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會學視角中的「文化自信」

2021-01-10 中國社會科學網
文化社會學視角中的「文化自信」

2018年10月10日 08:2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周怡

字號

內容摘要: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文化自信」概念以來,理論界就此做了諸多探討。但關於文化的意涵,多數人認為其是相對於經濟、政治和社會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面對這樣寬泛的界定,社會學尤其文化社會學有其獨特的見解。

關鍵詞:

作者簡介:

  自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文化自信」概念以來,理論界就此做了諸多探討。但關於文化的意涵,多數人認為其是相對於經濟、政治和社會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面對這樣寬泛的界定,社會學尤其文化社會學有其獨特的見解。

  尋找文化自信的理據

  文化社會學有兩大傳統:一是來自韋伯,二是源於涂爾幹。韋伯在個體行動者層面關注有意義的行動,認為文化即為理念,理念型利益會對人的行動起「扳道夫」作用。也就是說,業已內化的觀念、價值觀等(理念)將對人的行動產生支配,體現「由內而外」(inside out)的文化力量。與此不同,涂爾幹認為文化由「集體表徵」構成。集體表徵並非個體或團體在追逐利益中發展的理念,而是組成社會群體的一種共享標誌,具有公共性,如圖騰符號、儀式象徵、集體意識和道德規範。它們外在於人,讓不同個體自覺歸順於集體,形成集體生活,從而彰顯「由外而內」(outside in)的文化權力。

  格爾茨(Clifford Geertz)的文化分析秉承涂爾幹傳統,認為文化分析是意義的解釋,意義具有公共性,社會共享的意義才構成文化。斯維德勒(Ann Swidler)援此將符碼(code)、語境(context)和制度(institution)定義為「由外而內」影響或制約行動的文化權力。其中的道理在:人不可能離群索居,人要成為「群」或「社會」之人,就必須共享或一致認可某些東西;這些共享之物歸根結底是文化的(如符碼、語境和制度),表現為文化權力。文化權力因民族、國家而異,形成文化邊界及差異性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國家或民族的「文化自信」必定依賴其文化權力。反之,一旦文化自信的基礎在文化權力,人們就可以在文化權力的運作及其資源稟賦中讀懂或彰顯文化自信。顯然,較之西方國家倡導個體主義的倫理環境來說,在以集體取向為主導的社會主義中國,象徵意義公共性的文化權力更容易實現,因此更能凸顯自身的文化自信。以下,本文分別討論三個「由外而內」的文化權力概念,以求為理解新時代倡導的文化自信尋找可能的理據。

  符碼經由公共性產生效力

  在社會學視野中,作為文化研究重要分析工具的符碼,意指那些根深蒂固、不易逃避而定義各種可能性關係的一種表達。比如,情人節送玫瑰花相當於提供了一個贈送者與接收者之間具有愛情關係的符碼。也就是說,玫瑰花的價值是將他們間的關係重要性緊密聯繫起來。不送,並不只是關乎贈送者自己的意願,而是在眾人眼裡被理解或標誌為某人不重視接收者。這樣一來,即使贈送者內心並不想送,也可能會在壓力下不得不送。行動並非取決於個人內在的觀念,而是涉及對行為所隱含的公共意義的認知問題,涉及人們是否順從這類符碼體系的問題。

