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中的人生哲理:請用善意對待陌生人和這個世界

2021-01-11 騰訊網

《小丑》這部電影的成功,是意料之中的。

口碑8.7分,票房10億美金,恐怕沒有什麼能夠比這樣的數據成績更有說服力的了。

《小丑》作為DC漫改的一部反派為主角的單人電影,達到這樣的成績,已經成為了漫改史上的最成功的一部反派主角電影。它不同於以往超級英雄的商業化電影風格,這部《小丑》沒有太多討好觀眾的商業性,它拋開了一切的商業娛樂元素,僅僅是在認真的講一個故事,講一個精神病患者從發病到自我救贖的一個過程。

《小丑》是一部值得反思和令人思考的電影,我們能從這部電影中看到大多數人的影子,這也是《小丑》這部電影能夠引發人共鳴的原因。濃縮的一部電影,放大看就是整個社會的影子,我們對《小丑》的反思和理解,將會幫助我們理解這個世界,學會如何與這個世界交流,與陌生人交流。

01《小丑》中的人生哲理

《小丑》這部電影,雖然是以一個因為小時候腦部受傷患有神經問題的成年人為主角,講述其壓抑、扼住喉嚨般艱難的生活,但是正是這種新奇的角度,給了我們不一樣的看法和感悟。

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能夠使一個人變得睿智。

《小丑》就是以一個「對方」角度為立場,講述故事發展的一部電影。它讓我們見識到一個患有笑症的人的生活是多麼的痛苦。在大街上忍不住發笑會引來陌生人的冷眼嘲諷,在地鐵上突然的笑聲會引來成年男子的圍毆,甚至獨自在家的時候悲傷的情緒一旦湧上來,卻又忍不住發笑,這個時候會笑到窒息般痛苦。

亞瑟說,他的母親經常告訴他,要微笑地面對這個世界,因為這樣是有意義的。他也曾經這樣做過,他會在公交車上和小孩子交流,逗他開心;他會在大街上扮演小丑逗路人開心;他也會在別人不開心的時候說聲「I am sorry」。但是他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饋,他得到的是公交車上男孩媽媽的一句「請不要繼續騷擾我的孩子」,他得到的是被大街上的小混混們搶走廣告牌並且無情的痛扁一頓,他得到的是一群地鐵上的年輕人把他圍毆在地。

亞瑟做錯了嗎?他沒有。

他只是沒有被這個社會接納,不被這個社會待見。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電影中亞瑟登上莫瑞秀,被莫瑞激怒後說的那句話?

當你惹毛一個被社會當成遺棄,被當成垃圾,精神有毛病的邊緣人會怎樣?我告訴你會怎樣,你會自食其果。

沒錯,亞瑟就是那個不被社會接納的邊緣人。他對這個世界施以善意,但是這個世界卻對他回應惡意。他掙扎的活在社會的邊緣,被社會體制拋棄,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我想這種痛苦大家如果不看這部電影,應該很難體會到吧?

這部電影其實能夠讓我們明白很多人生哲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亞瑟媽媽對他說的那句話的意思,請用善意對待世界。

我們看到了亞瑟在剛開始的時候一直都是以善意對待世界,他雖然每天會受到一些陌生人的欺負和打壓,但是他從來沒有打回去,也沒有失去對這個世界的希望。他一直相信他媽媽說的話,微笑的面對世界,用善意對待這個世界。

02請用善意對待陌生人和這個世界

電影中的亞瑟,為什麼沒有堅持到最後?

是他後悔了嗎?沒有。

即使到最後,亞瑟仍然在訴說著自己對待這個世界的善意,他的筆記本上有一句臺詞,「我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價值」。

I Hope My Death Makes More Sense Than My Life.

他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左手是希望,右手是絕望。希望是他仍然在苦苦尋找哥譚市這座面臨崩潰的城市中那一絲善意和溫暖,絕望是他對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以及其他陌生人對自己態度的絕望。

那麼,到底是誰讓亞瑟成為了「邊緣人」,逼他走上了絕路?

