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君安資管獲入場券 時隔三年券商資管系公募添新兵

2021-01-09 北京商報

2021年開年,又一家券商資管獲得開展公募業務的資格。1月4日,國泰君安證券發布公告稱,證監會於近日核准旗下全資子公司上海國泰君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泰君安資管」)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資格。獲批後,國泰君安資管將進入籌備工作階段,為下一步正式獲得公募牌照積極準備。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此前已有13家證券公司及券商資管獲得公募牌照。而當前除國泰君安資管外,還有3家證券公司及券商資管申請公募基金管理業務並待審批。有業內人士分析,未來券商資管或將重點打造更有針對性及特色化的投資管理模式以提升資管業務競爭力,甚至逐漸與公募基金公司及行業巨頭「分一杯羹」。

資管巨頭進軍公募

時隔三年再一券商資管獲批。1月4日,國泰君安證券發布公告稱,旗下全資子公司國泰君安資管於近日收到證監會批覆,獲得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資格。公告還提到,國泰君安資管將按照相關規定及要求儘快完成籌備工作,並在換領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後,開展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

北京商報記者就獲得開展公募業務資格後擬著重發展的方向等相關問題進一步採訪國泰君安資管,但截至發稿前,並未收到相關回復。

據業內人士透露,按照規定,相關機構在拿到開展公募業務的資格批覆後,需根據監管要求進行籌備工作並經由相關部門進行現場檢查等一系列程序後,才能換發牌照並開展公募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國泰君安資管是近三年來唯一一家獲得開展公募業務資格的券商資管公司。據悉,自2017年12月中泰證券(上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獲得公募牌照後,時隔三年,國泰君安資管才成為又一家獲得開展公募業務資格的券商資管公司。據證監會資料顯示,國泰君安資管於2020年8月14日遞交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申請,並於同年12月24日被證監會受理,至近日獲得批覆。從申請到獲批,國泰君安資管用時不足5個月。

事實上,國泰君安資管早已為發展公募業務暗下苦功。此前在2019年,國泰君安資管成為首批拿到大集合轉公募批文的券商資管之一。所謂大集合轉公募,即證券公司設立管理的投資者人數不受200人限制的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簡稱大集合產品)遵照《基金法》等公募基金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及中國證監會的規定管理運作的產品。據國泰君安資管官網顯示,當前,國泰君安資管已完成5隻大集合產品的公募化改造,分別為國泰君安資管旗下君得盛債券、君得明混合、君得鑫2年期混合、君得誠混合,以及君得益3個月(FOF)。

在券商及券商資管機構中,國泰君安資管也稱得上是當中的佼佼者。據中基協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國泰君安資管以3586.39億元的月均規模,在證券公司私募主動管理資產中排名第二,僅次於中信證券;並以5721.58億元的月均規模排名證券公司私募資產管理第三名,僅次於中信證券及招商證券資管公司。

此外,北京商報記者獲悉,當前國泰君安資管正在進行一系列組織架構調整等綜合改革。同時,國泰君安資管也將從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專注的經營思想、先進的投資理念、投研框架和投資質量控制、嚴格的風險合規意識等五個方面發力公募業務。

三家公司尚待審批

隨著國泰君安資管獲得開展公募業務的資格,券商資管持牌陣容也將再度擴容。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此前已有6家證券公司和7家券商資管獲得公募牌照,分別為北京高華證券、東興證券、國都證券、華融證券、山西證券、中銀國際證券、渤海匯金資管、財通資管、華泰資管、東方紅資管、長江資管、浙商資管、中泰資管。

事實上,在相關政策利好下,也有越來越多的證券公司及其資管子公司擬進軍公募行業。2020年7月末,證監會發布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優化了公募牌照制度,同時放寬「一參一控」限制,允許同一主體同時控制一家基金公司和一家公募持牌機構。

在上述政策出臺後,國泰君安資管便於同年8月火速遞交相關申請,並成為新政出臺後首家獲批開展公募業務資格的券商資管公司。此外,據證監會官網顯示,當前仍有五礦證券、華金證券、永安國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3家證券公司及券商資管申請公募基金管理業務並待審批。

如何用足母公司比較優勢

那麼,在越來越多券商資管擬進軍公募分一杯羹的當下,這類公司又有怎樣獨特的優勢?前述業內人士表示,券商資管的核心競爭力,除了在於主動投資能力外,大型券商的綜合平臺也是券商資管的比較優勢。此外,券商資管在平臺協同、資產端、資金端、渠道端等方面也具有很多優勢,自身投研和產品創設能力也將為公司創造出新的業務增長點。

同時,財經評論員郭施亮也提到,券商資管本身積累了一定的管理經驗,通過進軍公募行業可以進一步提升其綜合實力,並創造出新的利潤增長點。未來,券商資管或將重點打造更有針對性及特色化的投資管理模式,以提升資管業務競爭力,甚至逐漸與公募基金公司及行業巨頭分一杯羹,但現階段最重要的是要鞏固客戶基礎,提升產品競爭力。

