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補習班已成教育標杆?「雞娃」教育的背後,是無數個焦慮的家長

2020-12-26 騰訊網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拼命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成為了衡量父母是否重視孩子教育問題的重要標杆。

很多還在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就被家長早早地塞進了各種補習班,仿佛不在補習班就是在去補習班的路上是一種「潮流」。

從這種「潮流」反映出來的其實是家長的焦慮——怕孩子在「菜市口學校」學壞了就送他去「貴族學校」,怕他學的少就報了很多課外補習班。

家長傾其一切,目的就是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讓他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事實上,孩子在什麼年齡階段就應該有相應的樣子,過早、過多的「填鴨式」補習並不會對他今後的發展起到很大作用,反而平添了家長的焦慮。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習習慣和探索能力要遠遠大於學習知識本身。

而孩子在擅長領域會更容易激發出自身的創造力,從而形成積極的思維模式,這就是為什麼愛好廣泛的孩子學習成績也不會差的原因。

事實上,想要孩子提高成績,除了像報課外班或者興趣班外,更重要的是從內部出發

1、更注重親子關係

在育兒的過程中,除了花大部分的精力來讓孩子好好學習,還要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

這樣可以讓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變得更加平和不易怒,而孩子也更願意聽家長的話。

2、家長先做到優秀再要求孩子優秀

心理學家說:孩子最初的學習是通過模仿來實踐的。

很多家長花大價錢送孩子去各類補習班,把所有的錢都用來買學區房,讓孩子上好的學校,而自己卻在陪伴孩子的時候自顧自地玩手機。孩子看見了就會跟著「模仿」,也想玩電子產品。

所以家長在建立健康親子關係的時候不要只顧著教育孩子而不注重自己的行為,或者只要求孩子的「優秀」卻不審視自己,這樣會讓整個親子關係失衡。

所以,家長若想要求孩子該怎麼做時,首先要解決自身的問題,這樣才能有條件成為孩子的榜樣。

3、激發孩子的自驅力

自驅力就是當一個人不再需要外界的推動就能自發地產生要讓自己變得更好的能力。

這個意思是說當孩子離開父母的時候,他就已經做好了準備並且知道怎麼做會讓自己變得更好。

那如何讓孩子獲得自驅力呢?家長可以先找到孩子的興趣所在,再通過他對喜歡事情的堅持來幫助他養成良好的習慣,最後引導他逐漸進階,讓他感受到努力所帶來的成就感,從而激發出孩子的自驅力。

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並最終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和家長之間的紐帶不再是生存依附而是家人間的互相尊重和欣賞。

所以家長需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並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最終讓孩子獲得自驅力。這才是對孩子最有幫助的,是上多少補習班、是去多好的「貴族學校」都沒有辦法取代的。

