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2|地方行政區和地方官職

2020-12-26 小窗幽語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古代官職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今天小編分享的是地方行政區和地方官職,會把古代地理、政治結合一起,大家記得收藏喔。

中國古代地方制度可分為分封制、郡縣制、州郡制、道路制、行省制五個時期。其制度既相互繼承,又各有發展。

一、分封制時期

分封制是西周實行的地方政治制度(這個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

西周滅商後,因其國都遠在西北,不利於控制幅員遼闊的疆土,於是就大規模地以封地連同居民分賞王室子弟和功臣,諸侯在其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也有服從天子命令、定期朝貢、維護周室安全的義務。

19全國全國1卷考到一個詞叫「就國」,這個詞屬於分封制時期,意思是受到君主分封並獲得領地後,受封者前往領地居住並進行統治管理

二、郡縣制時期

秦朝統一後,在天下推行郡縣制,郡之長官稱「郡守」,萬戶以上的縣之長官稱為縣令,萬戶以下的縣則稱長。漢代基本沿襲秦制。這裡說一個跟「郡縣制」相關的文常高頻名詞:

【太守】漢朝設立的一郡最高行政主管官吏。隋唐後的刺史、知府也別稱太守。

三、州郡制時期

州郡制指東漢末形成的州、郡、縣三級地方政治制度。

州起源於漢武帝所建部刺史監察制度。十三個監察區也叫十三州。

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後,東漢朝廷派中央九卿出任各地州牧,集中一州所轄各郡之軍、財、民力鎮壓起義民眾。從此,州由中央監察區變為地方行政區,實行州、郡、縣三級地方政治制度,各州均置行政機構和長史、司馬、諸校尉等官屬僚佐。由於州牧、刺史手握重兵,並以此為割據資本,使中央集權陷於瓦解,導致三國鼎立割據局面。

這裡說幾個跟「州郡制」相關的文常高頻名詞:

【刺史】各部(州)監察長官。後改稱「州牧」,職權進一步擴大,由監察官變為地方軍事行政長官。

【州牧】職官名。古時分九州,州牧為每州的最高長官。漢成帝時改剌史為州牧。後廢置不常。東漢靈帝時再設州牧掌一州軍政大權。魏晉後廢。後世借用為對州最高長官的尊稱。

【長史】職官名,其執掌事務不一,但多為幕僚性質的官員

最早設於秦代,當時丞相和將軍幕府皆設有長史官,相當於現在的秘書長或幕僚長,將軍下的長史亦可領軍作戰,稱作將兵長史(班超是將兵長史)。

魏晉南北朝時州郡官員底下多設長史。唐代州刺史下亦設立長史官。

【司馬】古代「六卿」之一,掌管軍政和軍賦

漢大將軍、將軍、校尉之屬官都有司馬,專掌兵事。隋唐州府佐吏有司馬一人,位在別駕、長史之下掌兵事,或位置貶謫及閒散官員(白居易就當過江州司馬)。

【別駕】漢置別駕從事史,為刺史的佐吏,刺史巡視轄境時,別駕乘驛車隨行,故名。魏晉以後均承漢制,諸州置別駕,總理眾務,職權甚重,當時論者稱其職居刺史之半。

四、道路制時期

指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

唐朝每道設觀察使,又有節度使為地方軍政長官。後來節度使權力擴大。終重演東漢末年外重內輕的局面,導致「安史之亂」。

府建於唐開元時,相當於州。

北宋分路而治,成為路—府、州、軍、監—縣三級政區。路以水運轉運使為行政長官。又置安撫使、刑獄使、常平使,分掌兵、刑、市場平與鹽鐵專賣,恢復秦漢以來地方分權而治的狀況。

軍原為五代時的軍區,後因兼理民政而成為行政區,仍保留軍的舊名。監多半設於工礦地區,以加強礦產開發的管理。

為進一步控制地方,北宋朝廷常派京師供職官員到州縣執行中央政令,其職銜為知府、知州、知縣。

這裡說幾個跟「道路制」相關的文常高頻名詞:

【知府】知府,也稱太守,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長官。

【節度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節是當時一種全權印信,受有此全權印信者,便可全權調度,故稱節度使。

節度使相當於現在的軍區書記和司令職位。

【安撫使】唐代前期派大臣巡視經過戰爭或受災地區,稱安撫使。宋初沿之,為諸路災傷及用兵的特遣專使。後漸成為各路負責軍務治安的長官,以知州、知府兼任

五、行省制時期

元朝開始,地方政治制度進入劃省而治的階段。行省為一級行政區。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參知政事,其行政機構名稱和官吏品秩與中樞相等,凡一省軍國大事無所不領。

明朝為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對元的行省制加以改革:

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廢除與中樞相同的機構與官名,降低其品秩等級;

②地方分權,相互牽制,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財政,另設都指揮使司主兵政,按察使司主刑獄,三機構互不統屬,各直隸中樞,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討;

③整頓地方機構統屬關係,實行布政使司、府和直隸州、縣和一般州三級統屬。

清承明制,在內地設18行省。省置巡撫,總攬軍政;撤銷都指揮使司,降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為省屬機構,使巡撫成為一省之長。

【小題檢查】

1.下列各朝代與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的對應關係,有誤的一項是( )

A.東漢末—郡

B.唐朝—道

C.元朝—行省

D.明朝—承宣布政使司

2.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單位中,歷朝歷代往往最穩定的是( )

