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日益普及 你的臉刷明白了嗎

2020-12-18 中國經濟網

最近,隨著「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為躲人臉識別戴頭盔看房」等事件的發生,讓人臉識別頻上熱搜,技術濫用問題引發廣泛關注。

隨之,一些傳言也「悄然出動」:人臉識別系統任何機構想裝就能裝?戴口罩就無法進行人臉識別?在手機銀行上設置人臉識別功能,會增加銀行卡被盜刷的風險……這些說法到底是真是假?

傳言一:人臉識別系統任何機構都能裝

真相:需符合相關規定,不是想裝就能裝

如今,人臉識別技術被應用到越來越多的場景中,購物、打卡、解鎖、出行,甚至在一些地方連取廁紙都離不開它。隨著人臉識別系統日益普及,我們也逐漸對「潛伏」在身邊的攝像頭習以為常,但這一設備真的任何機構都能裝嗎?

「雖然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對於在消費領域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未予以禁止,但是相關文件都強調了信息收集要『合法、正當、必要』且需要徵得當事人同意;信息利用要確保安全,不得洩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被侵害時,侵權方需承擔相應責任。」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網絡攻防對抗研究所所長閆懷志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機構在使用人臉識別系統獲取個人信息時,應當符合『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而不是想裝就能裝。」

「人臉識別技術本是一種通用技術,可以被用在不同的行業或領域。」閆懷志認為,正是由於這一技術特性,很多機構就以視頻監控為名,先通過設置攝像頭來獲取人臉信息,然後通過後臺運行的系統,在未經當事人許可的情況下,進行人臉識別,甚至通過人臉識別出來的身份信息進一步在網絡空間中實現個人數字畫像,這樣就可能對個人信息和隱私構成侵害。

傳言二:戴口罩就無法進行人臉識別

真相:相關識別設備已經投入使用

出於疫情防控需要,如今多數人外出時,都習慣戴上口罩。不過,網上有種說法,必須要把口罩摘了,才能順利通過人臉識別,真的要這麼麻煩嗎?

「戴口罩、帽子、墨鏡等物品,確實會導致人臉識別精度降低,但技術上對此並非束手無策。」閆懷志認為,從技術上來看,可以採用人臉全局特徵與局部特徵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人臉識別,輔以未遮擋部位的三維數據來進行三維人臉識別。

此外,據報導,為適應疫情防控信息化管理,多地已在不同場合應用人臉識別測溫機,被測者即使戴口罩,該設備也可以完成人臉識別。例如,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現場設置的智能防疫安檢門,即便在監測對象化妝、戴眼鏡、戴口罩等情況下,也能憑藉人工智慧算法實現測溫、人臉識別。

傳言三:設置人臉識別會增加銀行卡盜刷風險

真相:支付場景識別精度極高,難以盜刷

目前,很多手機銀行支持「刷臉」轉帳,有人擔心這一設置,會增加銀行卡被盜刷的可能。這種擔心是否有必要呢?

「人臉識別的應用場景,通常包括消費及安防兩大類。消費類場景對人臉識別技術精度要求極高,涉及手機銀行「刷臉」支付的場景識別率通常在99.99%以上,他人難以實現盜刷。」閆懷志表示,「同時,除了人臉識別之外,要在手機銀行上完成轉帳,還需要手機號、密碼等信息,這些信息為線上支付構建了更安全的防護網。因此,手機銀行人臉識別的安全性非常高,用戶們大可不必過於擔心。」

傳言四:現有技術無法識別「整容臉」

真相:整容可識別 毀容不可識別

有傳聞稱,人臉識別技術,無法對整容後的面部進行識別。事實真是如此嗎?

