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visodan Legenda:芬蘭的曼納海姆防線1927-1939(二)

2021-02-14 尼伯龍根工廠

前文請見:Talvisodan Legenda:芬蘭的曼納海姆防線1927-1939(一)

「冬戰」中的曼納海姆防線

 

1939年11月30日上午,蘇軍跨過國境線,進犯芬蘭國土。到了12月末,他們已經推進到了卡累利阿地區主防線一帶,事實上,蘇軍並沒有對整條防線實施全面進攻。在防線中部,蘇軍的進攻在普努斯湖(Punnus)和莫拉湖以南受阻,被擋在主防線之外10-15km的地方。這時,為了讓芬蘭的防禦設施能夠和法國的「馬其諾防線」相提並論,出現了「曼納海姆防線」這個稱謂。在接下來的戰鬥中,不同的地區見證了各自不同的命運,有的被下令放棄,有的在歷經血戰之後被蘇軍攻陷,有的一直堅持到上級下令後撤到中部防線為止。下面,將對防線上各地區的情況做逐一介紹。

 

英基萊地區

 

該地區在戰爭爆發後一直都比較平靜,直到1939年12月中旬某天,出現了一個連的蘇軍步兵,在一個排的T28中型坦克的伴隨下,沿著Ink 6和Ink 7碉堡之間的公路進犯為止。蘇軍的這次進攻遭到了挫敗,兩輛坦克遭到芬軍反坦克炮彈命中擊毀,還有一輛觸雷爆炸(應該就是之前所說壓到水雷那輛)。1940年2月,Ink 6和Ink 7碉堡遭到炮轟,Ink7的火力點正面險些被擊穿,但很快就被勤勞的工兵修復了。Ink 6受到的損傷要嚴重得多,一處火力點正面的裝甲被炸塌,甚至連堆疊了兩層水泥塊的頂部都被炸壞了。

 

一位蘇軍海軍炮手,米哈伊爾·M·加爾莫扎(Mikhail.M.Garmoza)負責操作一門152mm炮,他冒著芬蘭守軍的步兵武器火力,對兩座碉堡實施了直瞄射擊,後來他因為自己的這一英勇表現贏得了一枚金星勳章(第457號)。當時,他的炮正在支援英基萊地區的波羅的海艦隊紅海軍步兵。儘管碉堡受損,英基萊的芬蘭守軍還是頂住了一波又一波來自冰封的芬蘭灣之上和陸地上的紅海軍步兵的攻擊,他們的陣地巋然不動。

 

1940年2月15日,曼納海姆防線上全體守軍後撤,英基萊的兩座碉堡被蘇軍完整佔領。在遭到爆破之前,蘇聯人將它們用於拍攝兩部宣傳影片,一部叫《曼納海姆防線》,另一部叫《前線女友》。

英基萊地區Ink6碉堡,1940年2月上旬

這處碉堡遭到了無數次蘇聯火炮的直瞄和間瞄射擊,碉堡頂部的兩層巖石是工兵臨時採取的加固措施,儘管被一次次的猛烈攻擊,這座碉堡仍然堅持到2月15日傳來全部撤離曼納海姆防線的命令為止

 

Ink6碉堡的火力點,圖上只有其頂部堆疊的兩層巖石比較明顯,附近已經被蘇聯火炮轟成了一片焦土

Ink6碉堡火力點正面近照,可以看見固定裝甲板的螺栓被打飛了很多,還有直接命中的炮彈打出來的彈坑和修補過的痕跡。還有兩處觀察口和一個輕武器射擊孔,輕武器射擊孔的射界比較狹窄,可能只有60度

Ink7碉堡上面的一處彈坑,差點就打穿了,H型鋼是負責修理的芬蘭工兵放在那裡的

卡爾胡拉地區

 

在卡爾胡拉村北邊的山丘上築有幾座碉堡,但蘇軍的進攻矛頭被遏制在往南邊幾公裡的馬爾亞佩隆邁基山(Marjapellonmäki),在山上的戰壕裡經常爆發白刃戰,在12月-1月間,這一處陣地一直掌握在芬蘭人手裡,到了2月份,陣地最終崩潰了。

