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壽種植了4000多畝雞禾梗,村民增收不少

2021-01-08 常德全媒

常德全媒訊(記者 劉 甜)芡實梗俗稱「雞禾梗」,是睡蓮科芡屬的一種水生植物,是藥食兩用品種芡實的莖。這種往日裡毫不起眼水生作物,現如今已成為了常德漢壽縣湖區老百姓重要的經濟來源。

在漢壽縣辰陽街道湘蓮湖漁場,大大小小的芡實水塘裡,幾十戶村民一大早就忙碌開了,小船在芡實從中來回穿梭,成熟的芡實梗經過篩選、清洗後被整齊收割到船上運上岸。

種植戶 黃桂清:一天(能挖)1500斤左右,我們從池塘割起來到加工的過程,(就是)避免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汙染,因為我們現在做的是反季節,比一般的銷售時間要早一點。

黃桂清告訴記者,近幾年,綠色生態、鮮脆爽口的芡實梗越來越受到大眾消費者的青睞,炎炎夏日裡,新鮮的芡實梗更是供不應求。

種植戶 黃桂清:我們的產品一般都是銷往外地,常德、益陽、沅江、株洲、長沙各個地方都有,做得好的話,(一年毛利潤)可以做到十多萬沒問題。

像黃桂清這樣的種植戶還有很多,記者行走在湘蓮湖漁場的村道上,隨處可見手拿芡實梗忙碌著的村民們。

湘蓮湖漁場支部書記 黃桂春:今年的效益可能比往年都要好,大概畝產應該有8000(斤)左右,總產值應該(有望)超過700萬,為農戶戶均都要增加(收入)兩三千塊左右。

漢壽縣地處洞庭湖西濱,地勢平坦、水資源豐富,一直以來就有種植芡實梗的傳統,近年來,漢壽積極倡導生態環保的種養理念,隨著種植技術、產銷模式的日益成熟,純天然的綠色淡水生物芡實梗也逐漸走進來大眾的視野,湘蓮湖漁場的芡實梗種植戶從最初的10餘戶發展到現在的70餘戶,種植面積也增加到900多畝。截至目前,全縣芡實梗種植面積達4000多畝。

湘蓮湖漁場支部書記 黃桂春:芡實和玉臂藕是縣裡確定的水蔬菜基地,也是我們湘蓮湖這些農戶的主打產品,(我們)主要是搞好技術推廣,流轉面積以後,爭取能夠在近兩三年之內擴種,為農戶增加收入搞好基礎服務。

下階段,漢壽縣還將利用生態優勢、資源優勢,積極引導村民發展特色種植,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以產業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相關焦點

