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與石濤合寫《蘭竹圖》

2021-02-18 三元文化

《蘭竹圖》

紙本墨筆,畫心縱120、橫57.4釐米。畫右上角署款「拾得」,為八大山人七十五歲以後至八十歲間的落款,下壓兩枚方印:「八大山人」(白文方印)、「何園」(朱文方印,晚年常用)。左上角有石濤題款:「八大山人寫蘭,清湘滌子補竹。兩家筆墨源流,向自獨行整肅。大滌子補墨並識。」下壓白文長方印「不可一日無此君」

此圖先是八大山人畫蘭石,巨石向右拔地斜立,純用淡墨簡約地勾勒皴染,佔據半幅畫面,石下是左高右低的土坡,石腳一叢展開的蘭花僅僅簡約的數筆,將蘭挺立而又搖曳多姿、生機勃勃之態寫出即收筆,堪為八大本色,惜墨如金,高度凝練概括,而恰到好處!

石濤後寫竹,對這樣的構圖若沒有真本事,是較難將畫處理得形整而氣暢的,即兩人合寫得如同一人,整幅畫和諧統一。早已慣於「搜盡奇峰打草稿」,精於構圖,善長變化的石濤,落筆便順著石勢寫竹,竹竿勁挺而不失順勢,分披的竹葉用焦墨,以對應淡墨的斜石,更打破畫面上幅的虛空,又以淡墨補一竿竹,略微與石勢相背,以補畫面左方之虛,兼營造出前後的空間深度,以少少筆墨以一勝多地表示出叢竹之境,又與濃墨的竹作了相得益彰的對比襯託,即使八大將落款題於畫面石勢之上的右上方,也難不倒石濤自如的施展,終是心有靈犀,化險為夷!留下這幅水乳交融、意趣精到、大家手筆、天趣盎然的珍品。

石濤補竹之後所題的「八大山人寫蘭,清湘滌子補竹。兩家筆墨源流,向自獨行整肅。」大意是說,他與八大山人合畫一畫,八大寫蘭石部分,自己寫竹部分而補成,原本兩家均卓立不群,自成一家,筆墨源流,各自不一,但均各有傳統源流為依據自成一家的,雖然各成一家,但在這幅畫中心靈、意趣以及筆墨,卻是交融的。

八大和石濤雖處同一時代,卻非同輩人。據年譜和史料研究,八大應該輩長於石濤,年齡相差16歲。過去有不少人認為八大和石濤是叔侄關係,其實不然。八大是嫡系皇族,而石濤則為旁出。按照宗族輩分來看,應該相差四輩。不管他們在宗族中是什麼關係,他們的交往雖然受當時條件的限制,但畢竟他們心心相印,相互推崇,不僅有書信往來,還有畫事上的合作。像八大繪蘭石,石濤補竹;石濤畫桃源圖,八大作《桃花源記》;八大畫水仙,石濤題詩等。他們的合作不一定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可能在書信往來中傳遞。過從甚密,於二人不利。能見證他們之間的親密畫事,現僅存石濤請八大畫的《大滌堂圖》(關於《大滌堂圖》未曾見原作,我們現在只能找到張大千仿的《大滌草堂圖》),和石濤贈予八大的《春江垂釣圖》了。

康熙二十七年戌辰(1688)五十九歲的石濤從揚州致函身居南昌青雲譜的八大山人,請他畫一小幅畫,信云:聞先生花甲七十四五,登山如飛,真神仙中人,濟將六十,諸事不堪,十年已來,見往來者所得書畫,皆非濟輩可能讚頌得之寶物也,濟幾次接先生手教,皆未得奉答,總因病苦,拙於酬應,不獨於先生一人前,四方皆知,濟是此等病,真是笑話人,今因李松庵兄還南州空函寄上,濟欲求先生三尺高、一尺闊小幅,平坡上老屋數椽,古木樗散數株,閣中一老叟,空諸所有;即大滌子大滌堂也,此事少不得者,餘紙求法書數行列於上,真濟寶物也。向所承寄太大,屋小放不下,款求書大滌子大滌草堂,莫書和尚,濟有冠有發之人,向上一齊滌,只不能迅身至西江,一睹先生顏色為恨!老病在身,如何如何,雪翁老先生,濟頓首。(見附圖)