卡爾胡拉村以北一處舊式碉堡的殘骸,這一類的碉堡很容易被敵人發現並摧毀

炮擊過後的一片森林,按一位芬蘭軍官所講,2月的卡爾胡拉戰場形同但丁筆下的地獄

 

蘇馬村地區

 

蘇馬村扼守著通向維堡的三條主要公路之中的一條,是整條防線上防禦最為嚴密的地方之一。芬蘭人沿著蘇馬河和蘇馬湖布置了反坦克障礙。蘇馬村本身有50座建築物,包括一座學校,一座商店。碉堡修在村子的中心地帶。

 

整個地區共有17座碉堡,其中Sk 2,Sk 10,Sk 11是與「百萬富翁」同型號的新式碉堡,其餘的都是較為脆弱的舊碉堡。在Sk 2碉堡前面的公路上,還有SK 10碉堡的南邊都布置有小型雷場。這一地區由來自哈米(Häme)省的芬蘭陸軍第15步兵團下屬第2營負責,他們的指揮官是彥森(Jensson)上尉。在戰爭爆發前夕的1939年10-11月,蘇馬的駐軍建造了更多的防禦設施,清空了碉堡的射界,並對補充來的新兵進行訓練——多數新兵都是從預備役人員裡徵募來的。蘇馬村裡絕大部分的村民都被疏散到別的地方去了,只留下一些男孩子照看家畜,這些男孩子也在搭建防禦設施的時候幫上了忙。

 

1939年12月6日,蘇軍已經離蘇馬不遠了,守軍打發走了那些孩子,並在村裡放了一把火——這麼做是為了不給敵人留下任何藏身之處。12-13日,蘇聯的進攻部隊(第138步兵師,第35輕坦克旅,第20重坦克旅)與蘇馬守軍發生交火。在幾次試探之後,16-19日間,蘇軍對蘇馬發動了第一次大規模進攻。19日這天,戰鬥達到白熱化——這一天,蘇軍派出了兩個團的步兵,在80輛輕型,重型坦克的支援下,衝著小小的蘇馬村滾滾而來。

 

蘇聯指揮人員知道蘇馬地區有防禦設施,但不知道它們的確切位置,在之前的偵察中,第138師的偵察部隊只看見了鐵絲網和反坦克障礙。在3天的進攻期間,裝甲部隊(來自蘇軍第105輕坦克營,第90重坦克營和一個獨立重坦克連的一些車輛)突破了反坦克障礙,不少芬蘭反坦克炮都被它們擊毀了。然而,伴隨它們的步兵卻被連綿的機槍火力所阻,沒有辦法跟上它們。在夜幕降臨後(芬蘭緯度較高,冬季天黑得特別早,其實也就是下午16點前後),芬軍派出了坦克獵殺小組,把已經突破到防線後面的大多數落單蘇軍坦克擊毀在了蘇馬村北邊的森林裡。

 

在損失了25輛坦克之後,蘇軍在蘇馬地區仍沒有達成任何突破。步兵師的具體損失不詳,但按照138師參謀的說法是「嚴重的」。相較之下,芬軍所受損失要小得多,估計有30-50人陣亡,但不妙的是,反坦克炮連所有的反坦克炮全部被毀,並有包括連長在內11人陣亡。

 

1939年12月21日,蘇聯紅軍西北方面軍司令員基裡爾·梅列茨科夫(Kirill Meretskov)向莫斯科發去電報,稱因需要為突破一道堅固防線積攢實力,所以要暫停地峽一帶的大規模進攻行動。在12月下旬和1940年1月,蘇聯使用火炮對蘇馬村的防禦設施進行了了系統性的炮擊,並在同時制定2月上旬對蘇馬的進攻計劃。在這個時期,蘇聯對蘇馬的重炮炮擊愈發頻繁,蘇軍炮兵觀測員搭乘熱氣球升空,為炮彈落點提供修正和指引,就這樣,蘇馬的芬軍碉堡被逐個鎖定,然後被摧毀或者打殘。

 

