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防線——卡累利阿築壘地域
從1917年開始,芬蘭滑雪營就頻繁的出擊,偷襲位於彼得格勒(聖彼得堡,1914年更名彼得格勒。)和卡累利阿的蘇俄紅軍,甚至一度打得蘇俄紅軍抬不起頭,以至於最後蘇俄內戰剛剛結束,蘇聯就用承認了芬蘭對卡累利阿地區的所有權,換取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希望以此結束長達十餘年的衝突。
然而互不侵犯條約並沒有換來邊境安全,芬蘭軍隊還是會隔三差五越境打打秋風。因為芬蘭剛剛建立之初一窮二白,無法生產重型武器,加上從國外採購又太貴。況且採購外國武器也涉及到國際政治環境問題,如果購買英法武器就會得罪德國人。而如果購買德國武器,就會得罪英法。
碰巧當時芬蘭國內民族主義思潮盛行,一些極端民族主義者甚至把進攻蘇聯,收復因格利亞(即列寧格勒州地區)的主張直接擺在了檯面上。在這種瀰漫的民族主義環境下,芬蘭政府注意到了隔壁的冤大頭蘇聯。蘇聯人此前在衝突和談判中表現的很軟弱,所以芬蘭乾脆決定把搶蘇聯武器解決問題,不但不會得罪英法德,沒準還能以此迫使蘇聯重新談判,對互不侵犯條約進行一些對芬蘭有利的修訂。情況也確實像芬蘭預估的一樣,每次蘇聯邊防軍遭到痛打以後,蘇聯都會提出重修互不侵犯條約的請求,而不是抱以老拳還擊。蘇聯的隱忍並沒有換來邊境安全,反而進一步助長了芬蘭的膽量。
事實上芬蘭滑雪部隊對彼得格勒地區的襲擊,可以追溯到1905年。當時芬蘭人試圖從沙皇俄國的手中奪回屬於自己的土地,每年冬季和春季都會發生有組織有預謀的偷襲,即使是雨水較多的夏季和秋季,俄羅斯人和沙俄軍隊也會遭遇芬蘭人的冷槍襲擊。即使是蘇聯建立之後和芬蘭關係有所緩和,並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也未能徹底解決掉邊境危機,芬蘭人依舊時不時越過邊境發動襲擊,當時芬蘭軍隊的築壘地域距離列寧格勒(彼得格勒在1924年改名為列寧格勒)也僅僅只有26公裡,因此蘇聯一直有種芒刺在背的感覺。
時間到了1927年末,芬蘭滑雪營又一次越境打秋風的消息傳入了莫斯科,史達林對於邊境局勢無比頭疼又無可奈何。你說跟芬蘭人開戰吧,卡累利阿沿線冬天異常寒冷,夏季又遍地沼澤爛地,後勤根本就運送不上去,只有頭鐵的憨憨才會去這種地方跟芬蘭約架,於是史達林決定沿著卡累利阿修建一條防線來解決問題。1928年3月19日,伏羅希洛夫奉命進行工程初步籌備工作,1930年蘇聯完成了對卡累利阿沿線的勘探工作,並組建了一個朱磊地區施工委員會展開設計工作。
根據計劃,從列寧格勒到卡達拉克沙灣之間,每隔60到80公裡設立一段防區。考慮到蘇聯沒有那麼多兵力進行全線駐防,所以每個防區都要擁有3座小型堡壘作為核心支點,並使用15座到20座鋼筋混凝土碉堡封鎖主要開闊道路。至於那些狹窄路段,或者脫離主要道路的制高點,則使用單兵掩體或者土木碉堡防守就可以了。另一方面,為了防禦芬蘭根本就不存在的裝甲師,蘇聯設計師還計劃在築壘地域主要堡壘區周邊,設置反坦克障礙物或挖掘反坦克壕溝。
根據設想,這些工事中每座小型堡壘至少需要裝備一門火炮或3挺機槍,牆壁厚度不得低於1.5米。而每座鋼筋混凝土碉堡裝備一挺機槍,牆壁厚度不得低於1米。上述永備工事均需要配備發電機,空氣過濾器,潛望鏡等設備。此外堡壘還需要裝備無線電,由於當時蘇聯生產的無線電在開闊地最大通訊距離也只有6公裡,所以堡壘和碉堡之間的通訊主要還是靠電話線。
