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分享官#從三年級開始寫作文,到六年級時,孩子們應該掌握了基本的寫作技能,只是即將升上初中,對作文的要求更高了。
如果覺得孩子的作文還不夠滿意,我建議家長和老師帶領孩子認真研讀六年級語文上冊的課文《竹節人》。
《竹節人》這篇課文,寫的是童年上學期間的趣事,與孩子們的日常生活相當貼近,容易理解。而且這篇課文,基本涵蓋了小學作文的主要寫作方法和技能,如果孩子們能認真研究並細心領會,一定能在作文上收穫不小。
接下來,我們對這篇課文進行一些模擬解析,找出其中的寫作特色和方法,孩子們一個參考。
1 語言簡明,意味深長
我們小時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只要有一個人做了一件新鮮玩意兒,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風靡全班,以至全校。
文章第一段話,語言不多,但信息極為豐富。同學們要注意「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這句話。
這句話可以看成是時代背景的交代,在一個物質不豐富的年代,人們沒有更多的錢給孩子們買玩具,所以孩子們就發揮自己的想像和聰明才智,自己動手做玩具。
這個時代,是物質貧窮,但精神富有的時代。孩子們自已動手,自得其樂,一樣可以擁有快樂的童年。
而且這段話,奠定了全篇文章的感情基調,那就是「童趣」。一開始就使文章充滿了歡樂的氣息。
2 說明過程,條理清晰
把毛筆桿鋸成寸把長的截,這就是竹節人的腦袋連同身軀了,在上面鑽一—對小眼,供裝手臂用。再鋸八截短的,分別做四肢,用一根納鞋底的線把它們穿在一起,就成了。鋸的時候要小心,弄不好一個個崩裂,前功盡棄。
製作竹節人的描寫,可以給孩子們當作寫說明文的樣板。按照製作流程的先後順序,把怎麼製作竹節人,交待得清清楚楚。文字不僅寫了如何製作竹節人,而且還特別提到了注意事項,這種說明事情的方法,值得孩子們學習和模仿。
「鋸的時候要小心,弄不好一個個崩裂,前功盡棄」,這句話,告訴我們,製作竹節人並不容易,是一件細心的活,一方面反應了孩子們的心靈手巧 ,另一方面也證明製作竹節人的過程中,他們經歷了許多失敗,但這種失敗並不影響孩子們繼續製作,而是積累了更多的經驗。
3 場面描寫 生動有趣
下課時,教室裡擺開場子,吸引了一圈黑腦袋,攢著觀戰,還跺腳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熱鬧。常要等老師進來,才知道已經上課,便一哄作鳥獸散。上課了,意興依然不減,手痒痒的,將課本豎在面前當屏風,跟同桌在課桌上又搏將起來,這會兒,嘴裡不便咚鏘。
偏偏後面的同學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長脖子,恨不能從我們肩膀上探過來,被那虎視眈眈的老師看出了破綻。老師大步流星走過來,怒氣衝衝伸手一拂,「屏風」頹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無遺。不消說,費了許多功夫做出來的,建立了赫赫偉績,鏖戰猶酣的兩個竹節人被一把抓去。
只見老師在他自己的辦公桌上,玩著剛才收去的那竹節人。雙手在抽屜裡扯著線,嘴裡念念有詞,全神貫注,忘乎所以,一點兒也沒注意到我們在偷看。他臉上的神情,跟我們玩得入迷時一模樣。
文章描寫了三個場面:下課玩竹節人、上課偷玩竹節人、老師玩竹節人。
三個場面描寫的共同特徵,是極具畫面感,讓讀都仿佛也身其中。三個場面又各有特色:
下課玩竹節人可以看成是宏觀場描寫,「一圈黑腦袋、好不熱鬧」等詞語,把孩子們玩竹節人的熱鬧場面生動地再現出來了。這個場面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鬧。
上課偷玩竹節人的場面,也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靜」。雖然「嘴裡不便咚鏘」但一樣玩的興趣盎然:「看得入了迷,伸長脖子,恨不能從我們肩膀上探過來」,雖靜猶動,玩竹節人的快樂和興趣,一點也不見減少。
第三個場面,可以用「痴」字來概括。其中對老師的動作和神態描寫,極其細緻和逼真:雙手在抽屜裡扯著線,嘴裡念念有詞,全神貫注,忘乎所以。
老師不再是那個嚴厲的老師,也是一個充滿了童趣的「大小孩」。
《竹節人》確實是一篇優秀的文章,最可貴的是它給孩子們提供了許多寫作的示範。不僅寫作,而且對閱讀理解,也有借鑑意義。
在這篇課文的提示中,已經告訴孩子們:根據閱讀目的的不同,閱讀的方法也不一樣。《竹節人》可以從三個方面去閱讀:玩具製作指南、玩具帶來的樂趣、與老師相關的故事。
這就告訴孩子們,當我們拿到一篇文章時,可以從不同角度去讀出自己的感受,讓閱讀真正成為自己快樂的事情。
我之所以選用六年級的課文來給孩子們解析作文技能,是想告訴家長和孩子們,最好的寫作方法,就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中,完全沒必要到處找範文。
我曾在文章《一道作文題,告訴家長和孩子,提升閱讀寫作,還得回歸課本》中,也講闡述了語文教材對寫作和閱讀的好處,以及分析教材和賞析課文的方法,另外,我也通過直播課《真想提高閱讀寫作,就帶孩子回歸語文課本,別抱著西瓜找芝麻》講解了同樣的案例和觀點。
以語文課本為基礎,對每篇課文讀通讀透,必然能極大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
希望更多的家長和老師能帶著孩子,認真研讀,把語文教材中的「寶藏」全部挖掘出來。
如果對孩子的閱讀寫作方面,有疑問或困難的,歡迎在我的百家號主頁提出問題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