1940年1月上旬,芬,蘇雙方都對蘇馬地區的部隊進行了換防,芬蘭部隊由第7步兵團接替,蘇軍部隊則由來自白俄羅斯的第100步兵師接替。和之前只穿著單薄秋裝的首批進攻部隊不同,第100步兵師已經全員配發了蘇軍最好的防寒服。

 

與此同時,對蘇馬地區彈如雨下的炮擊仍在繼續,1939年12月21日,蘇聯一枚大口徑榴彈命中了芬軍第15步兵團下屬第5連的一處掩蔽部,將裡面的19人全都活埋在裡面。12月25日,Sk 5碉堡被命中,其30年代前修築的部分徹底被毀。12月27日,;兩枚炮彈貫穿Sk 11「佩奧託拉」(Peltola,得名於旁邊的一棟建築)碉堡頂部落入生活區,炸死兩人,摧毀供暖設施,並造成生活區積水無法繼續使用。Sk 15掩蔽部被命中多次,但仍可繼續使用。Sk 14掩蔽部因重型炮彈擊中附近地面,導致地下水灌入而無法使用。Sk 4掩蔽部於12月末被命中,並最終於1940年1月1日垮塌,把倒黴的厄內斯特·丹尼爾·波赫尤拉(Ernest Daniel Pohjola)中士給砸在了裡面。用作彈藥倉庫的Sk 7掩蔽部,也於1月15日中彈垮塌。Sk 3碉堡在1月13-14日夜間被蘇聯第355步兵團的偵察隊給炸掉了,因此,參加了這一行動的蘇軍大尉瓦塔金(Vatagin)和中士基裡洛夫(Kirillov)獲頒金星勳章。1940年1月下旬,Sk 2「特爾圖」(Terttu,芬蘭女性名)碉堡在一陣重炮炮擊中受損。Sk 5碉堡的裝甲觀測塔被200多發蘇聯45mm穿甲彈活活打碎。Sk 6碉堡被擊中若干次,但是沒造成什麼不良後果,只有公路以東的Sk 10,Sk 17兩處碉堡沒有受到攻擊。

 

經過一個月的炮擊之後,大多數芬蘭碉堡非倒即殘,於是蘇軍在1940年2月1日再次發動了進攻。335步兵團第4連的士兵在一個排的T28和一個排的工兵支援下,經過一系列的近戰,最終於3日佔領了Sk 1和Sk 2兩處碉堡。1月3日-4日間,蘇聯工兵炸毀了這兩處碉堡,據說用了5300公斤的炸藥才將Sk 2「特爾圖」碉堡徹底摧毀。在這之後,蘇軍就再也沒有在蘇馬取得什麼像樣的進展,步兵和工兵被機槍火力壓制,無法接近碉堡。每一天蘇軍都會發動攻擊,但都是徒勞無功。蘇馬地區原先分散的芬軍防禦點逐漸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陣線,疲憊的芬蘭士兵們一直堅守到2月15日上級下令撤退為止,在撤退時,他們自行摧毀了一切尚存的防禦工事。

 

 

Sk10碉堡的入口,和Ink6類似,它的火力點的正臉和頂部都是裝甲結構的

 

蘇軍輕坦克旅廣泛裝備的T26輕型坦克,塗布了粗糙的冬季偽裝,右邊一輛是早期的雙機槍塔型號。輕坦克旅的另一種主要裝備是BT系列快速坦克,這兩種坦克的風格截然不同,但都一樣的不耐打

蘇馬地區的18號碉堡,它在開戰之時尚未完工,據一些蘇軍軍官稱,該碉堡的水泥沒有幹透,結果很容易的就把上面的裝甲觀測塔給打了下來

 

Sk10碉堡的一個特殊之處就是備有這種重機槍升降機,可以在敵人炮擊時將機槍降下去,炮擊過後再將其升到戰位上面來,這只是一種實驗性的裝備,僅見於Sk10

 

Sk10碉堡火力點裝甲的殘片,旁邊還有一個152mm炮彈彈殼,照片拍攝後不久,這些金屬就全被收廢品的給揀走了

現在的蘇馬地區,路左側的小丘是Sk15和Sk5碉堡的廢墟,右側較大的那一堆是Sk6的廢墟

 

