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晶片的戰爭已經打響 英偉達領頭羊地位無法撼動

2020-12-23 電子發燒友

AI晶片的戰爭已經打響 英偉達領頭羊地位無法撼動

張偉超 發表於 2020-02-27 11:10:47

判斷電腦性能的高低一般有兩個指標:CPU與顯卡。

絕大部分用戶在評判CPU性能時,第一反應肯定是「這款CPU是英特爾的酷睿幾代」。而提到顯卡,第一反應那無疑是英偉達。兩大超級巨頭的C端影響力,可見一斑。

瀕臨破產,絕地重生

大家都知道,英偉達是顯卡界的霸主,是一家「美帝」的企業。但常被忽略的是,英偉達其實也有華人基因。

英偉達的創始人兼CEO黃仁勳是一位美籍華人。因為為人風趣幽默,且在圖像處理領域擁有卓越的貢獻,黃仁勳也被眾多粉絲親切地稱為「老黃」。

黃仁勳在中國臺灣省臺北市出生,幾年後便遷往美國,隨後於俄勒岡州立大學取得電機工程學位,在史丹福大學取得碩士學位。1983年畢業後,黃仁勳加入了當時已是矽谷巨頭的AMD公司,成為了一名晶片設計師。

那時候的他或許想不到,十年後,自己創立的公司會成為老東家最強勁的競爭對手。在AMD公司,黃仁勳打下了結實的技術基礎,之後他又跳槽到了晶片公司LSI-Logic。在那裡,黃仁勳完成了從技術崗到銷售崗的轉型。1993年,三十歲的黃仁勳和兩位好友共同創建了英偉達,主攻當時仍處在萌芽階段的圖形晶片市場。

創業之路無疑是艱辛的,英偉達的原始資金只有4萬美元,最初甚至連公司名字都沒有。黃仁勳曾表示:「我們想不出公司名字,所以我們把所有的文件都命名為『下一版』。」

為了整合公司,兩個共同創始人審核了所有帶「N」和「V」的單詞,最後他們選了「invidia」,拉丁詞彙意為「目不轉睛、羨慕」。所以英偉達的logo是一隻眼睛。不過最後因為該商標被其他公司搶先註冊的原因,兩位創始人捨棄了「invidia」前面的「i」。

擁有「姓名」的英偉達隨後花兩年時間,研發了第一款可以真正意義上被稱為「顯卡」的產品——STG-2000X。該產品採用英偉達第一代NV1架構,集成了顯卡、音效卡、手柄驅動等多種功能,瞄準遊戲主機市場。

英偉達傾盡全力研發出來的第一款產品,儘管整體性能不錯,但是市場表現並不出色。由於沒有打進主流遊戲市場,英偉達花光了投資,又顆粒無收,幾近破產。

幸運的是,當時遊戲機領域巨頭——世嘉仍然看好英偉達,資助了英偉達700萬美金,進行NV2顯示核心的研發。

如果不是世嘉當時為NV2的研發注入資金,相信英偉達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但世嘉最終還是放棄了NV2,轉而為其DC遊戲主機選擇了3Dfx的技術,因此最終NV2晶片的研發被迫停止。

經歷兩次失敗後,英偉達開始反思。當時微軟發布了Direct X接口,可市面上支持這一標準的圖像晶片卻寥寥無幾,所有的圖像晶片廠商都在忙著推廣自己的接口。最終英偉達決定使用微軟的Direct 3D技術,要做業界第一個不使用自主API接口的3D公司。由於Direct 3D支持不同的顯卡使用相同的程序代碼,微軟也因此成為了英偉達強大的後盾。

在確定了未來產品的研發方向之後,英偉達開始奮起直追。1997年,英偉達第一款堪稱成功的顯示核心RIVA 128誕生。1999年,英偉達發布了具有跨時代意義的Geforce 256 SDR,這也是世界上首款GPU。此後,英偉達就一舉高歌猛進,迅速佔領遊戲機市場,成了當之無愧的霸主。