此通書札能見證他們之間的親密畫事。十年後,即康熙三十七年戌寅年,年已八十五歲的八大山人將石濤所求之《大滌子草堂圖》寄給石濤。石濤收此畫,喜極,漫題詩於其上。

草書題八大《大滌草堂圖》

款識:題家八大寄予大滌堂圖。時戊寅夏五月,清湘膏育子濟。

鈐印:膏育子濟、瞎尊者、眼中之人吾老矣、贊之十世孫阿長

釋文:西江山人稱八大,往往遊戲筆墨外。心奇蹟奇放浪觀,筆欹墨舞真三昧。 有時對客發痴顛,佯狂詩酒呼青天。須臾大醉草千紙,書法畫法前人前。 眼高百代古無比,旁人讚美公不喜。胡然突就特丫叉,抹之大笑曰小伎。 四方知交皆問予,廿年跡蹤那得知?程子抱犢問予道,雪個當年即是伊。 公皆與我同時病,剛出世時天地震。八大無家還是家,清湘四海空霜鬢。 公時問我客邗江,臨溪新構大滌堂。寄來巨幅真堪滌,炎蒸六月飛秋霜。 老人知意何堪滌,言猶在耳塵沙歷。一念萬年鳴指間,洗空世界聽霹靂。

《春江垂釣圖》是石濤贈八大山人的,畫面的右前方畫著一枝經過殘冬的柳樹,枝條已沒有幾根,新芽正待生發。一老者正坐柳樹下垂釣。江中春草初生,波光泛動。左方一巨石橫臥水中,遠處空無一物。上方題詩一首,是石濤遊心自在,一貫自信自負的寫照。石濤對八大一直是從內心佩服的,他曾在自己畫的一本《山水》冊上題跋,論及當時的畫家:「此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而以名振一時,得不難哉……淋漓奇古之如南昌八大山人……皆一代解人也。」為一個淋漓奇古的一代解人作畫,石濤自然不會以細縝的筆墨來應付,所以這幅畫畫得特別的奔放、簡約,乘興一揮,元氣淋漓,這是所見他寫有八大上款的唯一一幅。