萊德地區

 

萊德地區自西向東,從蘇馬雅爾維湖(Summajärvi Lake)延伸到穆那索沼澤一帶,這一地區的中堅力量是右翼和中部的兩座強大的碉堡,分別是位於「舌頭山」上面的Sj5「百萬富翁」碉堡和扼守通往凱邁萊火車站(Kämärä station)的Sj4「波皮烏斯」(Poppiuslinake ,Poppius是該碉堡首任指揮官的名字)碉堡。其餘的碉堡除了Sj6「圖爾蘇」(Torsu)指揮所之外,都是20年代時候建造的舊式碉堡,在1939年的形勢下能發揮的作用比較有限。負責防守這一關鍵地段的部隊是芬蘭第15步兵團第1營的官兵,他們的指揮官是精力過人,富有經驗的奧諾·奎瑞(Auno Kuiri)獵兵上尉。

 

1939年12月中旬的某天,由斯坦斯辛斯基(Stenshinski)上校指揮的蘇軍第123步兵師出現在萊德地區之前,並於12月17日在第91重型坦克營和第101輕型坦克營的支援下對芬軍展開攻擊。123師下屬第245步兵團自Sj5碉堡左翼進攻,第255步兵團負責進攻地區中央地帶,支援他們的坦克中包括兩輛噴火坦克,它們在攻擊芬軍戰壕時發揮了作用。

 

戰鬥開始沒多久,地區中部的兩位排長,哈克基拉(Harkkila)和婁黑(Louhi)二級中尉就全都犧牲了,這極大的削弱了他們手下的戰鬥力。蘇軍在芬軍防線上達成了兩處有限的突破,他們圍困了這一地區的核心防禦工事——Sj4碉堡,並在哈克基拉負責的據點佔領了約70米長的戰壕。同時,蘇軍還把100多名包括步兵,通信兵,反坦克兵,機槍手和炮兵觀測員在內的芬軍給趕進了Sj4碉堡裡面,那座碉堡的設計容量只有40人,因為人太多,在晚上造成了缺氧。

 

突破芬蘭防線的蘇聯坦克向後方駛去,一些坦克堵住了掩蔽部的門,造成了混亂。奎瑞上尉聽到前線被突破的消息之後,想要親自趕往前線了解情況,結果才往Sj4碉堡方向走了50米,就被5輛蘇軍坦克的機槍火力給壓制住了,後來他不得不在彈坑裡呆了一天,因此產生了營長被機槍給打死了的傳言。還有一些坦克包圍了指揮所,指揮所裡面的人員嚇得把所有文件全給燒掉了。雖然情況十分危急,但所幸蘇軍步兵被阻擋在了Sj4碉堡周邊的戰壕一帶,突破防線的蘇聯坦克不住的鳴喇叭,放信號彈,催促步兵快點跟上,但卻毫無效果。夜幕降臨之後,因為害怕遭到芬蘭步兵偷襲,已經突破芬軍陣地的蘇聯坦克全都撤了回去,這給了芬軍喘息之機,他們開始重新集結,並恢復了各部之間的聯繫。12月17日全天,Sj5碉堡東側火力點的兩挺機槍差不多發射了4萬發子彈,戰鬥的激烈程度可見一斑。

 

Sj4碉堡周圍的戰壕被蘇軍第255步兵團的兩個營佔領,陪伴這兩個營的還有3輛喪失了行動能力的坦克,他們對Sj4碉堡形成了包圍。在這之後,蘇軍再也沒能前進一步。12月17日晚間,芬軍將佔據著哈克基拉負責據點的蘇軍驅逐出去,並在6天之後解了Sj4碉堡之圍。21日,蘇軍坦克從Sj4碉堡東側火力點的射擊死角開火,使火力點的射擊口嚴重受損,同一天,一支蘇軍突擊隊炸壞了該碉堡的東側入口,但損壞不嚴重,很快芬蘭人就在損壞的地方堆起了沙袋。截至12月22日,因為軍官損失太多,蘇軍255團已經無力作戰,全團三名營長無一倖免,營部參謀長也有一死一傷。

 

