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人專題】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探析

2020-12-26 騰訊網

一、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產生的社會政治背景

(一)美國社會運動和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激發了華裔青年的平權意識

「六十年代」無論是對美國,還是對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亞非拉國家)來說,都是個「反叛」和變革的時代。在美國國內,以馬丁·路德·金領導的黑人民權運動和馬爾科姆·X領導的黑人權力運動點燃了各種社會運動的火焰,而在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則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反殖民主義、反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國內外的運動遙相呼應,對美國社會的保守主義、種族主義形成巨大的衝擊,也對正處於思想和價值觀塑造關鍵期的華裔青年大學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喚醒了他們的平權意識。

(二)大學校園內少數族裔學生爭取平權的勝利鼓舞了華裔青年

1968-1969年,一批土生華裔大學生與其他亞裔和少數族裔學生結盟,率先在舊金山州立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聯合組成「第三世界解放陣線」,發動罷課、靜坐、遊行、集會演說等抗議活動,向學校當局要求成立「少數族裔研究院」,增設少數族裔歷史課程,制定優惠政策接納有色種族裔學生入學,並僱傭更多少數族裔教職工。這場運動取得了勝利,校方基本滿足了學生提出的要求,在美國最早建立少數族裔研究院(系)。這讓華裔(亞裔)青年備受鼓舞,他們尋找新的社會變革運動「試驗場」。

(三)唐人街居民惡劣的生存境況觸發了華裔青年改變現狀的「使命感」

華裔青年把目光投向唐人街,發現那裡的底層民眾遭受種族和階級雙重剝削,生活非常困頓。當時唐人街居民的生存境況,與非裔美國人貧民窟相差無幾。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包括住房擁擠、社區衛生環境差、貧困、失業、青少年犯罪、教育不公、工作環境惡劣、工資低廉、養老和醫療福利匱乏等。正是唐人街惡劣的狀況促使許多青年華裔回到那裡,力圖以實際的政治行動改變華社面貌。

二、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的興衰與轉型

一批受革命思想薰染的華裔青年深入唐人街等亞裔社區,成立了一些帶有「新左派」色彩的團體,為當地底層的華裔及亞裔居民提供各種服務,包括免費醫療、廉價食物和農產品、免費法律諮詢、為青少年提供無償律師援助和課外輔導、英文學習班、表演話劇放映電影等,還積極發起組織普通勞工舉行示威遊行,爭取華人勞工的正當權益。儘管這些「新左派」團體大多存續時間較短,但他們的變革性行動卻為華社注入了一股嶄新的空氣。

(一)「紅衛兵黨」和「義和拳」:華人民權運動的急先鋒

舊金山的第一個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紅衛兵黨」是以黑豹黨為藍本組織起來的,成立於1969年2月。其宗旨是爭取美國亞裔社群享有自決的權力,口號是「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紅衛兵黨」在唐人街設立了兩個「為人民服務」的項目,分別是兒童免費早餐和午餐。他們還組織參與了很多為華人爭平等權利、謀福利的請願和運動,如阻止拆除岡州古廟、發放傳單阻止大資本家和開發商拆毀國際旅館、抗議當局關閉華人社區肺醫療中心等等。雖然「紅衛兵黨」設立的服務項目為華社底層民眾帶來一定的福利,但是該黨的「革命」和「武裝」鬥爭主張並未獲得華社居民的響應,即便在組織內部也沒有得到全體成員的認同,這嚴重地制約了「紅衛兵黨」的發展。由於組織內部政治路線上的分歧,「紅衛兵黨」只存在了兩年多,就於1971年7月解散。

在紐約,與「紅衛兵黨」類似的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義和拳」亦成立於1969年,主要成員是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高校的部分亞裔學生,借用清末中國民眾的「扶清滅洋」團體——「義和拳」來命名。該組織在華人社區建立了「赤腳醫生」診所,提供免費的肺結核和鉛中毒檢驗、設立託兒所、並義務教授英語課程等;還創辦了中英雙語報《團結報》 (Getting Together)。可是,與「紅衛兵黨」的遭遇一樣,「義和拳」提出的革命鬥爭口號難以引起普通華人的共鳴。1971年,「義和拳」到美西發展,設立了美西舊金山分部,並於翌年底聯絡華人社區自由進步人士在舊金山唐人街成立了「華人進步會」,逐漸減弱了其激進色彩,不過其維權初衷沒有變。