「未來券商資管進軍公募,不僅要充分依託母公司的綜合平臺,抓住市場化、人才和投研等方面各種優勢,走出一條差異化的發展路徑,同時還要突出差異化的投資管理能力,打造出精細化的資產定價能力,並不斷完善風險管理能力,才能在未來的資管市場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上述業內人士如是說。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李海媛

相關焦點

  • 國泰君安資管提交公募牌照申請,「一參一控」放開後公募或迎來券商...
    證監會網站顯示,8月13日,上海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泰君安資管」)遞交了《公募基金管理人資格審批》的申請。雖然國泰君安資管申請公募牌照並不受「一參一控」限制,但不否認的是,隨著「一參一控」的放開,直接通過券商資管子公司申請公募牌照,對券商而言充滿吸引力,公募基金行業也將迎來洶湧而至的券商資管大軍。
  • 國泰君安資管拿下公募牌照 總規模6110億元居行業第三
    近日,國泰君安證券發布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上海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泰君安資管)收到證監會《關於核准上海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資格的批覆》。由此,國泰君安資管成為第14家擁有公募牌照的券商資管,距離上一次中泰資管於2017年12月獲得公募牌照,時間已過去3年。
  • 僅用4個月,國泰君安資管拿下公募資格,權益投資行業第二已成亮點...
    財聯社(記者 劉超鳳,覃澤俊)訊,2021年1月3日,國泰君安資管「開年」獲批公募資格,歷時僅4個月,成為行業內第14家獲此資格的券商或券商資管子公司。國泰君安資管也是自「一參一控」放寬以後,首家申請公募牌照的券商資管子公司,也是三年來首家獲批公募資格的券商系資管公司。目前,仍有3家券商背景的公司待批公募資格。
  • 「一參一控」擬鬆綁 國泰君安資管搶跑申請公募牌照 基金行業變革...
    該制度的放寬進一步加大了券商機構布局公募牌照的意願。證監會官網信息顯示,8月14日上海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遞交了開展公募基金業務資格的申請,目前進度顯示為接收材料。而這份申請也成為了「一參一控」限制放寬後的首家券商機構申請公募牌照。資料顯示,國泰君安資管成立於2010年,是國泰君安證券的全資子公司。
  • 國泰君安資管搶跑!已正式遞交公募牌照申請,受制 「一參一控...
    財聯社(北京,記者 黎旅嘉)訊,證監會日前公布的最新一期《基金公司申請審核公示表》顯示,國泰君安資管已於8月14日遞交了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申請,審核期限為20個工作日。這也意味著其已成為監管部門提出放寬「一參一控」後,首家申請公募牌照的券商資管。
  • 券商「意圖」公募牌照 大資管競爭加劇
    來源:中國證券報原標題:券商「意圖」公募牌照 大資管競爭加劇□本報記者 餘世鵬 上海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國泰君安資管」)於近日遞交了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的申請,同時還有多家券商資管機構表達了申請公募牌照的「意圖」。
  • 券商資管排位賽:東證資管收入連續三年第一,國君躍升4位排名第二...
    數據顯示,在2019年證券公司年度資產管理業務收入排名方面,東方證券位列第一,去年實現資管收入17.10億元;國泰君安排名第二,實現資管收入15.64億元;華泰證券位列第三,實現資管收入15.52億元。
  • 券商資管2020年度榜單出爐:海通資管一產品收益最高,獲近7倍增長...
    、中信證券、國信證券、國泰君安資產、中信建投、恆泰證券。其中,12家月均管理規模較2020年二季度環比下滑,8家券商月均管理規模環比回升。從單家規模看,中信證券以1.10萬億元規模位繼續領跑,招商資管、國泰君安資管分別居第二、三位,三季度月均資管規模均在6000億元左右。其中,招商資管月均資管規模為6061.90億元,國君資管月均資管規模為5721.58億元。
  • 國泰君安策略首席李少君履新資管副總裁:將加強自上而下研究
    來源:澎湃新聞國泰君安策略首席李少君履新資管副總裁:將加強自上而下研究擁有十年賣方資歷的李少君將轉戰買方,成為一名資管「新兵」。為何國泰君安會在此時對李少君進行這樣的人事調整?據悉國泰君安集團剛剛提出了「三個三年三步走」的全新戰略,在大資產管理板塊布局券商資管、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公募基金「三軍並進、聯動創新」的現代資產管理的新思路,為集團的財富管理轉型賦能。而國君資管,無疑是其買方生態最核心的一環。
  • 剛剛,公募業迎來頂級資管巨頭
    來源:中國基金報公募業即將迎來一位強有力的角逐者。1月3日,國泰君安證券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上海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國君資管」)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資格獲得中國證監會核准。值得注意的是,在防風險和去槓桿的大背景下,近三年來,公募牌照批覆速度明顯放緩,而國君資管是三年來,也是今年7月31日,證監會對《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進行修訂,並更名為《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後首家核准公募基金業務資格的券商系資管公司。蓄勢待發!
