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個層面理解文化自信

2021-01-19 人民網

原標題:從 三 個 層 面 理 解 文 化 自 信

深入理解文化自信,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理論層面,思考文化主體性問題,各民族應不應該有,能不能實現文化自信;二是歷史層面,重讀文明軸心期,從傳承看本民族是否有文化自信;三是現實層面,如何構建體現當代發展的文化軟實力。

理論層面:彰顯文化主體性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思想引領、精神支柱、道德教養、知識哺育,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區別於別的國家、別的民族的重要標識。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勞動生活的精神產物,都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古往今來,世界各民族都無一例外受到其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上產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響。那麼,「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

從文化主體性看,錢穆先生一直對中國文化保有敬意,他堅持認為國人必對國史具有溫情和敬意。他的著作都是激發國民對本國歷史文化愛惜保護之熱情與摯意,闡揚民族文化史觀。1963年,香港政府邀請新亞書院、崇基書院、聯合書院合併組成一所新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不是語文的意思,而是文化之意。據說當時想了很多名字——中國大學、中華大學,最終還是錢穆堅持,「不如叫中文大學」。他在創辦香港中文大學的時候,特別強調了中國文化,強調中華民族能夠保有文化主體性。著名漢學家、瑞典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先生這樣評價錢穆,「他對中國的光輝的過去懷有極大的敬意,同時也對中國的光輝的未來抱有極大的信心」。

錢穆逝世後,士林震悼。當時有大量媒體以「中華歷史文化的守護者——敬悼史學家錢賓四先生」「承傳中華傳統、創新中國文化——敬悼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為題對這位學人的學術貢獻做了極高的評價。

歷史層面:重讀文明軸心期

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是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提出的觀點,表明某個歷史時段是人類文明精神重大突破時期,得到了思想界的認可。按照他的看法,公元前8世紀到2世紀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期,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巨人。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他們提出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更重要的歷史現象是,雖然中國、印度、中東和希臘之間有千山萬水的阻隔,但它們在軸心時代的文化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都以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世界,開始「終極關懷的覺醒」。恩格斯就曾指出,這個時期的思想家幾乎研究了人類所有的基本問題,並提供了雛形。

中華文化,是個博大精深的智慧寶庫,無論是文學藝術、哲學思想、建築工藝、民俗風情,還是治國理政、人格修養,都蘊藏著深厚的智慧和魅力,都可以提供很豐厚的文化積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們如果想要面向現實和未來,必須整理好我們的過去,要讓我們過去的資源通過這種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為未來的前途、為未來的目標而服務。總之,文化要走向當下和未來,要能夠使得優秀傳統文化繼續深入人心,指導我們的生活,營養我們的生活,豐富我們的內涵,就必須要創新,要做創造性的轉換。

中國要前進,每一步都不要忘記我們從何而來,我們的思想文化根基在哪裡,我們的最大優勢在哪裡。如果不明白這一切,就可能犯各種食洋不化的錯誤,故步自封的錯誤。

現實層面:構建文化軟實力

祖先的成就毋庸置疑,主要是不少人對當今的思想和文化成果抱以質疑的眼光,不以為然。「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堅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必須從兩個維度來思考問題:一是古今視角,如何看待傳統文化的作用,「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二是中西視角,如何看待借鑑國外文明成果,「兼容並包,有容乃大」。

