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的最大特點,就是它可以將一個俗套故事講述得既感人又發人深省。
雖然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但它依然是一部帶有明顯風格標籤的韓式溫情電影。
有這麼兩個人,他們不是兄弟卻勝似兄弟,和普通人相比,兩人身心都不健全。
弟弟樸東究體格結實但智商停留在五歲水平,而哥哥姜世河雖頭腦聰明卻全身癱瘓,只能靠特殊輪椅幫助才能勉強出行。也許是上天註定,兩個殘缺但卻互補的人走到一起,共同生活,共同成長。
長期以來,韓國電影都喜歡聚焦底層人物或者特殊人群,例如曾經的話題之作《熔爐》和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蟲》。從創作角度看,這種題材很容易引起廣大觀眾共鳴,從而帶來全社會討論加大傳播度。同時,通過描述這些特殊群體的生活狀態來反思社會問題,也是討好專業評審的一大法寶,因此,類似這樣的作品就不斷出現。
本片很好的利用殘障人士這樣一個關注點,通過兩個異性兄弟之間的日常點滴和情感累積,為觀眾帶來久違的溫暖和感動。
為了讓影片更加有打動人心的力量,電影選擇從兩個角度進行敘述。
其一是展現男人之間的感情。事實上,表達男人之間友情的電影實在是有點泛濫成災,一旦處理不當很容易陷入吃力不討好的境地。本片非常聰明,首先在人物選擇上它採用兩個不健全的人,這樣就和之前的作品劃清了界限;其次,影片儘量用寫實手法去記錄他們的一言一行,可以讓觀眾更有親切感;第三,電影在情感處理方面非常細膩,採用不斷的情景遞進、細節放大等方式進行烘託,當最後大爆發時,非常具有煽動性。
除此之外,影片還對這種感情形成的原因進行深度探討,這也是劇中許多人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因為雖然東究和世河兩人相處很融洽,但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他們的付出並不平等。相對於世河來說,東究明顯犧牲更大,不僅要照顧對方的飲食起居,甚至還限制了自己的自由,所以,當東究的母親來認領自己兒子時,甚至認為世河是在虐待他。可是,正常人永遠不會懂殘障人士的心理,因為我們總是喜歡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譴責別人,卻往往忽視,有些東西絕不僅僅只是用多少來進行衡量。東究和世河,就像四肢和眼睛,缺一不可,兩人之間,不是簡單的一加一等於二,他們早已成為整體,不能分割。
所以,他們不存在到底是誰幫助了誰,只有兩人互相成全,才可以讓彼此繼續走下去。
這種方式,如果換位思考,著實讓人羨慕。因為二人之間已經沒有距離,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二個角度是喚起普通大眾對殘障人士的關心和重視。
電影中反覆出現東究參加遊泳比賽的橋段,除了個人愛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福利院已經難以維持,急需大筆資金來保證正常經營。所以,世河才會想出各種辦法來賺錢。從道義上來說,他做得不妥,因為欺騙了許多好心人,可是,設身處地考慮,這可能是他們能夠想出來的唯一辦法。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各項制度都逐漸健全,但很多時候,那些特殊群體還是會被我們自動忽視,甚至被歧視。口頭上表達一下誰都可以做到,但是當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卻往往看不到什麼身影。
就像姜世河做的所有事情,旁人只會關注他的各種不擇手段,卻根本沒有人去體諒他做事的動機。因為歸根結底,大部分認為他們只需要被同情,卻不知道,這群人可能真正想要的不是憐憫,而是最簡單的平等和尊重。因為他們也是人,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所謂的成功,哪怕這種成功在外人眼中小的不過就像一粒微塵。
可是,連這種最起碼的要求終於還是無法得到滿足,他們的棲息地「責任之家」最後依然被拆建,也許所有人還會重新找到收留自己的地方,然而卻可能再也找不回曾經家一樣的溫暖感覺。
電影用這種無聲的控訴去留給觀眾思索,我們能夠給予他們什麼,他們真的需要什麼?
好電影,就應該背負這樣的社會責任。它不僅是帶給觀眾一個夾帶歡笑和淚水的煽情故事,同時更要在其中看到我們對這個世界、對周邊所有人的態度。
由於戲劇結構的需要,樸東究和姜世河的故事人為增添了許多刻意成分,但這並不會削弱影片所傳達出來的真情和實意。如今的年代,已經很難看到一份像他們這樣可貴而可愛的友情,為了彼此可以做出任何犧牲和讓步,這種行為,本身就值得所有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