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地區現在依然流傳著很多俗語,雖然這些俗語早已經過時了,但如果大家能夠多了解一些私密文化,相信一定會對工作和生活有很大幫助。這主要是因為,俗語是古代老百姓的智慧結晶,同時也是生活經驗的濃縮精華。
如果大家能夠參透俗語中的內涵,相信一定會被俗語的魅力所吸引。雖然有很多俗語並不在乎文學性,甚至直接使用一些粗俗的語言,相反,這更能說明屬於深入百姓生活。
俗語「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從表面上來看仿佛是烹飪技巧,如果深入挖掘其內涵可以發現,原來這句俗語還有很重要的人生意義。
老子曾在《道德經》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國,若烹小鮮。」大概意思就是治理國家,若能像烹飪菜餚一樣簡單,那麼就說明已經掌握了治國的方法。
筆者認為道家創始人老子,既然能夠將做菜和治國放在一起,其實足以說明烹飪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大家千萬不要小瞧這句俗語的內涵,因為如果平時能夠掌握烹飪技巧,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其實也都能像烹飪菜餚一樣得心應手。
第一、魚不蒜
「魚不蒜」雖然只有三個字,但是卻道出了燉魚的真諦,那就是在燉魚的時候千萬不能放蒜。
事實上很多人在餵魚的時候,為了能夠有效去除魚腥味兒,一般情況下都會先用大蒜爆鍋。這樣做確實能夠有效去除魚腥味,但是卻很可能掩蓋了魚的鮮味。
有人說吃魚最關鍵的就是「食鮮」,如果在燉魚的時候味道特別濃鬱,或者放入了很多蔥姜蒜等佐料,不僅會掩蓋魚肉的鮮味,而且還會因為味道太重,而影響了口感和品魚的心情。如果大家能夠早知道這句俗語,在燉魚的時候相信就不會再放大蒜了。
大蒜雖然可以去腥,但由於屬於辛辣刺激性食物,會在很大程度上掩蓋鮮味,換另一句話說就是,這樣做魚沒有靈魂。
所以農村地區才會有「魚不蒜」的說法,但對於大多數北方人來說,「燉魚不放蒜,味道減一半」,所以還是得「因地制宜」。
第二、羊不姜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特別喜歡吃羊肉,尤其是在涮火鍋的時候,更不能缺少羊肉這道美食。但由於很多人的烹飪技術較差,所以平時根本無法用羊肉製作食物,即使勉強為之,也會導致羊肉羶味特別大。有一些人為了去除羶味,會在做羊肉的時候放生薑。
雖然放入生薑這味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羶味,但是在大廚們的眼中這種做法很不專業。
之所以在做羊肉的時候不能放生薑,主要是因為羊肉和生薑,都屬於溫補類食物。如果將二者放在一起,就很容易導致身體上火。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將羊肉和生薑放在一起,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去除羶味,但是這很容易導致羊肉的味道發生變化,最重要的是會使羊肉吃起來比較硬,所以專業的大廚做羊肉時從來不放生薑。
第三、牛不韭
「牛不韭」顧名思義燉牛肉不放韭菜,事實上無論是燉牛肉還是醬牛肉,亦或是其他類型的烹飪方法都不應該放韭菜,否則就很容易導致牛肉變味。
這主要是因為韭菜的味道比較衝,很容易掩蓋牛肉本身的味道,這一點其實也「魚不蒜」十分類似。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一句笑話,那就是再名貴的香水,也抵擋不住韭菜盒子的味道。所以也比較認為從這個觀點來看,無論燉還是醬牛肉都不要放韭菜。尤其是對於口味比較敏感的人來說,一旦在牛肉中放韭菜,就根本吃不出牛肉味兒了。
筆者認為從古代流傳至今的俗語,雖然有很多都已經被時代落在了身後。但大家不得不承認俗語的重要性,這主要是因為俗語既是智慧結晶,同時也是古代老百姓的生活經驗總結。通過俗語不僅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狀態和思想,最重要的是可以指導現代生活。
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句俗語的忠告,千萬不要再燉魚、羊肉、牛肉的時候,不聽勸告將味道比較衝的,大蒜、姜、韭菜放入菜中,否則不僅會影響菜品的味道,嚴重的甚至還會導致口感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