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有一種植物叫地衣,在沙漠、南極、北極,甚至大海龜的背上都能固執頑強地生長,就像生活中我們遇到的一些人,凡事較真。較真是種人生態度,是不是所有的事都要較真呢?
有一個成語叫「失之毫釐,謬以千裡」,意思是開始相差得很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強調不能有一點差錯,事情開始時一定要謹慎。
《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裡。故君子慎重始也。
生活中不較真,雲淡風輕,差不多沒什麼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是單純有米,而米的質量不好,煮出的飯也未必軟糯可口。明天早晨我準備蒸饅頭,剛和的面,總感覺安琪發酵粉放少了點,量沒掌握好,加之今天下雨,氣溫低,擔心明早面發不起來。如果真是這樣,我只能將網上找到的補救辦法,明天試試再說。不過希望不要差太多就行,否則一鍋饅頭面目醜陋,全部塌陷,一頓早餐主食就毀於我的雙手。
可能你會覺得好笑,蒸頓饅頭何必較真,如此「大動幹戈」沒有必要,失敗重來,熟能生巧。
學習中較真,打破砂鍋問到底,不要差不多
孔子有一天和弟子子路、子貢、顏回在農山遊學。孔子和他們一起探討人生志向。關於志向,孔子十五歲就立志於學,他也希望自己的弟子儘早確立人生志向。子路剛勇威猛、坦率正直,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馳騁戰場,率領軍隊打敗敵人。子貢能言善辯,他希望自己能用三寸不爛之舌,消除國與國的憂患。顏回謙虛內向,希望能輔佐明王聖主,用禮樂教導人民。
孔子對顏回予以很高的評價,「美哉,德矣!」意思是,這種德行多麼美好呀!既然已經說了,子路還是不明就裡,舉手施禮問孔子,我們三個弟子誰勝誰負呢?
面對較真的學生,雖然孔子剛才的表情已經說明一切,還是要耐心地告訴子路,顏回的志向是兼具了子路和子貢志向的優點,「不傷財,不害民,不繁詞」,不打仗就不傷財、不害民,不打仗就無須繁多的語言,顏回的志向最好。
學習中遇到問題,不妨學學子路,多問幾個為什麼,「問之弗知弗措也」,問要問明白,不可粗枝大葉,差不多就行。
工作中不較真,失之毫釐,真會謬以千裡
有一個小故事,美國芝加哥一個老太太,靠養老金生活,在醫院做了一個小手術後回到家中。兩星期後,她接到醫院寄來的一張帳單,款項是63440美元。她看到偌大的數字,不禁大驚失色,心臟病突發,倒地身亡。後來,有人向醫院一核對,原來是工作人員把小數點的位置放錯了,實際上只需支付63.44美元。
點錯一個小數點,竟要了一條人命。正如牛頓所說:「在數學中,最微小的誤差也不能忽略。」
工作中要較真,零誤差,一點不差才是硬道理
大國工匠楊作雷,是中國運載火箭風機製造裝配工,他堅持工作「零誤差」他負責裝配風機的輪轂、軸承等部件,這是最核心、最精密的部分,直接決定風車能否轉得穩,能否順利把風力轉化為電能。風機如果出現問題,後期就要耗費巨大人力、物力、財力維修。因此,在裝配過程中,一顆螺絲該用多少力,都必須嚴格按照裝配手冊進行。
力道的大小都有講究,否則後期的損失無法估量。不較真,能行嗎?
大家都差不多,誰來出類拔萃
《新相親大會》的主持人孟非在節目中說過,我們總是在差不多的年紀,上了差不多的學校,進了差不多的單位,掙著差不多的錢,在差不多的年紀結了婚……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跟其他人有著不一樣的人生。
我們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要讓自己的生活有色彩,要讓自己更出色。不要說「差不多就行」,這是給自己找藉口、找理由。你的「差不多」只會讓自己越差越多。雖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但也比沒做過那棵大樹,沒做過那個沙堆要有意義。
寄語:生活中有些事難得糊塗,不用太較真,只要無傷大雅就好。對待自己,較真沒什麼不好,除非你甘心一輩子過「差不多」的人生。對待學習,力爭上遊,較真是個好品質,但不要鑽牛角尖。對待工作,必須較真,不能有絲毫馬虎,防止「失之毫釐,謬以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