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之後,唐朝之前,西域各國是如何度過了這450多年的?

2021-01-11 斟北鬥

從漢武帝時期開始,西域各國逐漸成為了漢朝的附屬國,納入到了漢朝的勢力範圍之內。到黃巾之亂後,漢朝名存實亡,中原王朝也退出了西域地區。直到唐太宗時期,中央王朝的勢力才捲土重來,重新控制了西域。從189年漢朝崩潰到639年唐太宗滅高昌國,這中間一共有450年的時間。在這450年,西域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一,西域西部紛紛脫離控制

在西漢時期,西域大約有30個國家,到了東漢時期已經分化為了50個國家。這些國家的國力基本都很弱,匈奴強盛的十分就投靠匈奴,漢朝強盛的時候就依靠漢朝。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西域和中原的聯繫相對減弱,史書記載的西域國家數量也就不那麼明確了。根據《三國志》《晉書》《北史》等記載,西域當時存在的主要國家有高昌、龜茲、于闐、康居、烏孫、焉耆、疏勒、鄯善、車師等,這裡先介紹西域西部的國家。

漢代西域地圖

焉耆原本是西域比較強的國家,西漢有3萬多人口,軍隊6000;到了東漢有5萬人口,軍隊2萬人。該地區氣候雖然比較寒冷,但是受到雪水的滋潤,土地肥沃,可以出產五穀六蓄,農業比較發達。在魏晉時期,焉耆已經信仰佛教。西晉時期,焉耆王龍會「有膽氣籌略」,他曾吞併龜茲國,稱霸西域,「蔥嶺以東,莫不率服」。後來,焉耆遭到了前涼張駿的進攻,於是臣服於前涼,後來又臣服於前秦呂光。北魏時期,焉耆「恃地多險」,多次剽劫北魏使臣,於是北魏派大將成周公萬度歸率騎兵5000進攻焉耆,焉耆自此走向衰亡。此後焉耆被嚈噠(白匈奴)所滅,後來其地被高昌佔據。

龜茲位於今天新疆庫車一帶,西漢時期有8萬多人口,軍隊2萬多人。龜茲王比較欣賞漢文化,於是「治宮室,作徼道周衛,出入傳呼,撞鐘鼓,如漢家儀」。魏晉時期,龜茲王多次派遣使者來中原訪問。前秦時,呂光曾攻下龜茲,龜茲王逃亡。前秦崩潰後,呂光立帛純弟帛震為王,之後撤離了龜茲。南北朝時期,龜茲又多次派遣使者訪問北魏、北周和南朝。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龜茲不斷走向衰落,到隋朝只有6000軍隊了。

龜茲古城遺址

于闐位於新疆和田一帶,東漢時期有8萬多人口,軍隊3萬多人,是塔裡木盆地南緣較為強大的國家,史稱的「其地方亙千裡,連山相次」。于闐氣候溫暖,冰雪融水充沛,出產但是稻麥、葡萄、瓜果、蔬菜、玉石、馬匹、駱駝、桑麻,國內的紡織業和冶煉業比較發達。西域各國都是白種人國家,唯有于闐是黃種人。魏晉以來,信仰佛教,全國有5000多僧人,大型寺廟14座。于闐憑藉優良的地理位置,一直過著富足的生活,直到445年吐谷渾到來。面對吐谷渾的進攻,于闐王集合了10萬大軍,經過激烈的戰鬥終於獲得了勝利,但是也消耗了國力。470年,柔然大規模進攻于闐,于闐向北魏求救,北魏覺得太遠了,也就是放棄了。後來于闐先後臣服於柔然、突厥等,但直到隋唐也沒有滅亡。

西域西部地區除了以上的國家之外,還有疏勒、烏孫、悅般、渴盤阤需要注意。疏勒位於新疆喀什一帶。東漢時期是2萬戶居民,軍隊3萬人。南北朝走向衰落,軍隊只剩下2000,被柔然、嚈噠、突厥等控制。北魏時期,曾經多次訪問中原。烏孫國原本是西域最強大的國家,佔據著肥沃的伊犁河一帶,漢朝有60萬大軍,軍隊18萬。南北朝時期,烏孫遭到了柔然的侵略,走向了衰落。北魏時期,曾經訪問中原。悅般,也在巴爾喀什湖以南的伊犁河流域,是北匈奴西遷建立的國家。後來遭到柔然的進攻,曾試圖聯合北魏共同對付柔然。渴盤阤,位於帕米爾高原的塔什庫爾幹。這裡是西域通往印度的咽喉,是古代僧人到印度取經的必經之地之一。