  公共意義的符碼其實對每一社會成員都或多或少具有外在而無形的制約作用,表現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權力。通常,社會生活會充滿各種符碼,有時候分散或淺顯,有時候具有爭議或頗具政治性。以情人節為例,當商家試圖通過情人節來增加生意,一年營造出「七夕」「2·14」兩個情人節時,人們會質疑這種宣傳背後隱藏著的謊言而不去購買。但是,如果一個國家的所有媒體連續幾周都在為這兩個情人節大造聲勢,這時,那些重視家庭的丈夫就會送鮮花或在那天擇機慶賀,否則,他會感到不安。在中國類似的例子很多:春節,眼望浩浩蕩蕩的「回家」大軍,人們知道這是家族家庭團聚關係的表徵;清明作為符碼,讓不同輩分、不同世代的人在祭掃的靜默中有了親密關係的對話。同樣,誰沒有「回家」、誰沒參加「掃墓」,被眾人定義為蔑視親密關係的標誌,他或她的心都會緊縮,被孤寂或深深的內疚籠罩。符碼能夠也完全是經由公共性或曰集體共享性產生效力的;公共性範圍越大,效力越強,表明文化權力越強。可以想見,一旦文化握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文化本身的自信便會昭然若揭。

作者簡介

姓名:周怡 工作單位: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學系

相關焦點

  • 社會學視野下的文化傳承:實踐—認知圖式導向的分析框架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③鑑於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被提升到了戰略性高度。  文化傳承對於社會學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學理價值。伴隨著社會轉型而出現的多種社會現象(如消費行為、文化產業等)多與文化相關,因此難以從單一的結構視角進行理解。
  • 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實現文化強國
    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來,黨中央首次從戰略和全局上明確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和路線圖,標誌著我國文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推動建成文化強國提供了新使命、新方向和新任務。
  • 文化自信在「抗疫」中升華
    繼承和發揚的前提是要基於對文化自信在歷史和當代存在狀況的正確認知,進而正確把握我國文化的未來發展前景。若要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使人民對本國文化產生憧憬和嚮往是必由之路,也是文化自信在未來的充分體現。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始終保持足夠的信心,並堅持將文化自信貫徹至國家、集體、個人的文化追求之路。
  • 從三個層面理解文化自信
    原標題:從 三 個 層 面 理 解 文 化 自 信 深入理解文化自信,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理論層面,思考文化主體性問題,各民族應不應該有,能不能實現文化自信;二是歷史層面,重讀文明軸心期,從傳承看本民族是否有文化自信;三是現實層面,如何構建體現當代發展的文化軟實力。
  • 敦煌石窟藝術中的文化自信
    中華文明5000多年綿延不斷、經久不衰,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徵,也鑄就了中華民族博採眾長的文化自信。敦煌文化正是這種自信的象徵。
  • 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國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時代只有明確文化前進方向,繁榮文化事業,提升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實現文化自強,奮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進而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堅守思想文化主陣地,提高意識形態凝聚力。
  • 增加文化內涵 培養文化自信
    基層文化作為文化建設體系中的重中之重,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投入也日益增加,農村基礎設施日漸完善。農村電影放映作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內容,近年來,農村電影放映活動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能看電影」向「看好電影」轉變,從「放什麼農民看什麼」向「農民想看什麼放什麼」轉變,基層電影文化放映成為人民群眾街頭巷尾嘖嘖稱奇的事情。
  • 家校合作研究的社會學視角研究及啟示
    行動手冊(第三版)》;家庭視角方面翻譯了美國社會學學會主席安妮特?這些行為能否制度化,受到「合法性」和「理所當然」兩個因素的共同影響,需要在政策、文化、共識和組織方面共同發力。所以,我們需要去考慮作為一個跨界行動的家校合作,要怎樣實現其制度化。我們的結論是要在政策、文化、共識和組織上來使它能夠變成一個現代學校制度的制度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 【實踐新論】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事關國運興衰、事關國家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充滿信心,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充滿信心,才能有堅守的定力、奮發的勇氣、創新的活力。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氣度,正是有了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才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這種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很大程度上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色和底蘊。
