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5月6日電(記者 劉喆 通訊員 張帆 鮑群薇 李憶 馬霓)「阿拉來嘞」在浙江舟山方言中就是「我們來了」的意思。
這句舟山人見面時最為簡單和常見的問候語,在8年時間裡被一群浙江舟山供電公司的志願者們反覆說著、實踐著,逐漸演變成暗室逢燈、予人玫瑰的代名詞。這四個字的背後,是海、島、電、網融為一體的志願服務力量。
疫情期間,「阿拉來嘞」志願者李憶在小區內廣播宣傳防疫訊息。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張道歷 攝
2020年,「阿拉來嘞」正式完成品牌LOGO和商標註冊。八載春秋寒暑如一日的真情付出,他們走出了一條從草根組織到公益品牌的逆襲之路。
舟山電力「阿拉來嘞」志願服務隊LOGO。通訊員供圖
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110位新人志願者加入了「阿拉來嘞」。在風青雲淨的舟山東岠島上,他們面朝大海,大聲喊出「愛心暖人間,志願傳文明」的口號,全身心投入「淨灘行動」,還灘涂一片生態明淨,向海島的綠水青山真誠告白,「阿拉來嘞」。
「公益不是有能者居之,而是有心者居之。」
誰也沒有想到一次方言社的社會實踐活動最終孵化出一個中國青年志願者優秀項目。
2012年12月,12個來自五湖四海的浙江舟山供電公司青年員工抱著「學好方言,更好工作」的初心,拎上自家的米和油走進農村,沉浸到當地方言最濃厚的語言環境中。於是,「學習方言」與「下鄉慰問」兩種看似毫無關聯的活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舟山電力「阿拉來嘞」志願服務隊應運而生。
2016年12月28日,「阿拉來嘞」慰問舟山藍天學校困難家庭兒童,為她們送去生活和學習用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憶 攝
2016年,「如何擴大公益活動的參與率與覆蓋面」成為轉型升級的第一難題。「沒有一個基金會或政府部門會為你的一次活動買單,也沒有一個志願者會認同你的一次突擊性的形式化活動。」「阿拉來嘞」隊長李憶聽到中國公益慈善人才培養導師徐本亮的這番話豁然開朗。
此後,「阿拉來嘞」開啟了「『電』亮夕陽紅」公益項目,定期為舟山空巢老人和養老機構上門提供電力維修、節能用電、安全用電檢查等便民服務。3年內,他們累計服務7291小時,76545位老人受益,幫助養老機構節約電費13餘萬元,還榮獲了2018年浙江省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銀獎。
2018年,「阿拉來嘞」開始思考公益品牌發展的第二道難題,「為什麼而做、為誰而做」。他們主動與全國最美志願者「愛心奶奶」郭玲娣結對,關注特殊未成年群體,合作開展「海島螢火蟲」公益項目,對接舟山藍天、明珠等4所農民工子弟學校,以海洋電博士、海洋魚文化、海洋船文化等特色第二課堂,解決青少年素質教育資源少、第二故鄉認同感不足等問題。他們先後開展志願活動2000餘場次,服務3萬餘名青少年,服務時長40000餘小時,斬獲2019年中國青年志願者優秀項目獎。
2019年3月5日,「阿拉來嘞」在舟山藍天學校開展「電娃課堂」,宣傳安全用電。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建波 攝
如今,隨著「志願匯」招募令推廣,舟山電力「阿拉來嘞」志願服務隊總人數已超過620人,年齡最大65歲、最小15歲,青年佔比超過90%,設置活動組、後勤組、智囊團、宣傳組、資料組5個分支小組,服務項目包含為老、助殘、未成年人關愛、社區服務、文明城市建設等5大類。志願者們可以根據個人特長與興趣,分別加入志願服務不同小組、不同項目、不同環節,「人盡其用」的管理模式讓越來越多人認識到,公益的本質不是能力與金錢,而是愛心。
8年、2本手冊、513件紅馬甲
在國網舟山供電公司青年活力園「阿拉來嘞」志願服務活動室的陳列柜上,放著兩本特殊的手冊--《安居樂老年防騙教材》和《老爸老媽智慧E課堂教材》。
2019年,「阿拉來嘞」扣緊「地、校、企」三方公益合作機制的最後一環,積極投入「朝陽伴夕陽」海島空巢老人關愛項目。根據舟山市公安經偵大隊、市場監督管理局提供的案例信息,「阿拉來嘞」聯合浙江海洋大學東海科學技術學院青年志願者協會,編制印刷老年人防詐騙手冊和電腦、手機操作教材各1萬本。
在這個項目中,「阿拉來嘞」累計開展老年課堂1680次,線上線下培訓老年人5.7萬人次。志願者們用公益的力量,帶動老年人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
