿了鋤頭上山去挖蘭花,準備把它移到家裡盆栽。那蘭花為了保護自己,都故意長在刺蓬石縫裡,很難挖起來,一不小心就弄斷了它的根或花箭。

當你低下頭去欣賞時,它就傳來一股沁人心扉的清香。這清香中帶著一種山野清新的氣息,不刺激,不嗆人,比那陽臺上用了肥料盆栽出來的味道正宗多了,舒服多了。

我們老家那個大山裡蘭花的品種比較單一,後來到了城裡,才發覺原來蘭花種類是格外的多,蘭園裡全是五顏六色的蘭花。

在廣州每年春節花市,那蘭花是最搶手的,一盆蝴蝶蘭,大概有十幾株吧,要價達到幾百上千塊錢。如果是那種大型的盆景,那就更貴了。

蘭花的品種多,一年四季都有花開。大家都在自媒體上寫文章,有很多是寫花卉的,其中寫蘭花的就不少。我讀李白詩選,他裡面有一首寫蘭花的詩,讓我有些吃驚。

因為李白的風格向來是豪放不羈的,但是在這組《古風五十九首》裡,第三十八首是寫的《孤蘭》,那風格卻有點抑鬱,有點悲悽。

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

雖照陽春暉,復悲高秋月。

飛霜早淅瀝,綠豔恐休歇。

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

詩的首聯正是說的一棵孤獨的蘭花,它生長在深邃幽暗的花園裡。因為沒有人去照料護理,雜草長得很高,幾乎把蘭花淹沒。在詩人的眼裡,這環境堪憂。

頷聯兩句說的是,雖然蘭花沐浴著春天太陽的光輝,能夠及時開放,但是這種好景不會長久,轉眼就到了秋天,那懸掛在空中的一輪明月,使它感到了深深的悲傷。

接著頸聯兩句說,到了寒露霜降,秋雨淅淅瀝瀝地一直下到冬天,這原本是綠葉紅花的茂盛的蘭草,卻要在這裡停止生長,結束自己的生命。

於是詩人在尾聯發出深情的感嘆,如果再沒有東風吹來,蘭花還能活回來嗎?到時候,它的幽香又為誰發出呢?

可以看出來,詩人李白寫這首詩時心情是很憂鬱的。蘭花發出清香,象徵著人的高尚品質,本是高興的事情,更何況李白原本就是豪放不羈的性格,那麼為何情緒又如此低落呢?

原來此時李白翰林供奉的處境越來越艱難,接著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了。說通俗一點就是給了一點錢安慰一下,你回家去吧。皇帝的意思是不用李白了,要把他趕出京城長安。

唐玄宗這樣對他,你說這李白傷不傷心。李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託了賀知章和玉真公主幫忙,才得到了一個供奉翰林,做了玄宗皇帝的文學侍從。

那年是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已經四十二歲了。但是只做了一年的侍從,第二年就給免了,這讓清高狂放的李白面子往哪裡擱,以後還怎麼過日子。

當然這裡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李白不屑於這麼一個跑腿的翰林待詔,他本是要實現自己治國理政的遠大抱負的,因此在唐玄宗面前有點怠慢,故意愛理不理,裝著喝多了酒,天子呼來不上船。

二是李白又得罪了高力士、楊國忠、楊貴妃等人。他要高力士給他脫靴子,要楊國忠磨墨,要皇上給他調醒酒湯。高力士嘴裡不說,心裡早就要報復了。

李白的《清平調》裡還有「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的句子,李白本來是借趙飛燕來襯託楊貴妃的美麗的,不料高力士故意從中挑撥。

他說李白是有意諷刺楊貴妃像趙飛燕一樣宮闈不檢,還說這樣進行對比,明明是指燕瘦環肥,嫌你楊玉環體態臃腫。於是楊貴妃就常常在唐玄宗面前說李白的壞話,造成最後李白被辭退。

李白這首詩表面上是寫蘭花,其實是寫自己的遭遇。他就像蘭花一樣很孤獨,被雜草淹沒。雖然春天來了,茂盛了一陣子,但是很快就到了秋天,受到風霜雨雪的摧殘。

現在李白賜金放還,後面的路還不知道怎麼走。但是從詩歌尾聯「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可以看出,他還是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的。如果再不給機會,那一身的理想和學識無處展示,不是白白地浪費了嗎?

