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朝使者能在西域十分囂張?

2020-12-18 History心發現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在漢朝歷史上,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過這樣一個群體:漢朝使節,他們用自己的努力,輔助漢朝對匈奴的防禦戰爭,而且在西域開疆擴土,往往以一人或者數人之力,為漢朝降服一國。這樣的探險家和軍人,是如何煉成的呢?漢使飛揚跋扈、桀驁不馴的本性,來源於不同的主觀和客觀原因。

一、相對寬鬆的政權體制和族群的精神面貌

先秦的遺風在漢代還有各種孑遺

在主觀上,由於漢代的中央集權程度還並不高,封建專制制度的國家機制還比較原始,由於距離先秦時代的分封傳統並不遙遠,所以在當時各個文化區的特色依舊十分明顯、清晰可辨別,比如薛地多暴桀子弟、比如鄒魯之地多儒生學者、燕代之地重視聲色犬馬等等。正是由於地方上還有類似於豪強這種自發組織者,比如史記裡的郭解、劇孟等人,所以中央集權制度尚未深入人心,在漢代我們還可以看到很多士人和貴族,憑藉個人的崇高氣節和專制皇權對抗的悲歌,比如追隨田橫據守孤島、最後集體自刎而死的300壯士,還有不堪忍受刀筆小吏而自盡的飛將軍李廣,以及敢於藐視權貴的強項令董宣。

蘇武牧羊

正是因為專制制度和相關理論沒有完全成熟,所以漢初的國人保留了一股原始而質樸的生命衝動,愛的熾烈,死的壯烈,活的通透,人生一世,灑脫無比。透過司馬遷的筆觸,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國人為了一句承諾、一份使命、一份賞識,可以在異域忍飢挨餓、不忘初心,可以「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可以「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可以「牧羊驅馬皆戎服,白髮丹心盡漢臣」,他們可以憑藉著這種沒有被馴化的生命衝動對內對抗封建國家機器,對外開疆擴土、鞭笞四夷。

田橫和他的門客

因此相對寬鬆的制度氛圍下,一部分人的生命衝動沒有被馴化,是漢使們能夠建功立業的大前提。一些漢使在堅持使命的同時,敢於超額行動:在沒有牽制的情況下,使者擅自行動乃至「矯詔」的情況經常發生:比如傅介子受命出使大宛國,他本來的使命僅僅是責備沿途勾結匈奴的樓蘭和大宛王,但是他在歸國的途中,還額外地斬殺了在龜茲國逗留的匈奴使團;留下了「雖遠必誅」名言的陳湯,在遠徵郅支單于之前,也是擅自矯詔調動了戍己校尉的屯田軍和西域城邦諸國的軍隊出徵,並且沒有上報有關行動細節,但是事後在建功立業後,也沒有受到矯詔的懲罰;而東漢時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曾經擅自斬殺親匈奴的西域本土貴族,他也是在耿恭的孤軍撤回玉門關之後,違詔留在西域,並最終開闢了新局面,藉助漢朝的威望和自己的實際能力,留在當地開闢了一番天地;在對南越國的徵戰之前,漢朝通過魏臣、終軍、安國少季等使者組成的團體,在南越宮廷自主發動宮廷政變,希望一舉擊殺南越本土勢力的代言人呂嘉。

這些超額完成任務的戰績,往往是一兩次斬首行動,就能讓一個小國的外交策略發生動搖,使他們倒向漢朝,達成出動大軍難以達成的效果。而這樣的自主權,在日後嚴格控制武將便宜行事權力的朝代是很難看到的。

漢簡是當時的信息媒介

另外,從信息媒介的角度看,由於傳播手段的相對落後,主戰場西域和長安宮廷之間相隔萬裡,傳信材料是漢簡和紙張,傳遞途徑是驛站或者烽火臺,這些載體傳播的信息量都很有限,無法事無巨細的包括所有情況,所以漢使們無法面面俱到地向朝廷報到、然後行動,所以這在客觀上賦予了漢使巨大的自主權,比如甘延壽試圖向漢朝朝廷報告陳湯的計劃,但是被陳湯厲聲拒絕:「湯獨矯制發城郭諸國兵、車師戊己校尉屯田使士。延壽聞之,驚起,欲止焉。湯怒,按劍叱延壽曰:大眾已集會,豎子欲沮眾邪?」如果等待信息發到長安然後回來,那麼就容易貽誤戰機。相對原始的信息媒介,其實也是漢使能夠獨當一面、獨立行動並且建立功勳的重要原因。