參加這個項目的馮厚樸老先生已經63歲了,他說:「我好像又回到讀書時代,每次抬頭看黑板的時候感覺自己仿佛年輕了幾十歲。」在當地政府委託第三方機構開展的「朝陽伴夕陽」專項調研中,老年人對這個項目滿意率及幸福感指數高達95.5%。
在活動室的儲物櫃裡,513件紅馬甲整整齊齊地碼放著。今年春節前夕,浙江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啟動I級響應。在絕大多數人都閉門在家的時候,身著紅馬甲的志願者們出現在舟山的大街小巷。他們是手持喇叭的防疫宣傳員,是溫暖舟山的送茶義工,是社區防疫點的替補「守門人」,是隔離家庭的貼心管家,是戰役助農的公益達人。
四月清明雨紛紛,「阿拉來嘞」志願者郭興、範珂瑋在巡查展茅轄區農業用電線路的過程中,了解到受疫情影響,往年深受歡迎的大展青餅無人問津。「看來今年青餅掙不到錢了,難賣噢。」農戶張大媽苦著臉說,「往年剛出爐的青餅大家都是搶著買,現在因為疫情都沒什麼銷路了。」
疫情期間,志願者變身「吃播」博主,助農義賣青餅。通訊員供圖
了解到青餅銷售不暢的問題後,「阿拉來嘞」積極開展「助農青餅義賣」活動,義務幫助農戶銷售青餅,向公司員工和社會各界發出愛心認購邀請。青年志願者吳玲、常晨軒來到青餅製作現場,變身「吃播」主播,硬核助威、給力「帶貨」,僅僅兩天時間,就幫農戶預定青餅2392斤,收入1.9萬元。
隨著青餅銷量大漲,張大媽又遇到了人手不足的難題。於是「阿拉來嘞」畢莘等5名志願者便上門服務,幫忙打包、裝箱、送貨,把這次義舉延續到底。在充滿艾草清香的製作工坊中,一個個「紅馬甲」的身影忙碌其中,張大媽端著茶杯招呼他們喝水,他們笑著回應:「不急,不急,等忙完手裡的活。」
結束了一天的志願服務,又婉拒了張大媽吃頓便飯的邀請,青年們笑著與張大媽揮手告別。「實在太感謝『阿拉來嘞』!」張大媽一把抹掉眼裡的熱淚,哽咽著說道,「幫我們賣了青餅不說,沒想到人手不足的時候還能來幫忙,真的很感動,讓我對這新的一年充滿了希望!」
正是這群可親可愛的青年志願者,脫下「紅馬甲」奔走在供電保障最前線,穿上「紅馬甲」為鄉村振興排憂解難,把「阿拉來嘞」變成這個春天裡最溫暖的一句話。
阿拉來嘞志願服務隊在定海東岠島清理灘涂垃圾。通訊員供圖
公益是向前走,也是往回看
在各行各業提升優質服務的今天,「有效公益」也被重新定義。2020年,「阿拉來嘞」突破電力服務行業界限,探索創新性多元化發展,在舟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的指導下,進一步推廣「東海鐵流」--老兵口述史搶救性整理志願服務項目,運用現代化影音手段,對年邁的舟山老一輩軍人進行採訪,收集整理他們的軍旅故事。
在摸排舟山老兵的過程中,「阿拉來嘞」隊長李憶感嘆:「我從沒像現在這樣感受到,與時間賽跑的焦慮感與責任感。」
據統計,舟山共有老兵600多位,目前仍在世的僅有100多位,但由於年齡和身體狀況等多種原因,目前能順利清楚講述歷史的老兵僅有30多位。「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無法想像,約好見面訪談時間沒多久,就接到老兵過世消息的那種感受。」共同參與前期調研的志願者夏旭東說。
延續「地、校、企」合作模式,「阿拉來嘞」與舟山本土大學生志願服務組織共同協作,持續多線並進,一方面,通過「走、徵、尋、曬、訪」的信息搜集方法,最大程度完善了1949年10月前參加革命的老兵信息,跟蹤記錄戰火紛飛的歷史故事,得到了浙江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的高度肯定。
目前,該項目已收集老兵口述視頻資料累計時長近350小時,編輯成冊《光輝的足跡 光輝的印記》《海上狼牙山抗日故事》《小小圖書館》等「東海鐵流」系列書籍30餘本,形成了60餘萬字的文字材料。同時,他們也在同步推進愛國主義系列宣傳,成功對接學校、社區、教育基地,以派發書籍、播放視頻等形式進行主題推廣,並在本地大學微信公眾號中開設「老兵故事會」專欄,先後發表文章推送6期,平均每期閱讀量超過1萬。他們用青年力量、青年智慧、青年才能,立體式解讀舟山革命歷史發展,讓更多人看到災難痛苦下的「家國情懷」。
從2012到2020,時間聚沙成塔,愛心滴水成海。一批又一批的舟山電力「阿拉來嘞」志願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投入公益服務事業。他們把慈善心、雪中炭、人間情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