升維擴張,AI晶片領頭羊

英偉達知道,自己強大的GPU絕不只是為電子遊戲服務的,GPU更應在「深度學習」領域大放異彩。

深度學習是人工智慧的關鍵。但人工智慧從1956年被提出後,一直沒有巨大突破。其原因在於:人工智慧需要足夠龐大的數據量和足夠廉價的計算能力。

此後,網際網路的普及帶來了巨大的數據量,但計算機的算力依舊不夠強大。2006年,為了減少開發者的負擔,英偉達發布了一個名為CUDA的編程工具,開發者們通過這套工具,可以輕鬆地讓GPU同時對畫面上的每一個像素進行編程,幫助他們完成一些簡單的渲染工作。

利用這一原理,深度學習的研究者們也可以利用GPU來完成大量低級計算,從而提升人工智慧的計算能力。

在目前的AI晶片市場上,英偉達市場佔有率高達70%,是當之無愧的AI晶片領域霸主。

全球AI晶片公司排名報告顯示,英偉達已經牢牢佔據AI晶片榜首。由於CUDA開發平臺的普及,英偉達的GPU是目前應用最廣的通用AI硬體計算平臺。除了少數有實力自研晶片的企業外,其餘大部分企業只要涉及AI相關的業務,必定需要用到英偉達的晶片。

在世界範圍內,英偉達的晶片應用十分廣泛,現在所有的AI軟體庫都支持使用CUDA加速。大約有3000家人工智慧公司通過英偉達的GPU晶片來滿足他們對人工智慧的需求,包括谷歌的Tensorflow,Facebook的Caffe,亞馬遜的MXNet等。

AI晶片未來發展的方向還沒有確定,對於該採用什麼架構,各方爭論不休。作為人工智慧領域的開拓者,英偉達雖然沒明確表示,但其種種布局表明:對於人工智慧而言,全通用性(FPGA)、全專用性(ASIC)處理器都不太適合,效率最高的還是用多個處理器模塊結合的SoC。

2020年1月26日,英偉達發布了19年財報。儘管英偉達的主營業務仍是顯卡,但得益於人工智慧的發展,英偉達的AI加速計算業務表現出色,數據中心收入創下紀錄。

此外,英偉達的AI晶片也率先在各領域落地,典型的代表是汽車行業。據了解,英偉達最新推出的軟體定義平臺DRIVE AGX Orin被特斯拉的電動汽車採用。由此可見,英偉達的AI晶片發展前景十分可觀。

