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常說:「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究竟啥意思?

2021-02-18 史學界的9527

農村地區現在依然流傳著很多俗語,雖然這些俗語早已經過時了,但如果大家能夠多了解一些私密文化,相信一定會對工作和生活有很大幫助。這主要是因為,俗語是古代老百姓的智慧結晶,同時也是生活經驗的濃縮精華。

如果大家能夠參透俗語中的內涵,相信一定會被俗語的魅力所吸引。雖然有很多俗語並不在乎文學性,甚至直接使用一些粗俗的語言,相反,這更能說明屬於深入百姓生活。

俗語「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從表面上來看仿佛是烹飪技巧,如果深入挖掘其內涵可以發現,原來這句俗語還有很重要的人生意義。

老子曾在《道德經》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國,若烹小鮮。」大概意思就是治理國家,若能像烹飪菜餚一樣簡單,那麼就說明已經掌握了治國的方法。

筆者認為道家創始人老子,既然能夠將做菜和治國放在一起,其實足以說明烹飪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大家千萬不要小瞧這句俗語的內涵,因為如果平時能夠掌握烹飪技巧,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其實也都能像烹飪菜餚一樣得心應手。

第一、魚不蒜

「魚不蒜」雖然只有三個字,但是卻道出了燉魚的真諦,那就是在燉魚的時候千萬不能放蒜。

事實上很多人在餵魚的時候,為了能夠有效去除魚腥味兒,一般情況下都會先用大蒜爆鍋。這樣做確實能夠有效去除魚腥味,但是卻很可能掩蓋了魚的鮮味。

有人說吃魚最關鍵的就是「食鮮」,如果在燉魚的時候味道特別濃鬱,或者放入了很多蔥姜蒜等佐料,不僅會掩蓋魚肉的鮮味,而且還會因為味道太重,而影響了口感和品魚的心情。如果大家能夠早知道這句俗語,在燉魚的時候相信就不會再放大蒜了。

大蒜雖然可以去腥,但由於屬於辛辣刺激性食物,會在很大程度上掩蓋鮮味,換另一句話說就是,這樣做魚沒有靈魂。

所以農村地區才會有「魚不蒜」的說法,但對於大多數北方人來說,「燉魚不放蒜,味道減一半」,所以還是得「因地制宜」。

第二、羊不姜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特別喜歡吃羊肉,尤其是在涮火鍋的時候,更不能缺少羊肉這道美食。但由於很多人的烹飪技術較差,所以平時根本無法用羊肉製作食物,即使勉強為之,也會導致羊肉羶味特別大。有一些人為了去除羶味,會在做羊肉的時候放生薑。

雖然放入生薑這味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羶味,但是在大廚們的眼中這種做法很不專業。

之所以在做羊肉的時候不能放生薑,主要是因為羊肉和生薑,都屬於溫補類食物。如果將二者放在一起,就很容易導致身體上火。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將羊肉和生薑放在一起,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去除羶味,但是這很容易導致羊肉的味道發生變化,最重要的是會使羊肉吃起來比較硬,所以專業的大廚做羊肉時從來不放生薑。

第三、牛不韭

「牛不韭」顧名思義燉牛肉不放韭菜,事實上無論是燉牛肉還是醬牛肉,亦或是其他類型的烹飪方法都不應該放韭菜,否則就很容易導致牛肉變味。

這主要是因為韭菜的味道比較衝,很容易掩蓋牛肉本身的味道,這一點其實也「魚不蒜」十分類似。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一句笑話,那就是再名貴的香水,也抵擋不住韭菜盒子的味道。所以也比較認為從這個觀點來看,無論燉還是醬牛肉都不要放韭菜。尤其是對於口味比較敏感的人來說,一旦在牛肉中放韭菜,就根本吃不出牛肉味兒了。

筆者認為從古代流傳至今的俗語,雖然有很多都已經被時代落在了身後。但大家不得不承認俗語的重要性,這主要是因為俗語既是智慧結晶,同時也是古代老百姓的生活經驗總結。通過俗語不僅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狀態和思想,最重要的是可以指導現代生活。