是哥譚市的普通市民們,是他們的惡意。

亞瑟身邊的所有人,仿佛都對他這樣奇怪的邊緣人有著歧視一般,他們對待亞瑟這樣的人不會抱有善意,他們歧視這樣的人,把這樣的人看成掉進陰溝的野狗,對他們進行毆打謾罵。為什麼要用善意對待這個世界?我們難道不可以像他們一樣,做一個這樣偽善的普通市民嗎?

我們對待陌生人如果抱有著怨天尤人的惡意,可能會一時爽快,但是我們卻未曾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過問題。當你被一個陌生人破口大罵會怎樣?你會不會傷心、會不會落寞、會不會感覺到悲傷,會不會有一種人格被踩在地上無情蹂躪的感覺?

你可能體會不到,但是你看亞瑟,他不就是這樣過來的嗎?

他不就是這樣被折磨、被欺負、被毆打,一步步從一個堅信善良的人變成了一個混跡街頭的惡魔的嗎?

所以說,我們應該也用善意去對待這個世界。我們未曾體會到過自己一句隨口說出的話,可能對別人造成的傷害,或許你一句不經意的玩笑,就會讓別人的心靈遭受巨大的打擊。當我們無法衡量這種傷害時,請停止這種傷害。

03對「善意」的感悟

用善意對待世界,我們會收穫同樣的善意。

《小丑》中亞瑟即使到最後,成為了一個被視為魔王的小丑以後,他仍然在堅持的說服他人,要這個世界接納他。他仍然在苦苦的追尋那一絲善意和溫暖的曙光出現。他說他覺得託馬斯韋恩那樣的人從來都不會在乎一個像他那樣的人的死活,任何人都不會在乎他的死活。哥譚市仿佛就是這麼陰暗,看不到一絲希望。

但當他最後站在崩潰的哥譚市的夜色中時,他終於得到了這個世界的回應。

他看到了那麼多善良的人,與他為伍。他看到了有人會把他當成焦點,他終於哎哥譚市的陰溝裡找到了自己合理的生存空間,他終於在哥譚市獲得了一席之地。他的善意,最後得到了同樣的善意的回應。

暴亂的城市夜色中,那群舉起自由和勇敢的火把的人們,雖然在大肆破壞著崩塌的城市,卻不忍心對亞瑟傷其一分。亞瑟就如同撒旦,蝙蝠俠就如同哥譚市的上帝。在聖經中,上帝為了維護世界和平,殺了2038344人,而惡魔撒旦卻只殺了10個人。或許,撒旦比上帝更加善良吧。

當然,這個意思不是說,邪惡比正義更善良。只是說,有時候我們眼見的正義未必是正義,我們看到的邪惡也可能只是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質,我們才能辨別清楚,誰是真正的惡魔,誰是真正的天使。

