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哲學部倫理學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國倫理學會常務理事 靳鳳林
「有兩種東西,我們愈時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我們的心靈充滿日新月異、有增無已的景仰和敬畏:位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這句名言出自康德倫理學專著《實踐理性批判》一書的結語部分,緊接著這段話康德進一步解釋說,人只有在仰望星空時,才能感悟到自己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無比,但當反觀內心世界時,又會因為其所遵循的道德法則而使自己區別於世間萬物,並彰顯出人之為人的崇高偉大。從這種意義上講,倫理學就是使人由渺小走向偉大的學問。
倫理學研究的道德倫理問題
眾所周知,倫理學就是以道德倫理問題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哲學二級學科,但中外倫理史上的無數哲學家和倫理學家,由於對道德倫理問題的理解歧義紛呈,其所建構的倫理學理論體系也就千差萬別,但有以下幾個普遍且根本的問題是每一位倫理學家不可迴避的:
一是道德倫理本體論。何謂「道德」與「倫理」?二者之間有何區別與聯繫?道德倫理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它是在何種經濟、政治、文化條件下產生的?它一經產生會對人類社會的進步發揮哪些功能與作用?在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是否存在普遍性道德倫理,不同民族和國家的特殊性道德倫理與人類普遍性道德倫理有何關聯?道德倫理在與時俱進中,如何實現自身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二是個體道德論。由於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是道德現象的直接涉身者,他或她都有著自身的道德構成和生成機制,因此如何塑型個體的美德就成為倫理學關注的核心問題。個體的道德包括個體的道德信念、道德心理、道德行為、道德品質等,個體道德生成的內在機制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修養等,個體道德生成的外在機制包括道德評價、道德賞罰、道德教育、道德敬畏等。
三是社會倫理論。個體只有在與多元性的他者共存中才能成為一個真實客觀的人,這就要求每一個個體必須與他人結成一個倫理共同體,並在其中遵循特定時代所要求的價值理念、倫理原則、行為規範等。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人道主義、公平正義倫理原則,要求「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道德規範等。
四是道德倫理應用論。只有把個體道德和社會倫理運用到家庭生活、職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道德倫理才能發揮自身的作用,這就必然使愛情婚姻家庭道德倫理、職業道德倫理、社會公共生活道德倫理成為倫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隨著現代人類價值取向越來越多元化,人們幾乎在其生存的每個領域都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道德衝突和倫理悖論。如何使用上述道德倫理理論進行研判和決斷,成為當代倫理學研究的熱點問題,致使各種應用倫理研究日漸成為倫理學的顯學,如政治倫理、經濟倫理、科技倫理等。
現代倫理學的研究方法
要建構現代倫理學理論體系,必須從中外倫理史上的各種研究成果中汲取營養要素,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其中以下幾種研究方法為建構現代倫理學體系所必須:
一是元倫理學的道德語言分析方法。人們面對任何道德爭論,必須首先確定所爭論問題的真假與否以及判斷真假的是非標準,否則就會陷入毫無意義的哲學囈語之中。即使我們討論的道德問題不是真假是非問題,而是具體的道德決策和行動問題,也要明晰其所表達的各種選擇、目的、手段的真實含義,而元倫理學的深度發展,恰恰為我們研究倫理學的概念、判斷、推理等諸多基礎理論提供了強有力的學理支撐和前提條件。
二是經典文本精細解讀法。要建構現代倫理學話語體系,離不開對古今中外各種經典文本的精細解讀,因為中外倫理史上的經典文本所矚目的焦點是道德倫理現象的內部本質,是對於客觀性道德倫理問題深層內涵的揭示。它經過剝繭抽絲之後,觸及到了道德倫理現象的堅硬內核,如中國古代的《論語》《道德經》,古希臘的《理想國》《尼克馬克倫理學》等著作,無不如此。當然,要閱讀這些經典需要充足的時間和從容的心境,只有在細細咀嚼和慢慢品味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他們氣勢恢宏的邏輯架構、精細微妙的理論闡釋、獨具特色的筆調意趣和個性迥異的行文風格。離開對經典文本的深度靜覽和精心妙悟,不去從中汲取豐厚的思想理論資源,現代倫理學話語體系的建構無疑是空中樓閣、夢裡幻影。
三是反思平衡方法。著名倫理學家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提出了「反思平衡」的方法,即通過對多種可能的選擇方案進行反覆比較和修正,最終消除各種分歧,找到大家普遍接受的可供選擇的共識性方案。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鑑已是人類發展不可更改的歷史大勢,這就要求倫理學研究者在不斷的文明比較過程中培養深刻的理論反思能力,能夠不斷地進行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所具備的思想資源和其他思想資源之間的深刻關聯性,對自己立場的局限性具有極其清醒的自我意識,在深入了解對方思想資源的過程中,不斷地去界定自己的位置並調整自己的思想視角,最終確立起自身經得住歷史檢驗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新時代倫理學者的職責與使命
人類所從事的任何一項事業都肩負著自身所處時代的特殊使命,倫理學作為人類一門古老的哲學二級學科,其終極使命就是通過對道德倫理問題的研究,逐步改善人類現實世界的道德倫理生活,為個體的自由全面發展和人類社會的整體進步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要完成這一使命,就要求每一位倫理學者在新時代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關懷中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善於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當代中國倫理學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所在。它要求在倫理學研究中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定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貫徹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二是善於從社會實踐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要建構中國特色倫理學話語體系,需要每一位倫理學者深入社會生活的廣闊天地,準確把脈國內外社會實踐中重大社會利益衝突的關鍵所在,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大課堂中找到真問題、進行真研究。從根本上講,倫理學的創新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研究者只能深切地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和解決重大而緊迫的時代課題,看到自己所處的時代各種偶然背後的必然、現象背後的本質、感性背後的理性,真正掌握當代中國道德倫理的現實邏輯和內在發展規律,進而不斷推動倫理學的理論創新。
三是在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中推動倫理學研究邁向更高層次。《大學》篇曾提出「三綱領八條目」理論,「三綱領」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裡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屬於「內聖」的範疇,「齊家、治國、平天下」屬於「外王」的範疇,「修身」是全部內容的核心和實現內聖外王的中軸。古代君子要達到「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人生終極目標,必須先沿著由外而內的軌跡,通過對外在萬事萬物運行規律的研究和把握,增長自己的德才素質,並將其內化成自己的理想信念,在自己的身心中積累巨大的正能量,然後再沿著由內而外的路徑,將這些正能量廣泛施惠於家庭、國家乃至普天之下。古代君子如此,今天的倫理學者更應當按照「治學先治身」的原則從事這一神聖職業。
編輯:河南日報理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