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芬戰爭」:一場實力懸殊的較量,芬蘭為何能支撐近4個月?

2020-12-27 南書房

「蘇芬戰爭」發生在1939年11月,德國的野心初步展現,逐漸大膽的軍事行動也在不斷試探著英法兩國的底線。在希特勒的魔爪下,西歐形勢逐漸嚴峻。各方面發展初見起色的蘇聯也趁機希望分一杯羹。於是,蘇聯決定從北部鄰國芬蘭下手。作為一個數一數二的強國,按理說對付芬蘭應是易如反掌。但蘇軍慘勝的結果卻讓人驚異不己。

50餘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擊芬蘭

早在1939年8月份蘇、德籤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蘇德兩國就己經大致分配了各自的勢力範圍,芬蘭被劃歸蘇聯。當然,作為一項秘密條款,它並沒有經由芬蘭同意,主要為了防止兩個軍事大國在擴張過程中不必要的衝突。蘇聯選擇在德軍風頭正盛之時出擊。一來不希望被各列強太過關注,想要悶聲發大財;二來藉助德軍的牽制,英法無法及時向芬蘭提供足夠的援助,只要施加足夠大的壓力,孤立無援的芬軍顯然更有可能不戰而降。

但蘇聯對芬蘭顯然不夠重視。在索求芬蘭與蘇聯之間的天然屏障——「漢科半島」而不得後,借著「曼尼拉事件」的由頭,蘇軍兵分三路向芬蘭進攻。其中的中路主力部隊又呈鉗形攻勢,配合突破芬蘭的曼尼海姆防線,粉碎芬軍的抵抗。這樣的戰術更便於將芬軍分割開來逐個擊破,似乎無懈可擊。芬蘭不僅軍事裝備落後,連彈藥都尚不充足在54萬大軍,千餘輛坦克,800餘架飛機的攻擊下,蘇聯上下官兵一致認為這場戰爭將不會超過16天,史達林甚至提前下達了不準進入瑞典的命令。

芬軍奮勇抵抗侵略,雖敗猶榮

從1939年10月下旬芬蘭開始全國總動員,一直到戰爭前夕,芬蘭陸軍僅僅擴充到12.7萬人,同時擁有著30萬的預備役以及10萬的婦女後援隊。而在重重型武器方面,芬蘭更是掏空家底也無法和蘇聯老大哥相抗衡。但就是憑藉著這點裝備,硬生生地將蘇軍抵抗了3個半月。

在芬蘭的計劃中,他們希望集結主力部隊通過陣地戰固守「曼尼海姆防線」,並輔以少數兵力進行遊擊戰和機動戰,最大限度幹擾蘇軍前進的腳步。與此同時,向英法求援,力爭在有利的條件下進行議和。

我們有理由想像,如果芬蘭獲得了英法的及時援助並對蘇聯進行反擊,這場戰役的勝負還尚未可知。可惜英法兩國在德國的牽制下自顧不暇,挪威和瑞典又因害怕捲入戰端而宣布保持中立,這相當於間接拒絕了英法武裝部隊和物資的過境援助。一直到1940年2月才獲得了英國援助的一批物資,此時的芬蘭早己經兵員枯竭,彈盡糧絕。儘管如此,在蘇芬戰役中,芬蘭軍隊敢於奮鬥、頑強拼搏的精神令人嘆為觀止,其在戰場上創造的以少勝多的案例也為人津津樂道。倖存的的芬蘭士兵常常說「倒下一個芬蘭士兵,要換取10個蘇聯士兵的生命」,這句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芬蘭軍隊巧用「香腸戰」以少勝多

「香腸戰」是一種充分利用芬蘭當地的惡劣環境,以美食為誘餌,引誘並擊殺蘇軍士兵的一種奇特的作戰方式。

在當地零下40度的嚴寒中,「衣」、「食」兩點尤為重要。缺少了禦寒衣物以及營養豐富的食物對普通士兵而言是難熬的,對傷員而言更是致命的。

在白雪皚皚的荒野中,蘇聯的坦克和重炮都將陷入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尷尬境地。芬蘭軍隊穿著暖和的衣物,攜帶著輕武器,以滑雪的方式對蘇聯的野炊廚房、載運補給品和用來構築棲身之所的器材的卡車等發起進攻,藉此破壞蘇聯的野外生存能力。行動結束後,公路兩旁伐倒的樹木是他們遁走的絕佳屏障。當長途行軍、飢腸轆轆的蘇軍「不經意」繳獲芬軍的野炊廚房時,看著裡面香噴噴的香腸,一切危險都被拋諸腦後。這時潛伏的芬軍突襲而出,給之以致命性的打擊,許多人口中的香腸還沒來得及咽下去,就已經被擊斃了。