12月22-23日晚間,芬軍著手清除突入防線的蘇軍,在兩次反擊不利之後,最終通過激烈的近戰奪回了Sj4碉堡附近的戰壕。其後直到一月份,雙方只發生了一些小規模戰鬥,並互相派偵察隊襲擾。蘇軍第123步兵師就地掘壕據守,等待大規模進攻的開始。斯坦斯辛斯基上校被同銜級的阿爾雅布謝夫(Alyabushev)替代。芬軍進行了換防,由歐克桑寧(Oksanen)上尉擔任營長的第8步兵團第2營接替下了之前的部隊。

 

1月27-28日,蘇軍拖來若干152mm重炮,並將它們擺在很明顯的地方向芬軍開火,導致Sj4和Sj5碉堡受到重創,其中Sj4的一個火力點嚴重損壞,地下居住區部分崩塌,並導致兩名士兵死亡。Sj5的3個裝甲觀測塔有兩個遭直接命中,一個徹底被毀,一個嚴重損壞,東側觀測塔裡面的炮兵觀測員喪生。指揮這次炮擊的第24集團軍直屬炮團的阿西姆·G·格拉謝夫(Akim·G·Grachev)中尉因此獲得了一枚金星勳章(第194號)。在離蘇軍大規模進攻僅有一天的時候,芬蘭人再次進行了換防,已被削弱的芬蘭第9步兵團第2營替換了歐克桑寧的營,比不熟悉環境和實力不濟更糟糕的是這個營是用只會說瑞典語的芬蘭人(瑞典語在19世紀之前是芬蘭母語,目前也是芬蘭的通用語言之一)編成的,這意味著語言問題會影響該地區芬軍各部的溝通協調。

 

2月11日,蘇軍的炮火準備格外兇猛,可能就比凡爾登戰役時候的彈幕射擊要輕一點點。初來乍到的防禦者們當時就震驚了,這些說瑞典語的芬蘭人之前呆在防線上比較平靜的地方,沒有見過這種陣勢。隨後壓上來的蘇軍很快就佔領了已經被轟得稀巴爛的Sj4碉堡,在此駐守的毛姆(Malm)連長僅一天就失去了他80%多的部下。蘇軍自Sj4碉堡的廢墟繼續前進,到達實驗碉堡(就是前文所述的那個用於大口徑火炮實彈測試的碉堡)和Sj6「圖爾蘇」指揮所前,威脅指揮所裡面的芬軍投降,否則就炸掉指揮所,把裡面的29人統統活埋。指揮所裡有很多傷員,為了保全他們的生命,芬蘭軍醫做出了投降的決定。

 

在防線右翼,Sj5碉堡一直堅持到13日。蘇軍成功迫使碉堡南側的守軍放棄戰壕,並一直逼近到湖畔,登上了Sj5西側火力點的頂部。他們把西側火力點頂部的石頭給推了下來,堵塞了出入口。後來芬蘭人自東側火力點發動反擊,逼退了蘇軍。其後不久,一個37mm博福斯反坦克炮組和一些炮兵觀測員離開了碉堡,第5連的指揮官,埃裡克松(Ericsson,總不能翻譯成愛立信吧)中尉也和他們一起離開,臨走前還囑咐二級中尉斯卡德(Skade)的排「一定要堅守到底」。指揮官的離去使得碉堡守軍的士氣大為下降,人們認為這碉堡遲早會變成集體墳墓,並想出一切藉口逃出去。在12日傳來全員撤離的命令時,碉堡裡只剩下6個人了,他們打算分乘兩隻雪橇離開,但在其中的拉菲爾·福爾斯(Rafael Forth)被蘇聯紅軍抓了去之後,剩下的人改變了想法,打算在碉堡裡堅守到底。最終,剩下的五個人被蘇軍步兵和工兵圍困在碉堡裡,不肯投降。蘇聯人炸垮了碉堡,除了一名叫做古納爾·斯託姆(Gunnar Storm)的列兵傷重被擒之外無人生還。其後,芬蘭第8步兵團的小股部隊試圖反擊並奪回碉堡,但遭到蘇軍的機槍火力射擊,未能如願。

 