「人臉識別技術目前已達到工業化、大規模應用標準,簡單整形、化妝等常見的識別難題早已被攻克,機器系統的識別能力已超過人類。因此,能否實現整容後識別,要看整容後面部特徵的改變程度。如果只是進行美容式整容,如墊高鼻梁、收縮下巴或割雙眼皮等,當前技術完全可以做到精準識別;但如果是因為事故導致大面積毀容,人臉識別就無能為力了。」閆懷志表示。

拿起法律武器,保護隨時可能「丟」的臉

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普及,與其他個人信息一樣,人們也開始擔心人臉信息的洩露問題。因為它一旦被洩露,便無法挽回。在「刷臉」時代,我們該如何保護好自己的「臉」呢?

首先,來了解下人臉識別技術的原理。

閆懷志介紹道,生物識別技術,如指紋識別、虹膜識別或人臉識別等,在驗證主體身份方面已得到廣泛應用。其中,人臉識別技術自上世紀70年代問世以來,歷經半個世紀,已成為計算機視覺和生物識別領域研究和應用熱點之一。其技術原理,就是使用多種測量方法和技術掃描人臉,來識別或驗證圖像或視頻中的主體身份。

實用的人臉識別系統,通常由人臉檢測、人臉對齊、人臉表徵以及人臉匹配等模塊構成。傳統的人臉識別方法高度依賴人工設計的識別特徵與機器學習技術,近年來,更新後的人臉識別技術則主要利用基於卷積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方法。

閆懷志認為,由於人臉識別採用的是非接觸式採集和無感識別技術,個人很可能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就被採集了臉部信息。人臉、指紋等個人生物數據,與個人基因數據、健康數據一樣,是需要被特別保護的特殊類型個人信息。在我國現行法律、法規中,《民法典》《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數據安全法(草案)》等均對公民臉部信息在內的個人信息保護做出了明確規定。

閆懷志還表示,技術本身是中立的、無辜的,但使用技術應該在一定的規則和範圍內。保護個人人臉、指紋等隱私數據,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光靠個人努力是遠遠不夠的。

