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頭
1952年1月,沂水縣十七區(金星)部分村莊劃歸沂源縣,為十區(唐山)。1958年3月,沂源縣撤區並鄉。全縣由9個區65個鄉合併為19個人民公社。12月,將西裡、馬莊和金星3個公社合併為唐山公社。1985年9月將梭背嶺區一分為二,設金星鄉、梭背嶺鄉。金星頭再次成為一鄉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2001年,撤銷金星鄉、梭背嶺鄉,合併而設立西裡鎮。
據清康熙十一年《沂水縣誌》載:「九曲水自金星頭北廟子嶺東流,合老潭泉又東抵苗莊、東折西北至梭背嶺西北入沂。」據《沂源縣地名志》載:「金星頭村位於西裡鎮政府西14公裡。村民委員會駐地……農曆一、六逢集……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張氏遷此建村。以產黃金取名金星頭村。人們常簡稱金星。」
金星頭古橋
古橋位於金星頭村東,民間俗稱「東大橋」。橋體呈東西向,通長10m,寬4.2m,通高4.6m,共三個橋孔,中間孔寬2.65m,其餘兩孔寬1.5m。整座石橋由青石砌成,橋面鋪青石條板,現被水泥所覆蓋。橋兩側設有青石護欄和護板,護欄高約2.2m,護板高約1.5m。石欄杆的柱帽有圓、方兩種不同式樣。整座橋的構造形式簡潔明快,線條流暢,結構合理,極為牢固。橋的旁邊原有石碑。據村中老人回憶,石碑為清代立,碑上記載了建橋經過及原由。該石拱橋保存完好,具有一定研究價值。
金星頭和金牛欄
金星頭村有個地方稱金牛欄。金星頭村有大小九個頂子,金牛欄是其中一個。在巍峨群山中,它既不像山,也不像丘,只好稱作頂子。金牛欄周圍高、中間低洼,形狀像個圈牲口的欄,故名金牛欄。
相傳洪武年間,劉姓老漢在金牛欄養牛,旁邊地裡種了二畝瓜。地邊長了些茅草。
有一天,看風水的南蠻在村裡住了下來。幾天後,他發現劉老漢養的牛很奇怪:早上出欄時九頭牛,下午回欄時卻成十頭。他連續觀察幾天,每每如此。他料到這多出的一頭牛定是寶貝,此地定是一塊寶地。南蠻找到劉老漢商量,讓劉老漢把地裡最大的那個瓜給他留著,無論怎樣不能賣給別人,更不能摘下來,等到一百天後他來取,要多少錢不還價。還有地邊上的那些茅草無論多高也別割,到一百天後和瓜一起買下。
初秋時節,天氣變涼。劉老漢年事已高,在坡上實在堅持不住,也等得不耐煩,屈指一算,已經九十九天,瓜秧幾近乾枯。他想:「這瓜在地裡已放了九十九天,也不差那一天了。」隨手便把瓜摘了下來。
第二天,南蠻匆匆趕來,到瓜地一看劉老漢已經把瓜摘了下來。見此情景,他雖然很生氣,卻沒說什麼。他來到地邊割了些茅草,編一根又長又粗的草繩,拿著那個瓜直奔牛欄走去。他看到一頭黃燦燦的大金牛在牛圈裡活蹦亂跳。他舉起瓜猛勁朝金牛打去。他用力過猛有些打偏,打下一隻牛角。金牛痛叫一聲,跳出牛欄。金牛頭上鮮血直流,跑遍了整個村莊。南蠻緊跟其後追趕,發現金牛灑落在地上血瞬時變成了黃金。他追著追著,金牛神秘消失。卻突然從天上落下了一個巨大的閃閃發亮的石頭星。這個村莊便起名金星頭。
臥金石與金窩窩
