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4|童生試、鄉試、會試與殿試

2020-12-26 小窗幽語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古代教育與科舉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而且是跟古代官職聯繫最緊密的部分。

今天小編分享的是古代科舉「四試」——童生試、鄉試、會試與殿試,大家記得收藏喔。

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所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

科舉制度一般認為起源於隋唐時期,鼎盛於明清時期,明清時代的科舉為一個層次、等級、條規、名目繁多苛嚴的龐大體系。明清科舉有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其中往往又分層次。

一、童生試

「童生試」是明清兩代取得生員(秀才)資格的考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小試。應考者稱童生。未被錄取者即使到白首,也不改童生之稱。

所以在古代,爺爺和孫子皆為童生,是有可能的。據考證,清朝道光年間,廣東就出現百歲老人參加院試的事例。

童生試包括縣試、府(或直隸廳、州)試與院試三個階段,每三年舉行兩次。院試錄取者為生員,送入府、縣學宮,稱入學。歲考、科考則為考核已入學生員的考試。如:

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左忠毅公逸事》)

這裡的「試」指的就是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鬥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下面重點解釋「秀才」一詞:

【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見於《管子·小匡》。科舉時代科目之稱。始於漢,後避光武諱改稱茂才,唐與明經、進士並設科目,宋則凡應舉者皆稱秀才,明清專稱入縣學的生員。

二、鄉試

「鄉試」是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因在秋季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

鄉試分三場,內容是八股文、試帖詩、表、判、論、策等等。試卷要由專人謄寫後才交給考官,以防作弊。確定了及格的名單後張榜於巡撫衙門前,及格者稱舉人,其中第一名叫「解元」。讀書人知道自己鄉試名次時正值桂花飄香,所以此榜也叫做桂榜。

中了舉人也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日後即使會試不中也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

吳敬梓小說《儒林外史》裡的範進,進學後仍然貪窮,被瞧不起;可中舉之後,親戚鄰裡都去奉承他,連張鄉紳也去攀世交、送銀送屋,就因為舉人不僅取得赴會試的資格,而且也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

下面解釋「解元」一詞:

【解jiè元】科舉考試中鄉試第一名之稱。唐代投考進士的考生隨地方貢品解送入京赴試,稱之為解或解送,故後世稱鄉試為解試,而以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即解送者中之冠。後歷代沿用此稱。書畫家唐寅就曾拿到過「解元」。

三、會試

「會試」是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一般在鄉試次年三月進行,當時正值春季,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禮部侍郎或欽差大臣擔任主考人。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都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四、殿試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廷殿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持殿試,並不親自策問。

殿試錄取分三甲:

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明代,二、三甲皆稱「傳臚」;清代,二甲第一名稱為「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下面解釋「進士」一詞以及狀元、榜眼、探花是怎麼來的。

【進士】科舉考試中通過進士科考試中式者的稱謂。隋煬帝時始以進士作為選拔官吏的科目。唐代進士科考試每年一次,凡中式者皆稱進士。明清時期,進士成為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

【狀元】科舉殿試第一名之稱。在唐代,科舉是由禮部負責的,舉人赴京趕考,事先要向禮部投遞一份狀子,上面標明自己的名字、籍貫等信息。考試發榜後,禮部會按考中者的姓名按名次寫狀,名字寫在狀首的人被稱為狀頭,因「頭」與「元」同義,又稱「狀元」。中狀元者賜進士出身,授翰林院修撰。

【榜眼】科舉考試一甲第二名的稱號。最早在殿試成績榜上,前三名是按「品」字形排列的,第一名稱為榜首,也就是狀元,如榜之頭;第二、第三名均稱榜眼,因為像榜之雙眼。南宋以後才開始用榜眼專稱第二名,明清沿用。榜眼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

【探花】科舉考試殿試一甲第三名的稱號。唐代新科進士要在曲江杏園舉行「探花宴」以示慶賀。宴中考得好又年少英俊者兩三人為探花使(探花郎),遍遊名園,折取名花。南宋以後,以探花稱殿試一甲第三名,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

古龍筆下有一李尋歡,出身於一個書香世家。李家父子三人都很有文採,均在科舉中考到了探花,所以人們用「老李探花」來稱爸爸,用「大李探花」稱哥哥,「小李探花」則稱弟弟李尋歡,李家的門上也寫有「一門七進士,父子三探花」的字樣。