(二) 紐約亞洲人就業平等會:由「激進」走向「溫和」

成立於1974年的紐約亞洲人就業平等會是由激進團體逐步走向溫和的民權組織及社會服務團體,至今依然存在。「平等會」的主要成員和負責人都是土生華裔(亞裔),如現任紐約市議員的陳倩雯就是該組織的初創人之一。「平等會」力圖廣泛招募華社草根階層加入,用革命思想武裝他們。「平等會」曾與紐約房產開發局進行交涉,要求承建孔子大廈的建築公司履行聯邦政府合約,為華裔建築工人提供培訓和工作崗位。此舉不僅贏得唐人街各階層的聲援,也得到了其他少數族裔團體的支持,聯合組織了長達幾個月的集會抗議活動,最終獲得了勝利。

由於「平等會」核心領導層的亞洲研究小組一心要強化階級鬥爭和共產黨領導的意識,於1979年成立共產主義工人黨。該黨內「激進派」和「溫和派」之間發生激烈的矛盾,70年代末走向分裂。20世紀80年代初,「平等會」收斂了激進鋒芒,接受了美國主流政治的遊戲規則,改走溫和派路線,他們與民主黨內的自由派、改革派、勞工派以及少數族裔均結成盟友,依然努力為華人爭取就業、住房、醫療、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平等權益。

三、結語: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的歷史貢獻

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作為亞裔美國人運動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從校園鬥爭轉向唐人街「草根階層」運動,以前所未有的鬥爭勇氣,努力為整個華人族裔尤其是底層「沉默的大多數」爭取平等權利、謀取福利、贏得社會公正。不過,由於美國政治環境的限制,華人社區居民樂於接受他們的幫助,但對這些團體的「革命思想」都無法理解和認同。到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絕大多數華裔「新左派」組織自行解散,有少數轉型為偏溫和的民權團體,仍然致力於為華人(亞裔)乃至所有的少數族裔爭取平等和公正。

儘管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存續時間很短,但卻留下了重要「遺產」。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這些華人民權先鋒無私無畏地鬥爭,並發揮教育和引領的作用,才使得普通華人民眾的維權意識有所提升。他們服務社區的意識也在華社開始薪火相傳,此後社區中的民權團體和專業服務組織日益增多。

(作者李愛慧,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華僑華人研究院副研究員。本文摘編自《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20年第1期)

