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阿卡累利阿防線,設計簡陋施工拖沓,無法阻擋芬蘭軍隊攻勢

2020-12-14 戰史說書人

史達林防線——卡累利阿築壘地域

從1917年開始,芬蘭滑雪營就頻繁的出擊,偷襲位於彼得格勒(聖彼得堡,1914年更名彼得格勒。)和卡累利阿的蘇俄紅軍,甚至一度打得蘇俄紅軍抬不起頭,以至於最後蘇俄內戰剛剛結束,蘇聯就用承認了芬蘭對卡累利阿地區的所有權,換取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希望以此結束長達十餘年的衝突。

然而互不侵犯條約並沒有換來邊境安全,芬蘭軍隊還是會隔三差五越境打打秋風。因為芬蘭剛剛建立之初一窮二白,無法生產重型武器,加上從國外採購又太貴。況且採購外國武器也涉及到國際政治環境問題,如果購買英法武器就會得罪德國人。而如果購買德國武器,就會得罪英法。

碰巧當時芬蘭國內民族主義思潮盛行,一些極端民族主義者甚至把進攻蘇聯,收復因格利亞(即列寧格勒州地區)的主張直接擺在了檯面上。在這種瀰漫的民族主義環境下,芬蘭政府注意到了隔壁的冤大頭蘇聯。蘇聯人此前在衝突和談判中表現的很軟弱,所以芬蘭乾脆決定把搶蘇聯武器解決問題,不但不會得罪英法德,沒準還能以此迫使蘇聯重新談判,對互不侵犯條約進行一些對芬蘭有利的修訂。情況也確實像芬蘭預估的一樣,每次蘇聯邊防軍遭到痛打以後,蘇聯都會提出重修互不侵犯條約的請求,而不是抱以老拳還擊。蘇聯的隱忍並沒有換來邊境安全,反而進一步助長了芬蘭的膽量。

事實上芬蘭滑雪部隊對彼得格勒地區的襲擊,可以追溯到1905年。當時芬蘭人試圖從沙皇俄國的手中奪回屬於自己的土地,每年冬季和春季都會發生有組織有預謀的偷襲,即使是雨水較多的夏季和秋季,俄羅斯人和沙俄軍隊也會遭遇芬蘭人的冷槍襲擊。即使是蘇聯建立之後和芬蘭關係有所緩和,並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也未能徹底解決掉邊境危機,芬蘭人依舊時不時越過邊境發動襲擊,當時芬蘭軍隊的築壘地域距離列寧格勒(彼得格勒在1924年改名為列寧格勒)也僅僅只有26公裡,因此蘇聯一直有種芒刺在背的感覺。

時間到了1927年末,芬蘭滑雪營又一次越境打秋風的消息傳入了莫斯科,史達林對於邊境局勢無比頭疼又無可奈何。你說跟芬蘭人開戰吧,卡累利阿沿線冬天異常寒冷,夏季又遍地沼澤爛地,後勤根本就運送不上去,只有頭鐵的憨憨才會去這種地方跟芬蘭約架,於是史達林決定沿著卡累利阿修建一條防線來解決問題。1928年3月19日,伏羅希洛夫奉命進行工程初步籌備工作,1930年蘇聯完成了對卡累利阿沿線的勘探工作,並組建了一個朱磊地區施工委員會展開設計工作。

根據計劃,從列寧格勒到卡達拉克沙灣之間,每隔60到80公裡設立一段防區。考慮到蘇聯沒有那麼多兵力進行全線駐防,所以每個防區都要擁有3座小型堡壘作為核心支點,並使用15座到20座鋼筋混凝土碉堡封鎖主要開闊道路。至於那些狹窄路段,或者脫離主要道路的制高點,則使用單兵掩體或者土木碉堡防守就可以了。另一方面,為了防禦芬蘭根本就不存在的裝甲師,蘇聯設計師還計劃在築壘地域主要堡壘區周邊,設置反坦克障礙物或挖掘反坦克壕溝。