【連中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連中三元」。

最後,來一張圖,了結一下今天講的內容,大家記得雙擊保存喔。

相關焦點

  • 殿試錄取名單叫「金榜」,那麼鄉試、會試又叫什麼?
    「金榜」、「皇榜」、「黃榜」,是指科舉考試中舉的榜單,一般是指會試和殿試這兩個最高的級別。事實上,科舉考試分為很多級,每級考試都要將錄取者發榜公布。縱觀不同時期、不同級別、不同情況的錄取榜,真可謂是名目繁多。明清推行「科舉必由學校」的政策,即參加科舉考試的讀書人必須先參加府州縣學的入學考試,稱童生試。
  • 乾貨|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識
    (即稷、黍、麥、菽、稻)3.五味:指酸、鹹、甜、苦、辣4.六畜: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5.文房四寶:筆、墨、紙、硯6.文人四友:琴、棋、書畫7.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8.歲寒三友:松、竹、梅9.六書:象形、會意、指事、形事、轉注、假借10.連中「三元」:凡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的即連中解元
  • 古代有鄉試,會試,殿試,高考在古代算哪個級別的考試
    高考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說它是一個人的人生轉折好不為過。那麼,今天的高考相當於古代的哪一級考試呢?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要想知道高考與古代哪一個級別的考試相對應,我們得先了解古代的考試劃分。我們以清朝為例,了解一下讀書人的考試之路。第一步:從頭開始,好好讀書。
  • 古代科舉與現代高考,究竟哪一個更難?
    科舉成績與當今高考對比古代科舉考試,目的是改變命運,提升階級,是人生走向巔峰的大事,而現在的學生畢業以後,拿著微薄的工資,還得為房子背上幾十年的貸款,兩者完全不是一個檔次。不過,如果非要拿古代科舉考試和現在的高考比較,哪個難的話,毫無疑問是科舉考試在古代,文盲率比如今高的太多,絕大多數人是目不識丁的,古代封建王朝的文盲率在95%以上,一個村也難出一個認識大字的人。科舉考試最初為,童生試,歲科兩試,鄉試,鄉試複試,會試,會試複試,最終到殿試的考試制度,考試程序嚴密。
  • 古代科舉考試分哪幾個等級?考上進士難度遠大於今天的清華北大
    科舉考試共有六級,分別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其中前三級只算入門考試,鄉試、會試、殿試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科舉考試。明清時期,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童生需通過童生試,即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童生試每三年舉行兩次,只有當通過院試考核後才能取得生員(秀才)資格,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童生試又叫入學考試。
  • 古代科舉考試到底有多難?鄉試要考三天三夜,看完才知道高考太簡單了!
    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所可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與我們現代的高考非常像,但是古代人考科舉比我們現代人高考可難太多了,下面以距離我們最近的封建朝代清朝為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清朝的科舉制度,看看古人科舉考試有多難。
  • 一位「高考狀元」寫的篆書,成為稀世名跡,如今被北京故宮收藏!
    泰不華《篆書陋室銘》在古代的科舉考試當中,大致可以分為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童生試是明清兩代的科舉制度,沒有考中的即便活到了90歲,也只能稱之為童生,童生考中之後就會進入府學學習,考中的人稱之為秀才。鄉試則是每三年一次在省城舉辦的考試,一般在秋天考試,所以稱之為「秋闈」,考中的第一名稱之為解元,唐伯虎就是考中了鄉試的第一名,所以人稱唐解元。
  • 古代的高考狀元,連中六元是什麼概念?歷史有幾人達到?
    ,現在的高考和古代的科舉制都是選拔人才的一種模式,可謂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既然是考試就必定會出現名次之分,每年高考分數線出來的那幾天都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各省也會陸續公布本年度的高考狀元,自然,古代科舉製成績最好的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科舉制選拔人才也是層層遞進的,雖然隋唐時期就已經設立了科舉制,但是經歷各朝各代的不斷改革,明清時期才開始了最為正規的科舉程序,因此以清朝科舉制的模式為例子。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雖然古代的科舉考試都是選拔人才的方式,但與現在的高考有很大的不同。 因為如果在考中了秀才,通常會有一些政治權利。如秀才考上秀才後,他們仍然不能當做官。 科舉的最低一級考試就是童生試,考場一般在各地縣府,由各省學政負責。