這樣的作戰方式是結合了芬蘭人民的智慧創造出來的。作為這片土地的主人,芬軍明顯比蘇軍更熟悉這片荒原。所以他們能善加利用天時地利並輔助己方軍隊作戰。自負的蘇軍在這種戰鬥中並沒有討到好處,歷時三個半月的戰爭中,蘇聯傷亡約20萬人,其中6萬餘人被永遠地留在了這片寒冷的土地上。就連蘇聯的軍官也悲傷地說「我們獲得了足夠埋葬所犧牲戰士的土地。

蘇軍最終獲得了4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但同時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這樣的代價是不能僅用蘇聯的傷亡士兵以及損失的武器裝備來衡量的。在這次入侵行動後,蘇聯先是被國際聯盟開除,這場不講道義的戰役也親手將芬蘭政府推向了法西斯陣營。蘇軍低劣的表現暴露出了蘇聯軍隊陳舊落後的觀念以及經驗主義的束縛,被希特勒藉以估計蘇軍的力量,並最終決定發動蘇德戰爭。貪心不足蛇吞象,整體上看,蘇軍這樣的行動可謂是得不償失。

文|南書房|二戰風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讚、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

相關焦點

  • 蘇芬戰爭的傷疤還未痊癒,1941年芬蘭為何還敢和蘇聯開戰
    文/寂寞的紅酒芬蘭,位於歐洲北部,是一個面積不算大但經濟非常發達的歐洲小國。二戰時期,芬蘭捲入了戰爭中。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芬蘭隨即對蘇聯宣戰,追隨德國向蘇聯發動軍事進攻。但沒過幾年,隨著德國的敗退,蘇聯向芬蘭發動了報復性的大規模反攻,把芬蘭狠狠的收拾了一頓,芬蘭不僅割讓了不少土地,還向蘇聯賠償了3億美元。實際上,在蘇德戰爭前,蘇芬兩國早就打了一仗,而且芬蘭被蘇聯揍得不輕。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蘇芬實力差距懸殊,蘇芬戰爭的傷疤還未痊癒,芬蘭為何還敢和蘇聯開戰?這就要從蘇芬戰爭說起。1939年11月到1940年3月的蘇芬戰爭是一場徹頭徹尾的侵略戰爭。
  • 蘇芬戰爭時的蘇聯有多強大,為何會在芬蘭吃癟
    二戰中,蘇聯表現出了強大的戰爭潛力,連德國人都敗在了蘇聯人的手中。不過在蘇德戰爭前,強大的蘇聯竟然在芬蘭吃了癟,被小小的芬蘭打的損兵折將,不禁讓人大跌眼鏡。那麼蘇芬戰爭時的蘇聯有多強大,為何會在芬蘭被打的損兵折將?毫無疑問,蘇芬戰爭時的蘇聯是世界主要強國之一,實力非常強大。
  • 實力懸殊的較量,10w萬蘇軍再次折戟芬蘭,史達林為何服了軟?
    蘇芬繼續戰爭芬蘭軍隊主力第四集團軍,有六個步兵師外加一個裝甲師,兵力約4.5萬人,空軍作戰飛機約100架。德國援軍方面約有作戰飛機85架,另有31輛突擊炮參戰。7月2日,芬軍截獲電報,蘇軍將於次日凌晨發動進攻,於是芬軍提前準備,派出80架飛機對蘇軍前線集結地進行轟炸,炮兵向蘇軍傾洩了4千枚炮彈。蘇軍的進攻被早做準備的芬軍擊敗,前突的一部分部隊在芬軍隨後的反擊下也被趕了回來。7月6日,蘇軍發動了最後兩次進攻均無收穫,至此塔裡-伊漢塔拉戰線雙方陷入了僵持。
  • 蘇芬戰爭,百萬蘇聯大軍為何拿不下小小芬蘭,還差點被反殺?
    反殺不至於,但對於蘇聯來講,慘勝芬蘭也相當於是敗了,我覺得更嚴重的後果是讓希特勒看到了蘇聯的外強中乾的實力,並在一年之後和芬蘭一起給了蘇聯一個大大的驚喜(二戰蘇德戰爭爆發,蘇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整整一代蘇聯男人幾乎全部死亡),在芬蘭他們叫做繼續戰爭,意思是蘇芬戰爭的延續。
  • 蘇芬戰爭,為何說是百年恩怨的了斷?誰是勝利者?