總的來說,AI晶片的戰爭已經打響。英偉達多年為遊戲處理複雜圖像的經驗,將會為其晶片提供紮實的技術基礎,而它開放的平臺更是提供了廣闊的生態。這些都使得英偉達能夠迅速升維式的擴張及落地。未來三年內的「戰局」,英偉達領頭羊的地位難以撼動。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從遊戲顯卡到人工智慧晶片第一 英偉達如何升維擴張
    此後,英偉達就一舉高歌猛進,迅速佔領遊戲機市場,成了當之無愧的霸主。升維擴張,AI晶片領頭羊英偉達知道,自己強大的GPU絕不只是為電子遊戲服務的,GPU更應在「深度學習」領域大放異彩。深度學習是人工智慧的關鍵。但人工智慧從1956年被提出後,一直沒有巨大突破。
  • 英偉達將AI晶片用於數據中心管理軟體
    鞭牛士 10月1日消息,據第一財經消息,繼英偉達計劃收購Arm之後,數據中心解決方案提供商VMware和GPU巨頭英偉達近日宣布,將在VMware數據中心管理軟體中首次使用英偉達的人工智慧晶片,無需「任何專門的設置」即可運行AI應用程式,以提升數據中心效率。 兩家公司表示,他們將使一些客戶儘早使用新的技術,但沒有透露何時上市。
  • 西方唯一AI晶片獨角獸,單挑英偉達
    因此,近5年來,大大小小的晶片設計公司都傾向於在PPT上,用英偉達的T4、V100,甚至是近期發布的「最強產品」A100與自己的企業級晶片產品做比較,證明自己的處理器擁有更好的運算效率。 Graphcore也沒有例外。
  • 英偉達發布新款AI晶片Ampere 相關伺服器售20萬美元
    網易科技訊 5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偉達當地時間周四宣布推出用於數據中心人工智慧處理的新型圖形處理晶片Ampere和相應伺服器,公司稱性能上的飛躍可能有助於鞏固其在這一不斷增長領域的領先地位。
  • 英偉達官方解讀:Volta Tensor Core GPU實現AI性能新裡程碑
    深度學習現在已能有效解決大量難題,在這種進展的推動下,算法複雜度的指數級增長已經帶來了對更高速的計算的極大渴求。為了滿足這些需求,英偉達設計了 Volta Tensor Core 架構。英偉達和很多其它公司與研究者一直都在開發計算硬體和軟體平臺來解決這一需求。比如,谷歌打造了 TPU(張量處理單元)加速器,能夠給可以運行在 TPU 上的數量有限的神經網絡帶來優良的表現。
  • 1.2萬億電晶體,史上最強AI晶片誕生:英偉達Titan V的57倍
    但就在昨天,我們似乎前進了一大步:位於美國加州的創業公司 Cerebras 發布了號稱全球最大的晶片,而且是專門為 AI 計算打造的。這款名為 Wafer Scale Engine(WSE)的晶片擁有 1.2 萬億個電晶體,其數量是英偉達最新一代旗艦 GPU Titan V 的 57 倍。
  • 英偉達、Mobileye 誰會成為晶片領域的霸主?
    前者主機廠可以拿到,但是後者,只能依託於半導體,再進一步講,晶片供應商。英偉達和 Mobileye 是業內公認的兩大晶片巨頭,想要做好自動駕駛,這兩家公司是無法逃開的存在。那麼,這兩家誰會成為未來晶片領域的霸主?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 7倍AI算力晶片,TensorRT重大更新,英偉達GTC新品全介紹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李澤南、四月12 月 18 日,在蘇州舉行的英偉達 GTC CHINA 上,黃仁勳發布了自動駕駛晶片 ORIN。ORIN 被認為是一款「系統級晶片」,包含 170 億個電晶體,這款產品或許將為英偉達在 AI 算力上重新佔據領先位置。
  • 英偉達是奔馳最好的選擇?
    那奔馳為何會轉投晶片供應商英偉達的懷抱?英偉達在自動駕駛領域有何優勢?況且英偉達和奔馳合作的新一代DRIVE AGX Orin計算平臺還可支持OTA,也就意味著,2024年後奔馳車主即使在購買車輛數月甚至數年後,依然能享受最新的駕駛輔助系統服務。另外,在與奔馳達成合作之前,寶馬與Mobileye就已經基於EyeQ系列晶片開始研發自動駕駛了,並且還組建了一個自動駕駛同盟。
  • 三星電子將為美國晶片製造商英偉達生產最新的遊戲晶片
    三星電子將為美國晶片製造商英偉達生產最新的遊戲晶片 來源:IT之家 • 2020-12-18 10:06:28 12 月