二,艱難經營的東部

自漢朝以來,中原王朝也就是失去了對西域西部各國的控制。不過,中央王朝多多少數能夠控制西域的東部地區,甚至在這裡設置郡縣制,推行直接控制,使得該地區成為以後中央王朝控制西域的跳板。位於西域東部的國家主要有高昌、伊吾、鄯善等。

首先從高昌國說起吧。高昌位於吐魯番盆地一帶,這裡原本是車師前部王的故地。西漢末年,曾經在高昌設置屯田,設置西域長史和戊已校尉,於是高昌就成為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據點之一。魏晉時期,繼續在這裡設置了西域長史府和戊已校尉。327年,前涼在此設置了高昌郡,是西域推行郡縣制的開端。後來的後涼、北涼都沿襲高昌郡的設置。

高昌古城

439年,北魏滅了北涼,北涼後主沮渠茂虔弟沮渠無諱逃到高昌,苟延殘喘了20年。460年,高昌被柔然吞併。高昌地區漢文化的底蘊較深,於是柔然選擇扶持漢人闞伯周為高昌王。後來高車強盛,又立敦煌人張孟明為高昌王。最終到497年,高昌國擁立金城榆中人麴嘉為高昌王,從此高昌王國下來,一直到640年才被唐太宗所滅。高昌國是漢族人統治的政權,因而在文化上十分具有漢文化色彩。

在高昌曾經發現「魯哀公問政於孔子之像」。麴嘉曾經向北魏「求借五經諸史,並請國子助教劉燮」,設置學官,傳播漢文化。中原的儒家經典已經各種典籍這時候大規模傳到了高昌。近代以來,考古學者在吐魯番高昌廢址上發現漢文的《毛詩》、《尚書》、《孝經》以及佛經等殘紙,證明了高昌國的漢文化基礎比較好。高昌國使用的官方文字也是漢字,這是歷史上第一個使用漢文字的西域國家,史稱「文字亦同華夏」。正是高昌國的基礎,在唐太宗滅高昌國後,就可以直接設置西州,成為了唐朝進入西域的據點。

高昌出土文書

鄯善,原名為樓蘭,位於新疆若羌一帶,西漢有4萬多人口,軍隊2000多。魏晉時期盛行佛教,境內有4000多僧人。北魏滅北涼後,北涼的殘餘勢力曾一度佔據此地。之後北魏進攻鄯善,鄯善投降,拓跋燾也就是任命交趾公韓拔鎮守鄯善,「賦役其民,比之郡縣」。不過到了北魏後期,鄯善又被高車、吐谷渾等攻破。後來隋朝攻破吐谷渾後,在此地設置了且末郡。

伊吾,位於新疆哈密一帶,古代土壤肥沃,物產豐富。公元73年,東漢攻破北匈奴,取得此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從此伊吾也成為了中原王朝的據點之一。東漢西域凡三絕三通,伊吾的屯田也三罷三復。西晉時,設置伊吾縣,先後隸屬於敦煌郡和晉昌郡。前涼時期,伊吾縣隸屬於沙州,北魏也在此設置了縣。北朝,伊吾被柔然、突厥等控制,直到609年納入隋朝版圖之內,隋朝設置了伊吾郡,唐朝設置了伊州。

三,柔然、高車、嚈噠、突厥的爭雄

隨著匈奴的西遷,漢朝的滅亡,西域逐漸成為了真空地帶。魏晉只是在高昌、伊吾等地設置機構,進行屯田,對於更遠地區則不能控制。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大將呂光曾經遠徵西域,:「戰於城西,大敗之,斬萬餘級,帛純收其珍寶而走,王侯降者三十餘國……桀黠胡王昔所未賓者,不遠萬裡皆來歸附,上漢所賜節傳,光皆表而易之。」這是魏晉時期,中原王朝在西域的存在感最強的一次。前秦滅亡後,周邊的柔然、高車、嚈噠、突厥爭相將西域作為爭霸的舞臺。

首先是柔然。5世紀,柔然在和北魏的戰爭中處於弱勢,於是選擇向西徵服西域各國。460年,柔然徵服了高昌,接著又徵服了焉耆、鄯善、龜茲、姑墨等國。467年,于闐國王上書給北魏孝文帝,說明了當時西域的局:「西方諸國,今皆已屬蠕蠕……今蠕蠕軍馬到城下,奴聚兵自保……遙望救援」。但是北魏因為于闐太遠而沒有求援。