請用善意對待陌生人和這個世界,擁抱善意,我們才會得到真誠的回饋。

我相信,最好的鑑別邪惡和正義的方法不是靠一雙慧眼,而是靠我們用真誠的善意去交流獲得的。

所以,請用善意對待陌生人和這個世界吧!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

終有一天,

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相關焦點

  • 世人皆無過,請善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小丑」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小丑》這部電影追求的是一種獨特的信仰和藝術價值,它在認真的講述一個精神病患者從發病到自我救贖的過程。《小丑》是一部值得反思和令人思考的電影,我們能從這部電影中看到大多數人的影子,這也是《小丑》能夠引發人共鳴的原因,濃縮的電影,放大看就是整個社會的影子,我們對《小丑》的反思和理解,將會幫助我們理解這個世界,學會如何與這個世界交流,與陌生人交流。
  • 相比熟人社會,為什麼我們更容易遇到「陌生人的善意」?
    相比熟人社會,為什麼我們更容易遇到「陌生人的善意」?說到底,這些人關心的只是與自己「有關係」的小世界,小世界內部往往倒是互幫互助關係融洽,但不屬於其中的任何他人的死活都與自己無關,他們可以用任何理由來把你打發走。這不是沒有共情,而是「有選擇地共情」:人們只和自己有關係、有利益交集的人共情,且關係越緊密,共情越強——別看有些人對陌生人的處境無動於衷,但他為了自己兒子說不定願意上刀山下火海。
  • 銀華國際:這個世界總是不乏來自陌生人的善意
    銀華國際說到,比如給過生日的外賣小哥點一塊生日蛋糕,為被攔在公共場合外的高齡老人遞上一副新的口罩,給在偏遠地區上學的孩子們帶去溫暖,幫助囊中羞澀的求學者圓大學之夢……很多時刻,我們既是善意的接受者,也是善意的傳播者,那些看似是舉手之勞的「小事」,其實都是生命中的「微光」,給他人帶來希望和溫暖。在失意的時候有沒有人用小小的舉動溫暖過你?
  • 「那些來自陌生人的善意,這也太暖心了啊!」人生在世,還是要向前看
    「那些來自陌生人的善意,這也太暖心了啊!」人生在世,還是要向前看 當你走進人生低谷的時候會怎麼辦? 來看看這位網友的溫暖經歷
  • 寫給心中那個充滿善意的小丑
    想起電影《小丑》中的「smile」這首歌,出自卓別林《摩登時代》,歌詞的第一句是「當你的心在疼,但還是要微笑。」 你快樂嗎,你傷悲嗎,每當晨曦來臨,城市的風揭開紫色的窗簾,城裡的月光又把夢點亮。你行色匆匆,健步如飛,你對自己微笑「對,微笑,就這個樣子!」
  • 《小丑》菲尼克斯演出了小丑蛻變的6個層次,金球獎影帝實至名歸
    《小丑》是2019年一部爆款,豆瓣評分高達8.7,是年度前三的口碑佳作。該片更是獲獎無數,更是有史以來誕生於DC超級英雄背景的電影首次斬獲金球獎這樣的獎項。剛開始不了解的電影的時候,一度以為是要拍攝蝙蝠俠的死對頭小丑的犯罪人生,讓人沒想到被騙了,這部電影和蝙蝠俠幾乎一點關係都沒有,甚至和DC宇宙也幾乎沒什麼關聯。
  • 你感受過陌生人的善意嗎?
    我第一次感受到陌生人的善意是來自理髮店,洗頭小哥幫我洗手,那種感覺深得我心。畢竟從小到大,還沒有男生幫我洗過頭髮,那種感覺很奇妙,原來別人幫忙洗頭是這麼舒服呢。雖然和洗頭小哥素昧平生,但此時此刻能感受得到他們的善意。無獨有偶,當我和朋友去龍江哈爾濱滑雪時,在穿滑雪鞋就遇到了技術難題。就在這時候,大廳一位非常高大帥氣的服務員過來幫我穿鞋,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不得不說非常地感動了。
  • 你曾經什麼時候被陌生人的行為舉動感動了,來看看網友們滿滿感動
    每個人都可能面臨壓力、急躁、困惑,但是有時陌生人的一句鼓勵一個微小的幫助都會讓你感受到這世間的美好!漫漫人生,酸甜苦辣各般滋味都會反覆體會。在你最脆弱最無助彷徨的時候,身邊總會有這樣一些陌生人,不求回報的來到你身邊,陪你度過這段苦澀艱難的時光。
  • 七則哲理小故事,引很多父母深思!育兒簡單,也不簡單
    育兒中的道理也是如此。這一篇,通過七個哲理小故事,看一看其中蘊含的育兒大道理。(1)私人邏輯有兩個人,同時看到了一輛十分豪華的進口轎車。一個人不屑地說:「坐這種車的人,肚子裡一定沒有學問。」另一個人則輕描淡寫地回答:「說這種話的人,口袋裡一定沒有錢。」
  • 英語人生哲理名言名句:人生道路的漫長,句句精闢!
    英語名言是英語國家人民的思想精華,有哪些英語的至理名言是表達人生感悟的呢?下面是小編給你帶來的是英語人生哲理名言的內容,希望你喜歡!To be just as enthusiastic about the success of others as you are about your own對待別人的成功要像對待自己的成功一樣由衷地感到高興。