根據設想,這些工事中每座小型堡壘至少需要裝備一門火炮或3挺機槍,牆壁厚度不得低於1.5米。而每座鋼筋混凝土碉堡裝備一挺機槍,牆壁厚度不得低於1米。上述永備工事均需要配備發電機,空氣過濾器,潛望鏡等設備。此外堡壘還需要裝備無線電,由於當時蘇聯生產的無線電在開闊地最大通訊距離也只有6公裡,所以堡壘和碉堡之間的通訊主要還是靠電話線。

儘管這條防線的設計,在蘇聯軍事歷史上來說已經非常簡陋了,但由於地理環境的因素,相關施工工作一直延續到了1938年也沒有全部完成。鑑於蘇聯與芬蘭之間的局勢變得越來越緊張,因此史達林下令調集更多工程兵部隊參與到施工中。比如面朝維堡方向的卡列洛沃堡壘就是蘇軍工程兵建造的,該堡壘裝備了一門152毫米榴彈炮,理論上可以把維堡東南部的芬蘭防線納入射程內。就防禦水平而言,這座堡壘足以承受常規平射火炮或者榴彈炮的傷害,它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裡夾了2層40毫米厚的鋼板。不過芬蘭在維堡擁有280毫米要塞炮和305毫米要塞炮,所以蘇軍的堡壘顯得就很脆弱了,畢竟按照蘇軍自己對設計圖紙的改良,堡壘也僅僅只能承受203毫米榴彈炮的攻擊。

此外蘇軍還在卡累利阿沿線,構築了一些裝備有M1902型45毫米炮的混凝土炮壘。這種火炮在30年代可以說是非常落後了,使用的炮彈也是老舊的鐵質炮彈,但使用高爆彈對付一下步兵還是綽綽有餘的。蘇軍還在築壘地域中修建了一些哨塔,以便於使用望遠鏡觀察是否有芬蘭人滲透的跡象,但觀察手往往也會成為芬蘭狙擊手的目標,雙方之間就這樣持續著鬥智鬥勇的戰鬥。

到了1939年秋季,蘇軍在卡累利阿地區總共建造了大約100座鋼筋混凝土碉堡和20座小型堡壘。由於施工進度依舊沒有滿足設計需求,所以蘇軍開始將一些老舊的T-18坦克調往卡累利阿邊境線,其目的並非是發動進攻,事實上這種老舊坦克也不具備進攻能力,芬蘭人裝備的維克斯坦克對付T-18坦克就像砍瓜切菜一樣。蘇軍的目的是將這些老舊的坦克埋進預設好的掩體中,這樣就得到了一個擁有旋轉炮塔的永備工事,從而降低施工時間和施工難度。

由於施工進度緩慢,加上蘇軍的整個卡累利阿防線設計之初就是以防禦為主,所以根本不具備芬蘭軍隊設想的前進基地功能。因此在整個蘇芬戰爭中,蘇軍的這條簡陋防線可以說沒有起到什麼作用。而在蘇芬戰爭結束後,在新晉上將巴甫洛夫的建議下,蘇軍開始將防線向前遷移,很多還沒有完成修建的工事也全部中止施工。

根據巴甫洛夫的建議,蘇軍將在新國境線構築一條新防線,而且還能夠把芬蘭修建的梯級防線利用起來,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建。理論上來說這個決議是非常現實甚至是省錢的,芬蘭軍隊的很多舊工事並沒有在戰爭遭到破壞,但這裡埋下了一個重大隱患。那就是蘇軍好不容易修起來的永備工事被大量拆除,這導致了蘇軍在繼續戰爭中沒有可靠的防線可用,蘇軍第23步兵軍在撤退到卡累利阿防線之後,根本無險可守,很多地圖上標記的工事都已經被拆除了,以至於第23步兵軍險些被芬蘭軍隊包圍。

芬蘭軍隊對蘇軍卡累利阿防線的攻擊可以說是非常順利的,其中芬蘭第18步兵師僅僅用了4天時間就突擊到了蘇軍防線後方28公裡處,還繳獲了大批正在發往卡累利阿防線上的蘇軍重武器。在列寧格勒督戰的朱可夫聽說重炮和坦克落入芬蘭軍隊手中之後,為了確保芬蘭不會迅速突進到列寧格勒近郊,調集了蘇軍第107坦克重坦克營和第838炮兵團,緊急前往卡累利阿防線支援第23步兵軍。

