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復興號」高鐵列車上,乘務員在「喜迎國慶濃情中秋」活動中為旅客表演舞蹈。(圖源:新華社)
國慶節與中秋節近二十年再次「喜相逢」,中國民眾度過了八天的「雙節」假期。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的「假期總結報告」顯示,疫情後的首個超長假期,中國旅遊市場復甦勁頭十足。「雙節」假期,中國人出遊的盛況更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外國媒體、專家和網友紛紛表示,這不僅證明了中國抗疫的成功經驗,也釋放出中國經濟持續復甦的鮮明信號。
經濟復甦不是夢
「十一」黃金周曆來是觀察中國經濟的重要窗口,今年更是如此。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首個「十一」黃金周,中國消費市場明顯復甦,餐飲購物、旅遊出行、文化娛樂均呈現繁榮景象。全國零售和餐飲重點監測企業銷售額約1.6萬億元;共接待國內遊客6.37億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4665.6億元;前7天電影票房近37億元,為歷年黃金周次高水平。
「雙節」期間,旅遊市場復甦尤為勁頭十足,備受矚目。據中國文化和旅遊部消息,八天長假期間,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6.37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79.0%;實現國內旅遊收入4665.6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69.9%。整個假期全國旅遊市場平穩有序、經濟消費持續升溫。
在南非經濟專家蘿拉·霍德斯看來,中國國內旅遊業在「雙節」期間的火熱將為中國經濟注入資金收益,因為旅遊業具有乘數效應,所以中國旅遊業的火熱也將有利於帶動中國其他產業共同增長,從而有助於進一步促進中國經濟快速平穩發展。就世界經濟而言,眾所周知,中國是各類商品的最大消費國和生產國之一,因此中國經濟的快速平穩發展對全球的經濟與貿易往來至關重要,對於促進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復甦也非常重要。
海外觀察人士和媒體指出,假日經濟火熱不僅證明了中國抗疫的成功經驗,也向世界傳遞出中國經濟復甦的信號。《紐約時報》寫道,「當人們湧向火車車廂,古老的廟宇中以及做一些其他國家人民仍然只能夢想的事情時,這是迄今為止表明中國從疫情中復甦的清晰信號。」
旅遊熱潮發生新變化
除了關注中國「十一」黃金周旅遊相關數據及武漢旅遊業恢復外,外媒還將關注點放到了全球新冠疫情大環境下,中國人在「十一」黃金周的旅行習慣和出行方式上。英國廣播公司(BBC)認為,受疫情影響,人們的旅行方式發生了改變,以往中國遊客青睞的「出境遊」轉為了「境內遊」;自駕遊和1至6人規模的定製型小團體旅遊是今年中國「十一」黃金周旅遊市場最熱門的主題。
9月30日晚,周偉從湖北武漢跟女朋友一起駕車出發,回到荊州老家與父母一起度過即將到來的中秋、國慶「雙節」。除了回家探親,他們還準備跟父母一起前往河南自駕旅遊,加入中國數億黃金周的旅遊大軍。這對身為湖北人的他來說有些感慨。
就在幾個月前,他們才經歷過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外出旅遊放在年初還是不敢想像的事情。如今他們在計劃旅遊行程時卻已經基本不會將疫情考慮在內了。「現在國內基本已經沒有病例了,疫情對於我們來說已經不是影響出遊的因素,」周偉在接受BBC採訪時坦然地表示。
與此同時,中國為這次黃金周旅遊季也做足了一系列準備工作。比如在黃金周到來之前,中國政府調整了各景區遊客接待量的上限,由50%上升為75%。同時要求各地景區實行提前預約制,實名預約、測量體溫、掃描健康碼成功後才可進入。
在外界看來,這個十月,中國或成為全球最活躍的旅遊市場。雖然如今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肆虐,大多數國家確診病例依然高企,採取地區封鎖等強力防疫措施,而曾在疫情中心的中國,通過「十一」小長假期間不僅見證了旅遊市場的復甦,更檢驗了抗疫的成效。
為何能夠放心出遊?
中國民眾在黃金周期間放心出行消費主要得益於疫情防控的成功。福布斯網站在5日貼出一張十一期間北京街頭人頭攢動的圖片,接著在文章開篇直言,「中國已經打敗了新冠病毒。無需再等世衛組織宣布。」
不僅因為中國的疫情曲線呈平穩走向,而且在華的大型跨國企業以及在上海和北京的外國人既不害怕,也沒有想匆匆逃離。美媒表示,中國的經濟正在回暖,每個月都有改善,而且比絕大多數西歐國家都好。
「黃金周」遊客的出行是對中國防疫成果的最好肯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雅虎新聞也貼出中國民眾出遊的照片。雅虎新聞感嘆,中國十一黃金周「人從眾」的盛況令許多國外的推特用戶感到「震驚」。在為期八天的長假期間,數百萬中國居民湧向各大熱門旅遊景點,「長城以及西安古城牆遺址都擠滿了遊客,這些場景只在疫情前的生活中出現過。」
「這一幕在幾個月前是難以想像的。」CNN認為,為期八天的十一小長假,是中國最繁忙的出遊期,也是中國從大流行中擺脫出來的一個重大考驗。文章表示,這個黃金周,由於中國各地的疫情傳播幾乎為零,人們前往汽車站和機場,奔向全國各地旅行。
「我認為中國已經很好地控制了病毒。」29歲陳倩梅(音譯,Chen Qianmei)在這個假期選擇從廣州飛往上海度假。「我戴了口罩,隨身備著酒精溼巾,特別是吃飯前需要進行手部清潔——儘管在上海,現在戴口罩的人已經很少了」。(海外網 張敏)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瀏覽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