相關焦點

  • 雞娃是什麼意思?孩子打雞血 給娃報班是家長圈的流行病
    對於這兩個小孩,現在有個俗稱——「雞娃」。何為雞娃?就是給孩子打雞血,「虎媽」「狼爸」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這種現象在北上廣深尤為明顯,孩子每天不是在上補習班,就是在去補習班的路上。而家長要付出更多的物質和精力,陪著孩子一塊去上。雞血可以打一陣子,但不可能打一輩子。
  • 升學教育:被升學焦慮「拴住」的家長
    這部劇高度還原了中國家長的升學焦慮,社會上存在著無數的父母每天面對孩子即將升學的壓力,無論抱著怎樣的教育觀念,都難以控制地陷入了對未來的焦慮。這與現實狀況密切相關,在當下高度競爭的社會中,家長的焦慮正在逐年下沉,從高考一直下沉到了幼兒園,這條升學之路註定充滿各種規劃及滿當的壓力。
  • 家長的教育焦慮已成社會焦慮 不要讓孩子傷在起跑線上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原本是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階段性口號,放到今天應該把「輸」改成「傷」,即「不要讓孩子傷在起跑線上」◇擇名校、考試排名等帶來的片面輸贏觀,讓孩子的世界成了人字加個口,變為「囚」◇「教育焦慮」成為「社會焦慮」的背後,反映出社會競爭形成的壓力無可避免地流向教育,
  • 什麼是「雞娃」的自我修養?來看看這份典型「雞娃」簡歷吧!
    「雞娃」是最近掀起的一陣育兒新方向,很多家長們都懷揣著滿腔熱情勢要培養孩子成為新時代的「雞娃典範」。有位北京的朋友說,每到周末,北京的大型商場,都會有形形色色的孩子出現,他們不是逛街玩的,而是來參加補習班、興趣班。
  • 選拔機制引爆超前教育 全民「雞娃」開展「軍備競賽」
    一直以來,教育引發的焦慮始終存在。去年,一線城市家長爭奪ket/pet考試名額,搶票難勝過春運的新聞曾經引發關注。近日,記者注意到,一線城市存在嚴重的孩子超前學習、大量課外培訓等現象,從小開展「軍備競賽」。可見目前家長塑造「雞娃」的途徑已經越發極端。
  • 小學生95分排名倒數:教育內捲化日趨嚴重,家長孩子該如何應對
    一位媽媽在網上發帖稱,自己的女兒是0基礎上的一年級,開學後,給孩子報了個課外補習班,補習班測試每次都在90分以上,夫妻倆覺得孩子還是挺努力的,對孩子很滿意。但一起上補習班的女兒的表姐,卻因為考了94分被媽媽罵了。這位媽媽才發現,認識的家長們,如果孩子考了90多分,都是非常生氣不滿意。
  • 各國教育焦慮透視
    ◆ 家長的教育焦慮,已成為當下亟待正視和解決的社會問題。焦慮背後的現實問題是什麼?,江蘇一家長大呼「我就退家長群怎麼了」,這一看似尋常的情緒宣洩,竟成了新聞熱搜,一時間仿佛打開了家長群體焦慮的潰口,各式吐槽、調侃湧上網際網路:「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家長群裡老師的點名」「天下家長苦群久矣」等等。
  • 反對「雞娃」 逃離內卷 中國家長在泰國實現「教育自由」
    文/戚夢穎網易教育:中國經營報這是魚太太和兩個孩子在清邁度過的第五個冬天。田先生告訴筆者,他開設的微信公眾號與知乎帳號的粉絲增量「十分誇張」,每天白天的時間也幾乎全部用來回復越來越多的家長。在三四月後,他接到了許多原本打算讓孩子赴歐美留學的家長的諮詢,其中有些甚至本已拿到歐美學校的錄取通知。田先生覺得,雖然疫情影響了流動,「但想出來的人其實是很多的」。
  • 教育孩子該「雞娃」還是「佛系」?專家建議:適合孩子最重要
    陳燕鑾 製圖學英語、練書法、彈鋼琴、下圍棋……學習興趣全面發展,這種不斷給孩子安排興趣班、不停給孩子「打雞血」的教育方式在網絡上有了專門的指代詞——「雞娃」。相反,遵循孩子的天性,在養娃的過程中做到不焦慮、不執著,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孩子的一切,這種育兒方式則叫「佛系」。
  • 反對「雞娃」,逃離內卷,在泰國就能實現中國家長的「教育自由」?
    田先生告訴筆者,他開設的微信公眾號與知乎帳號的粉絲增量「十分誇張」,每天白天的時間也幾乎全部用來回復越來越多的家長。在三四月後,他接到了許多原本打算讓孩子赴歐美留學的家長的諮詢,其中有些甚至本已拿到歐美學校的錄取通知。田先生覺得,雖然疫情影響了流動,「但想出來的人其實是很多的」。
  • 高額融資的教育行業背後:低價獲客、企業虧損、家長焦慮
    家長 Vidan說。「DoNews」在對家長的探訪以及培訓機構的探訪中,了解到了家長們對孩子報班的不同選擇,教育需求以及線上線下培訓機構的市場空間,試圖揭開教育行業的冰山一角。家長們的談資與焦慮不斷加碼的補課培訓背後有家長對孩子的升學焦慮、家長之間聊起孩子報輔導班時的談資。