《春江垂釣圖》

立軸 水墨紙本 丙子(1696年)作

題識:天空雲盡絕波瀾,坐穩春潮一笑看。不釣白魚釣新綠,乾坤鉤在太虛端。清湘瞎尊者弟寄上,八大長兄先生印可。丙子秋九月,廣陵。鈐印:膏盲子濟、半個漢、老濤

博學慎思篤行 達人心

相關焦點

  • 石濤筆下的竹,水墨淋漓,生趣盎然!
    ——————祉洋藝術沙龍——————石濤 蘭竹當風石濤(1630一1724年),本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發為僧後,更名元濟、超濟、原濟,自稱苦瓜和尚。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中國清代畫家。石濤 蘭竹圖
  • 歷代畫論:《板橋題畫蘭竹》(摘抄)(清)鄭燮 撰
    予畫此幅,山上山下皆蘭棘相參,而蘭得十之六,棘亦居十之四。畫畢而嘆,蓋不勝幽、並十六州之痛,南、北宋之悲耳,以無棘刺故耳。米元章論石:曰瘦,曰縐,曰漏,曰透。可謂盡石之妙矣。東坡又曰「石文而醜」,一醜字則石之千態萬狀皆從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好也。東坡胸次,其造化之爐冶乎?燮畫此石,醜石也,腴而雄,醜而秀。
  • 石濤. 鄭板橋.吳昌碩.吳鎮.啟功「五家竹風飄然而至
    石濤 王原祁 蘭竹圖軸 臺北故宮藏石濤 蘭竹當風石濤 蘭竹圖石濤 竹石梅蘭竹是吳昌碩喜歡描繪的對象之一。他畫竹主要用「金錯刀法」,直落中鋒,勁如刻鐵,並且其竹葉的組合也並不求「個」、「介」,而是一揮而就。從吳昌碩竹畫上,不難感覺到其作品氣度在渾、風貌在拙、魂魄在雄,筆下豪邁跌宕、暢快淋漓。《風竹圖》是吳昌碩的晚年作品,作於1921年。吳氏畫風均以石鼓文筆意作大寫意畫法,此圖氣勢如風,極具力度,見老辣蒼茫之意。
  • 石濤畫人物也如此精到
    石濤 西園雅集圖石濤 明皇出遊圖 設色絹本 石濤 自寫種松圖小照 臺北故宮藏 石濤工詩文,善書畫。其畫擅山水,兼工蘭竹。其山水不局限於師承某家某派,而廣泛師法歷代畫家之長,將傳統的筆墨技法加以變化,又注重師法造化,從大自然吸取創作源泉,並完善表現技法。作品筆法流暢凝重,鬆柔秀拙,尤長於點苔,密密麻麻,劈頭蓋面,豐富多彩;用墨濃淡乾濕,或筆簡墨淡,或濃重滋潤,酣暢淋漓,極盡變化;構圖新奇,或全景式場面宏闊,或局部特寫,景物突出,變幻無窮。
  • 水墨畫的「逸品」境界:八大山人和石濤誰的造詣更高?
    清 八大山人 荷池雙鳥圖 瀚海2002春拍水墨畫的「逸品」境界:八大山人和石濤誰的造詣更高?八大山人和石濤,同為清代四僧,同以大寫意著稱,其畫風對後世影響甚大,那麼誰的畫造詣更高?齊白石稱石濤與八大畫作,皆抵達逸品境界,那麼何為逸品?
  • 石濤負奇才,其胸中孤憤鬱郁,不能自已,皆寄之於畫!
    張庚《國朝畫徵錄續錄》石濤小傳雖雲「(石濤)畫兼善山水蘭竹,筆意縱恣,脫盡窠臼。晚遊江淮,人爭重之,一時來學者甚眾」[3],但可以查證的石濤親傳弟子似僅有洪陔華[4]、吳又和、程鳴[5]三人,著名的則無。
  • 石濤羅漢圖100幅,難得一見
    康熙19年庚申(1680年)石濤移居南京,他的繪畫藝術漸臻成熟,生活、思想也開始發生變化。這時期,石濤在文人薈萃的南京地區如魚得水,與當地許多詩人畫士結識,其中著名的有屈大均,孔尚任、龔賢、戴本孝、查士標、程邃、黃雲等,還認識了卓子任、鄭瑚山、博問亭等官吏名流,他們對石濤藝術境界的升華大有作用。特別是當時活動在金陵地區的石溪、龔賢、戴本孝、程邃等都是聲名卓著的畫家,對來自宣城的石濤很有刺激作用。
  • 鄭板橋的8米長卷《蘭竹圖》你見過嗎?
    揚州八怪鄭板橋,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清 鄭板橋 蘭花竹石圖卷 30.9×828.2 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註:本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
  • 竹 與 石
    明 歸昌世 風竹圖 立軸 紙本水墨 縱146.2釐米 橫44.7釐米 廣州美術館藏明 金浞 雙鉤竹圖 立軸 絹本 設色 縱150.5釐米 橫83.2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 李方膺 瀟湘風竹圖 立軸 紙本水墨 縱168.3釐米 橫67.7釐米 南京博物院