  • 剛剛,公募業迎來頂級資管巨頭 _ 證券時報網
    公募業即將迎來一位強有力的角逐者。1月3日,國泰君安證券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上海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國君資管」)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資格獲得中國證監會核准。
  • 這家資管公司董事長、CEO雙雙換人
    2017年12月,中泰資管拿到公募基金牌照,在資管行業嚴監管、去通道、降槓桿的背景下,這也是當年獲批的唯一一張券商系公募牌照,中泰資管成為第13家獲公募牌照的券商資管。章飈在彼時判斷,資管行業短期內可能會出現比較普遍的管理規模收縮,此後,管理能力強、風控得力、收益好的機構會迎來跨越式發展機遇。
  • 時隔四年券商資管終於迎來了新的子公司「落地」 積極申請公募牌照!
    時隔四年,券商資管終於迎來了新的子公司「落地」!券商中國記者獲悉,安信資管於近日正式拿到獲準開業的批文,成為了資管新規後首家開業的券商資管子公司,也是第17家設立的券商資管子公司。值得注意的是,上一次獲準開業的券商資管子公司還是在2016年,渤海匯金資管掛牌營業,已經時隔四年時間。截至目前,已有17家券商資管子公司開業,還有天風資管和德邦資管已經獲批,等待開業中。合計共有19家券商資管子公司。在子公司設立後,安信資管總經理李力表示,安信資管將積極推進大集合產品的改造發行、申請公募管理牌照,打造財富管理全產品線。
  • 時隔一年半,券商私募資管前20強主動管理規模再破3萬億,這4家二...
    在總規模上,中信證券仍然佔據首位,招商資管則超過國泰君安資管晉升為第二名。同時,華福證券時隔五個季度再次進入前20強。在主動管理規模上,中信證券、招商資管、廣發資管和海通資管二季度新增百億元以上。此外,國信證券、申港證券進入主動管理規模前20強。
  • 券商私募資管「排名戰」幕後 中信1.1萬億規模雄踞同業
    排在其後的招商資管則較中信證券銳減5000億元,月均私募資管規模僅有6061.9億元,除此以外,排在前20的券商中,僅有國泰君安資管、華泰證券資管月均規模超過5000億元,分別達到5721.58億元和5522.28億元。中銀證券、申萬宏源證券和中信建投月均規模則均超過4000億元,排在上述券商之後。
  • 2020券商資管公募揭榜,來看冠亞軍基金經理深度復盤
    時值年初,券商資管公募冠亞軍基金亦已鎖定,明星基金經理異口同聲:「不擇時、看長期」。截至2020年12月31日,Wind數據顯示,在成立半年以上的116隻權益類券商資管公募基金(以下簡稱「權益基金」)中,財通資管價值成長以87.47%的年內回報奪冠,緊隨其後的是2020年3月剛剛成立的東方紅啟動三年持有,年內回報為78.66%。
  • ...券商資管獲準開業,今天第19家來了!德邦資管:已布局公募REITs業務
    12月21日,德邦證券旗下資管子公司德邦資管領取了中國證監會頒發的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正式獲準開業。據悉,德邦資管成為券業第19家獲準開業的券商資管子公司,也是滬上第10家券商資管子公司。另外,就在上周,天風證券也對外表示,天風資管已正式領取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獲中國證監會批准開業。行業接連2家資管子公司獲準開業12月21日,德邦證券旗下資管子公司德邦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德邦資管)領取了中國證監會頒發的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正式獲準開業,德邦資管將承接德邦證券的資管業務。
  • 券商資管激戰公募軍團!93隻產品完成改造 規模近1500億!
    券商資管公募化轉型之後,券商資管將與100多家公募基金管理人、7000多隻公募基金同臺競爭,這對於券商的產品開發能力、投研能力、客戶服務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從整體收益水平來看,券商資管產品和公募基金仍然具有一定差距。Wind數據顯示,去年偏股混合型開放式基金的冠軍收益超過160%,中位數也超過40%。
  • 2019年四季度券商資管月均規模出爐!各家資管規模持續收縮,主動...
    根據中基協數據統計,四季度前20強券商私募資管月均規模合計6.8萬億元,相比三季度下降了約5600億元,規模下降近7.6%,可以看到資管新規之後,券商資管規模仍在持續收縮。數據顯示,相比三季度,排名前20的券商資管規模在四季度均有所下降,但整體排名並未發生太大變化。
  • 券商資管公募化改造之路:「大而全」還是細分領域的「精品店」?
    同時,伴隨著公募基金牌照放開、大集合產品公募化改造的持續推進,設立資產管理公司進而申請公募牌照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券商資管的不二選擇。據了解,不少券商資管都在準備申請材料,有的還在等待「一參一控」相關政策的放開。而在公募化進程之中,券商資管很難有統一的路徑,畢竟各家的資源稟賦不同,公司甚至集團內部的戰略定位也並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