相關焦點

  • 美國六十年代的「新左派」運動
    「新左派」運動和「反主流文化」成為美國60年代的主要政治和文化特徵。  在經過了近10年的「革命」和「造反」後,「新左派」運動和「反主流文化」都相繼成為過去。經過70年代的沉默和反思後,一批當年的「新左派」變為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新右派」(亦即「新保守派」),成為美國政治生活中的一支活躍力量。
  • 華裔在美國的地位到底如何?400萬華裔與華人在美國的生存現狀
    華裔主要是兩方面的人構成,第一方面是在19世紀中葉,美國淘金熱浪潮,大量的中國勞工因各種原因進入美國,集中居住在今天的加利福尼亞州地區,起初,華人被認為身材比較矮小,力氣比較單薄,並不適合做建設鐵路這樣繁重的工作。但由於白人工人不願意籤訂薪酬較低、工作負擔重的合約,並發起頻繁的聯合罷工抗議。
  •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南越華文作家對嬉皮士的拒斥
    越南的華人主要聚居於南方的西貢(今胡志明市)堤岸(今第五郡),越華文學主要生成、發展於越南南方。南北越對峙時期(1954—1975年),美國文化強勢登陸南越,對華人社會造成衝擊,其中流行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風潮令不少越華青少年趨之若鶩,引發了越華文教界深深的憂慮。
  • 生活說: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青年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青年60年代的美國青年是反叛的一代.他們看到美國這個富裕社會充滿了貧困/不平等和虛偽.他們不再相信這個不屬於他們的成人社會,拒絕信奉它的信仰和價值觀.很多青年人積極投入到反對貧困
  • 國際博物館日:讓我們喚起塵封的記憶,見證華人奮鬥史
    之前的報紙是把第一代說中文的中國移民作為受眾目標,但是《中美時報》是第一個為在美國出生的第二代移民服務的,這代人講英語,但是仍然想閱讀主流新聞來源中沒有報導的華裔美國人時事。鄭玉安的報紙一直運營到七十年代,並一直保持政治中立和聚焦於社區問題。
  • 美國華人、僑團紀念挺梁遊行周年:華裔維權先參政
    美國華人、僑團紀念挺梁遊行周年:華裔維權先參政 2017-02-22 14:56:34來源:中國僑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韓裔在美國受到尊敬,華裔卻受到歧視:忍無可忍華人拿起了槍!
    大家都知道,海外的華裔非常多,國內一些人有了點錢就紛紛移民,變成了外國國籍,成為了華裔。其實很多華裔在國外生活的並不是很舒心,特別是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的華裔,不僅受到當地白人的歧視,甚至還受到了當地黑人的歧,一些華人女子在美國被黑人女子毆打。
  • 美國兩代華人間的種族抗爭論戰
    然而新冠疫情使亞裔從少數模範族群變成白人至上主義者和其他少數族群口中的「病毒族群」,也產生了亞裔的身份認同危機。這封信在美國高校包括哈佛、麻省理工學院等都引起亞裔學生的迴響,但也在華人家長圈掀起了炸鍋樣的反應,許多文章斥責華裔學生「被左派洗腦」,反對他們大逆不道的「身份政治」。
  • 為什麼美國社會對華人的歧視依然存在?
    在19世紀中後期,成千上萬的中國勞工跨越太平洋來到加州,建立了美國西部最早的商業性漁場,並把加州大片的沼澤變為可耕種的農田,推動了加州的經濟發展,加州的工廠還招收了大批中國工人,高效地生產了眾多輕工業消費品。很少有美國人知道,151年前,上萬名來自中國的勞工冒著生命危險建設了美國第一條橫貫大陸的鐵路。
  • 93歲華裔豔舞女郎,跳遍了美國的夜總會
    20世紀40-60年代的美國舊金山唐人街,活躍著一群華人豔舞舞者,其中最傳奇的一位豔舞明星,「唐人街最敢跳的舞者」——Coby Yee,是第一代華人移民後代,從此,她開始拍攝20世紀華裔女舞者的紀錄片。其中的一部短片《相愛的柯比與史蒂芬》,就是關於Coby的。Coby小時候(第二排中)1926年,Coby出生在俄亥俄州的哥倫布市,是第一代在美國出生的華裔。她的父親在很年輕的時候移民美國,屬於19世紀末淘金潮時期的那一代華人。Coby的中文名叫餘金巧。
  • 美國江湖!三大門派!
    當對塑造我們的這種美國形象的歷史觀進行深入研究之後,我們會發現自己太傻太天真。對美國史的研究是在美國的政治經濟力量逐漸強大並且在國際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時候。美國史的研究傳統主要在20世紀逐漸形成,其中先後出現了三種研究範式:進步主義史學、共識史學以及新左派史學。