    我們今天要說的蘇芬戰爭就是這樣一個事件。應該說這場戰爭在20世紀,並不算一場特別重要的戰爭。但是因為它涉及許多複雜的歷史背景,從不同的視角來看,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再加上它牽扯到本身話題性就很強的蘇聯,所以也成為了一個相對熱門的小眾話題,今天桃花石雜談也來和大家一起談一談蘇芬戰爭的前前後後。
  • 欺人太甚的卡累利阿-芬蘭,蘇聯16成員之一,為何16年後退群了?
    芬蘭人竟然不從,史達林怒了。當年11月底,就在德軍與英法聯軍在西線「靜默戰」時,史達林一聲令下,數十萬蘇聯紅軍發起了同樣震驚世界的蘇芬戰爭。二戰中不乏艱苦而慘烈的戰役,如果說有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打得令人大跌眼鏡,那一定是這場蘇芬戰爭。
  • 蘇芬戰爭:擁有巨大優勢的蘇聯為何被打的顏面盡失?
    蘇芬戰爭,又被稱為「冬季戰爭」,這是蘇聯與芬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激烈軍事衝突。從1939年11月蘇聯向芬蘭發動戰爭開始,到1940年3月芬蘭投降,看似時間短暫的戰鬥居然讓蘇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蘇聯雖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這樣慘勝還是讓蘇聯在國際上顏面盡失。
  • 二戰時期的蘇聯軍服:在蘇芬戰爭中吃虧,在蘇德戰爭中沾光
    ,逐漸被避彈外形流暢的 SSH-40 式頭盔取代 一場結局失敗的榮譽之戰 蘇芬戰爭是第一次在極寒地區展開集團化作戰的現代戰爭,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升級前的序篇,軍服裝具和後勤保障也第一次成為影響戰爭進程的重要因素。
  • 蘇芬之戰,史達林之錘與莫洛託夫雞尾酒燃燒彈
    芬蘭人的防禦工事1939~1940年蘇芬戰爭,蘇聯紅軍主力從卡累利阿地峽方向殺入芬蘭,結果遇上了芬軍提前修築的曼納海姆防線。曼納海姆防線是芬蘭花費十年苦心經營,形成的完整防禦工事體系。它由3道防禦地帶組成,縱深大概90米。每一道防禦地帶都依託著沼澤湖泊等天然障礙物,同時構築有670個永備發射工事和土木質火力點,另外還配備有800個左右的地下暗堡,以塹壕互相溝通。主要防禦地帶面前,還設有20~60公裡縱深的保障地帶。這些主要防禦帶、保障帶布置了大量防坦克、防步兵地雷,防坦克壕和防坦克崖壁等。
  • 二戰中的那些事兒,蘇芬戰爭始末,對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意味深遠
    蘇芬戰爭第一階段接著上一期,咱們一起來看看小小的芬蘭是如何面對強大北極熊的攻勢的。1939年11月30號,蘇聯紅軍以20個師45萬大軍、2400輛坦克、1980門大炮和700多架作戰飛機的龐大兵力向芬蘭發起了全線進攻。蘇聯紅軍一進入芬蘭,立刻就組建起一個所謂的芬蘭民主政府。
  • 二戰插曲,蘇芬戰爭本可避免卻意外爆發,其實原因很現實
    發現更大的世界,傳播人生智慧,點一個關注,收穫一片森林二戰插曲,蘇芬戰爭本可避免卻意外爆發,其實原因很現實小編說歷史,帶你看故事,各位小夥伴大家好。在二戰歷史上除了那幾個很有名氣的國家在進行戰爭之外,還有一個小國家也在激烈的世界戰爭背景下進行了一場規模稍小的亞層級戰爭,而這個國家就是芬蘭,他的對手則是強大的紅色巨人蘇聯,其實這場戰爭本可以避免,卻因為蘇聯領導人過於焦慮而判斷失誤,最終爆發了影響自己聲譽的衝突。
  • 都曾是沙俄屬國,都與蘇俄發生過戰爭,為何芬蘭卻與波蘭截然不同
    芬蘭內戰中的芬蘭「紅軍」這場內戰從1918年1月持續到8月,最後芬蘭保守派取勝,而後1920年蘇俄與芬蘭籤訂了和平協議,承認芬蘭獨立。不過蘇俄這種承認是被動的而並非自願的,當時蘇俄政權正遭受著白軍的進攻,國內的內戰也是無比的殘酷,而芬蘭的獨立以及波羅的海三國的丟失,讓蘇俄的首都聖彼得堡(後來更名為列寧格勒)完全暴露。
  • 蘇芬戰爭的爆發到底是誰的過錯?只因兩國在一連串事件中矛盾激化