2月12-13日,芬軍的幾個經過整備的營發動反擊,沒有成功。在經過一天的戰鬥之後,蘇軍123師在裝甲部隊的伴隨之下,推進到了芬蘭軍隊的第二道防線之前,並繼續保持進攻態勢。這時的芬軍已經損失了全部的反坦克炮,再也拿不出一件遠距離反坦克武器了。13-14日間,氣溫低到零下30攝氏度以下,一些疲憊不堪的士兵只是想睡一覺,結果被凍死在了積雪的戰壕裡。通訊已經斷絕,前線部隊無法向後方的炮兵請求支援,炮兵也無從得知前線到底發生了什麼——由於步兵部隊未能告知蘇軍已經突破防線,毫不知情的芬蘭第2重型炮兵營被從陣地後面突入的裝甲部隊給突襲了,11門榴彈炮被阿克西波夫(Arkhipov)上尉的坦克部隊繳獲。32名炮兵躲入一處掩蔽部,其餘的逃進附近的森林。掩蔽部裡面的炮兵拒絕投降,因此蘇聯人對掩蔽部實施了爆破,32個人被活埋在裡面,後來,這個掩蔽部的遺址被稱為「死亡碉堡」。

 

儘管不斷遭到芬軍反擊,但蘇軍達成突破的地方還是越來越多,到了15日,整條曼納海姆防線只能被放棄。攻破防線的行動對於蘇軍第123步兵師來說是代價高昂的,有很多軍官喪生,其中,第245步兵團的索洛卡(Soroka)上尉營長和帶領一個連對抗Sj5碉堡的耶米爾揚諾夫(Yemelyanov)中尉都被追授了金星勳章。

 萊德地區的一處木質機槍火力點。在沒有永備工事的地方,這種火力點和戰壕是防禦的中堅。這處火力點容納了兩挺馬克沁機槍,它可以頂住輕型野戰炮和坦克主炮的攻擊,不過一旦被152mm以上的炮彈命中就非常容易倒塌

 

蘇軍裝備的B4 203mm重型榴彈炮,這是一種威力驚人的炮兵武器。在卡累利阿一帶,它們經常接近到距目標僅有700-1500米的地方直瞄射擊,這需要事先進行周密的準備和偽裝工作,還要求炮組乘員有鋼鐵般的意志——碉堡本身的火力和不斷落下的迫擊炮彈很容易幹掉這麼明顯而危險的一個目標。蘇軍自己管這種重炮叫「卡累利阿的雕塑家」,而芬蘭人則稱其為「史達林重錘」

 

一位蘇聯炮兵與一枚重炮炮彈合影,遭到大口徑炮彈的襲擊會嚴重損害守軍的士氣

蘇聯第20重坦克旅的T28多炮塔坦克,這其實是一種裝甲薄弱的中型坦克,同樣來源於英國設計。當時KV等重型坦克尚處於試驗階段,所以T28就成了蘇芬戰爭期間唯一被大規模使用的「重型坦克」。第20重坦克旅麾下各營曾參加過蘇馬,萊德,塔興拉曼特和英基萊地區的戰鬥

1940年3月,一群蘇聯士兵在圍觀Sj4「波皮烏斯」碉堡受損的西側火力點,背景可以依稀看到兩輛T28坦克的殘骸

 

被毀的Sj5碉堡東側火力點,右上角還殘留著一點偽裝網

Sj3碉堡的受損部分被芬蘭工兵堆上了沙袋保護起來,迫於白天的炮擊,芬蘭工兵的修理工作只能在寒冷的夜晚進行

Sj3碉堡最終被蘇聯工兵炸成了一堆廢墟,伸出來的H型鋼構件是20年代廣泛使用的碉堡頂部支撐結構

Sj4「波皮烏斯」碉堡東側火力點裝甲上遭重炮,反坦克炮和坦克主炮命中留下的痕跡。蘇軍炮兵軍士伊戈爾洛夫(Egorov)因帶領他的炮組對這一火力點實施直射而獲得金星勳章,他的炮組成員在這次行動中死傷殆盡