所幸由於芬蘭軍隊的後勤在1941年11月陷入了超負荷運轉狀態,芬蘭軍隊未能全面攻佔整個卡累利阿防線,而突破防線的芬蘭軍隊也未能按照德軍的戰略設想對蘇軍展開合圍,而是一股腦地朝著列寧格勒發動突擊,最終止步於列寧格勒北郊20公裡處,只能架起重炮轟擊列寧格勒,但未能完成與德軍匯合包圍列寧格勒的戰略目標。

結語

蘇聯緊急構築的卡累利阿防線可以說是非常鬆散拉胯的,卡累利阿地區對後勤運輸和駐守的軍隊來說非常不友好,這裡夏季到處都是沼澤爛泥地,冬天大雪滔天,所以工程持續了整整9年也沒有完成。其後由於修建新防線決定錯誤的拆除了舊防線上的大部分工事和武器,結果在蘇芬繼續戰爭,蘇軍險些就被芬蘭軍隊打進列寧格勒。

參考文獻:

《Карельский укрепленный район》

《Вотская и Ижорская земли Новгород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а》

《探索卡累利阿防線》

《史達林防線上的戰鬥》

相關焦點

  • 第二次世界大戰——勇敢的芬蘭
    森林間是厚厚的積雪,芬蘭人用滑雪板通過,蘇聯人則被困在路上,靈活的芬蘭部隊迂迴攻擊蘇軍。蘇軍也沒有為芬蘭的冬天做足準備,他們認為可以迅速解決戰鬥。芬蘭戰場的關鍵在卡累利阿地峽,雖然地峽上有阻擋軍隊的湖泊和沼澤,但沒有無法通過的森林。
  • 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與芬蘭的薩拉戰役!
    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與芬蘭的薩拉戰役!在冬季戰爭期間,薩拉戰役在芬蘭北部薩拉附近的芬蘭和蘇聯軍隊之間進行。蘇聯有命令通過薩亞前往Kemijrvi和索丹克蕾,並在兩周後從那裡前往羅瓦涅米。從那裡他們將前往託爾尼奧並將芬蘭分成兩部分。芬蘭軍隊在Kemijrvi以東設法阻止了蘇聯的進攻。在1940年2月的最後幾天,芬蘭軍隊被瑞典,挪威和丹麥志願者所取代。
  • Talvisodan Legenda:芬蘭的曼納海姆防線1927-1939(二)
    儘管碉堡受損,英基萊的芬蘭守軍還是頂住了一波又一波來自冰封的芬蘭灣之上和陸地上的紅海軍步兵的攻擊,他們的陣地巋然不動。 1940年2月15日,曼納海姆防線上全體守軍後撤,英基萊的兩座碉堡被蘇軍完整佔領。在遭到爆破之前,蘇聯人將它們用於拍攝兩部宣傳影片,一部叫《曼納海姆防線》,另一部叫《前線女友》。
  • 蘇芬戰爭時的蘇聯有多強大,為何會在芬蘭吃癟
    那麼蘇芬戰爭時的蘇聯有多強大,為何會在芬蘭被打的損兵折將?毫無疑問,蘇芬戰爭時的蘇聯是世界主要強國之一,實力非常強大。作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世界本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蘇聯擁有強大的工業、豐富的資源、遼闊的國土、豐富的人力以及龐大的軍隊。不過雖然蘇聯看起來非常強大,不過問題重重,可以說蘇芬戰爭時的蘇聯是比較虛弱的。希特勒評價蘇聯是「泥足巨人」。
  • 蘇芬戰爭,百萬蘇聯大軍為何拿不下小小芬蘭,還差點被反殺?
    芬蘭在一戰結束之後一直嚴防蘇聯對其的窺視,不斷的向西方的英國、德國示好,可以說對英德完全不設防,並且還在英德專家的幫助下在卡累利阿地峽修建了以曼納海姆的名字命名的堅固防線,目的很明確,就是防蘇聯,而蘇聯的聖彼得堡離卡累利阿地峽盡在咫尺,只有20公裡,不誇張的說,芬蘭在邊境線的重炮都能直接炮擊聖彼得堡,這給了蘇聯很大的危機感。