其次是高車。高車是一支生活在貝加爾湖一帶的民族,在漢朝稱為丁零,北朝稱之為鐵勒、敕勒。487年,柔然可汗豆侖進攻高車,高車族在阿伏至羅的帶領下,遷徙到了天山一帶,建立了高車國。此後高車國走向強盛,不斷南徵焉耆、鄯善、龜茲、于闐等,與柔然爭霸。後來高車和柔然平分了西域,其中高車控制了焉耆、鄯善等。高車還和北魏聯合共同對付柔然。520年,高車擊敗了柔然,稱霸西域。此後,柔然復興,在540年滅了高車國。

嚈噠是中亞塞種人和大月氏人後裔建立的國家,其中心位於阿富汗一帶。在5世紀中期,嚈噠汗國強盛起來,一度擊敗了貴霜帝國和波斯帝國,成為當地霸主。6世紀初,嚈噠的勢力開始進入西域,控制了塔裡木盆地,和柔然爭霸。後來,突厥和波斯夾擊嚈噠,導致其汗國最終瓦解。

到北朝後期,稱霸西域的是突厥。突厥原本位於阿爾泰山一帶,隸屬於柔然。552年,突厥從柔然中獨立而出,建立了突厥汗國。隨後,突厥消滅柔然,稱霸大漠。563年滅嚈噠汗國後,突厥的版圖了東起大興安嶺,西至撒馬爾罕和布拉哈的鐵門,南自沙漠以北,北包貝加爾湖,成為當時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突厥滅嚈噠汗國的木桿可汗的叔父室點密,此後室點密帶領10萬大軍,「自為可汗,號十姓部落,世統其眾」,從此突厥逐漸分為了東西兩部。西突厥地區壟斷了東西中轉貿易,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結語:

綜上所述,漢代之後,中央王朝的勢力基本退縮到了高昌、伊吾一帶,魏晉在此設置西域長史府,勉強支撐西域東部的局面。而西域的大部分地區則失去了控制,成為了柔然、高車、嚈噠、突厥爭霸的地方。該時期,中原王朝在西域的存在感是薄弱的。不過,正是由於兩漢、魏晉、北魏在西域東部的艱苦經營,使得西域東部成為了中原王朝開拓西域的據點。此後的唐朝這以此為基礎,在西域東部設置了西州、西伊州、庭州三大據點,成為整個唐朝經營西域的中心。

