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位於瑞士巴塞爾的施瓦本出版社將耿寧(Iso Kern)的倫理學新作付諸出版。此前,耿寧的王陽明研究著作《人生第一等事——王陽明及其後學論「致良知」》(2010)也是由這家出版社出版。耿寧的這兩本著作都是討論倫理學的。與10年前的那部倫理學著作相比,他本人認為今年出版的這部倫理學論著更為重要。或許可以揣度,他的理由在於:前者是哲學史方面的著作,後者則可以說是他自己的哲學著作。但從根底上而言,這個區分在耿寧那裡幾乎是不存在的。與傳統中國思想家的著述集哲學史研究和哲學思考於一身的情況相似,耿寧此前的幾部重要著作《胡塞爾與康德》《哲學的觀念與方法》《人生第一等事》,同樣既不能單一地歸入哲學史著作,也不能單一地歸入哲學著作的範疇。但有一點可以確定:耿寧在完成他的博士論文與任教資格論文後便轉向了哲學倫理學的研究與思考。在他那裡有一個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倫理學轉向。也許我們可以將耿寧上述說法理解為他的一個希望或信念:最好的著作是下一部。
耿寧於1961年以《胡塞爾與康德——關於胡塞爾與康德和新康德主義之關係的研究》為題在比利時魯汶大學完成其哲學博士學業。1968—1972年間,他根據胡塞爾遺稿整理和編輯出版了以《交互主體性現象學》為題的《胡塞爾全集》第13、14、15卷。與此同時,他還完成了《哲學的觀念與方法——一門理性理論的主導思想》(柏林,1975)一書的寫作,並以此在德國海德堡大學獲得大學教授資格,在那裡從1974年起執教至1979年。1979—1984年間,耿寧先後在臺灣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潛心學習中國哲學。從1984年至2006年,他先後任教於瑞士的伯爾尼大學、弗裡堡大學和蘇黎世大學,講授歐洲哲學與中國哲學。於此期間,他發表了一些關於歐洲哲學與中國哲學之間關係的著作及文章。2010年初,耿寧出版了上面提到的關於儒家心學的著作,這部書已於2012年由筆者翻譯成中文出版。此前,筆者還編輯出版了他的論文集《心的現象——耿寧心性現象學研究文集》(2012)。接下來,筆者計劃陸續出版耿寧的其他幾部著作的中文版:《論回憶——關於意識的現象學研究之一》《論同感——關於意識的現象學研究之二》《胡塞爾與康德》《哲學的觀念與方法》《有緣嗎?——歐洲哲學與中國哲學之間》(又名《〈心的現象〉集外序——耿寧哲學自傳》)。最後,當然也包括他的這部剛出版的倫理學論著。
耿寧本人在前言中對這部新著的特別價值作了說明,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
其一,這部倫理學著作所依據的不僅是亞里斯多德的西歐倫理學傳統,還有索洛維約夫的東歐倫理學傳統;不僅依據孟子和王陽明的中國倫理學傳統,也依據拿撒勒的耶穌的猶太傳統內的倫理學,最終還依據埃德蒙德·胡塞爾的現象學倫理學傳統。因此,耿寧在這裡倡導的倫理學不是一種歐洲中心的或西方中心的倫理學,而是一種廣納不同時期、不同文化的倫理經驗、倫理思考和倫理觀念的倫理學。他認為,對於今日世界來說,這種做法是必要的,因為今天的人類已經通過交往而成為一體,而且通過歷史研究,人類的歷史過往也至少以大致的方式為人所知。他的這個倫理學嘗試的特性就在於貼近最為不同的人類現實。不過,耿寧並不認為他的倫理學嘗試可以提出一種普全性的甚至排他性的真理要求,他將此類要求斥為狂妄。他的這部倫理學論著僅僅倡導一種由良知引導的愛的倫理學,它可能是片面的,甚至只是相對於一個歐洲人的經驗而言的。在該書的附錄中,耿寧還說明了他在這部倫理學論著中對上面列出的六位哲學家所能依據的是什麼,以及他從他們那裡不能接受的是什麼。
其二,耿寧的這部倫理學論著是儘可能地根據胡塞爾的精神,依據現象學視角撰寫而成的,尤其是第一部分(「我作為人是什麼?倫理學的人類學基礎」)。也就是說,這部論著是從經驗著、體驗著、思考著、評價著、意欲著、判斷著、行動著的自我的主觀視角出發撰寫而成的。例如,這個部分第四章的標題是「我對於我自己是什麼?作為最內者,我對於我自己是我的愛;作為最高者,我對於我自己是我的良知。我的愛連同我的良知是我的對於我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東西」;第九章的標題是「我的鄰人(Mitmenschen)對於我來說是什麼?」;第十一章的標題是「過去的和當下的文化對於我來說是什麼?」;第十二章的標題是「自然對於我來說是什麼?」然而,耿寧並不願意將胡塞爾的倫理學簡單地接受下來。因為胡塞爾沒有提供一種倫理學的系統嘗試。胡塞爾的倫理學講座除了歷史的闡釋,主要包含的是對評價和意欲的現象學分析。
其三,耿寧的倫理學論著具有一個人類學的基礎,它嘗試回答「人是什麼」這一問題,並試圖通過這個基礎從哲學上論證這個問題(第二部分)。他在第十六章的引論中闡釋了人類學基礎對於一門倫理學而言的必要性:「倫理學預設了對人是什麼的哲學理解。倫理學的應當是在人的(什麼-)存在之中得到論證的。對倫理價值(即對倫理上的有價之物與倫理上的善)的認識是在我的愛的行動中根據我自己的良知而得到論證的。」這個基礎部分涉及對或錯的問題。該書第二部分的內容是耿寧自己針對當今時代所做的倫理學闡述,涉及倫理上的善或惡。耿寧認為,在這兩個部分之間還存在另一個差別,只有在基礎部分(第一部分)各個章節中討論的內容全部得到討論後,第一部分才會實現它的目標。而他在第二部分對當今時代的倫理學闡述,則在內容的選擇方面帶有某種個人的偶然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自己的個體經驗。他相信,第二部分的讀者可能會有理由認為其中的某些論述是多餘的,因為它們是不言自明的或無聊的,是過於瑣碎的或老套的,而他對其他論題的論述則是重要的。但在他看來,這些讀者反過來也會想,他選擇論述的這些論題對於耿寧本人來說是重要的,而且或許對其他人也並不是多餘的,因為它們對於那些人來說不是自明的、老套的,是與其經驗相符合的。耿寧承認,這些細節對他來說十分重要。那些認為這個或那個論題是多餘的、老套的或瑣碎的讀者,當然可以跳過它們,而不會因此而喪失總體的聯繫。
其四,在內容上,這部論著的基礎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了對兩個問題的回答,耿寧認為他沒能在其他倫理學中找到更好的答案。首先是對「什麼是良知」這個問題的說明性回答(第一部分第六章,尤其是段落E「對什麼是本原良知的說明」,但必須將它放在整章的語境中閱讀);其次是對「什麼是理論上的惡」這個問題的回答(第一部分第十五章:「倫理的惡並非獨立的實在,毋寧說這種實在是一種缺失:它缺失的是由良知引導的,與愛鄰人和愛自然相結合的真實自愛」,主要是段落E)。
最後還需要補充一句。這本書的標題「Der gute Weg des Handelns」非常簡單,但並不好譯。它的原義是「好的行動途徑」或「行動之善道」。或許它像「人生第一等事(das Wichtigste im Leben)一樣出自某句儒家或佛家格言,這要等譯者或讀者細細讀後才能見分曉。
(作者系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倪梁康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