首先,對「傳統」我們要有新認識,現代是傳統的現代化,一個國家必須珍視自己的民族傳統,「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必由之路。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植根於傳統文化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融入文明大家庭的重要精神支柱。只有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上、在共有精神家園中,才能建立切合普通大眾的歷史傳統和民族心理的共同話語、價值認同、人文性格。其次,構建中國文化軟實力,必須具備寬闊的國際視野,大膽地吸收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一種開放性的姿態,認真研究和學習借鑑各國文化交流、話語授受的規律和經驗,特別是對其中所包含的價值觀培育的借鑑。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著眼需求,中國文化發展要設計「中國」議題,完成三大目標,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價值、打造好中國話語。要言之:中國故事,要以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及趨勢為切入口,全面、立體、真實地展現中國。比如,呈現國家多維度發展的電影,從現實主義視角傳播中國故事。中國價值,要以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重點,面向國際舞臺,展示中華歷史文化優秀品格,體現當代中國道路的精神氣象。比如創新文化節目,用「和詩以歌」的形式將傳統詩詞經典與現代電視媒介傳播有機融合,把文學經典喚醒、擦亮,為現代文明追本溯源。中國話語,要以天下太平為導向,弘揚中華文化精神理念。比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生死疲勞》等作品,展現了中國廣闊的文化熔爐在近現代史上經歷的悲劇、戰爭,反映了一個時代充滿愛、痛和團結的生活;雨果獎獲獎者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將中國科幻文學提升至世界級水平」,既是亞洲人首次獲獎,也是新中國輸出到美國的第一篇長篇科幻小說;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曹文軒的《青銅葵花》,關注少年兒童生存狀態和心靈世界,書寫兒童內在的人性、人情、尊嚴與理想。