被蘇聯重炮直接命中摧毀的一處裝甲觀測塔

Sj5碉堡中部一處經過緊急修理的地方,裝甲觀測塔的殘骸被拆除,用潛望鏡取而代之,留下的空洞用水泥填充,還加上了一根保護潛望鏡的金屬管。即便是這根金屬管上也留下了不少彈孔,從此可見戰鬥是何等激烈

實驗碉堡的廢墟,儘管它並沒有實際軍事價值,但是它巨大的體積和貌似強大的外貌還是招來了蘇聯重炮的炮擊

Sj6「託爾蘇」指揮所的遺址

現在的實驗碉堡,碎裂的牆體應該是1940年2月11-12間的蘇聯工兵爆破造成的

蘇馬村中的卡爾沃拉(Kalvola)十字架,1939年12月21日,蘇聯重炮炮彈擊毀蘇馬村的一座木質掩蔽部,掩蔽部內19人全部喪生,只有在出口的兩人生還,他們戰前都住在卡爾沃拉村,卡爾沃拉十字架因此而得名

 

未完待續



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如需了解更多關於二戰的詳細資料,敬請關注公眾號:尼伯龍根工廠(Niwerke)或同名頭條號。

相關焦點

  • 第二次世界大戰——勇敢的芬蘭
    1939年11月30日蘇聯入侵芬蘭,蘇聯的入侵計劃是直接進入並擊垮芬蘭,在兩周內獲勝。蘇軍開始進攻,卡累利阿地峽上的第7軍,目標是要打破芬蘭的主要防禦體系,然後從維堡前往赫爾辛基,有12到14個師的兵力,還有3個坦克旅。拉多加湖以北的第8軍,它的目標是包圍北岸,突破那裡的防禦,然後從後方進攻曼納海姆防線,有6個步槍師和2個旅的裝甲部隊。中部第9軍,有5個師和少數裝甲部隊,他們的任務是將芬蘭切為兩半。
  • 曼納海姆元帥的外國玩具,二戰芬蘭軍隊中的德國三號突擊炮
    在芬蘭電影《血戰1944》(《Tali-Ihantala 1944》 )中,曾有芬蘭裝甲部隊攻擊蘇軍的畫面,其中芬蘭軍隊裝備了許多三號突擊炮G型。三號突擊炮作為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量最多的裝甲戰鬥車輛,自然出售給了德國的友好或中立國家,包括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西班牙、匈牙利、義大利以及芬蘭,其中芬蘭獲得數量排名第二。
  • 斯堪地那維亞的狂戰士,芬蘭的鋼鐵猛獸,芬蘭裝甲兵的建設歷史
    二、芬蘭坦克兵 從1904年開始,芬蘭人就在對抗著殘酷的沙俄統治。他們分分組成了各種抵抗組織和民兵,對抗沙俄的軍隊。後來因為參加了一次世界大戰的沙皇俄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混亂,芬蘭人在英國的扶持下終於達成了自己的目標。 可是這時候,他們發現,自己沒有一支像樣的軍隊,要啥沒啥一窮二白。
  • 實力懸殊的較量,10w萬蘇軍再次折戟芬蘭,史達林為何服了軟?
    1944年初,被長期圍困的列寧格勒終於被解救出來,蘇軍高層決定對芬蘭發動進攻,對於德國這個幫兇自然要給予堅決的打擊。1944年6月初,蘇軍向芬蘭在卡累利阿的主力發動攻勢,一舉突破貝魯斯託夫第一道防線後,又乘勝突破芬蘭第二道防線並佔領了芬蘭東南重鎮維堡。在一系列打擊下,芬軍潰不成軍,部隊退至第三道防線VKT,不過芬軍主力的損失並不大。
  • 頂著惡名「置換」芬蘭4塊地,蘇聯付出60萬傷亡到底值不值?
    相比1939年9月和德國瓜分波蘭,蘇聯於當年底發動的蘇芬戰爭就是赤裸裸的侵略了。畢竟,蘇波在蘇俄深陷內戰時「形成」的邊界存在很大爭議,蘇聯打著收復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領土的旗號進攻波蘭東部並停在「寇松線」,而這次大舉進攻芬蘭又打著什麼旗號?