儘管這條防線的設計,在蘇聯軍事歷史上來說已經非常簡陋了,但由於地理環境的因素,相關施工工作一直延續到了1938年也沒有全部完成。鑑於蘇聯與芬蘭之間的局勢變得越來越緊張,因此史達林下令調集更多工程兵部隊參與到施工中。比如面朝維堡方向的卡列洛沃堡壘就是蘇軍工程兵建造的,該堡壘裝備了一門152毫米榴彈炮,理論上可以把維堡東南部的芬蘭防線納入射程內。就防禦水平而言,這座堡壘足以承受常規平射火炮或者榴彈炮的傷害,它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裡夾了2層40毫米厚的鋼板。不過芬蘭在維堡擁有280毫米要塞炮和305毫米要塞炮,所以蘇軍的堡壘顯得就很脆弱了,畢竟按照蘇軍自己對設計圖紙的改良,堡壘也僅僅只能承受203毫米榴彈炮的攻擊。
此外蘇軍還在卡累利阿沿線,構築了一些裝備有M1902型45毫米炮的混凝土炮壘。這種火炮在30年代可以說是非常落後了,使用的炮彈也是老舊的鐵質炮彈,但使用高爆彈對付一下步兵還是綽綽有餘的。蘇軍還在築壘地域中修建了一些哨塔,以便於使用望遠鏡觀察是否有芬蘭人滲透的跡象,但觀察手往往也會成為芬蘭狙擊手的目標,雙方之間就這樣持續著鬥智鬥勇的戰鬥。
到了1939年秋季,蘇軍在卡累利阿地區總共建造了大約100座鋼筋混凝土碉堡和20座小型堡壘。由於施工進度依舊沒有滿足設計需求,所以蘇軍開始將一些老舊的T-18坦克調往卡累利阿邊境線,其目的並非是發動進攻,事實上這種老舊坦克也不具備進攻能力,芬蘭人裝備的維克斯坦克對付T-18坦克就像砍瓜切菜一樣。蘇軍的目的是將這些老舊的坦克埋進預設好的掩體中,這樣就得到了一個擁有旋轉炮塔的永備工事,從而降低施工時間和施工難度。
由於施工進度緩慢,加上蘇軍的整個卡累利阿防線設計之初就是以防禦為主,所以根本不具備芬蘭軍隊設想的前進基地功能。因此在整個蘇芬戰爭中,蘇軍的這條簡陋防線可以說沒有起到什麼作用。而在蘇芬戰爭結束後,在新晉上將巴甫洛夫的建議下,蘇軍開始將防線向前遷移,很多還沒有完成修建的工事也全部中止施工。
根據巴甫洛夫的建議,蘇軍將在新國境線構築一條新防線,而且還能夠把芬蘭修建的梯級防線利用起來,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建。理論上來說這個決議是非常現實甚至是省錢的,芬蘭軍隊的很多舊工事並沒有在戰爭遭到破壞,但這裡埋下了一個重大隱患。那就是蘇軍好不容易修起來的永備工事被大量拆除,這導致了蘇軍在繼續戰爭中沒有可靠的防線可用,蘇軍第23步兵軍在撤退到卡累利阿防線之後,根本無險可守,很多地圖上標記的工事都已經被拆除了,以至於第23步兵軍險些被芬蘭軍隊包圍。
芬蘭軍隊對蘇軍卡累利阿防線的攻擊可以說是非常順利的,其中芬蘭第18步兵師僅僅用了4天時間就突擊到了蘇軍防線後方28公裡處,還繳獲了大批正在發往卡累利阿防線上的蘇軍重武器。在列寧格勒督戰的朱可夫聽說重炮和坦克落入芬蘭軍隊手中之後,為了確保芬蘭不會迅速突進到列寧格勒近郊,調集了蘇軍第107坦克重坦克營和第838炮兵團,緊急前往卡累利阿防線支援第23步兵軍。
所幸由於芬蘭軍隊的後勤在1941年11月陷入了超負荷運轉狀態,芬蘭軍隊未能全面攻佔整個卡累利阿防線,而突破防線的芬蘭軍隊也未能按照德軍的戰略設想對蘇軍展開合圍,而是一股腦地朝著列寧格勒發動突擊,最終止步於列寧格勒北郊20公裡處,只能架起重炮轟擊列寧格勒,但未能完成與德軍匯合包圍列寧格勒的戰略目標。
結語
蘇聯緊急構築的卡累利阿防線可以說是非常鬆散拉胯的,卡累利阿地區對後勤運輸和駐守的軍隊來說非常不友好,這裡夏季到處都是沼澤爛泥地,冬天大雪滔天,所以工程持續了整整9年也沒有完成。其後由於修建新防線決定錯誤的拆除了舊防線上的大部分工事和武器,結果在蘇芬繼續戰爭,蘇軍險些就被芬蘭軍隊打進列寧格勒。
參考文獻:
《Карельский укрепленный район》
《Вотская и Ижорская земли Новгород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а》
《探索卡累利阿防線》
《史達林防線上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