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句俗語的忠告,千萬不要再燉魚、羊肉、牛肉的時候,不聽勸告將味道比較衝的,大蒜、姜、韭菜放入菜中,否則不僅會影響菜品的味道,嚴重的甚至還會導致口感變差。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雖然很精簡,但卻飽含著農民深深的智慧。農村俗語的覆蓋面很廣,既生動有趣又含義豐富,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為人處世,每個俗語的背後都是人們認真的總結。農村老人常說到的這句「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就是其中的一句,大家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
  • 俗語「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是什麼意思?可信嗎?
    我國不僅文化源遠流長,美食也是,除了色香味俱全,還有很多做菜的俗語,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長輩們說過這樣一句俗語「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這句俗語到底指的是什麼意思?放在現代還適用嗎?可能許多人都理解錯了,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農村老人常說的俗語「羊不姜,牛不韭」是什麼意思?有必要遵守嗎
    導讀:農村老人常說的俗語「羊不姜,牛不韭」是什麼意思?有必要遵守嗎?但,吃牛肉或者羊肉,在民間可是有所講究的,農村老人常說一句俗語,叫做:「羊不姜,牛不韭!」那麼,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真的做羊肉不能放姜,做牛肉不能放韭菜呢?
  • 古俗語「牛不韭,羊不姜,魚不蒜」有道理嗎?60歲廚師的巧妙答疑
    推薦語:所以嘛,很多諺語不能斷章取義,要充分理解其中的含義,飲食本就博大精深下文轉載自作者:梅梅美食家古俗語「牛不韭,羊不姜,魚不蒜」有道理嗎?60歲廚師的巧妙答疑!但是最近有一個朋友突然發問,在古俗語中有一句話叫做「牛不韭,羊不姜,魚不蒜」,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知道的很多菜都違背了這句俗語,那麼這句話到底有道理嗎?今天我們請教了一位60多歲的廚師,他的巧妙答應讓很多人都拍手叫好。
  • 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真的有道理嗎!
    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真的有道理嗎!
  • 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什麼意思?真的有道理嗎?
    幾千年的飲食文化,我們也積累了各種各樣的經驗和方法,很多都流傳了下來,比如說「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這些話有什麼意思呢?究竟代表著什麼,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這些俗語是什麼道理?都來了解一下吧!一開始我們看看魚不蒜,從字上面就可以知道,燒魚的時候不加蒜,人們喜歡吃魚,多數的緣由是魚很好吃,例如做湯的時候就更加鮮美,所以魚是新鮮的比較好,雖然大蒜可以加入許多的菜裡面,而且的確食物中有了大蒜就能更加美味,但是它有很強的大蒜味,而且比較的辣,如果你做魚,加入大蒜,大蒜會對魚的味道發生影響,導致魚湯的原始味道變差,所以不要把大蒜放入魚裡面。
  • 老人常說羊不姜,牛不韭是什麼意思?羊肉和生薑搭配有何危害嗎
    文/隨風飄散農村老人言:羊不姜,牛不韭是什麼意思?為何牛肉不可和韭菜搭配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農村的俗語是非常多的吧,而且農村俗語涉及的領域也是非常的多,有關於身體健康的,有關於封建迷信的,也有關於紅白喜事的,還有的俗語關於天氣情況的,所以從這裡來看,在以前的時候農村的俗語對於農民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個關於美食的俗語,這個俗語就是羊不姜,牛不韭,對於這個俗語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農村老人常說的「羊不姜,牛不韭」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的老話或是俗語,都是前年多年生活經驗的總結,對後世有一定的啟示意義。羊不姜羊肉是冬天的一份美味,主要是因為冬天天氣寒冷,羊肉又屬溫熱性食物,食用之後,對人體抵禦寒冷很有幫助,所以,那些懼怕寒冷之人,在冬天也特別愛吃羊肉。
  • 古語有云「魚不蒜,羊不姜」,是啥意思?有科學依據嗎?了解下
    蔥姜蒜也是我們廚房中比較常見的調味品,一般在做肉製品的時候可以用來去腥提鮮,殺菌消毒,適當食用對人體也有好處。古語有云「魚不蒜,羊不姜」不知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這是啥意思?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做魚的時候,往往都會放入大蒜和生薑,還有大蔥,為什麼古人會這樣說?有科學依據嗎?
  • 俗話說「魚不蒜,羊不姜」具體是什麼意思?用在烹飪上有道理嗎?
    導讀:俗話說「魚不蒜,羊不姜」具體是什麼意思?用在烹飪上有道理嗎?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飲食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各種各樣的調味料都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了,其中蔥姜蒜、花椒這四種調味料被稱為「調味四君子」,因為它們不僅能起到調味的作用,而且還能在生活上起到殺菌去黴的作用,而且在我們的日常烹飪中,這四種調味料用得非常廣,大部分菜餚都會用它們來增味。