「當然,個人也應當加強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意識。在自己知情同意的情況下,以『最小化原則』向外界提供所需信息。如果發現個人信息被惡意利用或被洩露,則應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閆懷志建議道。(張蘊)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人臉識別日益普及濫用問題引關注 你的臉刷明白了嗎
    人臉識別日益普及 你的臉刷明白了嗎  最近,隨著「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為躲人臉識別戴頭盔看房」等事件的發生,讓人臉識別頻上熱搜,技術濫用問題引發廣泛關注。  隨之,一些傳言也「悄然出動」:人臉識別系統任何機構想裝就能裝?戴口罩就無法進行人臉識別?
  • 「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上訴 逛動物園刷臉有必要嗎?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張建文對記者表示,「人臉識別第一案」的意義可能僅僅止步於個案,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諸多難題、困境依然待解。  逛動物園強制「刷臉」有必要嗎  2019年10月17日,郭兵收到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發給他的「指紋識別入園方式升級為人臉識別」的簡訊。有著法學專業背景的他,對人臉等生物敏感信息尤其關注。
  • 人臉識別系統想裝就能裝?整容後無法識別?媒體解讀熱點傳言
    傳言一:人臉識別系統任何機構都能裝真相:需符合相關規定,不是想裝就能裝如今,人臉識別技術被應用到越來越多的場景中,購物、打卡、解鎖、出行,甚至在一些地方連取廁紙都離不開它。隨著人臉識別系統日益普及,我們也逐漸對「潛伏」在身邊的攝像頭習以為常,但這一設備真的任何機構都能裝嗎?
  • 刷臉進小區真有必要嗎?記者走訪杭州幾個使用人臉識別的小區……
    你家小區或者鄰家小區,有沒有裝上人臉識別進出系統?有人覺得方便,不用帶卡,刷個臉就能進門。有人表示擔憂,錄入的信息會不會洩漏,隱私要如何保護?日前,《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提出「禁止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進入小區」。
  • 刷臉進小區真有必要嗎? 記者走訪杭州幾個使用人臉識別的小區
    日前,《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提出「禁止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進入小區」。這幾天,錢江晚報持續關注人臉識別話題,繼昨天走訪紹興樓盤安裝人臉識別區分客戶後,記者來到杭州一些小區。如今越來越多小區安裝人臉識別系統,而可能帶來的信息洩露風險,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我們的臉在裸奔嗎?
  • 德施曼3D人臉識別智能鎖R7,引領刷臉開鎖新時代
    Part / 01 3D人臉識別開鎖,變魔術似的秒開鎖之所以選擇德施曼品牌智能鎖的實體店進行體驗,除了德施曼智能鎖的銷量NO1外,主要看重的是刷臉開鎖新模式。通過實際測試體驗,德施曼3D人臉識別智能鎖R7,就像變魔術似的,人臉對著鎖體攝像頭後,就會迅速自動開鎖。德施曼3D人臉識別智能鎖R7,人臉識別需要身高在1.3米至2.0米之間的人群。
  • 當刷臉支付和人臉識別應用在交通場景,會有哪些新發現?
    一提到刷臉支付,很多人想到是應用在餐廳和便利店、超市裡的刷臉支付收銀機,刷一下臉就能實現人臉識別和刷臉支付。但刷臉支付除了可以應用在餐飲零售場景,還能在交通場景中發揮特別的作用。今年七月,哈爾濱地鐵就首次開通了刷臉坐地鐵。地鐵閘機可以支持刷臉支付和人臉識別過閘。
  • 刷臉取廁紙?僅上海安裝上萬部 政協委員多年提案拒用人臉識別
    多地開始禁用人臉,政協委員多年提案,拒用人臉識別等唯一的生物特徵信息作身份認證。不戴頭盔看房我可能損失30萬,為了60公分的廁紙我出賣了自己的臉……是的,我知道我的臉正在被濫用,但是我有什麼辦法?很多人臉識別是強制使用的,如果拒絕刷臉,我可能上不了班、回不了家,因為門禁系統都升級為人臉識別,且沒有門禁卡等替代方案。
  • 【盤點】人臉識別的2020年:諸事不宜
    2018年12月13日,支付寶推出輕量級人臉支付終端「蜻蜓」;3月19日,微信支付在服務商大會上展示輕量級人臉支付終端「青蛙」;4月17日,支付寶推出第二代基於線下消費場景的人臉支付終端「蜻蜓」;5月23日,全國首筆基於央行支付標準的線下刷臉支付交易花落寧波。
  • 人臉識別系統任何機構都能裝?整容後無法識別?媒體解答熱點傳言
