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官職系統彙編

2021-02-13 語文名師聯盟

(一) 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旳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致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1.中央官制。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太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厚實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省、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為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員外郎、主事等。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曆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院國史編修等。

2.地方官職。秦漢的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朝的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參軍、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個路,路中設若干個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省」。

(二) 常見的官名釋義

皇帝: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之後,王綰、李斯等根據傳說中的三皇的名稱,上尊號為秦皇。嬴政決定兼採帝號,稱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並論。從此,歷代封建君主都稱皇帝,俗稱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尊稱他的父親莊襄王為太上皇;漢高祖劉邦尊稱他的父親太公為太上皇,也尊稱為「上皇」。歷代皇帝未死時即傳位於太子,也就自稱太上皇。

駙馬:駙馬最早也只是一個官職,漢代武帝時設置駙馬都尉,意思是掌副車之馬,原為近侍官的一種,多由宗室及外戚、諸公主的子孫充任。魏晉以後,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稱號,簡稱為駙馬,但並不是實際的官職,清代時則稱為「額駙」。

爵位:即爵稱、爵號,士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封為韓國公,李文忠封為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為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宰相:封建時代對君主負責的人稱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當於今天的「總理」或「首相」。宰是主持,相是輔助的意思。歷代都另有正式的官名,其職權大小以及行駛權力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封建時代民間常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來描述宰相的地位,但一般的說,由於君主集權的加重,宰相的權力也隨之而減輕,這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明朝。明代為了防止權臣篡位,廢除丞相二以內閣大學士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後來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屬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督都督諸路軍馬。」

學士:在古代,學士不是指學位,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官名。魏晉時徵文學之士,主管典禮、編纂、撰述等事物,通稱學士。因所屬機關不同,職權各異。有主管撰述的,如北齊文林館學士,唐代的集賢院學士等;有專為皇帝侍講、侍讀的,還有草擬奏令、參與機密的。宋代的觀文殿、資政殿、端明殿學士與大學士是專門為那些需要禮遇的大臣或文學之士而設,全是虛銜。而明清兩代的殿閣學士實際上掌握著宰相的職權,這是歷代地位最高的「學士」了。

博士:博士同樣是官名。六國時諸子、詩賦、方技都設有博士,秦、漢兩代都沿襲了這一官職。西漢時屬太常,稱太常博士,漢武帝建元五年設五經博士,晉代設國子博士,唐代有太學國子諸博士和律學博士、算學博士等,都為教授官,博士中不乏著名的文學家和學者,如唐代的韓愈就是貨真價實的國子博士。                

太醫:周官中設醫師,主管醫務政令。秦、漢兩代設太醫令丞。漢代初期屬太常寺,後來改屬少府。魏晉南北朝時相沿設置。隋代設置太醫屬,宋代改稱太醫局,元代又改為太醫院,明清兩代不變,其職責都沒有大的變化。後世泛指皇帝的醫生為太醫或御醫,把其「衛生部長」的職權反而忘記了。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都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顔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封太子太師銜,故稱。za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封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梁淮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被追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禮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為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呼。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逐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如《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範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如《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如《譚嗣同傳》:「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如《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如《譚嗣同傳》:「皇上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後設置御史大夫,職權僅次於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監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翺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翺當時任督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如《〈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哭路人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勸皇帝、舉薦人才。如《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士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如《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閭大夫歟?」屈原原來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如《〈指南錄〉後序》。:「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如《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石鐘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官典籍、曆法、祭司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執掌範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如《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囧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編修,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如《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長史」指張裔。《赤壁之戰》:「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後任職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如《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譚嗣同傳》:「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袁世凱為兵部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如《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是侍中。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衛。《張衡傳》:「公車特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後漢書》著者範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軍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曹參軍。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       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於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如《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如《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如《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範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紮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行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如範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昳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眀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扶臺「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後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如《水滸傳》中的林衝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如《赤壁之戰》: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之事。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如《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如《孔雀東南飛》:「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           

裡正:古代的鄉官,即一裡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裡正。」           

裡胥:管理鄉裡事務的公差。如《促織》:「裡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行政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侍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稱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三)官職變動詞語集釋   