讀到這裡,我們才知道了李白描寫蘭花的用意,原來他是在寫自己的遭遇,寫周圍環境的惡劣,寫自己的理想不能實現,是在借寫蘭花的不幸來澆自己胸中的塊壘。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李白很豪放的一首邊塞詩,盡顯盛唐氣象,讀後令人熱血沸騰
    雖然這些邊塞詩是由不同閱歷和心境的不同詩人所寫,但是它們卻有著共同的地方,即渾厚雄壯的詩歌特徵,也就是所謂的盛唐氣象。眾所周知,盛唐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空前強大,文治武功極盛。這也就導致了盛唐詩歌,尤其是邊塞詩,往往包含了詩人投身於社會和政治的強烈熱情,以及自信自尊,昂揚奮發的精神面貌,而這正是盛唐氣象的具體表現。
  • 李白寫《清平調》到底是讚美楊貴妃,還是諷刺唐玄宗和楊貴妃?
    「詩仙」李白自古至今給我們的印象便是一位不懼強權的偉大詩人,詩詞豪放,這點從李白的詩中可以看出來,像李白曾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寫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在《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中寫出「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這些的詩句都能體現出李白的性格。
  • 第一偉人的這首詞,盡顯王霸之氣,比李白蘇軾都豪放
    自古英雄多豪放,在詩人中,李白蘇軾辛棄疾,是豪放的代表,到了近現代,第一偉人毛主席,站在了豪放詩詞的巔峰,他的很多詩詞,其中的豪放氣概,恐怕是李白蘇軾辛棄疾都無法比肩的。在毛主席的詩詞中,《泌園春·長沙》是其中最為豪放的一首。
  • 李白和杜甫之間為何如此相惜,這首詩來告訴你
    提起李白那可調是人盡皆知,從小我們就開始背李白在小編的眼中,是最灑脫豪放的詩人,就連豪放派鼻祖蘇軾得讓其三分,李白被人們稱為詩仙,他的身上真有一種仙俠劍客之氣,他的詩更是狂放。從『』君不見黃河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奔騰之勢到『』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氣勢,無一不透漏著他狂放不羈的個性。這樣的人不乏有狂熱的粉絲,在眾多鐵粉中有一位非常鐵的粉絲那便是詩聖杜甫。
  • 唐朝誰寫的這首詩,為何連李白都自嘆弗如?
    也正因如此,以黃鶴樓為題的古詩詞不勝枚舉。小編今天就圍繞黃鶴樓,介紹一首號稱"唐詩七律第一",並讓李白自嘆不如的詩歌,即崔顥的《黃鶴樓》,讓大家一起來領略詩歌的內涵和氣勢。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著有《崔顥集》。《全唐詩》存其詩四十二首。崔顥這首詩是弔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蹟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裡。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
  • 想了解唐代李白一生的經歷,得看他的志向,詩展現一生主要的經歷
    △杜甫詩中飲中八仙相聚一起時李白傲權貴,告別京城,《宣州謝朓餞別校書雲》都知李白是豪放灑脫的人,再加上他桀驁不馴,自然是很容易得罪權貴的。不僅是如此,就連皇帝都對他產生了反感,被當作空氣,在此間,李白自然也是感知到了自己的處境,得不到重用了。那麼,李白又何去何從了呢?他處於憤怒又帶眷戀的心情,最終選擇告別了皇帝,告別了他三年的京城旅途。
  • 李白為何是天才,讀這六首絕句你就懂了,不常見但精妙,不讀可惜
    「下」很有神採,李白有詩寫蜀僧說「西下峨眉峰」,白鷺用下,也有飄然而下之意。「孤飛」,寫出白鷺之孤獨。「如墜霜」設喻非常巧妙,既點出節令,又取霜之潔白,如此比喻真是妙手天成,奇警而又新雅。李白寫詩最擅隨手比喻,比得新奇巧妙,不落俗套。這隻白鷺在如白霜一般從空中墜下,停留在秋水之畔。它悠閒自在,雖有幾分孤獨寂寥,倒也不捨得離開此地。
  • 辛棄疾一首奇幻中秋詞,無一生僻字,豪放浪漫卻不輸李白
    李白志向高遠,卻又孤傲不羈,他想和魯仲連那樣,橫空出世,立下不世之功,然後飄然隱退,深藏功與名。所以詩中總有一股豪放浪漫的色彩,後世的印象中,李白也是瀟灑不羈的。在讀辛棄疾額詩詞時,我們便能感受到他的金戈鐵馬的豪情,收復中原的壯志。從辛棄疾作品的字裡行間,我們知道他屢遭挫折,他也有過迷茫和失望,但是他從來沒有灰心和放棄。
  • 寫雪景誰最好?當然是詩仙李白,只有他能把雪寫的如此瑰麗浪漫
    ,都非常的好,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各自的位置,但是,要說到寫雪寫得最誇張,最浪漫瑰麗,還非詩仙李白莫屬。李白是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詞,處處透漏一股天真爛漫的勁兒,寫雪也是如此。一天早上,李白先生一覺醒來,剛睜開眼,就有人報之:下雪了,好大的雪,下了一整夜,還下個不停,快來看呀。李白馬上起身,推窗一看,哇,好一派瑰麗的景象,頓時思如泉湧,大筆一揮,寫下了一首《清平樂》,描繪了眼前的絕美雪景。