    傳言一:人臉識別系統任何機構都能裝真相:需符合相關規定,不是想裝就能裝如今,人臉識別技術被應用到越來越多的場景中,購物、打卡、解鎖、出行,甚至在一些地方連取廁紙都離不開它。隨著人臉識別系統日益普及,我們也逐漸對「潛伏」在身邊的攝像頭習以為常,但這一設備真的任何機構都能裝嗎?
  • 「刷臉」回家!北京經開區保障房人臉識別系統開始試運行
    隨著人工智慧高速發展「刷臉」支付、「刷臉」門禁陸續出現大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如今在經開區>公租房部分小區的住戶也能「刷臉」回家啦~位於經開區路東區的E8公租房亦城文園人臉識別系統於今年1月投入試運行。通過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可以準確掌控公租房住戶與訪客的出入情況,實現公租房空置預警、陌生人預警,從而鎖定疑似轉租轉借的房屋,準確快速獲取保障房家庭的實際入住情況,提高監管效率。
  • 惠州:人臉識別進小區 「刷臉」業主有不賞臉的權利
    如今,出入小區不再僅僅依賴門禁卡,刷刷人臉就能輕鬆出入小區。這樣解放雙手的高科技,是否真的足夠安全?近日,記者來到位於惠州江北CBD的某小區看到,該小區出入口以及地下停車場的出入口都設置了人臉識別機器,業主只要站在指定的位置,通過人臉識別機器,刷刷自己的臉,就能輕鬆進入小區。
  • 健康頭條|我的「臉」你不能說要就要!「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
    2018年廣東高考報名,首次使用人臉識別技術採集考生相片和人臉特徵信息數據,以確保考生個人信息採集真實準確。時至今日,鐵路安檢、公司、小區等地廣泛使用「刷臉」驗證。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信息的採集和應用邊界在哪裡?公共安全領域「刷臉」必須配合,但是,在生活工作中,比如進出公司、小區必須刷臉,這是否應該屬於公共安全的範疇,是有一定爭議的。
  • 人臉識別技術升級 戴著口罩也能刷臉打卡
    研發人員戴口罩進行人臉識別檢測。受訪者供圖3月6日,在中國中鐵科學研究院門禁口,員工們戴著口罩和安全帽,排隊陸陸續續「刷臉打卡」。他們沒有摘下口罩或帽子,僅在屏幕前簡短停留,員工信息及體溫狀況就出現在了屏幕上,工作人員也實現了安全、快速入場。
  • 人臉識別無處可躲,我們越來越難保住自己的「臉」-虎嗅網
    比如對於電子產品的刷臉解鎖,作為密碼解鎖的替代選擇,人臉識別的優勢無疑非常明顯——既避免了忘記密碼的尷尬,又能實現在雙手被佔用時解鎖,比常規方式更方便而且更注重隱私保護。但因為刷臉支付的方便性,一些剛開始還表現得十分謹慎的人們對這項技術也逐漸失去了抵抗力2019年發布的《中國刷臉支付技術應用社會價值專題研究報告》,就曾預言這一年將成為中國刷臉支付的元年,用戶數將達到1.18億。
  • 刷臉被賣房?刷臉要方便更要安全 刷臉時代如何保證「臉」的安全
    如今,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已經相當普遍,比如刷臉解鎖、刷臉取款、刷臉付帳、刷臉支付、刷臉進校園、刷臉進小區、刷臉坐高鐵、入住賓館、上班打卡……我們正在進入刷臉的時代。「刷臉」已經不算新鮮,甚至在商場購物時,衣帽間前刷一刷臉,AI(人工智慧)導購就能根據用戶畫像向你精準推薦個性化的服飾搭配。
  • 上萬人臉識別廁紙機進駐上海?政協委員多年提案拒用人臉識別
    2、商家不罷手,難道以後只能戴頭盔出行嗎?多地開始禁用人臉,政協委員多年提案,拒用人臉識別等唯一的生物特徵信息作身份認證。不戴頭盔看房我可能損失30萬,為了60公分的廁紙我出賣了自己的臉……是的,我知道我的臉正在被濫用,但是我有什麼辦法?
  • 規制人臉識別之路仍任重道遠 ——從「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談起
    二、人臉識別技術的法律規制人臉識別技術主要來源生物特徵加密技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具有無接觸、交互性強、高效迅速、符合人類識別習慣等特徵。簡言之,人臉識別技術可以通過面部特徵的分析精準地確定個體身份信息,只要你的臉暴露在識別系統,就能精準地識別你的身份信息,應用上具有超高的便利價值。
  • 上班打卡刷臉、收快遞刷臉 人臉識別深陷爭議漩渦 技術應用邊界在哪?
    本人公眾號:小董問股去年4月,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得知,自己在杭州野生動物園辦理的年卡被「升級為人臉識別入園」,園方以此為由,要求他提供個人面部信息。郭兵對此不解並作出拒絕,在協商未果後將該動物園訴至法庭。此次上訴被業內稱為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
  • 刷臉即刻獲取跑馬小視頻,Sioeye全程人臉識別直播蘭州馬拉松
    2018 蘭馬全面引進了 Sioeye 喜愛智能運動相機,對蘭馬進行全程人臉識別直播。據悉, Sioeye 喜愛智能運動相機獨有人臉識別功能,可以在直播中實時抓取跑者面部信息,讓跑者們能及時通過刷臉搜索自己的參賽小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