  • 《小丑》和《觸不可及》
    而我最喜歡《觸不可及》中的一句話是,富豪說:他總是忘掉我癱瘓的事實,我要的就是這樣一個人,沒有憐憫沒有特殊對待沒有歧視。能力有限,我對黑暗和暴力美學一直欣賞不來,但是也知道有時候電影藝術確實能夠傳達出更深層次的靈魂問題,所以在好奇和排斥中看完了這個在我眼裡悲情氣息太重的電影。
  • 人生就是一個喜劇——《小丑》觀後感
    伴隨著小丑的扮演者亞瑟的第一次狂笑:心理醫生第一次在屏幕裡出現,亞瑟居然說:是我想太多,還是這世界變得更瘋狂——這完全不是一個精神病人的話!醫生卻說:大家都很苦悶。難道遍地垃圾和老鼠的環境裡,苦悶的人就可以隨便去拿別人開心?做傷害別人的事?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認真生活的基礎上?
  • 《小丑》:是「joker」病態,還是我們的世界太瘋狂?
    看完《小丑》電影,回想「joker」亞瑟在一開場面對心理師的治療說著,「是我想太多,還是這個世界變得太瘋狂?」這句話,是從一個社會底層邊緣人說出自己的生存感受?
  • 有關人生哲理名言積累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應該要正視自己的錯誤,重新出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生哲理名言,人生經典名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人生哲理名言推薦1、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失去太多,而是計較太多,這也是導致一個人不快樂的重要原因。2、人生就像一場舞會,教會你最初舞步的人卻未必能陪你走到散場。
  • 陌陌發布《2020陌生人社交行為報告》:近九成網友願意和陌生人做朋友
    在520世界陌生人節當天,陌陌通過對近萬名網友進行調查,發布了《2020陌生人社交行為報告》。報告顯示,近九成網友願意和陌生人做朋友;超九成網友願意向陌生人表達善意、提供幫助,重慶人最熱心腸。面對煩惱或焦慮,七成網友更願意向陌生人「掏心窩」。
  • 世界問候日丨愛請大聲說出來!
    世界問候日丨愛請大聲說出來!手機中備註提醒請將每周固定某天的提醒改成爸媽。讓手機想著你的爸媽,讓自己記得他們的嘮叨和牽掛。讓父母成為朋友間的話題若你仔細聆聽,誰都會有意無意提到老人,也許某些場景你會刻意迴避,但適時談論一下,也許會讓你學到更多更好的關心父母的方式和方法。外出時多關注下老年人在外時,對待陌生老人也可以多留心,必要的時候給予援手,對老人的關愛等同於對父母的問候。
  • 請善待自己,並笑著與這個世界和解
    此時,你責怪過這個世界的不公嗎?1,當你寒窗苦讀,過人生的獨木橋時你放棄了所有的愛好,每天只睡很少的時間,拼命的努力,但你依然沒考取自己嚮往已久的大學,看著父母和老師失落的目光,你會責怪這個世界對你不公平嗎?2.
  • 《小丑》中,亞瑟和小丑兩個人格,在不斷的扭曲、融合
    富人歌舞昇平地沉浸在卓別林的搞笑世界,窮人受盡壓制,在滿是垃圾和老鼠的街道裡苟延殘喘。正是這樣的高壓與混亂的環境中才會催生出小丑這樣的怪物,甚至可以解釋為某種附體論,小丑是某種宗教上的最高地位的領導人,降臨在亞瑟的身上成為宿主,這樣惡永不消失小丑就永遠存在,只要環境還在,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小丑。其次,男主亞瑟是一個完全意義上善良的人。
  • 讀哲理故事,悟快樂人生——阜南一線教師的人生感悟
    運營總監:鮑安常LJ0072021年1月4日整理閒暇之餘,我走進圖書室,借了一本《讀哲理故事,悟快樂人生》的感悟人生的哲理故事書,工作之餘看了一些哲理故事,使我受益匪淺。那盲人滿懷歡喜地說:這個道理很簡單,我提燈籠的目的不是為自己照路,而是讓別人容易看到我,不會誤撞到我,這樣就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體味這故事的哲理,我似乎明白了許多,這些經過歲月的洗禮,凝聚著人類智慧的哲理故事,充滿啟迪,深刻地揭示了人生哲理和對現實生活的感悟。
  • 《平凡的世界》中值得品味的10句經典語錄,寫盡了人生哲理
    這裡面的句子,句句寫盡了人生哲理,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我們一起來看看是哪10句:1. 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來默默無聞,喧譁不止的永遠是自視高貴的一群2.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