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輪高中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授課開始了,信心滿滿,激情飛揚,按照前兩輪的模式:先和學生一起看封面,並讀出教材名稱,引導學生顧名思義說出這本書的主題是改革,然後拋出問題,「通過名稱同學們能否得知教材所講改革發生的時間、地區或國家嗎?」學生一臉懵逼,「不知道」,「那麼,結合以前所學知識,咱們一同瀏覽目錄看看能發現點什麼?」
三兩分鐘後,有學生說話了,「每單元都是三課內容」 ,「真是個粗心鬼」 ,我暗自想,這時一個聲音叫道,「不對,後兩個單元都是四課」 ,「大家注意到沒有? 每一單元包括課節的標題,有何特點」 ? 我又提議。
沉默幾秒鐘後,又有學生大聲說,「第2課差不多都在談改革的措施或內容」 ,「OK」有同學立馬回應,我隨即啟發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談談你理解的改革是什麼樣子」 ?「改革,就是當下社會出問題啦,不能照舊統治下去了,必須進行政策的調整」,一個聲音響起,「說的太好啦!鼓掌」 !
掌聲停息後,我接著說,「每一單元第1課屬於改革的背景,是『為什麼改』的問題;第2課談改革的措施,是『怎麼改或改什麼』的問題;第3課是講改革結果和影響即『改得怎麼樣』;看寫法依理推八九單元的第1、2課都在講背景,第3課講措施,第4課講結果與影響。」
接著我又提示古代史包括哪些單元,涉及中國史的是哪些單元等,帶領學生一一明確後,隨即話鋒一轉說,「整本書講了九個改革,不管發生於哪個時代,哪個區域,基本上都從背景、措施、影響等三大方面分析說明,所以說,實際上整本書只講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改革,我們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把這本書學得通透,學出成效,對吧」?!「那是當然」,目光所及絕大多數學生的表情顯得輕鬆樂呵呵。
馬不停蹄又讓同學們速讀「編者的話」,並且要求他們用筆勾劃出自己認為重要的句子,而且還要設計出相應的問題,通過此流程,讓學生明白改革是人類社會演進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歷史發展的鮮明主題,以及改革的內涵,特點等,從而在宏觀上首先弄清改革這一問題的概貌,為以後具體章節的學習和研讀做好鋪墊,以往的經歷告訴我,這一作法在事實上對提高學生成績很有效,一開始就讓學生綱舉目張,「有譜」於心,這樣後續的學習會輕便地多。
按照慣例和經驗,就這樣一輪又一輪走過春秋冬夏……。
那日偶獲《構建教育新模式》一書,翻閱後收穫挺大,經過與書中所倡導的新教育思想、觀點和建議的比對,漸次認識到從理論層面上看,我上述的教法屬於「整體化學習」,其核心是:學習是在感悟學習意義前提下的學習,在目標引領下的學習,讓學生知道當下活動的目標是什麼,任務是什麼,讓學生直面相對完整的學習任務、目標和對象,再依據此「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案」,清楚自己該如何閱讀課文,該怎樣獲取信息,該思考什麼問題,每學完一課或一個單元,都會讓學生自主歸納總結知識框架,通過此使其建立起各個知識點或各節課之間的內在聯繫,從而對本課或本單元形成宏觀的整體認識,讓學生明白,「學習對象是相對完整的話題,不是支離破碎的知識點」,「學習活動是有張有弛的過程,不是無邊際的聽課做題」。這本書籍的作者認為此種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成績大有裨益,需要大力提倡。我也深有同感。
如果能早些時日接觸教育領域專家的理論指導,自己或許會成長更快,作為基層中學的普通教師,每日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聚焦於瑣碎的備課、上課,批作業和改捲紙等細節,面對教育衝突似乎熟視無睹,面對教學矛盾甚或已 「麻木冷血」,只滿足於問題的表面速效解決,而很少考慮背後的深層緣由,無暇靜下心來搞教育學以及心理學等方面的理論學習與研究;有時對學者們高深的理論從內心還會不自覺地排斥,甚或不感興趣,認為距離自己的教學實際相去太遠,習慣於長期實踐經驗基礎上的摸打滾爬,更主要的是由於重重顧慮,害怕講述教育故事;缺乏學習與反思精神,畏懼深入總結與寫作,事實上卻又常被工作過程中的一些教育問題所困擾,以致於寢食難安。
居住在競爭激烈、強手如雲、依靠能力說話的年代,生活在每日上演諸多教育教學故事的校園情境當中,要銘記不忘初心和不誤他人子弟,要謹防落伍潮流與無效社會發展,就要一邊低頭賣力拉車,更要一邊抬頭用心看路,自覺追隨專家學者大咖們先進教育理念和思想的引領,完善知識結構,提升業務水平。
教學過程是有規律的科學活動,教學效果是師生互動共同努力的結果,課堂教學環節時刻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和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關注與剖析身邊的教育案例與教學故事,嘗試撰寫教學反思和教育論文,讓自己的能力在學習中提升,讓自己的學習在工作中展現,讓自己的工作在思考中進行,使自己的思考在書寫中延伸。
最後用劉墉老師的話作結: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我們不得不跟著變,跟著學,要不斷再學習,再起步,再出發!
參考文獻:張卓玉著《構建教育新模式》,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請及時聯繫刪除內容。
作者:山西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