二、軍人與郎官:高素質的使者群體

畫像石上的水陸攻戰圖

在出使西域的使者中,歷經了早期的投機取巧階段之後,除了類似於江充、馮奉世、傅介子等自願出使的使者之外,還有一部分是被漢朝廷選拔或者地方官舉薦的使者。這些人的特點往往是:如果是平民,往往有過人的武勇或者才幹,能夠擔當大任,比如前106年,漢武帝就下詔「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者,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而從有官吏身份中選出的使者,往往是武官,或者是屬於郎中令體系的光祿勳屬官,前者的特徵是武藝高強,能夠吃苦耐勞,能夠應對突發的軍事行動,乃至指揮軍隊作戰,比如班超、鄭吉、馮奉世等人,而後者則是「無常事,唯詔令所驅使」所以有利於接受臨時的徵發調度,為國效力。

匈奴人

而在具體的性格和才能特質上,多數漢使不同於春秋戰國時代只能動嘴皮的遊說之士,勇武健壯、強悍善戰是第一位條件。這是因為縱橫家是在華夏文化圈內進行外交活動,而漢使是跨文化交流的使者,必須適應西域當地的環境才能最高效地執行任務。而在缺乏漢文化素養、普遍高上力氣、「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餘,貴壯健,賊老弱」,在這種環境下,能言善辯之士可能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比如「匈奴俗,見漢使非中貴人,其儒先,以為欲說,折其辯;其少年,以為欲刺,折其氣」,如果都是儒生或者年輕官吏,很可能遇到匈奴人的侮辱,會有損國格。

前往西域的漢使大都精通使用武器

所以終軍這種能言善辯、文筆優美的年輕志士只能去南越這種和中原文化相通的小國,而派往西域的張騫則是身強體壯,「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窮急射禽獸給食」,正是因為武藝高強,張騫才能在被俘期間,獲得匈奴人的敬重;而發動斬殺郅支單于之戰的甘延壽,也是武藝高強,才從眾多北地子弟中脫穎而出,開始了自己的仕途:「甘延壽字君況,北地鬱郅人也。少以良家子善騎射為羽林,投石拔距絕於等倫,嘗超逾羽林亭樓,由是遷為郎」;他的搭檔陳湯則是「少好書,博達善屬文」,這兩人一文一武,才能合力完成日後的壯舉。

漢代的民間體育運動

正是因為兼具軍事才能、強健體魄和軍事韜略,漢使們才能屢屢在異域建功立業。

三、尚武之風:使節軍事素養的有力保證

除了以上這些因素,和後代的費拉相比,漢代相對粗獷的民風,特別是燕代齊秦等地有仇必報和好鬥的風俗也與此有關。在漢代,漢代各郡中每年舉行一次的軍事演習。漢代平民中年滿23歲的男子,要在郡中服役一年,充當材官、騎士,受射御、騎馳、戰陣等方面的訓練,都試 即是對他們作戰能力的一種考核和檢驗。

漢制每年八月或九月舉行都試以講武,由郡守主持,都尉及各縣的令、長、丞、尉也都要參加。演習的內容因地而異,在設有樓船的南方郡縣,郡縣部隊演習行船水戰;北邊等郡則以騎兵巡行障塞,而對於期門、羽林這樣的精銳部隊,除了學習騎射、馬上格鬥的技巧之外,還需要學習刀劍矛戟弓弩等武器的用法,最後還要學習《春秋》,《春秋三傳》,先秦兵法等軍事著作,提升專業的理論素養。

漢代畫像石中的搏鬥圖

從漢代的畫像磚看,就連漢代的民間娛樂,也充滿了陽剛尚武之風:比如蹴鞠、騎射奔牛、鬥牛、技擊搏鬥、射擊飛鳥等等,這些活動在幫助先民們愉悅身心、獲得額外的肉食補充之外,而且也讓漢代先民具備了基本的軍事素養,在南伐閩、越,北逐匈奴,東討朝鮮,西徵大宛的時代要求下能夠應對軍事徵召。

畫像磚中的軍事訓練場面

由於有了一整套完整的教學和訓練體系,包括地方舉薦人士和郎官在內的一些漢代使者,都有不錯的體魄和軍事素養,足以支撐他們完成自己的使命。班超能使用「三十六騎平西域」,鄭吉能運用西域諸國的軍隊奪取車師城,都與漢朝使節能熟練運用軍事謀略不無關係。