相傳明清時期有位南蠻來到金星頭村,他驚喜的發現這裡不僅山清水秀風景怡人,且金子資源極為豐富,便留在這裡淘金。他在客店住下來,經過幾天的明察暗訪,發現村東有一條小河金礦資源豐富,於是他天天在這條小河裡仔細找尋。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發現這條小河的中部矗立著一塊一米多高的青色大鐵石,河水從鐵石兩側流過。平時水流很小。發洪水時,水便漫石而下。這塊大鐵石頂部有小酒盅大小的小石窩——秘密就藏在這小石窩裡:每降一次大雨、一場洪水過後,小石窩裡都會蓄滿一窩金子。
每年汛期,他如約而至,從這個鬼斧神工的金窩窩取走一窩金子。
時間飛逝,這位南蠻已漸年邁。讓他收穫到的不僅僅是那一窩窩金子,還有豐富的人生歷練與智慧:自己雖不能做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亦要知進知退,知得知舍,任何事情都要適可而止。他覺得自己已經從這個金窩裡獲得了足夠的財富,該收手了。
這些年來,他一直守住金窩窩的秘密,連自己的妻子兒女都不曾透露半句。他不想讓兒女不勞而獲——金窩窩對兒女是福是禍他難以預測。經過幾番考量,他發現店主為人忠厚,待人誠懇,對自己這個外地人一直照顧有加,便把這個秘密悄悄告訴了旅店店主。
第二年發過大水後,老店主從金窩窩裡獲取一窩金子,且每每如此。
幾年後老店主一病不起,臨終前他把這個秘密告訴了兒子。
當兒子取出第一窩金子後,便夜不能寐:這個金窩如果再大一點,便能得到更多的金子。經過幾天幾夜的琢磨,他悄悄的把那個石窩擴大了數倍。
終於盼來了一場大雨。讓他萬萬沒有料到的是,那個被他擴大了的石窩裡一點金子也沒有。
從此,那金窩裡再也見不到金子,店主兒子追悔莫及。
人們知道了這個曾經的秘密,便把那大鐵石稱臥金石,石窩稱金窩窩。
神羊傳說
產金子的地方總會讓人生出許多遐思,因而便有了美麗的故事。
在金星與柳枝峪兩村的交界處,有一塊重達幾十噸的石頭,石頭的頂端有四個石窩,酷似羊踩的腳印,當地人稱這塊石頭「羊腳石」。
窮苦人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一年,交完租子,自己只能過著糠菜半年糧的貧苦日子。傳說天上一隻神羊可憐窮苦人,毅然下凡來到這裡。她吃大山上綠草,喝小溪中的清水,拉的羊屎蛋兒卻都是金豆子。山中打柴的樵夫,地裡耕耘的農夫,河邊洗衣的村婦時常撿到金豆子。人們將金豆子拿到集市上以物換物,日子一天天好起來。
地主整天過著吃不愁、穿不愁得舒適日子,不上山,不下地,不知道金羊的事情。窮人不再為其當佃戶,他心裡非常納悶。打發狗腿子一打聽,才知原委。他想:如果將金羊捉住養在自己家裡,讓它天天拉金豆子,還不是榮華富貴千秋萬代。
他連夜召集狗腿子,拿著鞭子繩索,在金羊經常出沒的地方尋找。找了三天三夜,終於在一棵大樹下找到了金羊。這群人餓狼一樣撲向金羊。金羊聽到聲響轉身便跑。狗腿子緊追不放,眼看就要追上。金羊突然縱身跳上一塊大石頭。他們將大石頭團團圍住。地主看著將要到手的金羊,高興得手舞足蹈。這時只見金羊騰空一躍,腳踩祥雲飛上了天,眨眼間沒了蹤影,只在石頭上留下四個深深的腳印。
金星頭一帶出產黃金,傳說是金羊留下來供世代黎民淘金,以解溫飽。
據說下雨天,善良的人還會在羊腳石上腳窩裡撿到金子!