  • 俗語:「魚不蒜,羊不姜」,是何意思?古人的經驗,確實可信嗎?
    有一句俗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就是「魚不蒜,羊不姜」,乍聽上去是不是不能理解是什麼意思?應該也會聯想到一點,就是與飲食有關,有蒜和姜在裡面,就會想到調味。到底說的是什麼,下面就來好好地了解看看。「魚不蒜,羊不姜」講的究竟是什麼?
  • 俗語說「魚不蒜,羊不姜」,具體是什麼含義?有道理嗎?一文讀懂
    姜、蒜、蔥、花椒,被人們稱為「調味四君子」,不僅能調味,而且能殺菌去黴,對人體健康大有裨益。有一句關於姜和蒜的俗話「魚不蒜,羊不姜」,很多人對此很不解。那麼,「魚不蒜,羊不姜」到底有什麼含義呢?魚不蒜「魚不蒜」的意思,就是說做魚不要放大蒜。很多人喜歡吃魚,而且喜歡採用清蒸的做法來做魚,因為清蒸魚可以做出魚最原本的鮮味,而且非常健康。不過,在清蒸魚的時候,都需要放上一些大蒜。這是為什麼呢?
  • 俗話說「魚不蒜,羊不姜」,古人的經驗,值得信賴嗎?告訴你真相
    由於疫情的影響,可能很多人以前不太會做菜,但之前在家待了那麼長時間,空閒時間比較多,廚藝長進了不少,也能像模像樣的燒幾個菜了。在做菜方面,有句俗話說「魚不蒜,養不姜」,這指的是什麼意思?古人的經驗放到現在來說,還值得信賴嗎?
  • 「豬不椒,羊不八,牛不韭」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科學原因嗎?
    有人說這是合理的,有人說是不合理的,而現實生活中的情況可以推翻這句話的意思。這凸顯了民間地域諺語的局限性,畢竟移風易俗,一方水土養另一方百姓,民族生活習慣有其自身的特點,包括區域資源、氣候等因素。因此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飲食文化和習慣。那麼,按照五味和諧搭配,這句話是否合理?
  • 農民常說:「逢九」不能種韭菜?啥意思?有道理不?
    讀者朋友們大家好,這裡是《笑對農哥》欄目每日為大家分享的最新三農資訊與故事,如果喜歡農村話題的朋友可以點擊上方關注,今日話題:農民常說:「封九」不能種韭菜?啥意思?有道理不?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的生活也得到了質的變化。
  • 農村俗話「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是啥意思?這個菘是什麼?
    確切來說,這並不能算得上是一句農村俗話,這句話最早出現在唐朝李延壽的《南史·周顒傳》中:顒清貧寡慾,終日長蔬食,雖有妻子,獨處山舍。文惠太子問顒菜食何味最勝。顒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這裡的意思是想說周顒這人甘於清貧,但假如我們仔細看,會發現有點奇怪,自己有老婆有家,卻獨自住在山裡,不過咱們題不在此處,故略過不提。那麼,這裡的春初早韭,秋末晚菘究竟是個啥意思呢?這裡的菘到底是個啥?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 「豬不椒羊不料」是啥意思?大廚:只說對了一半,沒經驗的全信了
    「豬不椒,羊不料」是啥意思?大廚:只說對了一半,沒經驗的全信了大家好,感謝閱讀我分享的文章,今天我要和大家說的是:『「豬不椒,羊不料」是啥意思?大廚:只說對了一半,沒經驗的全信了!』經常做飯的人聽過這句話,就是:「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意思簡單明了,就是說燉豬肉不能加花椒,燉羊肉不能加大料(八角),燉牛肉不能加韭菜。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智慧,不過很多人說我也加了呀,也沒什麼問題。剛開始,我也保持懷疑,就向當大廚的二舅請教,二舅做了十幾年的大廚,經驗豐富。
  • 無論燉什麼魚,記住「4不放」,放錯了,魚又腥又難吃,還沒營養
    說到這「味」,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並不是隨意的亂加調味品,老話說「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就是過去農民在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蘊含著非常大的道理,但是也不可一概而論。
  • 為什麼修行人不吃蔥、蒜、韭等五葷?
    飲茶靜好,素食養生。..為什麼要少吃「五葷」 在素食菜譜中,我們通常把葷腥的肉食稱它為大葷;除了葷腥的肉食之外,還有一種叫蔬菜,我們叫它小葷,也稱為五辛;它們是「蔥、蒜、韭菜、薤、洋蔥。」那很多人想說它們也是蔬菜植物,為什麼把它們稱為小葷,而且出家人還不能吃它們呢?《本草綱目·菜部》「蒜」:「五葷即五辛,為其辛臭昏神伐性也。鍊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蕓薹、胡荽為五葷;道家以韭、薤、蒜、蕓薹、胡荽為五葷;佛家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為五葷。」按興渠葉似蔓菁,根似蘿蔔,生熟味皆如蒜;慈蔥即蔥;茖蔥即薤,形似韭。見《三藏法數》。
  • 老人常說:再窮不賣看家狗,再富不宰耕地牛,有啥含義?為了生活
    文/霜序 老人常說:再窮不賣看家狗,再富不宰耕地牛,有啥含義?為了生活 如果說成語是從古籍裡面提煉出來的精華,那俗語就是農村廣大生活的縮影。裡面的話大多數都是人們在長時間的生活裡留下來的經驗,其中有的是很有道理的,有的卻是無稽之談,今天小編就帶給大家兩句俗語,好好給大家講講它們的意思。 這兩句俗語中的第一句就是「再窮不賣看家狗,再富不宰耕地牛」。大家都明白,在農村家庭裡,狗和牛是人們最忠實的朋友了,狗看家護院,古時候的家裡沒有那麼完備的防盜設施,想要防止小偷覬覦,一條忠誠又兇悍的看家狗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