漢賦是典型的帝國文學

在這樣的風尚影響下,漢代的一些文臣文武兼備,有一定的戰功或者軍事素養:比如以善賦著稱的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學擊劍」,著書十餘篇的公孫賀「以將軍擊吳楚有功,封平曲侯」, 就連作為滑稽之臣的東方朔的自薦書裡,都寫道「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九學孫、吳兵法,戰陣之具,鉦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而司馬遷也曾經作為郎官,參與了對巴蜀和西南夷的攻略。

四、漢代使節的過失

持有節鉞的使節

此外,從實操程度看,李廣利兩次大軍遠徵,軍隊生還率僅在10-20%,而且,直到近現代沙俄徵服中亞的時代,大軍後勤依舊是一個難以克服的問題,所以斬首行動+扶持傀儡,或者靠宗教性手段籠絡本地上層,其實是成本最低的控制手段。

當然,遠徵西域的痛苦和艱難,足以讓今天的探險者望而卻步,漢代人眼裡就更是如此了:

歷大頭痛、小頭痛之山,赤土、身熱之阪,令人身熱無色,頭痛嘔吐,驢畜盡然。又有三池、盤石阪,道驥者尺六七寸,長者徑三十裡。臨崢嶸不測之深,行者騎步相持,繩索相引,二千餘裡乃到縣度。畜隊,未半坑谷盡靡碎;人墮,勢不得相收視。

而且,在漢代的外交活動中,也曾經有不和諧的畫面出現:比如在張騫返回之後,漢代對西域的外交反而出現過一段低谷期:

「自博望侯開外國道以尊貴,其後從吏卒皆爭上書言外國奇怪利害,求使。天子為其絕遠,非人所樂往,聽其言,予節,募吏民毋問所從來,為具備人眾遣之,以廣其道。來還不能毋侵盜幣物,及使失指,天子為其習之,輒覆案致重罪,以激怒令贖,復求使。使端無窮,而輕犯法。其吏卒亦輒復盛推外國所有,言大者予節,言小者為副,故妄言無行之徙皆爭效之。其使皆貧人子,私縣官齎物,欲市以私其利外國。外國亦厭漢使人人有言輕重,度漢兵遠,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漢使。」

在這段記載中,由於很多漢朝人受到了張騫出使封侯的激勵,於是很多貧民為了改變命運,也爭相前往異域,為漢武帝收集奇珍異寶。但是這些人很快就私吞官家財富、欺上瞞下,對於西域諸國也不講實情,強買強賣,結果造成的結果是漢武帝對使者們處以重罪、要求他們帶回寶物,否則不得回國,而西域國家們也厭倦了他們的不道德行為,對他們帶來的尋常禮物也不好奇,因此斷絕了對他們的供給。