相關焦點

  • 張騫二次出使西域同樣偉大,此後西域各國開始了跟漢朝的交往!
    因為在當時,漢朝的西南方向,有不少的小國家,他們都不歸漢朝管,漢朝的使者想經過那裡,人家肯定是要打個埋伏的。漢朝也曾經想過要讓那些小國歸附大漢,可因為西南路途遙遠,再加上地勢險要道路不通,光是修路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所以漢朝一直沒有和西南各國聯繫。現在是漢武帝時代了,加上張騫從西域帶來的消息,漢朝為了打通和西域的連接,這才重新開始和西南各國去取得聯繫。
  • 西域漢朝與匈奴之爭徹底敗北!西漢是如何一敗塗地的?
    漢朝400年,漢與匈奴之間的戰爭時斷時續。在初期,漢朝不得不通過和親的政策和措施,保證漢朝與匈奴之間的和平往來。漢武帝發動了大規模的反擊,雙方之間的軍事作戰長期拉鋸。匈奴最終失敗,但是漢朝也出現了很多流民起義,社會矛盾空前嚴重,數十年的積累因這場戰爭一掃而空。之後的漢朝和匈奴依然通過和親維護兩國之間的邊境和平,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場戰爭已經結束。
  • 漢朝盛世比唐朝持續時間更長,為何外國人把中國人稱為「唐人」
    根據史書記載,漢朝對外交往的範圍在歐亞大陸。在東亞地區,漢朝和日本列島諸國、朝鮮半島有一定的往來。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漢帝國和中亞、西亞各國,以及歐洲羅馬帝國之間建立聯繫。遺憾的是,兩漢並沒有和南亞大陸的另一文明古國——印度有過多的往來。相比較漢朝,唐朝的對外交往範圍就更加廣泛了。
  • 漢朝滅匈奴花了兩百年時間,為何唐朝建國初期就能滅突厥?
    漢朝和匈奴的鬥爭,從漢朝初期就開始,一直到東漢前期才擊垮了北匈奴汗國。唐朝建立之後,在30年內就將東突厥和西突厥兩大汗國消滅。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距呢?一,漢唐建立初期的國力對比漢唐兩國建國之初的局勢大體上是相同的。漢朝建立於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基礎上,人口大量死亡,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根據相關資料的統治,漢初人口只有1000多萬,可以說死亡過半。
  • 西域都護府,到底有多重要?
    於是就有了張騫出使西域,但是沒想到張騫花費了數年,歷經磨難找到大月氏後卻得到了拒絕的答覆,原來時隔已久,大月氏離開了原來的國土,在其他地域過上了安穩的生活,此時的大月氏已經放棄了復仇,所以張騫只能滿載著失望而歸。但是這次出使西域的行動並沒有白費,張騫為漢武帝帶來了許多有關西域的信息。而這次出使也為漢朝帶來了西域各國的問候,自此中原地區和西域建立了穩固的聯繫。
  • 佛渡眾生,唐朝西域到底有幾個佛教中心?今天有什麼遺蹟?
    因為絲綢之路開通,西域和中亞、西亞甚至南亞有了比較固定的道路。通過這條道路,除了實現經濟的交流,同時實現了文化甚至宗教交流。也因為此,在中國,西域是佛教最早傳入的地方。一般的觀點,唐朝西域有三大佛教中心,分別是于闐王國、龜茲國和高昌國。從地圖上即可以看出,這三個國家都處於絲綢之路要道上。于闐王國,扼守絲綢之路南道,是塔克拉瑪幹沙漠以南最強大的國家。龜茲國,位於絲綢之路北道咽喉位置,是塔克拉瑪幹沙漠以北最強大的國家。高昌國則位於東疆,為絲綢之路新北道必經之地。
  • 西域三十六國——衰落變遷史
    由於身份特殊,于闐國王李聖天這身供養人畫像,也是在莫高窟發現的最大的君王肖像畫。這一篇,我們將講述西域興衰變遷史,順帶告訴大家西域國王為什麼會叫「李聖天」這個中原名字。中國興盛之時,必經營西域。漢徵之,唐得之,元伐之,明失之,清有之。西域的變化和中國的變化緊密相關。
  • 西漢時期統治西域那麼難三國時期曹魏是怎麼統一西域的?
    魏國並沒有統一西域,只是延續了漢代的西域長史府,但魏國對西域的控制力遠遠弱於兩漢甚至是後來的西晉王朝。漢朝是通過軍事手段摧毀匈奴,才把西域納入版圖的。等到中原王朝重新強盛起來,打通河西走廊、恢復西域,那麼繁華的絲綢之路又得以重現。從漢朝到唐朝,中原對西域的治理都是這樣斷斷續續的。三國時期的魏國地處北方,也繼承了東漢的西域長史府。當年,西漢王朝為了控制西域(新疆),在那裡設置了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各國;到了東漢時期,恢復了新莽年間丟失的西域,並改為西域長史府。
  • 唐朝的勁敵:交戰一百多年,卻始終無法徵服,長安都被攻陷
    後世經常將漢朝、唐朝並稱,將這兩個王朝表現出的強勢稱為「漢唐氣魄」。面對漢朝、唐朝、轉型時,重兵出擊,中原王朝會打出應有的氣勢(如漢武帝徵討匈奴,唐太宗進攻突厥)。唐朝雖然開闢了領土,但仍然強大的對手始終無法徵服,甚至都城長安也被攻陷!那麼,這究竟是哪個政權呢?
  • 關山迢迢,黃沙漫漫,兩千多年前,漢朝西域都護府是怎樣的機構?
    這一招,春秋戰國時代的越國就曾經用過,收到絕佳效果。如今漢王朝也採取這一招,一忍就是六十年。期間,呂后還受到冒頓單于的來信調戲,「陛下獨立,孤單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字裡行間充滿著對呂后的褻瀆,可以說是漢王朝開國以後,所受到的最大恥辱。
  • 為什麼漢朝使者能在西域十分囂張?
    在漢朝歷史上,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過這樣一個群體:漢朝使節,他們用自己的努力,輔助漢朝對匈奴的防禦戰爭,而且在西域開疆擴土,往往以一人或者數人之力,為漢朝降服一國。這樣的探險家和軍人,是如何煉成的呢?漢使飛揚跋扈、桀驁不馴的本性,來源於不同的主觀和客觀原因。