  • 蘭竹馨香|郭青蘭竹水墨作品賞析
    繼承而創新——淺談郭青蘭竹水墨畫郭青,字青青,號蘭竹堂主,蘇州人氏。認識郭老師是先從認識他的水墨蘭竹開始的,印象中是在哪位好友的朋友圈發布了郭老師作品,是一幅長題跋的水墨蘭竹,用筆剛柔相濟,水墨酣暢淋漓,頗有鄭板橋的勁健和潘天壽的張力在裡面。
  • 天地之心 · 竹丨竹韻風骨與歷代竹畫經典賞讀
    ▲ 明 陳淳 蘭竹石圖 102.6×34cm 紙本水墨陳淳是明代中期寫意墨竹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開拓了水墨寫意花鳥畫的新境界,與徐渭並稱為「青藤白陽」。此圖立意新穎,構圖別致,布局疏爽,所繪蘭竹石造型洗鍊,筆墨放縱率意,恰如文徵明對他的讚譽:「約略點染,而意態自足。」
  • 揭秘石濤的審美,細品「一畫」論——清代石濤繪畫美學思想新解!
    石濤著有《畫語錄》十八章。常體察自然景物,主張「筆墨當隨時代」,畫山水者應「脫胎於山川」,「搜盡奇峰打草稿」,進而「法自我立」。所畫的山水、蘭竹、花果、人物,講求新格,構圖善於變化,筆墨筆墨恣肆,意境蒼莽新奇,一反當時仿古之風。藝術年表石濤,原姓朱,名若極,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廣西桂林人。
  • 熊曉東:畫中蘭竹,抒胸中逸氣
    熊曉東作品《峭壁玉香飄》69cmx46cm 2020年【從「胸有成竹」到「胸無成竹」】竹畫是中國水墨畫中常有的題材,其有著特別的圖像系統,其源遠流長、根深果茂。熊曉東先生的墨竹與山水結合的作品或錯彩鏤金、或芙蓉出水,給人留下了深刻影響。
  • 奇肆超逸,一代宗師石濤的山水美學,是對生命和自然的深刻詮釋!
    國內、外藝術名家 | 藝術品收藏 | 文學 | 音樂 | 視覺 石濤(款) 深山秋水圖 古人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朱耷(八大山人)、髡殘(石溪)和漸江(弘仁)。
  • 清朝畫家石濤「北漂」記
    齊白石《石濤作畫圖》 視覺中國 供圖   畫家石濤是「清初四僧」之一,這位明代皇室後裔生在亂世,長於清代。在半百之年還當過「北漂」,來京尋求藝術發展。1689年,康熙再度南巡,在接駕的人群中,康熙不但一眼就看到了石濤,還叫出了他的名字。石濤為此洋洋得意地作詩說:「聖聰勿睹呼名字,草野重瞻萬歲前……」記錄了當時的情景,也表達了自己的涕零之情。石濤後作《海晏河清圖》一幅,用清澈的河水喻頌清朝之仁政,並在畫中署名「臣僧元濟頓首」——此時的石濤不僅為兩次面君而感榮耀,更以新朝屬臣為榮。
  • 他寫蘭竹,瀟灑通神!
    清 郭尚先《蘭竹冊》局部此蘭竹冊為郭尚先晚年精品之作,畫風飄逸,自然流暢,落筆乾脆,不拘泥於形式。清 郭尚先《蘭竹冊》局部清 郭尚先《蘭竹冊》局部清 郭尚先《蘭竹冊》局部清 郭尚先《蘭竹冊》局部
  • 歸去來兮:石濤《陶淵明詩意圖》冊頁賞析
    由於這本圖冊沒有年款,但從繪畫風格及創作思想上推測,這部作品應該是石濤中晚年北上南歸後所作。在這幅圖冊的創作上,石濤選材於陶淵明的詩歌,將其中最為經典並耳熟能詳的詩句,以形象化的表現方式用水墨記錄了下來。在欣賞這幅圖冊時,既能直觀的欣賞石濤作品中的田園風景,又能體會陶淵明詩歌中的藝術意蘊,同時還能領略石濤與陶淵明之間跨越千年的藝術對話,在觀看石濤繪畫作品的同時體會陶淵明創作中的詩情畫意。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歷代名家畫竹清賞)
    此幅畫作以淡彩汁綠寫蘭竹,為元人蘭竹畫中所罕見。圖中危石聳立,以中鋒淡墨勾畫輪廓,略加皴擦,石間生出一枝修竹,枝條如彎弓曲弧,竹葉紛披多姿。坡地叢生蕙蘭,莖葉青翠穿插交錯,一荑盛開五六朵白花,蕊心淺紅點綴,清幽含芳。畫家將書法筆意融入畫裡,反映出文人畫的藝術趣味。竹幹行筆如寫篆書,竹葉如八字,而蘭莖則蘊含行草筆意。
  • 張大千為何孜孜不倦仿石濤
    及二十一歲,大千由日本學成返滬,書法拜上海名家曾熙、李瑞清為師;繪畫則從勤習任伯年筆法開始,逐漸從四王風格上溯石濤、八大、漸江、冬心。十年之間,他往來京滬之間,仿製諸家之作,可以亂真。尤其是他三十三歲,隨張善孖初訪黃山,在上海出版《黃山畫影》(1931)攝影集後,畫法大進,開始建立自家的繪畫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