  • 教育專家議消除家長教育焦慮 讓孩子免於童年恐慌
    原標題:教育專家議消除家長教育焦慮 讓孩子免於童年恐慌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馬海燕)「不提作業母慈子孝,一提作業雞飛狗跳」「不給孩子報班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國式家長的焦慮已經無處不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11日至13日在北京舉行。在13日舉行的家庭教育分論壇上,消除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成為與會者共識。
  • 【教育】雞娃雞出新境界:「杭州文鼎孟母雞血群」厲害了!你怎麼看?
    這幾天,杭州的「文鼎孟母雞血群」搞了個大事情,雞娃雞出了新境界。很多家長想聽聽我的看法。 先給大家捋一捋: 杭州西湖區,文鼎苑小區,是杭城名校學軍小學紫金港校區的學區房。
  • 放養長大的80後老母親,為何沉迷雞娃不可自拔?
    看什麼繪本讀什麼書,幾歲做什麼啟蒙,學什麼特長,上什麼補習班,家長都已經給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了。 米粒的海澱同學,人均擁有5個以上的課外班,除了鋼琴、擊劍、小提琴,日常就是優X、學X思、博X的各種創新班、超素班。 他們從幼兒園小班開始準備幼升小,三年級準備小升初,五年級就已經進入中考節奏了。
  • 「體制教育的反思者」郭初陽:如何看待「雞娃」現象
    在教育相關的公共討論中,「雞娃」和「內卷」成了近年來觸動人們神經的兩個關鍵詞。「雞娃」是一種用來形容家長給孩子打雞血、催促孩子努力學習的新說法,多用於焦慮的城市中產家長——他們將「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升學長徵落實為從學前班到高中環環相扣的奮鬥計劃,然後滴水不漏地嚴格執行。於是,從爭搶學區房到為小升初的孩子招聘既能提高分數又能教編程和現代舞的全能家教,升學過程的「內捲化」不斷刷新人們的認知。
  • 《優秀的綿羊》:透視「雞娃」潮下的精英教育
    所謂「雞娃」,就是給娃打雞血、不停安排學習和活動;「葷雞」,就是主攻語數外等重點課程;「素雞」,就是通過體育、音樂、美術等素質教育的方式豐富履歷,曲線「雞娃」;「耐雞」,是指娃能經受住父母安排的高強度學習任務;而「自雞」,則是指娃自我加壓,主動給自己安排更多的學習和活動。
  • 專訪北大教授劉雲杉:當教育已被異化為戰場,焦慮與內卷只能糾纏不休
    從「寶寶常青藤」、「海澱家長」、「順義媽媽」到 「雞娃」,這些令人深陷其中的詞,使得教育路上的父母從此殊途同歸。 孩子沒有出生之前,父母就要搶奪佔領優質教育資源的「學區房」;孩子出生之後,幼教、私教,無論從智力發展還是興趣培養,父母就已經開始慢慢下注,賭一個孩子的未來。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無疑是諸多父母心態的最好註解。
  • 二年級的孩子是否報補習班,學習VS成長,家長該何去何從?
    很多家長都為此感到困惑。他們主要有兩種焦慮之處:第一種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報上補習班,因為看見孩子的同學報了補習班,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落後。第二種家長雖然沒有給自己的孩子報補習班,但是內心還是在糾結,一方面擔心自己的孩子壓力太大,學習任務過於繁重,沒有自由時間用於興趣愛好的發展,導致不能快樂成長;另一方面,擔心孩子學習跟不上。
  • 跟風雞娃只會讓你人財兩失!為什麼你的焦慮毫無意義?
    現在的家長越來越累了。 某朝陽家長自孩子出生,就堅持用英語跟孩子交流,每天中英文閱讀時間長達三個小時,孩子六歲時已經能夠自己看《哈利波特》了。
  • 我們都在經歷一場處心積慮合謀的雞娃騙局
    一篇又一篇帶著「KET」、「PET」關鍵詞的爆款文,成功把大江南北不同城市的空氣都染上了焦慮的味道。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KET、PET考試的報名日,成了自媒體每年兩次的「月經式焦慮狂歡」。在這些文章裡,充斥著「牛娃」、「標配」、「升學敲門磚」、「瘋狂」、「搶空」這樣觸目驚心的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