  • 英偉達首席科學家:突破晶片技術物理極限
    、更易於編程的系統中製造更快AI晶片的方法。英偉達也在不斷進行基礎研究的投入,以尋求晶片物理極限的突破,讓AI的性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我們的平臺正在以光速發展,(GPU)每10年的速度就能增加1000倍。技術的提升離不開基礎研究的投入。」Dally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認為,要讓晶片技術突破物理極限,就必須進行架構上的改進。
  • 英偉達創始人老黃再放狠話!英偉達收購ARM案:中國一定會同意
    【9月18日訊】導語:日本首富孫正義出售ARM公司事件,隨著軟銀、ARM、英偉達官方紛紛宣布,終於落下了帷幕,從最開始曝光蘋果、AMD等美國晶片巨頭有意購買ARM公司,甚至就連英偉達官方還一度否認,但最終英偉達直接以400億美元價格,直接買下了整個ARM公司,但目前英偉達購買ARM
  • 英偉達收購Arm引發中國晶片企業廣泛憂慮|海斌訪談
    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的晶片產業人士認為,英偉達與Arm的400億美元併購案溢價不算高,對前者來說是「特別好的一筆生意」。這樁收購對中國,甚至是全球的晶片企業來說,可能並不是好消息。Arm的業務是授權其指令集或者微架構(具體形式是一些文檔和代碼)給予晶片設計公司,並收取相關費用。目前,Arm佔據了移動終端領域90%的市場份額,採用其架構的晶片數以百億計。
  • Habana在英偉達牢固的AI訓練城牆上打開了一道口
    在利潤豐厚的雲端AI晶片市場,英特爾和英偉達憑藉CPU和GPU分別佔領著雲端AI推理和訓練市場超九成的份額。即便如此,想要進入雲端晶片市場的挑戰者不少,但取得重大突破的挑戰者寥寥無幾,以色列公司Habana Labs算是其中一個。
  • 韓媒:三星將為英偉達生產最新遊戲晶片
    打開APP 韓媒:三星將為英偉達生產最新遊戲晶片 孤城 發表於 2020-12-18 09:36:26 根據韓國經濟日報的消息,三星電子將為美國晶片製造商英偉達生產最新的遊戲晶片,這是雙方今年在 GPU 晶片方面的第二份合同。
  • 定位「算力加速」的英偉達,AI算力版圖正越來越大
    千禧年後,學界進入「算力解放」世代,集成電路的智慧結晶「CPU」算力無法完全滿足學者需要,人工智慧算法對算力的支持更強勁、更多元,隨後英偉達在2006年推出Tesla架構,藉助CUDA系列編程環境,開啟了AI算力次世代,黃氏定律持續發揮作用。
  • 英偉達收購ARM 中國、英國不太高興
    尤其在,美國連續三次對華為進行封鎖,切斷華為軟體、晶片架構授權、晶片代工的路徑,TikTok 面臨退出美國市場的特殊節點裡,英偉達收購 ARM 註定不會一直停留在風暴前的平靜之中。英偉達官網頁面已更新「收購 ARM」主題|英偉達官網對中國企業影響至深英偉達收購 ARM 最直接的影響將是,美國會進一步穩固 CPU、GPU 等關鍵半導體的龍頭地位
  • 英偉達推出新一代圖靈晶片 瞄準電影市場
    昨日,英偉達發布了新一代晶片,推出了最新一代「圖靈」晶片技術,希望擴大其在電影製作和其他專業圖形領域的業務。       這款晶片的最大特點在於可以模擬光線在虛擬場景中的效果。通常這一效果的體現需要消耗大量的計算資源,需要晶片運行一段時間之後,設計師才能看到運行結果。而英偉達則表示,本次推出的新一代晶片可以讓設計師實時看到變化,從而加快創意流程,並且英偉達希望客戶願意為此支付費用。
  • 打響晶片爭奪戰!蘋果自研晶片M1登場!能否撼動英特爾霸主地位
    【M1蘋果新時代的開始】 過去 ,蘋果將 iPhone 上的 A 系列晶片,做成了同代性能較好的移動處理器。現在蘋果推出的M1晶片似乎並不是A14的簡單升級版,雖然都是基於臺積電的5nm工藝打造,但是M1擁有高達160億個電晶體,相比之前的A14的118億個電晶體提升了約35.6%,同時也高於麒麟9000的153億個電晶體。
  • 三星將以8納米工藝代工英偉達遊戲晶片
    電子工程專輯 EE Times China -提供有關電子工程及電子設計的最新資訊和科技趨勢 12 月 17 日消息,根據韓國經濟日報的消息,三星電子將為美國晶片製造商英偉達生產最新的遊戲晶片,這是雙方今年在 GPU 晶片方面的第二份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