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古代官職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今天小編分享的是地方行政區和地方官職,會把古代地理、政治結合一起,大家記得收藏喔。
中國古代地方制度可分為分封制、郡縣制、州郡制、道路制、行省制五個時期。其制度既相互繼承,又各有發展。
一、分封制時期
分封制是西周實行的地方政治制度(這個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
西周滅商後,因其國都遠在西北,不利於控制幅員遼闊的疆土,於是就大規模地以封地連同居民分賞王室子弟和功臣,諸侯在其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也有服從天子命令、定期朝貢、維護周室安全的義務。
19全國全國1卷考到一個詞叫「就國」,這個詞屬於分封制時期,意思是受到君主分封並獲得領地後,受封者前往領地居住並進行統治管理。
二、郡縣制時期
秦朝統一後,在天下推行郡縣制,郡之長官稱「郡守」,萬戶以上的縣之長官稱為縣令,萬戶以下的縣則稱長。漢代基本沿襲秦制。這裡說一個跟「郡縣制」相關的文常高頻名詞:
【太守】漢朝設立的一郡最高行政主管官吏。隋唐後的刺史、知府也別稱太守。
三、州郡制時期
州郡制指東漢末形成的州、郡、縣三級地方政治制度。
州起源於漢武帝所建部刺史監察制度。十三個監察區也叫十三州。
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後,東漢朝廷派中央九卿出任各地州牧,集中一州所轄各郡之軍、財、民力鎮壓起義民眾。從此,州由中央監察區變為地方行政區,實行州、郡、縣三級地方政治制度,各州均置行政機構和長史、司馬、諸校尉等官屬僚佐。由於州牧、刺史手握重兵,並以此為割據資本,使中央集權陷於瓦解,導致三國鼎立割據局面。
這裡說幾個跟「州郡制」相關的文常高頻名詞:
【刺史】各部(州)監察長官。後改稱「州牧」,職權進一步擴大,由監察官變為地方軍事行政長官。
【州牧】職官名。古時分九州,州牧為每州的最高長官。漢成帝時改剌史為州牧。後廢置不常。東漢靈帝時再設州牧掌一州軍政大權。魏晉後廢。後世借用為對州最高長官的尊稱。
【長史】職官名,其執掌事務不一,但多為幕僚性質的官員。
最早設於秦代,當時丞相和將軍幕府皆設有長史官,相當於現在的秘書長或幕僚長,將軍下的長史亦可領軍作戰,稱作將兵長史(班超是將兵長史)。
魏晉南北朝時州郡官員底下多設長史。唐代州刺史下亦設立長史官。
【司馬】古代「六卿」之一,掌管軍政和軍賦。
漢大將軍、將軍、校尉之屬官都有司馬,專掌兵事。隋唐州府佐吏有司馬一人,位在別駕、長史之下掌兵事,或位置貶謫及閒散官員(白居易就當過江州司馬)。
【別駕】漢置別駕從事史,為刺史的佐吏,刺史巡視轄境時,別駕乘驛車隨行,故名。魏晉以後均承漢制,諸州置別駕,總理眾務,職權甚重,當時論者稱其職居刺史之半。
四、道路制時期
指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
唐朝每道設觀察使,又有節度使為地方軍政長官。後來節度使權力擴大。終重演東漢末年外重內輕的局面,導致「安史之亂」。
府建於唐開元時,相當於州。
北宋分路而治,成為路—府、州、軍、監—縣三級政區。路以水運轉運使為行政長官。又置安撫使、刑獄使、常平使,分掌兵、刑、市場平與鹽鐵專賣,恢復秦漢以來地方分權而治的狀況。
軍原為五代時的軍區,後因兼理民政而成為行政區,仍保留軍的舊名。監多半設於工礦地區,以加強礦產開發的管理。
為進一步控制地方,北宋朝廷常派京師供職官員到州縣執行中央政令,其職銜為知府、知州、知縣。
這裡說幾個跟「道路制」相關的文常高頻名詞:
【知府】知府,也稱太守,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長官。
【節度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節是當時一種全權印信,受有此全權印信者,便可全權調度,故稱節度使。
節度使相當於現在的軍區書記和司令職位。
【安撫使】唐代前期派大臣巡視經過戰爭或受災地區,稱安撫使。宋初沿之,為諸路災傷及用兵的特遣專使。後漸成為各路負責軍務治安的長官,以知州、知府兼任。
五、行省制時期
元朝開始,地方政治制度進入劃省而治的階段。行省為一級行政區。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參知政事,其行政機構名稱和官吏品秩與中樞相等,凡一省軍國大事無所不領。
明朝為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對元的行省制加以改革:
①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廢除與中樞相同的機構與官名,降低其品秩等級;
②地方分權,相互牽制,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財政,另設都指揮使司主兵政,按察使司主刑獄,三機構互不統屬,各直隸中樞,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討;
③整頓地方機構統屬關係,實行布政使司、府和直隸州、縣和一般州三級統屬。
清承明制,在內地設18行省。省置巡撫,總攬軍政;撤銷都指揮使司,降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為省屬機構,使巡撫成為一省之長。
【小題檢查】
1.下列各朝代與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的對應關係,有誤的一項是( )
A.東漢末—郡
B.唐朝—道
C.元朝—行省
D.明朝—承宣布政使司
2.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單位中,歷朝歷代往往最穩定的是( )
A.州 B.縣
C.郡 D.省
3.唐朝時,因為哪個地方官職權力過大,重演東漢末年外重內輕的局面,最後導致安史之亂( )
A.節度使 B.通判
C.刺史 D.太守
4.找出下面句子地方政治制度術語,並翻譯句子。
蕭燧謂:「東西異路,不當與,然安忍於舊治坐視?」【12全國卷】
【tips:與:給予;舊治:治理過的地方】
------------------------------
【參考答案】
1.A(郡是秦漢時期的)
2.B
3.A
4.【參考翻譯】蕭燧說:「東路西路不是一路,不應當給,但怎麼忍心坐視以前治理過的地方而不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