    如果說起蘇芬戰爭的爆發,很多人會把責任一股腦的扔到蘇聯的頭上,認為是蘇聯無信無義而入侵了芬蘭。通常來說,這也是西方史學界多年的結論,將責任歸結於蘇聯。但是事情的爆發不會是單方面引起的,民族主義十分強烈的芬蘭未嘗也不是對戰爭的爆發毫無責任。今天我們則回顧那段歷史,在對歷史抽絲剝繭式的分析後,看看蘇芬兩國之間到底是如何爆發戰爭的。
  • 頂著惡名「置換」芬蘭4塊地,蘇聯付出60萬傷亡到底值不值?
    相比1939年9月和德國瓜分波蘭,蘇聯於當年底發動的蘇芬戰爭就是赤裸裸的侵略了。畢竟,蘇波在蘇俄深陷內戰時「形成」的邊界存在很大爭議,蘇聯打著收復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領土的旗號進攻波蘭東部並停在「寇松線」,而這次大舉進攻芬蘭又打著什麼旗號?
  • 「歐洲平頭哥」芬蘭曾配合德軍侵蘇,如何逃過嚴懲?及時退出戰爭
    前不久看了部二戰片子《無名戰士》,該片站在芬蘭的角度描繪了1941年6月以後的蘇芬戰爭,劇情總之就是芬軍士兵勇敢善戰很無敵,蘇軍部隊一觸即潰節節敗退,蘇聯婦女居然還跟佔領城市的芬軍士兵鬼混。在1943年12月的德黑蘭會議上,羅斯福曾經當面問起史達林,是否願意討論芬蘭問題,並表示美國願意幫助芬蘭退出戰爭,邱吉爾則提出了芬蘭「不割地,不賠款」的基本主張。不過史達林當時的態度還很強硬,開出的條件亦很苛刻,芬蘭實在沒辦法答應,所以1943年的戰爭仍然在繼續。到1944年初,德軍在東線已經徹底頹勢,芬蘭人知道再不求和,麻煩可就大了。
  • 圖說:芬蘭德國之間的「拉普蘭戰爭」昔日兄弟反目只因切身利益
    75年前,即1945年4月27日,最後一批德國士兵在芬蘭軍隊的壓力下,離開芬蘭前往挪威。這標誌著芬蘭德國之間「拉普蘭戰爭」的結束,應蘇聯的要求,芬蘭於1944年10月開始對前盟國——德國發動戰爭,並將德軍驅離芬蘭領土。
  • 蘇聯第16個加盟共和國,專為吞併鄰國而建立,僅存在16年便被取消
    但鮮為人知的是,蘇聯曾在二戰前夕建立過第16個加盟共和國,即卡累利阿-芬蘭加盟共和國,但僅過了16年時間便將它撤銷。那麼,蘇聯為何要組建這個「短命」的加盟共和國?對於蘇聯的企圖,芬蘭持續以外交手段來與其周旋,儘量避免戰爭,但同時卻在國內加緊備戰。1939年9月,納粹德國以「閃電戰」的形式擊潰波蘭,蘇聯擔心德國不久便會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經由芬蘭進攻蘇聯,遂在當年10月邀請芬蘭代表在莫斯科舉行會談。
  • 硬核FPS《風起雲湧2:越南》Mod「蘇芬戰爭」推出!
    發行商Tripwire Interactive旗下表現越戰戰場的多人硬核FPS遊戲《風起雲湧2:越南(Rising Storm 2: Vietnam)》的大型MOD「蘇芬戰爭-冬季戰爭(Talvisota - Winter War)」現已在Steam正式推出(點此查看
  • 芬蘭的頭號狙擊手西蒙·海耶為什麼會被蘇軍稱為「白色死神」?
    1939年底,蘇聯單方面撕毀了7年前籤訂的《蘇芬互不侵犯條約》,出動了20個師、2000餘輛坦克、1000餘架飛機,對芬蘭發動了突然襲擊,蘇芬戰爭就此爆發。 也就是在這場戰爭中,誕生了一位偉大的狙擊手,被譽為「世界狙擊之王」,有著「白色死神」之稱,至今仍然保持著全世界最高狙殺紀錄,他就是西蒙·海耶。
  • 曾被蘇軍稱作「白色死神」的芬蘭狙擊手西蒙,最終結局如何
    1939年11月,蘇聯和芬蘭談判破裂。蘇聯撕毀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開始派兵向只有400多萬人口的芬蘭發動襲擊。雖然雙方有著非常大的實力差距,但芬蘭軍隊在面對蘇聯40多個師的猛烈進攻時,卻表現得毫無懼意。他們利用嚴寒和沼澤森林的有利地形,對蘇軍展開了有效的反擊戰和陣地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