金礦
1988年,經縣政府同意,在縣經委組成金礦開採領導小組,組建開採隊伍,購置機械設備,開始對金星金礦機械化開採。
金星金礦品位很高,確屬「雞窩子」礦,不適應機械化開採而停產。
金礦礦區設在水庫上遊,在開採、加工、提純過程中,大量的廢礦渣和泥漿水排進水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水庫底部為淤泥填平。昔日的水庫變成了今日的沼澤灘。
金星大寨田
走近金星頭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將是村東頭的近百畝的大寨田,這裡果樹成排,鬱鬱蔥蔥,面對如此生機盎然的景象,不禁讓人回想起上世紀修建大寨田的那個年代。
農業學大寨的具體體現便是修大寨田。將山坡地根據坡度大小確定臺階之間的寬度,石塊壘砌整修,層疊齊整,遠看猶如一架梯子,故也稱梯田。另一種是將一些不平整的很多小坡地,削高填低,整成面積較大的平地,便於耕作。金星頭村所修大寨田屬於後一種。
金星大隊有十二個生產小隊,一千八百多口人。經過一番勘察論證,選址在村東頭的東莊水庫底。此水庫由於年久失修,大壩早已決口,庫底水衝沙壓,柳蒿叢生,形成了一片荒蕪的沼澤地,庫底東面是地勢較高的張家林(墳地),黃土層深厚,搬運來墊在庫底,整平後將成為全村面積最大的一塊水澆田。
1973年秋後農閒時間開始,大隊在工地上建上工棚,動員全村男女青壯年勞力五百多人,統一部署,村書記吃住在工地上指揮督戰:年輕的打眼放炮運石頭,年老的用石頭壘壩界,中年人抬筐運土,婦女平整土地。工地上彩旗飄揚,勞動者的身影穿梭往返,歌聲笑聲號子聲響徹工地。一場聲勢浩大的大會戰拉開了序幕。
經過三個冬天的苦戰,修建大寨田的任務完美收工。整個工程用工近五萬個,搬運土石近11萬立方米,挖防洪溝800多米,建成一塊98畝旱澇保豐收的高標準大寨田。
毛主席接見的民兵連長
1958年春,各地掀起大練兵高潮。金星頭村也建起了第一支民兵隊伍——金星民兵連。27歲的闞誠仁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參加民兵組織並擔任民兵連長,兼任農場主任。
農忙時他帶領社員辛勤勞作,農閒時帶領著民兵刻苦訓練。無論白天還是夜晚,廢寢忘食的為全村人民上政治課,講軍事課。特別是在軍事課上潛心鑽研,精心研究。一切從實戰需要出發,雪地裡還是泥水中,摸爬滾打照樣訓練,民兵們的胳膊、腿磨破,露出鮮紅的肉血。在異常艱苦訓練中,他嚴格要求每一個動作。在射擊訓練中,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嚴寒冬天、炎熱署夏,無論臥勢瞄準還是蹲勢瞄準都堅持高標準訓練。無論射擊還是投擲,達不到實戰要求絕不罷休。
1959年春,唐山公社組織90多個大隊的民兵舉行大比武。金星民兵連政治測試取得第一名,實彈射擊5發子彈取得49環的好成績贏得第一名,手榴彈投擲以50多米的成績贏得第一名。比武成績位居全公社前列。
闞誠仁的敬業精神,埋頭苦幹的作風受到公社黨委好評,授予金星民兵連「紅旗連」光榮稱號。
金星「紅旗連」代表唐山公社出席全縣民兵大比武。闞誠仁帶領這支高素質的隊伍參加比武,取得了優秀成績,縣委書記張琦和武裝部嚴部長親手給金星紅旗連連長闞誠仁同志頒發了獎章與證書。
1960年春天,闞誠仁作為沂源縣優秀民兵代表參加了全國民兵代表大會,光榮的登上了天安門城樓。毛澤東主席在懷仁堂親自接見了他們。那次隨主席接見的還有董必武、宋慶齡、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毛主席作了重要講話,國防部部長親手把勳章戴在每個代表的胸前,並獎勵他一隻半自動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