  • 有趣的古代「高考」經典成語
    ⊙汪 志今年受疫情影響,高考推遲到七月份,雖然延遲一個月,但一年一度的高考是國之重事、家之大事,又是一年高考季。此刻,又讓人想起中國古代通過設立各種科目公開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那個年代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創始於隋,形成於唐,完備於宋,強化於明,至清趨向衰落。那麼,你知道古代科舉衍生出的「十年寒窗」「金榜題名」等成語的來源嗎?一、十年寒窗。
  • 中國古代王朝的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的什麼?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明清兩代科舉是最完善達到頂峰的,鄉試以下還有縣試、府試和院試,縣、府、州三層地方,只有通過層層考試,進入官府專門學院學習之後,才有資格正式參加科舉。通過童生試的可以取得秀才資格,無實際太大用處,只是擁有了統治階層的入場券,生活沒有太大改變。
  • 古代的殿試的考生們,他們會穿什麼衣服赴考?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國高考延期了一個月,在這個特殊的時刻裡,學子們壓力更大,更要全力以赴,你們準備好了嗎?高考期間,從考生到家長到老師,心情都是緊張的,那今天為各位同學帶來一個關於考試但卻輕鬆的話題:參加古代的殿試的考生們,也是需要儀式感的,他們會穿什麼衣服赴考?
  • 古代高考「大三元」到底有多難?明朝近300年只有兩人 一個被除名
    我們經常聽人討論的「大三元」,是指在古代科舉制的人才選拔制度下從最初級的鄉試經歷會試,殿試,三級考試全部第一(最後經過皇帝面試,欽點為狀元),連中三元才被稱為「大三元」 (不是麻將88番的大三元)那麼這個難度到底有多大呢?
  • 2020年高考來了,細數與古代「高考」相關的俗語,祝「金榜題名」
    高考將至,在這裡先誠摯祝願廣大學子:「不負十年寒窗」,不奢「連中三元」,也可無欲「獨佔鰲頭」,但一定要「金榜題名」,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 「紫案焚香暖吹輕,廣庭清曉席群英」,高考是一場群英匯聚的盛事。推遲了一個月的高考,終究還是來了。
  • 通過會試就能順利得中進士嗎?如果出現這些情況,將取消殿試資格
    殿試作為科舉考試的最後階段,與鄉試、會試最大的不同就是沒有淘汰率,參加考試的貢士只以成績排定名次,分列一、二、三甲。雖然殿試相對來說條例較為寬鬆,但也不是沒有限制,以清代為例,貢士同樣需要符合條件才能才加殿試,否則將取消資格。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古代年齡稱謂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從這周開始,小編會給大家分享古代文化常識的乾貨,大家記得點讚收藏,一起感受時間的魔力吧。
  • 中學語文:傳統文化常識之科舉制度
    (2017.全國亞卷)狀元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中一種稱號,指在最高級別的殿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V)4.與科舉相關的內容[童生試]明、清時取得生員(秀才)資格的入學考試。童生試包括縣試、府(或直隸州、廳)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錄取者為生員,送入府、縣學宮,稱「人學」。《促織》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的「操童子業」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從隋代至明清,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一般在縣或府考試,考中著稱為秀才或相公)、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第一名叫解(jie)元。【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 古代考個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
    現在很多人喜歡拿高考狀元說事,每年各省狀元一放榜,記者第一時間飛奔而去,媒體也跟風的報導。還有的地方讓高考狀元穿上古代狀元的行頭,騎大馬,遊大街,搞得滿城風雨。【湖北高考狀元騎馬遊園】說實話,此狀元非彼狀元,現在的高考狀元和古代狀元還真不是一回事。
  • 古代的「秀才」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本科生能考上嗎?
    科舉制度的好處如此之多,自然有許多人參加,但同時,想要通過科舉入仕也是非常困難的,考生想要入仕,要通過鄉試、會試和最後的殿試,參加科舉的人很多,但是最終成功的卻只是極少數,有許多人一生可能都停留在秀才這個階段,想要再往上考非常困難。古代的科舉與今天的高考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你知道「秀才」放在我們現在是什麼學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