  • 「實踐新論」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氣度,正是有了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才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這種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很大程度上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色和底蘊。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強國建設的底蘊和底色,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最穩定的精神DNA。
  • 【十九大 理論新視野】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續,而優秀的傳統文化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與精神層面的集中表達,具有深遠的意義。在我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形成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它們是我國珍貴的文化寶藏。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文化自信,以及對文化價值的高度認同和踐行。將其與現代化相融合,能夠發揮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力量,不斷提升我國國民文化素質和我國文化軟實力。
  • 堅定文化自信,吹響文化強國集結號
    聶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吸吮著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養分,文學創作者應當創作出一大批不負春光、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精品力作,為文化強國吶喊助威,加油鼓勁。
  • 當代設計與「文化自信」
    內心的文化認同才是「文化自信」的基礎。真正的好設計,應該在時代中,用相對藝術的方式去守望文化,又返本開新,從而超越界限,對話世界。— 布魯盟設計邦邦真正的文化自信要在當代語境中深刻思索Real cultural confidence
  • 炎黃學:以文化自知達至文化自信——《炎黃學概論》序
    我認為,炎黃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先導文化、核心文化。三皇五帝中,炎帝神農位列三皇,代表了三皇;黃帝為五帝之首,代表了五帝。炎黃之中,最重要的是黃帝。他「合符釜山」,創建了部族聯盟這樣一種共同體。在炎黃文化中,黃帝的思想文化是起融匯、傳承、創新、發展作用的。歷史文化探源工程也應該探到炎黃時代,具體探到炎黃身上。
  • 嵐山一中|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為認真落實《教育部關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及《中共教育部黨組共青團中央,關於在各級各類學校推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建設的意見》,圍繞我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團委特組織此次「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暨元旦假期文化自信主題教育活動。01堅定文化自信,拒絕「洋節」倡議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
  • 中國文化在守正創新中堅定自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就「十四五」時期「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系統闡述,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西方文化憑藉貿易和武力強勢湧來,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中體西用」,中國在文化自救過程中亦磨損消耗著自信心。但必須看到,中華民族在最深層的根基和最內在的精神上從來都不曾失去自信。中華民族雖歷經磨難卻總能鳳凰涅槃般浴火重生,根本原因就在於自強不息的文化基因。
  • 共在的文化解釋
    (17)從海德格爾的意義結構到許茨的文化知識甚至都談不上有什麼概念的實質變換,其主張共在就在於對文化意義之分享的思路是一以貫之的。與此同時,人們的確也看不出除了分享共同的文化價值或意義取向之外,社會歷史存在意義上的共在還能夠有什麼其他的所指。(18)不過這裡真正需要辨識的倒是這個文化或意義究竟所指為何,是否還是要重蹈現象學主體視角的老路?抑或是走到它現成的對立面(客體視角)中尋找安慰?
  • 儒家傳統與企業創新:文化的力量
    . ,2017) 等多個視角探討了影響企業創新的關鍵因素。但這些研究大多基於制度視角考察企業創新投資面臨的顯性制度約束或微觀激勵機制,卻鮮有關注社會文化等隱性價值規範對創新主體決策偏好及策略選擇產生的影響。亨廷頓和哈裡森( 2013) 指出,文化是影響社會、政治和經濟的一個重要因素。
  • 我的寒假書單:歷史/政治/文化/社會學理論(內附介紹)
    原創 理論志編輯部 Political理論志本期看點我的寒假閱讀計劃:挑戰 歷史/政治/文化社會學理論。下面列有書單。寒假閱讀計劃:挑戰 歷史/政治/文化/社會學理論文 / 李立 Li Chin-HsienLSE門前的「反轉地球」理論與方法Abbott Andrew, . 2001. Time Matters: On Theory and Method.
  • 中國社會學的人文轉向
    周飛舟認為,費孝通所說的心態是社會實體下的個人的「自我感覺」,這種心態是人與人相處如何理解對方、如何看待對方的「道義關係」,也就是費孝通所說的人文世界,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筆者認為,周飛舟的理解是費孝通有關「心態」和社會學視角「人」的問題的主要答案,也因此費孝通才提出了「設身處地」「意會」「將心比心」等探究精神世界的主要方法/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