1.表授予官職的詞語          

徵:由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例如:公車特徵拜郎中。     (《張衡傳》)

闢:由中央官屬政聘,然後向上薦舉,任以官職。例如:舉其偏,不為黨。(《左轉-襄公三年》)韓琦鎮長安,薦知涇陽縣。                          

(《宋史-侯可傳》)

拜:授予官職。例如:拜相如為上大夫。(《廉頗藺相如列傳》)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                                                      

(《張衡傳》)

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例如:延長佑、至治間……選丞相東曹掾。    

(《元史-賈魯傳》)

除:任命、授職。例如:餘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指南錄〉後序》)

授:授予官職。例如:泰定初,恩授東平路儒學教授。            

(《元史-賈魯傳》)

賞:指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爵位。例如: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  (《譚嗣同傳》)

封:指帝王將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例如: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職。例如:魯居喪服闋,起為太醫院都事。      

(《元史-賈魯傳》)

2.表罷免官職的詞語。

罷:免去,解除官職。例如: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傳》)[來源:學科網]

黜:廢掉官職。例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                   

 (《封建論》)

免:罷免。例如:免官削爵。                                

(《漢書-貢禹傳》)

奪:削除。例如: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                      (《書博雞者事》)

3.表提升官職的詞語。

升:升官。例如:升(魯)臺都事。                           

(《元史-賈魯傳》)

擢:在原官上提拔。例如:擢為後將軍。                      

(《漢書-趙充國傳》)

拔: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例如:山濤(人名)作冀州(長官),甄拔三十餘人。

(李白《與韓荊州書》)

遷:一般指提升。例如: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      (《賈誼傳》)

陟:進用。例如: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出師表》)

加:加封,即在原來的官銜上增加榮銜。例如:平劇盜賴文政有功,加秘閣修撰。(《宋史-辛棄疾傳》)

拜:按一定的禮節授予官職,一般用於升遷高管錢。例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4.表降低官職的詞語。

謫:因罪被降職或流放。例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嶽陽樓記》)

貶:降職。例如:貶連州刺史。                                    

(《劉禹錫傳》)

放:驅逐,流放。例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                    

(《卜居》)

左除、左降、左轉、左授、左宦、左遷:降職。例如:予左遷九江郡司馬。 (《琵琶行》)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隨例未量移。(白居易《自題》)帝怒,乃罷(陸)贄宰相,左除(張)滂等官。                                           (《新唐書-裴延齡傳》)

出、出宰:離開京城外調。例如:永和初,出為河間相。        

(《張衡傳》)

出宰山水縣,讀書松桂林。                              

(韓愈《縣齋讀書》)

5.表調動官職的詞語。

遷:調動官職,一般指提升。例如:遷東郡太守。                 

(《漢書·王尊傳》)

徙:一般的官職調動。例如:徙王信為楚王。              

(《史記·淮陰侯列傳》)

調:變換官職。例如:調為隴西都尉。                           

(《漢書·袁盎傳》)

轉:調動官職。例如:在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張衡傳》)

補:補充空缺官職。例如:太守察尊廉,補遼西鹽官長。           

(《漢書·王尊傳》)

改:改任官職。例如:改刑部詳覆官。                           

(《宋史·王濟傳》)

出:京官外調。例如:出為河間相。                                  

 (《張衡傳》)

6.表兼、代官職的詞語。

兼:兼任。例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指南錄>後序》)

攝:暫代官職。例如:俄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             

(《新唐書·杜如晦傳》)

守:暫時署理職名多指官階低的人署理官階高的職務。例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主簿,守高密令。                                         

(《三國志•王修傳》)

領:兼任。例如:桓溫鎮江口,復引(喬)為司馬,領廣陵相。     

(《晉書·袁喬傳》)

行:代理官職。例如:太祖行奮武將軍。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署:代理、暫任。例如:太守奇之,除補書佐,署守屬監獄。       (《漢書·王尊傳》)

權:暫代官職。例如:時韓愈吏部權京兆。                   

(《劉公嘉話》)

判:高位兼低職。例如:除鎮安武勝軍節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韓琦傳》)

7.表辭去官職的詞語。

懸車:辭官居家。例如:時年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    

(《陳太丘碑文序》)

