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龔進輝
馬雲退休1年多後,儘管他創辦的阿里穩步向前,但困難和危機從未遠去,相反一直存在。這不,阿里又攤上事了,而且是攤上大事。
今天上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消息稱,根據舉報,依法對阿里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對此,阿里方面回應稱,阿里將積極配合監管部門調查,目前公司業務一切正常。
字數越少事情越大,監管部門反壟斷劍指阿里,這件事非同小可,我總結主要有三大看點:一、到底是誰舉報阿里?二、為何偏偏先拿阿里開刀?三、調查對阿里影響如何?
一、到底是誰舉報阿里?
電商「二選一」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每逢618、雙11等重要大促節點,「二選一」戲碼總是如期上演,仿佛有劇本指引似的,無論是開頭、過程還是結局,基本上大同小異。以商家撤店開頭,中途少不了打口水戰,吵完架後便歸於平靜,孰是孰非沒有定論,下次、下下次又按照劇本重演一遍。
「二選一」屬於不正當競爭行為,帶來的危害顯而易見,且波及面甚廣:用戶被剝奪自主選擇權,商家被迫站隊,被捲入的其他平臺經營受到衝擊,影響電商行業秩序。因此,通常來看,受害者才擁有舉報動機,即用戶、商家、其他平臺、行業協會四個群體。
那麼問題來了,此番阿里因「二選一」而遭受反壟斷調查,到底是誰舉報的?用戶?基本不可能,單憑一己之力,怎麼可能與市值高達7000億美元的電商巨頭阿里相抗衡?商家?可能性也不大,無論是品牌商家還是中小賣家,都不敢輕易叫板阿里,看看格蘭仕就知道了,去年還連番怒懟阿里,今年雙方就你儂我儂,因為深知跟阿里過不去就是跟錢過不去。
其他平臺?我看倒有可能,不知你發現了沒,近年來,在層出不窮的「二選一」亂象中,總能看到阿里的身影,京東、拼多多、京東+唯品會均曾公開控訴過阿里,雙方口水戰打得不亦樂乎,但最終都淪為無頭公案。相比用戶和商家,其他平臺的直接損失更大,更有動力去舉報阿里,這種可能性不能排除。
至於行業協會,它們成立的初衷是引導、規範電商行業發展,起到建言獻策的作用,卻無法對協會成員形成強有力的約束,根本無力正面剛阿里。當然,行業協會也沒有足夠動力去舉報阿里,畢竟吃力不討好,反而會得罪阿里。因此,其舉報阿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綜上,我傾向於認為是友商舉報阿里「二選一」,至於到底是哪家,監管部門並未明說,目前暫無任何跡象可以做出判斷,你們不妨大膽猜測下,可選項也就大眾熟悉的少數幾家,你懂的。
二、為何偏偏先拿阿里開刀?
最近這兩個月,網際網路行業並不平靜,有三件大事值得重點關注:一是11月6日,市場監管總局召集阿里、騰訊、京東、美團等27家網際網路企業開會,會議對強迫商家「二選一」、刷單刷評等問題做出嚴厲批評,並提出網際網路平臺不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9方面明確要求。
二是11月10日,市場監管總局就《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這代表監管部門開始動真格進行反壟斷,網際網路反壟斷風雨欲來,阿里、騰訊、京東、美團等面臨嚴峻考驗。三是12月14日,市場監管總局對包括阿里在內的三家企業分別處以50萬元罰款的行政處罰,或許真正的重拳出擊在後頭。
與其說這三件大事互相關聯,不如說是循序漸進,背後是監管部門在推動網際網路反壟斷上逐級遞進、愈發老道。11月6日,召集27家網際網路企業開會是著眼於雙11,側重於批評、約束;11月10日,則是放大招,對外傳遞網際網路反壟斷大幕即將拉開的信號;12月14日,更像是試水溫,前期摸索網際網路反壟斷具體該怎麼反,並帶有警告意味,暗示網際網路反壟斷進入常態化後處罰將更為嚴厲。
或許是考慮到電商「二選一」亂象屢禁不止且影響惡劣,監管部門才會對時不時捲入的阿里開出網際網路反壟斷第一槍。當然,阿里的行業地位也決定其更容易受到監管部門的重點關注,畢竟樹大招風,無論是在中國網際網路還是電商行業,阿里都是不容忽視的無比強大的存在。
監管部門先拿阿里開刀,為網際網路反壟斷調查開了個好頭,後續將不斷完善監管機制,實現常態化、立體化監管。這意味著,其他有壟斷嫌疑的網際網路企業一個都跑不了,被調查只是時間問題。由此可見,此次對阿里的監管和調查,並非只針對阿里一家企業,網際網路反壟斷大幕拉開後,未來或有更多網際網路企業被調查。
可以預見的是,今後,無論哪家企業,如果出現侵害消費者權益、妨害公平競爭等擾亂正常市場秩序的行為,都將受到監管部門的監管和懲罰。注意,這不是一陣風或一時興起,而是持續保持高壓態勢。
三、調查對阿里影響如何?
事實上,壟斷主要有兩大危害:一是破壞創新與競爭,二是侵害消費者權益。有人認為,此次阿里遭受反壟斷調查,代表其惹上大麻煩,未來發展不可避免受到影響,不確定性增加。我不認同這種觀點,阿里被調查並非壞事,相反是一件好事,是促進市場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使市場經濟走向法制化、規範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大好事。
具體來看,對阿里影響如何,取決於監管部門的最終調查結果,即是否存在「二選一」行為,以及出臺相應的處理意見。如果被證實存在,那巨額罰款、平臺整改少不了,阿里業績在短期內勢必受到衝擊,但長此以往,其將步入規範化發展的正軌,維護市場公平競爭,還將造福整個行業,得以保持創新活力。
如果被證實不存在,那相當於還了阿里一個清白,終於可以摘掉被扣上N年的「二選一」帽子。同時,也將進一步激勵阿里堅守規劃化發展的底線,努力承擔起應有的擔當和表率重任,積極維護市場和行業秩序,助力國家經濟發展、解決就業、民生保障。
一言以蔽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無論最終調查結果如何,對阿里都是利大於弊,短期影響有是有,但從長遠來看,阿里將成為受益者,使其行穩致遠。要知道,企業在經營合規的前提下不斷做大才是上上策,如果不合規,做得大反而會面臨巨大的潛在風險。換言之,對於阿里而言,此次被調查更像是危中有機,且機遇遠超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日報專門發文評價阿里被調查,文章指出,「此次立案調查,並不意味著國家對平臺經濟鼓勵、支持的態度有所改變,恰恰是為了更好規範和發展平臺經濟,引導、促進其健康發展,以期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相信通過加強反壟斷監管,能夠消除影響平臺經濟健康發展的障礙,平臺經濟也將迎來更好的發展環境。」
我認同人民日報的觀點,被調查反而是一件好事。在最終調查結果出爐之前,阿里當務之急是穩住自身陣腳、保持業務穩定,以高超的戰略定力隔絕一切流言蜚語。只要人在業務在,公司就有希望,祝阿里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