  • 美國華人對種族歧視勇敢說「不」
    紐約羅斯·裡根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孫瀾濤表示,美國是一個移民「大熔爐」。經過上世紀60年代的民權運動,雖然明面上的種族歧視言行不多了,但實際上少數族裔在就業、求職等方面依舊面臨著各種「隱形歧視」。失業、貧窮、曾感染新冠病毒……弗洛伊德生前的種種遭遇可以說是美國弱勢群體的真實寫照。
  • 美國史「江湖」中的三大門派
    對美國史的研究是在美國的政治經濟力量逐漸強大並且在國際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時候。  美國史的研究傳統主要在20世紀逐漸形成,其中先後出現了三種研究範式:進步主義史學、共識史學以及新左派史學。    進步主義史學  進步主義史學於20世紀20年代達到全盛,到1945年之後逐漸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比爾德和特納。
  • 美國華裔遊行聲援華裔警察 外媒:新老華僑都來了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以華裔為主的數萬民眾20日在紐約集會聲援梁彼得(美國之音電臺網站)參考消息網2月22日報導 外媒稱,全美各地多個城市20日同步舉行了各種聲援華裔警員梁彼得的抗議活動據美國之音電臺網站2月21日報導,紐約以華裔為主的數萬民眾舉行了集會,他們高呼「不做替罪羊」、「要公平」等口號。現任、前任民選官員也紛紛前來表態支持,他們有的認為該案凸顯了司法制度的失敗,有的強調這是150年華裔受歧視歷史的繼續。報導稱,20日,從大紐約地區各地趕來的華裔民眾聚集到布魯克林區卡德曼公園,他們有的以社團名義集體前來,有的拖家帶口行動。
  • 英媒:為何美國左派右派都說對方「反智」?
    美國的左派與右派兩個陣營,越來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看自己都是「智」,看對方都是「反智」。FT中文網6日刊文,解讀「為何美國左派右派都說對方『反智』」。文章談到,在左派看來,右派的「反智主義」體現在出於宗教信仰不能容忍墮胎、不承認全球變暖和「堅持持槍」等方面。在右派眼裡,左派的「反智主義」體現在一味堅持政治正確,玻璃心和自我陶醉的傲慢。
  • 美國華人最新分布圖出爐 「混的最好」十大城市在哪
    中國僑網3月27日電 據美國僑報網報導,根據最新調查數據顯示,目前美國華人最為集中的前五個區域為:加州,華裔人口佔總華裔人口的36.9%;其次是紐約,華裔人口佔總華裔人口的16.9%;新澤西州,佔4.4%;德州有12萬多人,佔4.2%;華盛頓州有8萬多人,佔2.8%。
  • 美籍華人、華裔如果不按規定返美,被取消美國國籍怎麼辦?
    美籍華人、華裔如果不按規定返美,被取消美國國籍怎麼辦?華人、華僑、華裔,是三個不同的概念,華人和華裔是外籍人士,是外國公民。華僑則是居住在異國他鄉的中國人,是中國公民!疫情期間,我國的最新入境管制措施規定,外籍人士暫停入境,歡迎中國人回家!也就是說,華人和華裔暫時不能入境!
  • 美國華人看大選丨美華裔社團負責人:美國社會撕裂超乎想像
    視頻:90秒看美國大選亞裔選民傾向:華裔猶豫不定 越南裔最挺川普,時長約1分34秒(本文獨家供稿騰訊新聞,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對於今年的美國大選,移民美國25年的山東人邵聞如此說道。在美國南加州華人社區,邵聞名氣不小。他是當地最大的華人社團之一、美國南加州華人聯合總會會長。他也是一位商人,是最早收購美國大型農場的華人「農場主」,在猶他州擁有兩座現代化的苜蓿草農場。大選日益臨近,支持拜登還是川普?華人社區的關注和爭論也在升溫。對此,邵聞言談中透出些許擔憂。
  • 美國歷史上首個掌有英文主流媒體的華人 她對華裔青年說:積極融入...
    」近日,在「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評選」頒獎典禮上,85歲的美國報業大亨、企業家、僑領方李邦琴獲選年度人物,主辦方對其頒獎詞為「故鄉他鄉,我為津梁」。視頻來源:中新視頻方李邦琴幾十年致力中美人文交流領域,她曾出資支持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東亞圖書館建設,讓美國學生通過閱讀來了解中國,也曾捐建北京大學的漢語教學大樓——方李邦琴樓,使世界通過漢語認識中國。
  • 顧泓彬當選美國北卡首位華人市議員 冀維護華裔權益
    顧泓彬當選美國北卡首位華人市議員 冀維護華裔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