keyboard superman

說白了,少數優秀個體的背後,還有一個龐大而平庸乃至無聊的群體,而這些人的無能或者平庸,往往被少數人的耀眼光芒所遮蔽。

相關焦點

  • 漢朝使者有多厲害?帶領數十人的使團出使西域,順帶手滅亡了一國
    當時樓蘭和龜茲也備受匈奴侵擾,匈奴派遣使者同樣來到龜茲和樓蘭。龜茲和樓蘭恐懼匈奴的勢力,無奈屈服於匈奴,殺害漢朝商人。傅介子先是來到樓蘭,怒斥樓蘭王:「漢軍百萬大軍即將趕到,爾等臣服於匈奴,殺害漢朝商隊,是準備等著被滅國嗎?」樓蘭王當即跪拜,同意斷絕與匈奴的關係。
  • 張騫二次出使西域同樣偉大,此後西域各國開始了跟漢朝的交往!
    因為在當時,漢朝的西南方向,有不少的小國家,他們都不歸漢朝管,漢朝的使者想經過那裡,人家肯定是要打個埋伏的。漢朝也曾經想過要讓那些小國歸附大漢,可因為西南路途遙遠,再加上地勢險要道路不通,光是修路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所以漢朝一直沒有和西南各國聯繫。現在是漢武帝時代了,加上張騫從西域帶來的消息,漢朝為了打通和西域的連接,這才重新開始和西南各國去取得聯繫。
  • 六次出使西域威震異邦的漢朝大使,為何被後人戲稱為千年老二?
    就是讓漢朝使者告訴匈奴單于說,自家天子在上林苑射下來一隻大雁,腳上還有一封書信,上面寫著:蘇武在北海。這樣就可以了。那時候不論是漢朝還是匈奴,都是十分迷信的。所以有這麼一隻大雁千裡迢迢從北海飛到上林苑,這除了上天的指示之外還能是什麼?所以蘇武就這樣回到了漢朝。
  • 西域漢朝與匈奴之爭徹底敗北!西漢是如何一敗塗地的?
    堅持與漢朝對抗的部落,於漢王朝在西域地區進行了長期的歷史性角逐。西域地區在匈奴還是一個強大而統一力量的時候,就被匈奴控制。某種程度上,漢朝屬於後來者。這並不意味著漢朝在西域的影響不敵匈奴。曾經漢朝廣泛聯繫各國共同對抗匈奴,確實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但是當漢朝內部出現問題並由新莽政權代替以後,漢朝短期內建立的優勢和領導地位完全崩潰。
  •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朝的使者們為何這麼牛?
    漢朝的外交使者們,那是一個比一個猛,一個比一個橫。其中最為著名便是西漢陳湯,本來只是出使西域的使者,而且還是副手。可他居然敢在沒有請示朝廷的情況下,假傳聖旨,私自調兵,長途跋涉數千裡,去攻打匈奴人。且不說結果如何,單單是這份膽識,那已經就是非常難得的了。
  • 大月氏國與漢朝較量,結果大月氏國悲劇了!
    對外戰爭更現眼,在達契亞被痛扁了倆次,不得不屈辱求和。真箇叫內憂外患,焦頭爛額。比起同時代蒸蒸日上,文治武功都在頂峰的東漢王朝,這時的羅馬,最多是個小三。真心沒有比強的資格。而真正能和堪稱世界老大的東漢,叫板比個強的,卻是東漢王朝的老鄰居大月氏,西方人的叫法,是貴霜帝國。
  • 漢朝之後,唐朝之前,西域各國是如何度過了這450多年的?
    從漢武帝時期開始,西域各國逐漸成為了漢朝的附屬國,納入到了漢朝的勢力範圍之內。到黃巾之亂後,漢朝名存實亡,中原王朝也退出了西域地區。直到唐太宗時期,中央王朝的勢力才捲土重來,重新控制了西域。從189年漢朝崩潰到639年唐太宗滅高昌國,這中間一共有450年的時間。在這450年,西域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 漢朝牛人班超有多猛?西域諸國:別惹他,三十六人分分鐘讓你滅國
    漢朝的強盛離不開漢武帝等明君,也離不開賢臣名將。漢朝牛人特別多,今天來說說中國歷史上千古牛人班超的故事。特別是當你在新疆旅遊,看著新疆的美麗景色的時候,你就更能體會班超對中國歷史的巨大貢獻。 班超到底有多牛?不僅取決於強大的漢朝作為後盾,更取決於班超個人的成長環境,個人能力和膽識謀略。
  • 【 每日一故事 】30: 張騫出使西域
    漢武帝又徵了100多人,張騫一行人從隴西(今甘肅秦安縣北)出發前往西域。隊伍攜帶了大量的行裝和禮物。他們一出隴西,便碰上了許多匈奴人。張騫一行100多人全成了俘虜。單于不敢殺死使者,便把張騫等人全部軟禁起來。那時候,匈奴和漢朝表面上關係還不錯,單于為了留住張騫,把一個匈奴女子嫁給了他。不久,張騫有了一個兒子。
  • 關山迢迢,黃沙漫漫,兩千多年前,漢朝西域都護府是怎樣的機構?
    《漢書.西域傳》:「向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面對這種壓力,匈奴將統治西域的重心,由焉耆、尉犁,轉移到車師。徵和四年(前99年),漢朝派三路大軍進攻匈奴。
  • 漢朝最偉大的外交使節,以30多人徵服了西域幾十個國家