  • 西域都護的設置對西域的控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45西域都護|醒吾專欄
    瑋鑫按瑋鑫按:   西域都護府開設以後,在政治、軍事.、文化上都對西域造成了重大影響而且通過屯田,將內地漢族地區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傳到了西域,對西域各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了了解情況便於統轄管理,西域都護府對西域諸國的地理位咒、風土人情、山川物產、民族習俗、社會制度、傳等,都做了比較詳細的考察和記載,迄今仍是我們研究西域歷史的珍貴資料。在鄭吉之後,擔任西域都護的甘延壽和校尉陳湯,利用時機,調集西域諸國兵馬,聯合烏孫,西徵康居,殲滅了匈奴那支單于。
  • 「鑿空」西域張騫 | 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
    同時,張騫所遣的副使也相繼引西域諸國使者來訪漢朝,促進了彼此的信息交流,為漢王朝經略西域奠定了基礎。西域諸國甚至世界各國幾乎都對漢朝的「博望侯」有所耳聞,張騫也因其卓著的西使功績而被升遷為大行,位列九卿。元鼎三年(前114年),張騫去世,葬於城固縣漢江北岸。
  • 大漢朝統治中原長達400多年時間,他到底擁有多少「異族」僱傭軍?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王朝,西漢和東漢總計統治了中原大地400多年時間。在漢朝統治時間,與周邊的各個政權都爆發了戰爭。雖然這支騎兵的數量並不多,但與楚軍的作戰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從漢朝還沒有建立,就已經出現了使用僱傭軍的傳統。到了漢武帝時期,隨著國力的增長,漢朝與北方的匈奴展開了長期的戰爭。雙方反覆鏖戰的過程中,漢朝軍隊俘虜了大量的匈奴人。由於匈奴人弓馬嫻熟,漢朝把這些匈奴人編入了自己的軍隊。其中,挑出特別強壯的士兵編入了漢朝的禁軍。
  • 漢朝使者有多厲害?帶領數十人的使團出使西域,順帶手滅亡了一國
    王玄策我們都知道,唐朝和漢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中,最為強大的兩個王朝。而唐朝時期就有許多猛將,比如王玄策,他本是唐朝的出訪使者,卻創造了輝煌的戰績。公元647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天竺,而這次沒有之前那麼順利了。這時,在中天竺國內部發生叛亂,權臣那伏帝阿羅那順謀反。本來王玄策想完成出使任務,就回到唐王朝去的,但是阿羅那順擔心唐王朝會插手中天竺的事務。阿羅那順派遣軍隊,伏擊王玄策率領的唐朝使團,唐朝使團損失慘重,王玄策策馬逃走。
  • 六次出使西域威震異邦的漢朝大使,為何被後人戲稱為千年老二?
    他也和蘇武一樣,曾經在匈奴十九年,後來和蘇武一起返回漢朝。常惠這個人很有意思。他在和蘇武在匈奴一起滯留十九年的那段時光可以說是他人生和性格的分水嶺。在之前和之後的表現完全判若兩人。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回到漢朝之後他又做了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呢?
  • 西域三十六國的前世今生:還有幾個在中國境內?大多成為中國一縣
    西域在中國人眼裡一直是一個充滿著危險又神秘富饒的地方。葡萄美酒夜光杯、不破樓蘭終不還等描寫西域的詩句已成為中華文化的經典之一。張騫通西域後不久,大漢騎兵威名遠揚,漢帝國兵力空前昌盛,西域各國紛紛遣使長安,上表服從。
  • 漢朝皇帝列表
    漢朝歷史簡介漢朝疆域漢朝(前202—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又稱:前漢,公元前202年十二月-8年十一月)後世史學家不承認新朝和玄漢合法性,所以一般將其合併到漢朝歷史裡。公元221年,自認是漢室後代的劉備(漢昭烈帝)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221年5月15日 —263年),是三國之一,亦稱「劉蜀」、「季漢」,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史學上並不將其併入漢朝歷史。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
  • 看著認識一讀就錯:神秘的西域古國怎麼都是拗口的國名
    西漢時期西域都護府及西域諸國分布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發現西域小國林立,回來匯報以後,漢朝稱之為西域三十六國。公元448年,北魏滅鄯善國,共存國600多年。這是一個建立在綠洲上的農耕生活形態的城郭,是漢通西域北道的必經之地。焉耆依山臨水,土地肥沃,種有稻、粟、麥,兼畜牧;資源豐富,文化發達,佛教藝術也曾繁盛燦爛;盛產胭脂,也盛產良駒。
  • 中國最不該亡的王朝,因太強大而走向滅亡,既不是唐朝也不是漢朝
    我們常說「漢唐盛世」、「唐宋經濟發展迅速」,漢朝以及唐朝時期的文治武功與國際聲望都是較為強盛的,漢代時嚴重挫敗匈奴,開闢西域,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漢族」,所說語言稱「漢語」,所寫文字稱「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