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鄧超、俞白眉合作導演的大型教育電影《銀河補習班》於2019年暑假上映,電影講述了一對父子漫長而又感人的愛與親情。在浩瀚的太空,身為太空人的兒子馬飛(白宇飾)意外失聯,在諾大的絕境中想起自己那了不起的父親,以及自己小時候父親馬皓文(鄧超飾)對自己的教育和影響。
兩個半小時的時代篇章全程被加上了一層情懷濾鏡,一路跟隨父子的相伴成長,歡笑中包含深刻主題。《銀河補習班》不只是一部成長史,更是一部笑點與淚點齊飛的影片。
這部影片在上映不到一周時間就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大家對這部影片的褒貶不一。
有的人認為馬皓文的教育非常成功,因為他把馬飛這個學校閆主任口中的「問題學生」成功地培養成了一名優秀的太空人。從一開始那個絲毫看不起馬飛覺得他已無力挽救並且堅持要讓馬飛退學的閆主任眼裡的「問題學生」馬飛,再到經過層層選拔成為了一名臨危不亂的優秀太空人,馬皓文的教育是成功的。
而有的人則認為他的教育從某種獨特的意義上來說是失敗的。馬皓文因為當年設計的工程橋梁出現意外坍塌而承受了七年牢獄之災,而當他多年來一直四處奔走,為自己的冤屈平反只差最後一步時,馬飛卻因為擔心影響自己職業前途而勸父親放棄平反。馬飛的那句「你能放棄那事嗎?橋已經塌了,就算案子反了,那也不會有什麼實質性的賠償」更是讓馬皓文瞬間意識到自己多年來的教育其實是失敗的。
在我看來,其實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孩子是否學會了如何去做人,而不是看孩子究竟有多大的成就。無論孩子長大以後有多麼的優秀,不懂得或者說為了利益放棄做人的基本準則,那就是失敗的教育。
從「問題學生」到太空人,是成功的素質教育
影片中一點都不看好馬飛的博喻中學的閆主任(李建義飾)多次提出讓馬飛退學的建議。在他看來,「煤球再怎麼洗,永遠變不成鑽石」,而馬飛就是他眼裡那個再怎麼洗都變不成鑽石的煤球。
但是馬皓文並不這麼覺得。而就在馬皓文因為橋梁坍塌問題含冤入獄時,兒子馬飛從此性格變得非常自閉,厭學情緒也越來越重。馬飛的媽媽馨予(任素汐飾)也另改他嫁,甚至一度認為馬皓文簡直不可理喻。馬皓文在監獄關了整整七年以後,他出獄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兒子,一是他這七年來對兒子甚是想念,二是他有信心自己一定能帶好兒子,能讓兒子變得好起來。
馬皓文堅信自己的孩子並不是閆主任口中的「智商有問題」,而是沒有找到適合孩子自己的學習方法,於是馬皓文非常自信地與閆主任打賭:初一結束之前一定把孩子的成績提高到年級前十,不止如此,等他離開學校時,他會是這個學校裡最出色的孩子。
在這場賭局中,馬皓文不緊不慢,用自己最獨特的方法去激勵孩子,他不止一次地告訴馬飛「你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這句話永遠能讓馬飛信心大增。
壞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鼓勵與肯定。馬皓文並沒有強迫要求兒子每天規規矩矩按部就班地根據學校的安排學習,而是通過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和滿滿的陪伴與愛,給予了孩子足夠的空間與自由,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誘」。鼓勵孩子相信自己,帶孩子逃課感受自然,參觀他心之所向的博物館。
朵漁的《父與子》中有兩句詩如此寫道:「當我叫一個男人父親時我覺得他就是整個星空」、「作為父親的兒子我希望他在我的茁壯中不朽」。
成長的過程是陪伴,人生並不是一次功利的射箭比賽,成功與否也不是由能否射中靶心決定的。
最後在那個炎熱酷暑的暑假,馬飛興衝衝地跑去告訴正在工地幹活的馬皓文「考上了!」而馬皓文欣慰又舒心地一笑,更是說明了這是意料之中的結果。
站在素質教育這一具體的角度而言,馬皓文的教育是成功的。
為了前途放棄為父平反,是失敗的教育
《銀河補習班》補習的是人性,理想的教育,影片中馬皓文作為一個盡忠盡職的橋梁工程師、一個能你不顧他人看法堅持自己的決定陪伴兒子的好爸爸,始終從未放棄過兒子,他堅信兒子一定會是學校裡最出色的孩子,始終鼓勵孩子,不隨波逐流,要努力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從某種角度上而言《銀河補習班》更像是一個人性教育片,馬皓文的那句「雖然橋塌了,但是爸爸心中的橋沒有塌。」是的,馬皓文為了大家為了單位背了黑鍋,毀了一生,他出獄後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我永遠不認輸」這是他的臺詞,更像是他的人生態度。
電影的最後,他上訴成功恢復名譽,兒子成功返回,皆大歡喜,但是卻意難平,他最愛的徒弟陷害他,他本應該成為城市英雄,本該家庭幸福,本該參與兒子的童年,本該工作順利,本該吃喝不愁,可是仔細想想,世上哪有那麼多的稱心如意,不圓滿才是人生常態,想明白了也就釋然了。
好的教育受益一生。那究竟什麼是好的教育,我想應該不是各種外在的成績或者成就,而是從內心深處學會如何去做人,如個人去做一個正直的人。否則一切都是無稽之談。
電影裡面馬皓文對兒子的愛真的很令人觸動,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真的居然可以如此之偉大,從一個面臨退學通知的差生到一個出類拔萃的太空人,這其中的過程不僅是知識的豐厚,更是各種精神的培養與形成。
影片中看到的更多的是馬皓文在教他兒子如何去做一個人,一個有上進心,一個能夠獨立思考,一個遇事不慌,一個永不認輸的人,學習知識容易,學習做人難。看完這個片子,最大的感悟可能就是如何做一個對社會有用不會被社會淘汰的人,如何努力做到不讓自己的那座橋塌掉。
但很明顯的是,馬飛為了自己的太空人職業生涯順利,居然提出勸阻父親放棄平反多年前的那樁橋梁意外坍塌的冤案。而恰恰就是在這個時候,足以說明馬皓文努力了大半輩子,付出的心血全部都付之東流了,他的教育從根本上講就是徹徹底底地失敗了的。
這未免讓人有些許心痛與惋惜。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局限於知識的傳授,而應該更注重孩子優秀品質的培養和孩子心理健康的建設,這往往又是被大家忽視的,但恰巧又是比學習知識更重要的部分!
好在最後馬皓文成功平反多年的冤屈,馬飛也安全返航,結局終究是圓滿的,這才讓人們的心裡得到一絲安慰,希望我們以後在對孩子的教育中,能夠更多的注意這一點,而不是一味追求外在的素質教育的成績成就。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每個孩子都有也應該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和發展方向。要想學習得先學會做人,永遠不要本末倒置,捨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