解官:辭去官職。例如: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宋史.包拯傳》)

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例如:永和元年,稱病上書致仕。

乞骸骨:自請退職,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例如:上書乞骸骨,徵拜上書

乞身:古代認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請求退職為「乞身」。例如:故山桃李半荒榛,粗暴君恩便乞身。(蘇軾《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詩次韻》)

請老:吿老,古代官史請求退休。例如: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   (《左傳.襄公三年》)

移病:上書稱病,為官者要求隱退的委婉語。例如:使匈奴,還報。不合意,上怒,以為不能,弘乃移病免歸。    《漢書.公孫弘傳》)                                                                                                       

8.其他。

視事:任職。例如:是時,茂陵守尹公新視事。(《漢書.遊俠傳》)

下車:官史初到任。例如:自明府(對郡守的敬稱)下車以來,狗不夜吠,民不見史。(《後漢書.劉寵傳》)

解褐:脫去粗布衣服,喻人任為官。例如:紹懼不自容,將解褐故諮之于濤。 

四、古代官職與現代官職對應記憶

1.守:戰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秦分三十六郡,比縣大。相當於現在的省轄市市長。

2.史:相當於國防部長。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軍政大權。相當於現在的省(市)長兼省(市)軍(分)區司令員。

3.尹:西漢京畿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市長。

4.太尉:秦至漢均有設置,為全國軍政首腦。

5.越騎校尉: 漢武帝時設置,禁軍長官。相當於衛戍區司令員。 

6.廷尉:執掌法律、主審要案的大臣。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

7.吏部尚書 :掌管全國文武官吏考核賞罰。相當於人事部長。

 8.光祿大夫:皇帝身邊顧問之臣。相當於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9.中書令:掌管皇帝命令發布。相當於「兩辦」秘書長。

10.尚書令:參議大政,綜管政務,百官之長。相當行政院長。

11.車騎大將軍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當於元帥軍銜。

12.行軍總管 :統領軍隊出徵的主將。相當於前沿總指揮。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監察機構。相當於監察部長。

14.知府:地方行政長官,總管州、縣事務。相當於省長(或省轄市長) 

15.知州: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省轄市市長。

16.知縣: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縣長。

17.通判:府之副職。相當於副省長(或省轄市副市長)。

18.兵馬指揮:明清兵馬司主官。相當於市公安局局長。

19.推官:掌刑名,贊計典。相當於最高法院政策司處長。

20.都事:掌出納文移。相當於國防部、監察部等部委內設機構局長。

21.給事中:皇帝禁中寄祿官。相當於元首生活或政治秘書。

22.經歷:部委所屬機構主官,相當於部委二級機構負責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當於外交部工作人員。