  • 芬蘭竟然要拆國家英雄的雕像,也不想想要是沒有英雄,芬蘭早亡了
    圖片來源於央視《國家榮光》儘管現在的芬蘭人圍繞曼納海姆元帥在芬蘭內戰中的角色存在爭議,但他還是被芬蘭人認為是現代芬蘭之父,也是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芬蘭人。但是,或許是否定歷史人物、拆除銅像的風氣愈演愈烈,甚至吹到了芬蘭,即使是被外國甚至過去的敵人都尊重的曼納海姆元帥就被芬蘭某個聯合執政派認定為是戰爭與壓迫的兇手,不應該被紀念和推崇,應該立刻禁止紀念和拆除用以紀念的銅像。
  • 蘇聯阿卡累利阿防線,設計簡陋施工拖沓,無法阻擋芬蘭軍隊攻勢
    時間到了1927年末,芬蘭滑雪營又一次越境打秋風的消息傳入了莫斯科,史達林對於邊境局勢無比頭疼又無可奈何。你說跟芬蘭人開戰吧,卡累利阿沿線冬天異常寒冷,夏季又遍地沼澤爛地,後勤根本就運送不上去,只有頭鐵的憨憨才會去這種地方跟芬蘭約架,於是史達林決定沿著卡累利阿修建一條防線來解決問題。
  • 蘇芬戰爭,百萬蘇聯大軍為何拿不下小小芬蘭,還差點被反殺?
    ,趁著當時俄國一片混亂,芬蘭順勢宣布正式獨立,剛剛成立的蘇聯在列寧領導下決定幹預芬蘭獨立,並支持芬蘭國內的紅軍和宣布獨立的芬蘭白軍爆發內戰,而此時正處於一戰狀態下的德國乘機拉攏芬蘭白軍政府並協助芬蘭政府擊敗了蘇聯支持的紅軍。
  • 芬蘭左翼要拆國家英雄元帥銅像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左翼聯盟的青年派,目前是執政的左翼聯盟的一部分,他們呼籲審查芬蘭城市的各種人物雕像,並希望移除與戰爭和壓迫有關的人物。其中包括戰爭英雄、前總統曼納海姆。謝赫所提到的自由鬥士像,是1918年芬蘭內戰期間的「坦佩雷戰役」(Battle ofTampere),由曼納海姆元帥帶領的芬蘭國民衛隊(俗稱芬蘭白軍),抵抗發動革命的芬蘭赤衛隊(俗稱芬蘭紅軍)的戰役,由白軍勝利,保衛了芬蘭免於赤化,於是曼納海姆督戰的坦佩雷山坡上建立自由鬥士像。
  • 欺人太甚的卡累利阿-芬蘭,蘇聯16成員之一,為何16年後退群了?
    「東方戰線」1939年8月23日,震驚世界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莫斯科籤訂。一周後,蘇聯和德國東西對進向波蘭發動進攻,兩大帝國共同揭開了二戰序幕。波蘭戰役後,趁德國在西歐忙於籌備法國戰役,蘇聯開始構建史達林精心籌劃的「東方戰線」。
  • 蘇芬戰爭時的蘇聯有多強大,為何會在芬蘭吃癟
    不過在蘇德戰爭前,強大的蘇聯竟然在芬蘭吃了癟,被小小的芬蘭打的損兵折將,不禁讓人大跌眼鏡。那麼蘇芬戰爭時的蘇聯有多強大,為何會在芬蘭被打的損兵折將?毫無疑問,蘇芬戰爭時的蘇聯是世界主要強國之一,實力非常強大。作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世界本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蘇聯擁有強大的工業、豐富的資源、遼闊的國土、豐富的人力以及龐大的軍隊。
  • 圖說:芬蘭德國之間的「拉普蘭戰爭」昔日兄弟反目只因切身利益
    75年前,即1945年4月27日,最後一批德國士兵在芬蘭軍隊的壓力下,離開芬蘭前往挪威。這標誌著芬蘭德國之間「拉普蘭戰爭」的結束,應蘇聯的要求,芬蘭於1944年10月開始對前盟國——德國發動戰爭,並將德軍驅離芬蘭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