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中一篇篇課文,不僅僅讓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讀懂一個個故事,明白做人道理,也是教給學生閱讀方法的載體。
閱讀,一輩子的技能,小學階段,是掌握好閱讀方法的關鍵期。
第9課《竹節人》是第三單元開篇的課文,是三、四、五年級閱讀策略教學的第四次提升,學習「有目的地閱讀」。
《竹節人》課文較長,共29自然段。作者回憶童年時代,做竹節人,玩竹節人,老師也玩竹節人的情景,表現了童年遊戲的樂趣,表達了兒童的喜悅與滿足。也流露出對老師的親近和理解,以及兒時玩具給作者帶來的心靈快樂。
課文在學習提示中提出了三個閱讀任務,讓學生帶著不同的任務,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完成任務,等於有了不同的閱讀目的。
為了學生在課堂上能有效地思考層層深入的閱讀任務,孩子們在預習時先解決好這幾個問題。
一、朗讀課文,學習生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大意。
1.孩子朗讀課文,把文中生字詞讀準確,文中有拼音的拼讀,不認識的沒拼音的生字,查字典。「凜」讀「lǐn」,前鼻音; 「疙瘩」讀「gē da」; 「頹」,讀「tuí」;「 攢」 平舌音,cuán; 「沮喪」讀 「jǔ sàng」。
「哄,卡」是多音字,在文中讀「一哄hòng作散」「卡qiǎ住」。另外的讀音是"哄hǒng騙 ,哄hōng堂大笑 ,卡kǎ車"。
2.有些詞語的意思,可用文中句子解釋,如:「威風凜凜」:「壯士模樣,脖子老粗,渾身疙瘩肉的小夥子。」「弄巧成拙」:「沒打幾個回合,那粘上的腦袋連盔甲被它自己手裡的大刀磕飛了。」有些詞語的意思,聯繫上下文「猜測」:風靡全班,在全班都有名。儼然,仿佛,好像。攢著,聚集。悻悻然,很失望的樣子。猜測不出的詞語,可以查詞典,「赫赫」「鏖戰」「虎視眈眈」。
二、通讀課文,了解作者寫作思路,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課文1——2自然段,寫了我們迷上了竹節人。
3——7自然段,寫了我們製作竹節人的方法。
8——19自然段,寫了我們玩竹節人的樂趣。
20——29自然段,寫了我們上課玩竹節人被收,老師也愛玩竹節人。
把課文的思路整理清晰,從整體上知道課文主要內容,心中有大局,思考問題就能全面。讀完課文,可以看著生字表,把生字臨摹一遍,做到正確書寫。
三、讀課文前的學習提示,明確本課學習重點、難點任務。
孩子讀課題下面的學習提示:如果給你以下任務,你會怎麼讀《竹節人》這篇文章?1.寫玩具製作指南,並教別人玩這種玩具。
2.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了。
3.講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學生讀課文,可思考一下這三個問題,暫不要詳細回答,心中要能知道,這三個答案可以在文中哪裡讀到答案。
比如第一個問題,偏重於實用,需要從課文的3——7自然段中提取關鍵詞句來完成。
第二個任務,偏重於體驗,需要從字裡行間去體會,展開想像,還原當時孩子們玩竹節人的熱鬧場景。閱讀8——19自然段裡可以完成這個問題。
第三個思考任務,可以重點閱讀20到29自然段,側重於敘事,需要把握住事情的前因後果和細節去複述故事。
做了充分預習,孩子在課堂上會很好地完成本課學習重點要求: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擇相應的閱讀內容,採取不同的閱讀方法。
祝孩子們預習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