    ——阿倫·尼文斯(美)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3080,閱讀約7分鐘《孫子兵法·求攻》說:「上兵斷計,次以斷交,下以攻城,攻城之法,乃不得已而為之」,但在中國歷史上,有些人卻能遊刃有餘地運用謀略,外交,用兵。30多人,他一兵一卒都沒動。
  • 漢朝人眼中的羅馬帝國是什麼樣的?漢朝人給予羅馬足夠的尊重
    而羅馬曾經和漢朝遙相呼應,各自照亮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由於貿易往來,羅馬人逐漸認識到漢朝是一個大國,並稱之為「賽裡斯」,也就是「絲綢之國」的意思。那麼漢朝人眼中的羅馬又是怎麼樣的呢?自從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和西域等地的貿易就逐漸發展了起來,「絲綢之路」也開始出現。在西漢時期,羅馬帝國尚未控制地中海東部,因此和漢朝並沒有產生貿易聯繫。
  • 雖遠必誅不是說說而已,西域小國恃遠猖狂,被漢武帝打垮
    漢朝人的血性自然不必說了,為什麼現在的血性男兒自稱男子漢或者漢子,這個漢已經成為了血性的代名詞,現在中國人在外國人嘴裡是漢人或者唐人,中文又叫漢語,這都離不開漢朝當年在國際上的影響
  • 為什麼說漢朝是古代中國最強大的時代?
    這次軍事行動,後人所知甚少,但細細琢磨,能從中悟出漢朝氣質特有的雄健渾厚,並在歷史的長河中涓流至今,讓今天的中國人,愈加珍惜一個「漢」字。照片來源網絡他在西域打了一年仗,立下赫赫戰功,被任命為戊己校尉——這個跟《盜墓筆記》中的「摸金校尉」不一樣,是漢朝在西域專設的一個中高級軍官職位,僅次於將軍。
  • 西域副校尉陳湯:不經上報直接千裡奔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個人就是當時漢朝的西域副校尉陳湯,不要以為"校尉"這個官階很低。其實校尉的權力很大,可以調兵遣將、進行外交、監督上級等,實際權力甚至要高於將軍。那麼為什麼陳湯會說出這樣的話呢?是誰招惹了他呢? 郅支單于和漢元帝在外交上的迷惑行為 這個招惹了陳湯的人就是呼屠吾斯,是北匈奴的單于,名號為郅支。
  • 張騫、班超西域行原來還有隱藏任務,解讀漢朝神仙中的胡人形象
    在漢朝,神仙思想非常盛行,在這些神仙的形象中,卻出現了不少胡人的形象。在我們的史料中,胡人大多以敵人的身份出現,將胡人形象與他們崇拜的神靈相結合,看上去似乎非常不合情理。漢朝人為什麼會要這樣做呢?我們通過對史料以及文物的解析,一步一步解開這個疑團。漢朝的羽人形象在漢朝,有一種羽人形象。
  • 囂張漢使的鐵血西域之路
    翻看史籍,張騫、蘇武、常惠、鄭吉、甘延壽、陳湯、班超、班勇,這些人在出使西域,完成自己的豐功偉績後,無一不是封以食邑,酬予官爵,最差的也能得到尊貴的頭銜和一大筆優厚的賞賜。儘管這些細節多少顯得讓人失望,因為它展示了英雄傳奇中最人性的一面——無常的命運、殘忍的謀略和囂張的性格。漢使的故事,從大名鼎鼎的張騫開始。張騫認為「蠻夷俗貪漢財物」,所以要使用賄賂政策。只要通過賄賂方式,就足以讓這些貪財的西域小國背匈投漢,如此便可以「斷匈奴右臂」。於是,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帶著上萬頭牛羊、大量金銀和絲織品。
  • 張騫探西域 | 《中國上下五千年》(83)
    張騫探西域大探險家、大外交家張騫在漢武帝初年做郎中時,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漢朝,他們說敦煌(在今甘肅敦煌西)和天山當中有個月氏(rù  zhī)國,恨匈奴,想報仇。漢武帝想跟月氏聯合起來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繫。
  • 「鑿空」西域張騫 | 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
    張騫熟悉西域人文地理,便跟隨衛青出擊匈奴,建戰功。漢武帝取「廣博瞻望」之意,封張騫為博望侯。「博望侯」的稱號從此流傳開來,甚至直接成為外交使臣、西域使者的代名詞。漢代以降,張騫獲得了不計其數的讚譽,作為西漢盛世王朝與西域諸國進行文明連通的見證者而彪炳史冊。元狩四年(前119年),張騫被拜為中郎將,第二次出使西域。
  • 投筆從戎的班超,在西域經歷了怎樣的傳奇故事?
    自從西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之後,中原政府便十分重視與這一地區國家的外交關係,並在那裡建立起了西域都護府,以維持自己的威望。不過到了東漢時期,漢政府對於西域的影響力持續下降,因此西域各國紛紛停止了對於東漢的貢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