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旳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致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1.中央官制。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太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厚實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省、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為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員外郎、主事等。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曆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院國史編修等。
2.地方官職。秦漢的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朝的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參軍、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個路,路中設若干個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省」。
(二) 常見的官名釋義
皇帝: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之後,王綰、李斯等根據傳說中的三皇的名稱,上尊號為秦皇。嬴政決定兼採帝號,稱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並論。從此,歷代封建君主都稱皇帝,俗稱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尊稱他的父親莊襄王為太上皇;漢高祖劉邦尊稱他的父親太公為太上皇,也尊稱為「上皇」。歷代皇帝未死時即傳位於太子,也就自稱太上皇。
駙馬:駙馬最早也只是一個官職,漢代武帝時設置駙馬都尉,意思是掌副車之馬,原為近侍官的一種,多由宗室及外戚、諸公主的子孫充任。魏晉以後,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稱號,簡稱為駙馬,但並不是實際的官職,清代時則稱為「額駙」。
爵位:即爵稱、爵號,士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封為韓國公,李文忠封為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為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宰相:封建時代對君主負責的人稱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當於今天的「總理」或「首相」。宰是主持,相是輔助的意思。歷代都另有正式的官名,其職權大小以及行駛權力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封建時代民間常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來描述宰相的地位,但一般的說,由於君主集權的加重,宰相的權力也隨之而減輕,這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明朝。明代為了防止權臣篡位,廢除丞相二以內閣大學士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後來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屬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督都督諸路軍馬。」
學士:在古代,學士不是指學位,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官名。魏晉時徵文學之士,主管典禮、編纂、撰述等事物,通稱學士。因所屬機關不同,職權各異。有主管撰述的,如北齊文林館學士,唐代的集賢院學士等;有專為皇帝侍講、侍讀的,還有草擬奏令、參與機密的。宋代的觀文殿、資政殿、端明殿學士與大學士是專門為那些需要禮遇的大臣或文學之士而設,全是虛銜。而明清兩代的殿閣學士實際上掌握著宰相的職權,這是歷代地位最高的「學士」了。
博士:博士同樣是官名。六國時諸子、詩賦、方技都設有博士,秦、漢兩代都沿襲了這一官職。西漢時屬太常,稱太常博士,漢武帝建元五年設五經博士,晉代設國子博士,唐代有太學國子諸博士和律學博士、算學博士等,都為教授官,博士中不乏著名的文學家和學者,如唐代的韓愈就是貨真價實的國子博士。
太醫:周官中設醫師,主管醫務政令。秦、漢兩代設太醫令丞。漢代初期屬太常寺,後來改屬少府。魏晉南北朝時相沿設置。隋代設置太醫屬,宋代改稱太醫局,元代又改為太醫院,明清兩代不變,其職責都沒有大的變化。後世泛指皇帝的醫生為太醫或御醫,把其「衛生部長」的職權反而忘記了。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都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顔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封太子太師銜,故稱。za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封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梁淮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被追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禮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為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呼。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逐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如《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範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如《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如《譚嗣同傳》:「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如《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如《譚嗣同傳》:「皇上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後設置御史大夫,職權僅次於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監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翺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翺當時任督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如《〈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哭路人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勸皇帝、舉薦人才。如《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士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如《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閭大夫歟?」屈原原來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如《〈指南錄〉後序》。:「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如《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石鐘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官典籍、曆法、祭司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執掌範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如《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囧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編修,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如《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長史」指張裔。《赤壁之戰》:「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後任職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如《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譚嗣同傳》:「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袁世凱為兵部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如《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是侍中。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衛。《張衡傳》:「公車特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後漢書》著者範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軍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曹參軍。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 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於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如《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如《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如《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範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紮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行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如範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昳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眀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扶臺「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後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如《水滸傳》中的林衝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如《赤壁之戰》: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之事。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如《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如《孔雀東南飛》:「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