  • 李白在27歲時寫的一首駢文,灑脫而又充滿哲理,不愧是詩仙所作
    談到中國詩人,人們腦海中便會想起唐代三位最偉大的詩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今天,我們只談詩仙李白。李白的一生自信而豪放,喜歡遊山玩水,鍾情寫詩作賦,按照現在流行的話來講:李白的一生就是詩和遠方的一生,他的故事和詩歌真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 浪漫豪放的詩人李白,一生明媒正娶四位妻子,他的後代過得如何?
    為何要別人「傾耳聽」呢?根本原因就是知己太少,沒得其他人來聽,所以遇到知己,大醉一場,想把一肚子的心裡話說出來,讓朋友好好聽聽。 李白的第一個老婆姓許,她是唐高宗李治時期的宰相許圉師的孫女,李白的文採如此之好,名聲如此之大,連宰相孫女都下嫁給他,可見當時的李白的厲害之處啊!不過這段婚姻李白並不幸福,而且可能還略有些屈辱,準確來說是李白「嫁給了」許氏,因為李白是倒插門過去的。雖然唐朝女性地位提高,但是作為一個劍客和詩人,倒插門畢竟還是比較丟臉的。
  • 李白的一首相思詩,大膽又直白,寫盡相思之苦!
    從「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到「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再到「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李白的所有詩句都帶著飄飄仙氣,連詩中的山山水水都沾染了太白的仙氣,真是風骨神仙籍裡人,詩狂酒聖且平生。李白把自己一生所思所想都以詩的形式告訴世人,他真正做到了留得千秋萬古名。
  • 這首是李白少有的愛情詩,卻脈脈含情,刻畫入木三分,世間少有
    《三五七言》唐朝·李白: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還如當初不相識。如此看來,李白稱之為古代情詩高手,實至名歸。說起李白,有多少人和小編一樣十分羨慕他的一生呢。少年七歲成才,父親遙指園中李樹作詩,其脫口而對詩「李花怒放一樹白」便為自己爭取到了李白這一名字。出生於書香世家,從小便是公子哥的生活,家庭文化薰陶,自身聰明機智,讓李白年少成名。蜀中入長安,憑藉才華被玄宗看上,一朝入宮門驕傲豪放「我輩豈是蓬蒿人」。
  • 【智慧 · 蘭花】古詩詞中的詩意蘭花
    國學知音賞析:本詩用蘭花來比喻人的高貴品格,君子應該如蘭花一樣保持高尚的節操,表現了詩人不隨波逐流,不為黑暗汙垢所染的高尚品德。國學知音賞析:此詩大約作於李白應詔入長安的第二年秋天,此時由於高力士等人的挑撥污衊以後,唐玄宗開始疏遠李白,從而使李白漸漸感受到冷遇的悽涼。「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此聯佳妙,大有知音去,寶瑟焚的感覺。
  • 李白的詩與酒
    李白愛酒,世人皆知,酒中有樂,酒中有趣,酒中有天地。飲酒世人皆能,但能喝得如此瀟灑,如此豪放,自古至盡未有幾人。李白愛詩,世人皆知,詩中有景,詩中有情,詩中有大千世界。詩人如恆河沙數,但能寫得如此超脫,如此浪漫,自古至盡也未有幾人。李白是酒仙,杜甫曾說:「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 飲中八仙歌:你所不知道文風飄逸的杜甫,寫盡盛唐氣象及酒仙李白
    喝酒喝到如此地步,便只有在井中度過一夜。唐玄宗侄子汝陽王李璡也在酒中八仙中佔得一席之地,喝完酒之後準備去朝見天子,豈料半路殺出一輛麴車(酒車),酒車所過之地,酒香令人垂涎三尺,李璡頓時恨不得撲進酒泉之中。從這件趣事,我們便覺得,李璡不虛酒中八仙之一席。
  • 李白的仕途為何如此的不順利,是他太高傲自負,還是人心太險惡
    李白求官記大唐開元十二年,24歲的李白帶著夢想辭親遠遊,開始了追逐夢想的生活,這也是李白一生懷才不遇故事的開始。李白的仕途為何如此的不容易這就是李白的一生,可以說充滿著命運的悲劇性,為何如此才華橫溢之人卻在仕途上如此的不順利呢?
  • 一代詩仙李白,為何悲慘一生?三首詩,道盡緣故
    李白,這是中國人最熟悉的詩人之一了,他寫了數以千計的優秀詩篇,就連三歲小孩也能背出他寫的詩。李白 李白才華橫溢,學富五車,又得唐高宗賞識,本應該平步青雲,大展宏圖,可為何落得如此下場?是什麼導致李白一生如此的「悲催」?
  • 李白的朋友圈:最先誇我是蘇頲
    在早前的《李白的朋友圈》裡,小編給大家推出過一期《最識我才賀知章》,都知道賀知章是李白的伯樂,但據李白自己說,其實在遇見賀老爺子之前,就已經有一位大咖很賞識他了。這位大咖到底是什麼來頭?為何向來傲嬌的李白對此人給予的讚揚如此銘記並不諱示人呢?
  • 清代文豪:這不可能是李白寫的,網友:還以為是酒鬼編的喝酒段子
    他以"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拒絕了無數達官貴人的要求,包括唐明皇;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一生灑脫,偉岸豪放;他留給著世間的除了數也數不盡的名篇佳作,還有酒入愁腸,嘯成三分的劍氣,七分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