24.典寶:協司寶掌玉璽。相當於兩辦負責印章的副處級幹部。

25.縣丞:協助縣令治理一縣之事。相當於副縣長。 

26.主薄:掌錢糧、戶籍。相當於糧食局長或戶籍局長。

27.檢校:代理官職。秘書級。

28.教授:府掌訓導考核學生。相當於省教育廳長。

29.教諭 :縣掌教學。相當於縣教育局長。

30.訓導:掌協助同級學官教育所屬生員。相當於教育廳局副職。

31.稅課大使:掌縣稅務事務。相當於稅務局長。 

32.吏目:州之屬官,掌刑獄及官屬事務。相當於市政府副處級幹部。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彙編:古代官職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彙編(一)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旳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致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駙馬:駙馬最早也只是一個官職,漢代武帝時設置駙馬都尉,意思是掌副車之馬,原為近侍官的一種,多由宗室及外戚、諸公主的子孫充任。魏晉以後,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稱號,簡稱為駙馬,但並不是實際的官職,清代時則稱為「額駙」。爵位:即爵稱、爵號,士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2|地方行政區和地方官職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古代官職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8|官職調動術語:授官、升官篇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古代官職和官職調動任免術語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因為其內容龐雜,小編我會分為幾個小專題跟大家分享。今天分享的是官職調動術語中表示官職授予和官職升遷的詞,大家記得收藏學習喔。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彙編(上)
    是國子監或太學的學官,協助國子祭酒和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稱國子助教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彙編(一)人物姓名稱謂1.直稱姓名。①用於自稱: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彙編(一)宗法1.宗法。古代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統遠近區別親疏的法則。它包括封建社會規定的嫡庶、系統的法則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慶弔、送終等事情的家法。
  • 知識丨古代文化常識100題專練
    15.下列對古代文化常識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廟祝:廟堂中管香火的人。B.巡按: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巡按御史」的簡稱,負責考核吏治等事務。C.致仕:仕途已經結束了,即被貶或流放。D.鹽引:古代官府在商人繳納包括稅款在內的鹽價後,發給商人用以支領和運銷官鹽的憑證。
  • 古代文化常識之古代官職
    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魏、晉以前主薄官職廣泛存在於各級官署中;隋、唐以後,主簿是部分官署與地方政府的事務官,重要性減少。  ○16檢校。代 理官職。秘書級。  ○17侍郎。宿衛侍從皇帝的官員。中央警衛局官員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是侍中。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傳承文明,學習古代文化的一本好書
    非常感謝能收到這本好書《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插圖修訂第四版),該書是王力教授主持並召集眾多專家共同編寫的關於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簡明讀本,出版50餘年來前後歷經4次重要修訂,到今天仍然是大眾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礎參考書,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出版。
  • 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古代官職任免升降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古代官職任免升降,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遷:調職、調動,一般指升官;左遷則為降職調動。   2.謫:降職並遠調。   3.拜:授給官職。   4.授:授予官職。   5.擢:選拔,提拔。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古代年齡稱謂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從這周開始,小編會給大家分享古代文化常識的乾貨,大家記得點讚收藏,一起感受時間的魔力吧。
  • 2020年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專練100題
    古代文化常識專練100題  1.下列相關文學文化常識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①(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禮前,先要沐浴、更衣、獨居,忌食魚肉葷腥,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做「齋戒」。「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謙稱,類似的謙稱還有陛下、孤。  D.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後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後來大夫成為一般任官職者的稱呼。  7.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正確一項是  A.「秦御史前書曰」中的「御史」是一種專門作為監察性質的官職,負責監察諸侯、官吏,該官職一直延續到清朝。
  • 課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識訓練題
    5.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D )A.「青青子矜」中的「子」是對對方的尊稱,「矜」是古代的衣領,「青矜」是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這裡指代有學識的人,。B.「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中,「禊」是古代的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禊事」是古代的一種風俗,三月三日人們到山上洗濯,嬉遊,以祈福消災。6.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5|唐朝科舉考啥捏?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古代教育與科舉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而且是跟古代官職聯繫最緊密的部分。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帶你領略情趣盎然的古代文化生活圖景
    這句話出自《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書,而我也相信,我與這本書是有些緣分的。能看到這本書純屬偶然,最先吸引我的是書名。莫名的對古代的事情充滿著好奇,追劇也喜歡追古裝劇。這本書從天文、曆法、樂律、地理、職官、科室、姓名、禮俗、宗法、宮室、車馬、飲食、衣飾、什物,十四個章節全面介紹了古代的文化常識。
  • 有關古代官職的文化常識,史上最全!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監察機構。相當於監察部長。14、知府地方行政長官,總管州、縣事務。相當於省長(或省轄市長)。15、知州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省轄市市長。16、知縣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縣長。17、通判府之副職。相當於副省長(或省轄市副市長)。
  • 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助記(中):官職和科舉+地理知識
    二、官職和科舉(一)官職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1.中央官職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它的確立是從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開始的。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例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2.隋唐以後實行科舉制科舉制,即隋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分科取士而得名。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4|童生試、鄉試、會試與殿試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古代教育與科舉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而且是跟古代官職聯繫最緊密的部分。
  • 高考語文:劃重點,多積累一些古代文化常識
    高考語文:劃重點,多積累一些古代文化常識16.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B )A.東宮是古代漢族宮殿建築之一,因位於皇宮東部,又稱東宮,後多為太子住處。「猥以微賤,當侍東宮」中的「東宮」就是太子,而「除臣冼馬」中的「冼馬」則是指太子冼馬,是太子的侍從官。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4|朋友關係稱謂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古代常見朋友關係稱謂,大家記得收藏喔。
  • 古代文學常識練習(一)
    1.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