裡正:古代的鄉官,即一裡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裡正。」
裡胥:管理鄉裡事務的公差。如《促織》:「裡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行政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侍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稱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三)官職變動詞語集釋
1.表授予官職的詞語
徵:由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例如:公車特徵拜郎中。 (《張衡傳》)
闢:由中央官屬政聘,然後向上薦舉,任以官職。例如:舉其偏,不為黨。(《左轉-襄公三年》)韓琦鎮長安,薦知涇陽縣。
(《宋史-侯可傳》)
拜:授予官職。例如:拜相如為上大夫。(《廉頗藺相如列傳》)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
(《張衡傳》)
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例如:延長佑、至治間……選丞相東曹掾。
(《元史-賈魯傳》)
除:任命、授職。例如:餘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指南錄〉後序》)
授:授予官職。例如:泰定初,恩授東平路儒學教授。
(《元史-賈魯傳》)
賞:指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爵位。例如: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 (《譚嗣同傳》)
封:指帝王將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例如: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職。例如:魯居喪服闋,起為太醫院都事。
(《元史-賈魯傳》)
2.表罷免官職的詞語。
罷:免去,解除官職。例如: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傳》)[來源:學科網]
黜:廢掉官職。例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
(《封建論》)
免:罷免。例如:免官削爵。
(《漢書-貢禹傳》)
奪:削除。例如: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 (《書博雞者事》)
3.表提升官職的詞語。
升:升官。例如:升(魯)臺都事。
(《元史-賈魯傳》)
擢:在原官上提拔。例如:擢為後將軍。
(《漢書-趙充國傳》)
拔: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例如:山濤(人名)作冀州(長官),甄拔三十餘人。
(李白《與韓荊州書》)
遷:一般指提升。例如: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 (《賈誼傳》)
陟:進用。例如: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出師表》)
加:加封,即在原來的官銜上增加榮銜。例如:平劇盜賴文政有功,加秘閣修撰。(《宋史-辛棄疾傳》)
拜:按一定的禮節授予官職,一般用於升遷高管錢。例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4.表降低官職的詞語。
謫:因罪被降職或流放。例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嶽陽樓記》)
貶:降職。例如:貶連州刺史。
(《劉禹錫傳》)
放:驅逐,流放。例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
(《卜居》)
左除、左降、左轉、左授、左宦、左遷:降職。例如:予左遷九江郡司馬。 (《琵琶行》)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隨例未量移。(白居易《自題》)帝怒,乃罷(陸)贄宰相,左除(張)滂等官。 (《新唐書-裴延齡傳》)
出、出宰:離開京城外調。例如:永和初,出為河間相。
(《張衡傳》)
出宰山水縣,讀書松桂林。
(韓愈《縣齋讀書》)
5.表調動官職的詞語。
遷:調動官職,一般指提升。例如:遷東郡太守。
(《漢書·王尊傳》)
徙:一般的官職調動。例如:徙王信為楚王。
(《史記·淮陰侯列傳》)
調:變換官職。例如:調為隴西都尉。
(《漢書·袁盎傳》)
轉:調動官職。例如:在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張衡傳》)
補:補充空缺官職。例如:太守察尊廉,補遼西鹽官長。
(《漢書·王尊傳》)
改:改任官職。例如:改刑部詳覆官。
(《宋史·王濟傳》)
出:京官外調。例如:出為河間相。
(《張衡傳》)
6.表兼、代官職的詞語。
兼:兼任。例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指南錄>後序》)
攝:暫代官職。例如:俄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
(《新唐書·杜如晦傳》)
守:暫時署理職名多指官階低的人署理官階高的職務。例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主簿,守高密令。
(《三國志•王修傳》)
領:兼任。例如:桓溫鎮江口,復引(喬)為司馬,領廣陵相。
(《晉書·袁喬傳》)
行:代理官職。例如:太祖行奮武將軍。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署:代理、暫任。例如:太守奇之,除補書佐,署守屬監獄。 (《漢書·王尊傳》)
權:暫代官職。例如:時韓愈吏部權京兆。
(《劉公嘉話》)
判:高位兼低職。例如:除鎮安武勝軍節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韓琦傳》)
7.表辭去官職的詞語。
懸車:辭官居家。例如:時年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
(《陳太丘碑文序》)
解官:辭去官職。例如: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宋史.包拯傳》)
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例如:永和元年,稱病上書致仕。
乞骸骨:自請退職,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例如:上書乞骸骨,徵拜上書
乞身:古代認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請求退職為「乞身」。例如:故山桃李半荒榛,粗暴君恩便乞身。(蘇軾《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詩次韻》)
請老:吿老,古代官史請求退休。例如: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 (《左傳.襄公三年》)
移病:上書稱病,為官者要求隱退的委婉語。例如:使匈奴,還報。不合意,上怒,以為不能,弘乃移病免歸。 《漢書.公孫弘傳》)
8.其他。
視事:任職。例如:是時,茂陵守尹公新視事。(《漢書.遊俠傳》)
下車:官史初到任。例如:自明府(對郡守的敬稱)下車以來,狗不夜吠,民不見史。(《後漢書.劉寵傳》)
解褐:脫去粗布衣服,喻人任為官。例如:紹懼不自容,將解褐故諮之于濤。
四、古代官職與現代官職對應記憶
1.守:戰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秦分三十六郡,比縣大。相當於現在的省轄市市長。
2.史:相當於國防部長。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軍政大權。相當於現在的省(市)長兼省(市)軍(分)區司令員。
3.尹:西漢京畿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市長。
4.太尉:秦至漢均有設置,為全國軍政首腦。
5.越騎校尉: 漢武帝時設置,禁軍長官。相當於衛戍區司令員。
6.廷尉:執掌法律、主審要案的大臣。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
7.吏部尚書 :掌管全國文武官吏考核賞罰。相當於人事部長。
8.光祿大夫:皇帝身邊顧問之臣。相當於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9.中書令:掌管皇帝命令發布。相當於「兩辦」秘書長。
10.尚書令:參議大政,綜管政務,百官之長。相當行政院長。
11.車騎大將軍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當於元帥軍銜。
12.行軍總管 :統領軍隊出徵的主將。相當於前沿總指揮。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監察機構。相當於監察部長。
14.知府:地方行政長官,總管州、縣事務。相當於省長(或省轄市長)
15.知州: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省轄市市長。
16.知縣: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縣長。
17.通判:府之副職。相當於副省長(或省轄市副市長)。
18.兵馬指揮:明清兵馬司主官。相當於市公安局局長。
19.推官:掌刑名,贊計典。相當於最高法院政策司處長。
20.都事:掌出納文移。相當於國防部、監察部等部委內設機構局長。
21.給事中:皇帝禁中寄祿官。相當於元首生活或政治秘書。
22.經歷:部委所屬機構主官,相當於部委二級機構負責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當於外交部工作人員。
24.典寶:協司寶掌玉璽。相當於兩辦負責印章的副處級幹部。
25.縣丞:協助縣令治理一縣之事。相當於副縣長。
26.主薄:掌錢糧、戶籍。相當於糧食局長或戶籍局長。
27.檢校:代理官職。秘書級。
28.教授:府掌訓導考核學生。相當於省教育廳長。
29.教諭 :縣掌教學。相當於縣教育局長。
30.訓導:掌協助同級學官教育所屬生員。相當於教育廳局副職。
31.稅課大使:掌縣稅務事務。相當於稅務局長。
32.吏目:州之屬官,掌刑獄及官屬事務。相當於市政府副處級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