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開年,又一家券商資管獲得開展公募業務的資格。1月4日,國泰君安證券發布公告稱,證監會於近日核准旗下全資子公司上海國泰君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泰君安資管」)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資格。獲批後,國泰君安資管將進入籌備工作階段,為下一步正式獲得公募牌照積極準備。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此前已有13家證券公司及券商資管獲得公募牌照。而當前除國泰君安資管外,還有3家證券公司及券商資管申請公募基金管理業務並待審批。有業內人士分析,未來券商資管或將重點打造更有針對性及特色化的投資管理模式以提升資管業務競爭力,甚至逐漸與公募基金公司及行業巨頭「分一杯羹」。
資管巨頭進軍公募
時隔三年再一券商資管獲批。1月4日,國泰君安證券發布公告稱,旗下全資子公司國泰君安資管於近日收到證監會批覆,獲得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資格。公告還提到,國泰君安資管將按照相關規定及要求儘快完成籌備工作,並在換領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後,開展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
北京商報記者就獲得開展公募業務資格後擬著重發展的方向等相關問題進一步採訪國泰君安資管,但截至發稿前,並未收到相關回復。
據業內人士透露,按照規定,相關機構在拿到開展公募業務的資格批覆後,需根據監管要求進行籌備工作並經由相關部門進行現場檢查等一系列程序後,才能換發牌照並開展公募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國泰君安資管是近三年來唯一一家獲得開展公募業務資格的券商資管公司。據悉,自2017年12月中泰證券(上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獲得公募牌照後,時隔三年,國泰君安資管才成為又一家獲得開展公募業務資格的券商資管公司。據證監會資料顯示,國泰君安資管於2020年8月14日遞交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申請,並於同年12月24日被證監會受理,至近日獲得批覆。從申請到獲批,國泰君安資管用時不足5個月。
事實上,國泰君安資管早已為發展公募業務暗下苦功。此前在2019年,國泰君安資管成為首批拿到大集合轉公募批文的券商資管之一。所謂大集合轉公募,即證券公司設立管理的投資者人數不受200人限制的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簡稱大集合產品)遵照《基金法》等公募基金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及中國證監會的規定管理運作的產品。據國泰君安資管官網顯示,當前,國泰君安資管已完成5隻大集合產品的公募化改造,分別為國泰君安資管旗下君得盛債券、君得明混合、君得鑫2年期混合、君得誠混合,以及君得益3個月(FOF)。
在券商及券商資管機構中,國泰君安資管也稱得上是當中的佼佼者。據中基協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國泰君安資管以3586.39億元的月均規模,在證券公司私募主動管理資產中排名第二,僅次於中信證券;並以5721.58億元的月均規模排名證券公司私募資產管理第三名,僅次於中信證券及招商證券資管公司。
此外,北京商報記者獲悉,當前國泰君安資管正在進行一系列組織架構調整等綜合改革。同時,國泰君安資管也將從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專注的經營思想、先進的投資理念、投研框架和投資質量控制、嚴格的風險合規意識等五個方面發力公募業務。
三家公司尚待審批
隨著國泰君安資管獲得開展公募業務的資格,券商資管持牌陣容也將再度擴容。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此前已有6家證券公司和7家券商資管獲得公募牌照,分別為北京高華證券、東興證券、國都證券、華融證券、山西證券、中銀國際證券、渤海匯金資管、財通資管、華泰資管、東方紅資管、長江資管、浙商資管、中泰資管。
事實上,在相關政策利好下,也有越來越多的證券公司及其資管子公司擬進軍公募行業。2020年7月末,證監會發布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優化了公募牌照制度,同時放寬「一參一控」限制,允許同一主體同時控制一家基金公司和一家公募持牌機構。
在上述政策出臺後,國泰君安資管便於同年8月火速遞交相關申請,並成為新政出臺後首家獲批開展公募業務資格的券商資管公司。此外,據證監會官網顯示,當前仍有五礦證券、華金證券、永安國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3家證券公司及券商資管申請公募基金管理業務並待審批。
如何用足母公司比較優勢
那麼,在越來越多券商資管擬進軍公募分一杯羹的當下,這類公司又有怎樣獨特的優勢?前述業內人士表示,券商資管的核心競爭力,除了在於主動投資能力外,大型券商的綜合平臺也是券商資管的比較優勢。此外,券商資管在平臺協同、資產端、資金端、渠道端等方面也具有很多優勢,自身投研和產品創設能力也將為公司創造出新的業務增長點。
同時,財經評論員郭施亮也提到,券商資管本身積累了一定的管理經驗,通過進軍公募行業可以進一步提升其綜合實力,並創造出新的利潤增長點。未來,券商資管或將重點打造更有針對性及特色化的投資管理模式,以提升資管業務競爭力,甚至逐漸與公募基金公司及行業巨頭分一杯羹,但現階段最重要的是要鞏固客戶基礎,提升產品競爭力。
「未來券商資管進軍公募,不僅要充分依託母公司的綜合平臺,抓住市場化、人才和投研等方面各種優勢,走出一條差異化的發展路徑,同時還要突出差異化的投資管理能力,打造出精細化的資產定價能力,並不斷完善風險管理能力,才能在未來的資管市場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上述業內人士如是說。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李海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