  • 蘇聯衛國戰爭中的功臣波波沙衝鋒鎗
    波波莎衝鋒鎗蘇芬戰爭中,蘇聯高層面對如此嚴重的傷亡也深感危機,1939年12月,史達林籤署命令,要求加快衝鋒槍的研製,新的衝鋒鎗要有類似於索米的彈鼓供彈具,並且應該能夠裝入更多的數量的彈藥,史達林認為蘇聯設計的武器應該超過芬蘭
  • 為何蘇德戰爭前期蘇聯一潰千裡?
    6月22日凌晨,德國,義大利,羅馬尼亞等軸心國軍隊190個師共550萬人,在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及190艘軍艦的配合下,從北中南三個方向撕裂蘇軍防線,向蘇軍發動猛烈進攻,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 「蘇芬戰爭」:一場實力懸殊的較量,芬蘭為何能支撐近4個月?
    蘇聯選擇在德軍風頭正盛之時出擊。一來不希望被各列強太過關注,想要悶聲發大財;二來藉助德軍的牽制,英法無法及時向芬蘭提供足夠的援助,只要施加足夠大的壓力,孤立無援的芬軍顯然更有可能不戰而降。但蘇聯對芬蘭顯然不夠重視。在索求芬蘭與蘇聯之間的天然屏障——「漢科半島」而不得後,借著「曼尼拉事件」的由頭,蘇軍兵分三路向芬蘭進攻。
  • 實力懸殊的較量,10w萬蘇軍再次折戟芬蘭,史達林為何服了軟?
    蘇芬雙方爭議地區戰前態勢芬蘭在戰爭初期得了到德國的支援,並配合德軍進攻蘇聯,重新奪回了卡累利阿地區,此時芬蘭軍隊指揮官是曼納海姆。1944年初,被長期圍困的列寧格勒終於被解救出來,蘇軍高層決定對芬蘭發動進攻,對於德國這個幫兇自然要給予堅決的打擊。1944年6月初,蘇軍向芬蘭在卡累利阿的主力發動攻勢,一舉突破貝魯斯託夫第一道防線後,又乘勝突破芬蘭第二道防線並佔領了芬蘭東南重鎮維堡。在一系列打擊下,芬軍潰不成軍,部隊退至第三道防線VKT,不過芬軍主力的損失並不大。
  • 斯堪地那維亞的狂戰士,芬蘭的鋼鐵猛獸,芬蘭裝甲兵的建設歷史
    1939年12月2日,芬蘭軍隊在卡累利阿前線地帶一共投入了大約200輛各型裝甲作戰車輛,其中比較著名的是芬蘭潘薩利帕塔坦克營下屬的第4坦克連, 在戰爭爆發時他們擁有13輛英國維克斯6噸坦克,不幸的是,他們在向卡累利阿前線行駛途中,遭到了因緊張和恐懼而認錯目標的芬蘭步兵的伏擊,導致5輛坦克戰損無法繼續前進。
  • 黎明前的炮聲,485萬納粹發動閃電戰,蘇聯衛國戰爭全面打響
    一、巴巴羅薩行動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30分,一個靜悄悄的黎明前夜,來自德國,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芬蘭,克羅埃西亞,義大利的軍隊。以及被德國招募的來自波蘭,丹麥,荷蘭,比利時,法國,挪威的反蘇派或親德派僕從軍。
  • 圖說:蘇聯B-4型203mm重型榴彈炮「史達林之錘」並非官方外號
    曼納海姆防線上的永備火力點,這些芬蘭要塞分為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是1937年之前建造的,很容易就被火炮摧毀,第二代是1938~1939年建造的,它們給蘇聯軍隊造成了巨大的麻煩。冬季戰爭爆發後,蘇聯司令部並沒有打算直接進攻這樣設防嚴密的防線,而是試圖從拉多加湖北部繞過曼納海姆防線。然而這樣的迂迴行動失敗了,還導致了兩個蘇軍師被包圍。
  • 冬季戰爭中的父子大戰,芬蘭維克斯6噸坦克大戰蘇聯T—26坦克
    冬季戰爭中的父子大戰,芬蘭維克斯6噸坦克大戰蘇聯T—26坦克 蘇聯的t-26坦克是從英國的維克斯坦克延伸而來的山寨貨,而芬蘭的6噸坦克也是購買自英國的維克斯坦克。可以說,它們幾乎是父子關係。