A.州 B.縣

C.郡 D.省

3.唐朝時,因為哪個地方官職權力過大,重演東漢末年外重內輕的局面,最後導致安史之亂( )

A.節度使 B.通判

C.刺史 D.太守

4.找出下面句子地方政治制度術語,並翻譯句子。

蕭燧謂:「東西異路,不當與,然安忍於舊治坐視?」【12全國卷】

【tips:與:給予;舊治:治理過的地方】

------------------------------

【參考答案】

1.A(郡是秦漢時期的)

2.B

3.A

4.【參考翻譯】蕭燧說:「東路西路不是一路,不應當給,但怎麼忍心坐視以前治理過的地方而不管呢?」

相關焦點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8|官職調動術語:授官、升官篇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古代官職和官職調動任免術語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因為其內容龐雜,小編我會分為幾個小專題跟大家分享。今天分享的是官職調動術語中表示官職授予和官職升遷的詞,大家記得收藏學習喔。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彙編:古代官職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彙編(一)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旳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致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曆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院國史編修等。3.地方官職。秦漢的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朝的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官職系統彙編
    (一) 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旳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
  • 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助記(中):官職和科舉+地理知識
    二、官職和科舉(一)官職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1.中央官職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曆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院國史編修等。2.地方官職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古代年齡稱謂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從這周開始,小編會給大家分享古代文化常識的乾貨,大家記得點讚收藏,一起感受時間的魔力吧。
  • 2020年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專練100題
    B.孝廉:漢朝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被舉薦之人稱為孝廉。  C.班固《兩都賦》中「兩都」指長安和開封,和張衡的《二京賦》中的「二京」一樣。  D.前四史中,《史記》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後漢書》作者範曄,東漢人。《三國志》作者陳壽,晉朝人。
  • 古代文化常識之古代官職
    西漢京畿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北京市市長。  ④中書令。掌管皇帝命令發布。相當於「兩辦」秘書長。  ⑤知府。地方行政長官,總管州、縣事務。相當於省長(或省轄市長)。  ⑥通判。府之副職。相當於副省長(或省轄市副市長)。  ⑦知州。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省轄市市長。  ⑧州同。州之佐官。相當於副市長。  ⑨知縣。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縣長。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5|唐朝科舉考啥捏?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古代教育與科舉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而且是跟古代官職聯繫最緊密的部分。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4|童生試、鄉試、會試與殿試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古代教育與科舉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而且是跟古代官職聯繫最緊密的部分。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彙編(上)
    (一) 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旳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
  • 知識丨古代文化常識100題專練
    15.下列對古代文化常識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廟祝:廟堂中管香火的人。B.巡按: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巡按御史」的簡稱,負責考核吏治等事務。C.致仕:仕途已經結束了,即被貶或流放。D.鹽引:古代官府在商人繳納包括稅款在內的鹽價後,發給商人用以支領和運銷官鹽的憑證。
  • 高考語文:劃重點,多積累一些古代文化常識
    高考語文:劃重點,多積累一些古代文化常識16.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B )A.東宮是古代漢族宮殿建築之一,因位於皇宮東部,又稱東宮,後多為太子住處。「猥以微賤,當侍東宮」中的「東宮」就是太子,而「除臣冼馬」中的「冼馬」則是指太子冼馬,是太子的侍從官。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4|朋友關係稱謂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古代常見朋友關係稱謂,大家記得收藏喔。【杵臼之交】比喻交朋友不計較貧富和身份。「杵臼」的說法語自《後漢書·吳祐傳》:公沙穆來遊太學,無資糧,乃變服客傭,為吳祐賃舂。祐與語大驚,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間。【布衣之交】表示平民間的友誼,褒義。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6|古人自稱用語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古人自稱用語,大家記得收藏學習喔。我們在古代帝王稱謂專題的時候講過:古代王侯自稱常用「朕」、「寡人」、「孤」等,除此之外,還有為人臣自稱、一般人自稱、女子自稱等情況。
  • 有關古代官職的文化常識,史上最全!
    12、行軍總管統領軍隊出徵的主將。相當於前沿總指揮。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監察機構。相當於監察部長。14、知府地方行政長官,總管州、縣事務。相當於省長(或省轄市長)。15、知州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省轄市市長。16、知縣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縣長。
  • 課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識訓練題
    4.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C )A.「結髮同枕席,黃泉共為友」中的「結髮」是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髮;「黃泉」是指人死後埋葬的地方,迷信中指陰間,「上窮碧落下黃泉」中的「碧落」是指道家所說的天界。B.
  • 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古代官職任免升降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古代官職任免升降,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遷:調職、調動,一般指升官;左遷則為降職調動。   2.謫:降職並遠調。   3.拜:授給官職。   4.授:授予官職。   5.擢:選拔,提拔。
  • 古代的科舉與官職
    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它的確立是從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開始的。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 古代文化常識11類150道必練判斷題,考前練習!
    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必練判斷題一、人物稱謂1.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謙辭有微臣、老臣、下官、卑職、末官、小吏、哀家、足下等。()2.諡號是朝廷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3.從父,指稱祖父的親兄弟的兒子。
  • 中考、高考語文必背古代文化常識最強最全匯總
    在閱讀古代傳記和文學作品中,經常會見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職位名稱,他們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負責開閉城門的小門候(實際就是現在的負責看大門的門衛),古代官位門類、級別和現在相比,也是挺齊全和有趣的。  這些官職在文學著作中有的有註解,有的則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