相關焦點

  • 從三個層面理解「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隨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提出和實施,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當代中國成為可能,這也意味著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已從真理的神聖殿堂上走下來並直接化成了中國人民的現實實踐。共產黨員如何學思踐悟,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筆者認為,應從三個方面把握。
  • 文化社會學視角中的「文化自信」
    文化社會學視角中的「文化自信」 2018年10月10日 08:2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周怡 字號 內容摘要: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文化自信」概念以來,理論界就此做了諸多探討。
  • 從六個層面理解股權激勵
    那麼究竟該如何理解股權激勵呢? 二、金融層面:投資行為 股權具有金融資源的屬性,在資本市場上能獲得成倍的溢價。如在實施中涉及激勵對象掏錢購買,則購買股權某種程度上具有投資性質,可視為員工的一種投資行為。投資者投資時,最關心的是安全、風險、回報和流動。
  • 增加文化內涵 培養文化自信
    我國新時期建設以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做出重要部署,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近幾年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對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逐年增加,描繪「十四五」發展規劃更是在國家層面上對提高文化軟實力描繪出一幅時間表和路線圖。
  • 漢字海外傳播的三個層面
    【摘要】漢字的造字法包含著中華民族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心理世界的現象及規律的理解,書寫規範是中華民族文化凝聚力的標誌之一,字體類型則從不同角度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審美理想。從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漢字海外傳播包含了社會層面、產品層面和運營層面。對其中所涉及的諸多要素加以系統思考,有利於實現「美美與共」的目標。
  • 如何理解文化自信
    三是水稻田遺址。植矽體測量分析雖然也是一個重要的特徵指標,但畢竟是一個間接證據。目前上山遺址已經有前兩個充分的證據,但還沒找到水稻田的遺址。像河姆渡遺址就發現有水稻田的遺址,三個要素都具備了。目前學術界主流的觀點是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距今約3800年至3500年)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
  • 堅持三個統一 堅定大學文化自信
    實踐證明,世界一流大學既要有可衡量的外在的「形」,更要有內在的「魂」,即一所大學與其所在國家緊密關聯的歷史背景、文化特色、制度特點、時代要求,以及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的辦學標準和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大學考察時強調,堅定「四個自信」,根本是文化自信。
  • 「學思平治」秦宣:文化自信實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
    文化自信,歸根到底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題中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文化軟實力地位愈加凸顯的國際形勢,在強調堅定道路、理論和制度「三個自信」的同時,特別強調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
  • 什麼是文化屬性?詳細剖析天道思維,《天道》透視社會的3個層面
    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而在後來,涉及到『文化屬性』的解釋的時候,丁元英則又說:「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任何一種命運歸根結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
  • 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實現文化強國
    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強調在「十四五」時期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二)始終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回顧歷史,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戰爭時期建立起來的文化自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建設進程中得到進一步充實和鞏固。
  • 如何理解傳統文化!
    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這是當今學界所掌握的「文化」一詞在我國的最早出處。但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文化,與它的原始意義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現在的文化含義、定義有幾百種之多,歸結起來不外三種:一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進程中所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二是指歷史上所存在的一切歷史遺蹟、典章制度、文獻典籍、信仰習俗、宗教藝術等;三是指與政治、經濟、軍事相併列的一種形態。
  • 什麼是自信?增強自信的三個方法!
    也許你之前聽過這樣的建議:「再自信點!」很有可能你聽到它時是這麼想的:「如果有這麼簡單就好了。」但自信是什麼呢?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值得的、有能力的這也叫作自尊。這就是自信。它讓想法付諸行動,那麼自信究竟來自哪裡呢?有幾個影響自信的因素一:天生的比如你的基因會影響大腦中神經系統化學物質的平衡。
  • 專訪龔鵬程: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究竟來自哪裡?
    第二個階段,覺得傳統文化在現代還是有點用的,可以有位置;甚至傳統文化還可以幫現代化走得更好、更快。這時,文化自信就開始生出來了。更進一層,現代社會的弊端大家越來越清楚了,感覺活在現代壓力越來越大、越來越不快樂。這時,我們就會開始嚮往傳統文化,覺得傳統還是有很多好東西,可供現代人借鑑。這時,當然文化自信就更強了。
  • 楊生平:這三個思想家出現以後,令西方人的文化自信有了動搖
    一直以來,西方人很自信自己的文化,認為是世界最好的文化。但是,三個思想家出現以後,令西方人的文化自信有了動搖。一個是尼採,他有句名言,「上帝已死,重估一切價值。」如果說尼採動搖西方文化,沒有把西方文化的整個大廈轟倒,那麼,出場的第二個思想家,存在主義大師海德格爾,對整個西方哲學、西方文化進行了徹底摧毀。第三個人物是德希達,他認為,西方哲學是西方文化的基石,而西方哲學有著明顯的弊端,即是「邏格斯中心主義」,而「邏格斯中心主義」是徹底錯誤的。
  • 從三個層面理解,助你到達人生最高境界
    很多人會理解成「順勢而為」,其實不單單是這樣解釋,"無為"包含3個層面的意思,這才是老子主張的人生的最高境界。第一:利物不爭《道德經》中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我們通常把"利"通常理解成"使得利"、"利於",把水說成活雷鋒,利於萬物生長。
  • 站樁有三個層面,你屬於哪一個層面?
    自古以來學站樁的人很多,堅持鍛鍊目的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站樁為了習武。站樁是中國功夫的基本功,功夫從站樁開始,最後也回歸到樁功。起點即是終點。所以有心習練內家拳的人,無不刻苦站樁,不是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 吳曉靚:上升到文化層面思考美食
    吳曉靚:上升到文化層面思考美食金羊網  作者:朱紹傑 李珏冰  2018-03-05  據說廣東人腎臟病高發與煲湯有關,「廣東人煲湯講究『煲三燉四』,即煲湯三個小時,燉湯要四個小時,燉煮時間過長,導致湯中的嘌呤含量非常高,同時因為富含蛋白質,加重腎小球的濾過和腎小管的重吸收,從而增加腎臟負擔。」——食物養生的概念大家都知道,但是如何因時因地因人的開方進補,普通人其實並不了解,很可惜,「舌尖3」用一集的長度也沒有講清楚其中的門道。
  • 中國中醫的文化自信來自哪裡?
    2020年世界範圍內暴發新冠肺炎疫情,談到全球抗疫,唯獨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體現出的民族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甚。而中醫「挺身而出」,一同站在疫情的最前線,此時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以中醫文化自信最甚。中醫文化是中華文明之花。從5000多年歷史發展中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 乾貨分享:三個層面教孩子如何學好英語!
    下面,就從三個層面來解答少兒應該如何學英語。一、英語思維塑造層面少兒學英語不能僅僅停留在記憶上,而是重點放在英語思維的培養上,通過思維來理解英語,才是真正能夠掌握英語的方法。所以,少兒學英語應當是通過各種方法來塑造孩子的英語思維,而不是簡單地記憶。
  • 【作文素材】《功守道》:太極推廣與文化自信
    《功守道》:太極推廣與文化自信 一、《功守道》的意思近日馬雲爸爸的電影引發全民關注,在雙十一就要來臨之際,馬雲主演的電影《功守道》也宣布將在雙十一上映。這部電影絕非馬云為了營銷雙十一二拍,而是為了推廣太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