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從古至今,人們都很喜愛。在梅蘭竹菊四君子中,它位列第二,它的幽香格外讓人念念不忘。在眾多的花卉中,還有誰能夠擔當此種殊榮。
為什麼說是幽香呢,因為蘭花處於深山老林,處於蓬蒿茅草甚至荊棘之中,受山谷林木茂密、陽光稀薄的影響,其香氣自然形成一種淡雅的味道。
記得小時候我們拿了鋤頭上山去挖蘭花,準備把它移到家裡盆栽。那蘭花為了保護自己,都故意長在刺蓬石縫裡,很難挖起來,一不小心就弄斷了它的根或花箭。
當你低下頭去欣賞時,它就傳來一股沁人心扉的清香。這清香中帶著一種山野清新的氣息,不刺激,不嗆人,比那陽臺上用了肥料盆栽出來的味道正宗多了,舒服多了。
我們老家那個大山裡蘭花的品種比較單一,後來到了城裡,才發覺原來蘭花種類是格外的多,蘭園裡全是五顏六色的蘭花。
在廣州每年春節花市,那蘭花是最搶手的,一盆蝴蝶蘭,大概有十幾株吧,要價達到幾百上千塊錢。如果是那種大型的盆景,那就更貴了。
蘭花的品種多,一年四季都有花開。大家都在自媒體上寫文章,有很多是寫花卉的,其中寫蘭花的就不少。我讀李白詩選,他裡面有一首寫蘭花的詩,讓我有些吃驚。
因為李白的風格向來是豪放不羈的,但是在這組《古風五十九首》裡,第三十八首是寫的《孤蘭》,那風格卻有點抑鬱,有點悲悽。
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
雖照陽春暉,復悲高秋月。
飛霜早淅瀝,綠豔恐休歇。
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
詩的首聯正是說的一棵孤獨的蘭花,它生長在深邃幽暗的花園裡。因為沒有人去照料護理,雜草長得很高,幾乎把蘭花淹沒。在詩人的眼裡,這環境堪憂。
頷聯兩句說的是,雖然蘭花沐浴著春天太陽的光輝,能夠及時開放,但是這種好景不會長久,轉眼就到了秋天,那懸掛在空中的一輪明月,使它感到了深深的悲傷。
接著頸聯兩句說,到了寒露霜降,秋雨淅淅瀝瀝地一直下到冬天,這原本是綠葉紅花的茂盛的蘭草,卻要在這裡停止生長,結束自己的生命。
於是詩人在尾聯發出深情的感嘆,如果再沒有東風吹來,蘭花還能活回來嗎?到時候,它的幽香又為誰發出呢?
可以看出來,詩人李白寫這首詩時心情是很憂鬱的。蘭花發出清香,象徵著人的高尚品質,本是高興的事情,更何況李白原本就是豪放不羈的性格,那麼為何情緒又如此低落呢?
原來此時李白翰林供奉的處境越來越艱難,接著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了。說通俗一點就是給了一點錢安慰一下,你回家去吧。皇帝的意思是不用李白了,要把他趕出京城長安。
唐玄宗這樣對他,你說這李白傷不傷心。李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託了賀知章和玉真公主幫忙,才得到了一個供奉翰林,做了玄宗皇帝的文學侍從。
那年是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已經四十二歲了。但是只做了一年的侍從,第二年就給免了,這讓清高狂放的李白面子往哪裡擱,以後還怎麼過日子。
當然這裡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李白不屑於這麼一個跑腿的翰林待詔,他本是要實現自己治國理政的遠大抱負的,因此在唐玄宗面前有點怠慢,故意愛理不理,裝著喝多了酒,天子呼來不上船。
二是李白又得罪了高力士、楊國忠、楊貴妃等人。他要高力士給他脫靴子,要楊國忠磨墨,要皇上給他調醒酒湯。高力士嘴裡不說,心裡早就要報復了。
李白的《清平調》裡還有「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的句子,李白本來是借趙飛燕來襯託楊貴妃的美麗的,不料高力士故意從中挑撥。
他說李白是有意諷刺楊貴妃像趙飛燕一樣宮闈不檢,還說這樣進行對比,明明是指燕瘦環肥,嫌你楊玉環體態臃腫。於是楊貴妃就常常在唐玄宗面前說李白的壞話,造成最後李白被辭退。
李白這首詩表面上是寫蘭花,其實是寫自己的遭遇。他就像蘭花一樣很孤獨,被雜草淹沒。雖然春天來了,茂盛了一陣子,但是很快就到了秋天,受到風霜雨雪的摧殘。
現在李白賜金放還,後面的路還不知道怎麼走。但是從詩歌尾聯「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可以看出,他還是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的。如果再不給機會,那一身的理想和學識無處展示,不是白白地浪費了嗎?
讀到這裡,我們才知道了李白描寫蘭花的用意,原來他是在寫自己的遭遇,寫周圍環境的惡劣,寫自己的理想不能實現,是在借寫蘭花的不幸來澆自己胸中的塊壘。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