  • 二戰老照片:1944年芬蘭炮兵使用繳獲的蘇聯重炮
    M1937(ML-20)型152毫米榴彈炮是蘇聯二戰前開始研發製造的一款重炮,首戰在蘇日諾門罕戰役,後來還參與蘇芬冬季戰爭,當二戰爆發時也算是一款先進武器,一直生產到二戰結束。戰爭期間除了蘇聯,德國甚至芬蘭都有裝備該炮的記錄,而戰後的使用國家則更多。
  • 如果德國佔領了列寧格勒,這對蘇聯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災難和死亡
    即使在列寧格勒陷落之後,北方集團軍群也無法進攻莫斯科。但他們可以保持一個側翼,儘管大盧基號到加裡寧號的側翼有一百六十裡寬,北方集團軍群無法防守,但他們可以建立一條簡單的防線。在VelikiyeLuki、Demyansk、WesternDvina和Kholm建立了堅固的據點,如果蘇軍要進攻,所有這些據點都必須被攻克。
  • 欺人太甚的卡累利阿-芬蘭,蘇聯16成員之一,為何16年後退群了?
    一周後,蘇聯和德國東西對進向波蘭發動進攻,兩大帝國共同揭開了二戰序幕。波蘭戰役後,趁德國在西歐忙於籌備法國戰役,蘇聯開始構建史達林精心籌劃的「東方戰線」。如上圖,自北向南的「史達林防線」從北冰洋到黑海幾乎縱貫歐洲大陸。於是,位於蘇聯西北邊界的小國芬蘭首先進入最高統帥的視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籤訂不久,蘇聯方面就邀請芬蘭就「領土互換」展開談判。
  • 蘇芬戰爭的傷疤還未痊癒,1941年芬蘭為何還敢和蘇聯開戰
    在這場戰爭中,儘管芬蘭軍隊重創蘇軍,但還是以失敗而告終。根據停戰協定,芬蘭割讓了維堡在內的大片土地,佔到芬蘭國土面積的10%,數十萬芬蘭人無家可歸,芬蘭的工業和經濟遭到重創。如此嚴重的傷害芬蘭人自然不會善罷甘休,所以一直在找機會報仇。不過對於芬蘭這樣一個小國而言,根本沒能力挑戰蘇聯,更沒有能力收復失地。芬蘭唯一的機會就是和其他大國合作,找一棵大樹罩著。很快,芬蘭人的機會來了。
  • 「歐洲平頭哥」芬蘭曾配合德軍侵蘇,如何逃過嚴懲?及時退出戰爭
    ,無法南下加入緊缺兵力的中央和南方戰場。尤其是第三點更說明問題,1944年蘇軍在北方戰場發動夏季攻勢後,芬軍僅僅抵抗了12天就挺不住了,時間是1944年8月25日,完全沒有起到牽制一定數量蘇軍、減少德軍正面戰場壓力的作用。歸根到底,是國力和軍力太小,在二戰最龐大最慘烈的蘇德戰場上,只是個無足輕重的角色,其整體戰鬥力遠遠不如羅馬尼亞和義大利軍隊。
  • 列寧格勒和莫斯科的保衛者,蘇聯炮兵元帥戈沃羅夫的偉大一生
    一戰爆發後不久,沙俄軍隊由於兵員不足,開始向各個學校進行招兵。出於對軍隊的強烈嚮往,戈沃羅夫於1916年12月進入了沙俄軍隊,隨後就被安排到一所炮兵學院進行學習,成績優異的戈沃羅夫很快得到了學校教官的肯定,畢業後不久,戈沃羅夫便以炮兵中尉的軍銜進入部隊中服役。一戰結束後,戈沃羅夫從沙俄軍中退伍,來到家鄉附近的一個農業合作社工作。
  • 蘇聯軍隊中的五大著名元帥
    大家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作為當時的軍事強國發揮了巨大的貢獻,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績,離不開蘇聯軍隊中的高級領袖,今天為大家介紹5位蘇聯軍隊的元帥,希望大家能夠認識他們。 第一位 鐵木辛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