  • 三年種植萬畝中藥材 千年古鎮村民有了增收新路徑
    中新網晉中10月18日電 題:三年種植萬畝中藥材 千年古鎮村民有了增收新路徑  作者 陸祁國  「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中藥材種植,鎮政府前幾年號召,我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種了5畝柴胡。現在看來,種植中藥材的經濟收益確實不錯,平均每年增收一萬塊錢左右不成問題。」10月9日,山西省介休市綿山鎮河村村民李廣勝說。
  • 種香禾糯,從江縣高增鄉村民笑了
    「我今年跟著合作社一起種香禾糯,分到1萬6千多塊錢,這個比我自己種穀子,找錢多了。」領到分紅貧困戶吳老拾在一旁興奮說道。據了解,此次合作社是對2019年香禾糯項目進行分紅,共計將放分紅資金35萬元,共涉及農戶79戶,其中貧困戶16戶。
  • 新疆洛浦:特色種植帶動村民穩定增收
    買買提艾力 攝伊米爾薩伊普•麥託合提所在的闊恰艾日克村人均耕地不足1畝,是一個深度貧困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83戶。一直以來,村民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小麥、玉米、核桃等傳統種植,經濟結構單一。近年來,闊恰艾日克村「訪惠聚」工作隊和村兩委結合脫貧攻堅和本地實際,積極引導村民發展設施農業,爭取籌集扶貧項目資金新建了42座溫室大棚和285座大田拱棚,切實調整產業結構,打破傳統農業種養結構,幫助農民多渠道增產增收。伊米爾薩伊普•麥託合提在嘗試種植拱棚蔬菜見到效益後,主動承包了十幾個拱棚,種起了西紅柿、辣椒、白菜、韭菜等經濟作物。
  • 浙江省麗水市雲和縣「跑步雞」跑出增收路
    為此,2019年,欒少波給雞戴上計步器,以掌控雞的運動量。「每隻雞隻有跑滿100萬步,才能上市銷售。」我們折指一算:「每隻雞每天要走3000-4000步,走上100萬步大概需要10個月。」 「對,這樣一來,它們的抵抗力更強,也更健康。」欒少波應道。 雞果藥巧構「生態鏈」「基地藥材果樹長得好,還有雞的一份功勞呢!」
  • 新疆中藥材種植成為牧民增收新亮點
    但是我作為村幹部,就想帶頭試種一點,沒想到去年35畝地純收入4萬多元。」新疆阿勒泰哈巴河縣薩爾塔木鄉庫爾米希村45歲的努爾別克·卡肯說。 庫爾米希村距離哈巴河縣城約15公裡,有村民291戶,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村。過去一直從事小麥、玉米、油葵等農作物種植,村民的收入每畝地超不過400元。
  • 從靠天吃飯到訂單種植 一顆生菜的多條增收路
    小金縣副縣長吳品俊介紹,小金縣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引進公司發展高山結球生菜訂單農業,不僅實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還從務工、種植等渠道促進當地群眾穩定增收。到2019年,小金縣結球生菜種植面積已達到2000多畝,涉及8個鄉鎮。「目前公司主營業務,就是在小金縣境內推廣發展高山生態蔬菜種植。」生菜種植讓當地群眾開始在家門口務工。「育苗、勻苗、除苗、栽菜、收菜……每個環節都需要人工。」黃正江表示,結球生菜從移栽到採收只需 50天左右,一年可種兩季,每季畝產量約4000公斤。
  • 3斤不到卻近300元 雲和縣霧溪畲族鄉「跑步雞」跑出增收路
    現今,後山300畝土地呈階梯式,分塊種著黃精、玉竹、貝母、芍藥、元胡等多種中藥材,其中,玉竹80多畝,黃精30多畝。然而,中藥材周邊容易長草,肆意生長的雜草,搶食著藥材的養分。而「跑步雞」的出現,給基地帶來了「福音」。
  • 西蘭鄉壽橋村:小桃園釋放大能量 村民增收有秘訣
    羅源灣新聞網訊 圍繞農民持續增收,西蘭鄉壽橋村通過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打通有機循環農業生態連結,在桃林裡做起了文章,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走進壽橋村,整潔的村道與蔥鬱的樹木交相呼應,村前的荷塘荷花盛放,飄來陣陣清香,而最引人注目的則是成片的桃林,眼下正值水蜜桃盛果期,正在採摘的果農臉上掛滿了豐收的喜悅,村民徐永忠已經78歲高齡,有了這片桃林,他家增加了不少收入。「一個月給他10天到20天的工作,一天兩百元,一個月就會有兩千到四千的工資,很穩定。他很勤勞,還養蜜蜂,依託桃林產業,年總收入應該不低於5萬元。」
  • 保升鎮寶鳳村:300畝青花椒鋪出致富路,村民和村集體實現「雙增收」
    7月2日,在遂寧高新區保升鎮寶鳳村青花椒種植基地,十幾名村民正在連綿的山丘間用液壓剪把掛滿枝頭的青花椒採摘下來、修剪裝筐,椒香撲面而來,讓人神清氣爽。為實現農民增收,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早日摘掉貧困村的帽子,2016年,在村「兩委」和扶貧工作隊的努力下,引進了青花椒產業,成立了遂寧市船山區本佳青花椒種植專業合作社。2017年,該村就開始通過流轉撂荒地大面積種植九葉青花椒。如今,經過3年的生長,300畝青花椒首次迎來豐收季。  「今年,花椒初掛果,一畝能有400斤的產量,產值可達20萬元左右。
  • 梁平區龍門鎮:種植春見促村民增收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4月21日6時訊(通訊員 陶開星)近日,重慶市梁平區龍門鎮明亮村四組的春見園內,重慶寬農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們正和該鎮農業技術人員交流著春見管護技術,如何疏花疏果?修枝施肥要注意什麼?一條條實用經驗讓管理春見的社員們收穫不少。
  • 博白:打造特色種植產業名片,帶領貧困農戶增收脫貧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博白縣因地制宜,創新「企業+合作社+基地+村級集體+農戶」特色農業生產模式,大力發展橘紅、沃柑種植等產業,帶領貧困戶增收致富。在博白縣徑口鎮徑口村的熙榮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裡,三百多畝橘紅和沃柑枝芽透綠,樹上還長著青澀的果實。致富帶頭人胡海榮一邊修剪樹枝,一邊向記者介紹橘紅的功效。胡海榮說,橘紅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於做潤喉糖、止咳糖漿等,曬乾的橘紅和橘紅花瓣都可以泡水喝。
  • 吊瓜成村民增收新路徑
    近日,福祿鎮青橋村吊瓜種植基地,負責人林江在為吊瓜拉網。(文/圖記者熊偉)近日,在福祿鎮青橋村吊瓜種植基地內,一棵棵嫩綠的吊瓜苗已悄然露頭,種植大戶林江和工人們一起忙著拉網、固定吊瓜架,準備著吊瓜藤蔓纏繞上架。「鋼絲要拉緊,邊角要斜拉成八字形,這樣吹風的時候才會穩固。」林江認真地指揮著工人們正確的進行瓜架固定。當前正是吊瓜開始發芽的季節,再過半個月吊瓜苗便開始纏繞上架,5月下旬便開始掛果,中秋節後將進入採收期。
  •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2020-12-25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種植春見促增收
    三月十一日,大觀鎮廟壩村,村民從車上卸下春見樹苗。本報訊(文/圖記者周光輝)三月的大地春意盎然,正是農忙好時節。3月11日,大觀鎮廟壩村五組的果園內,50多名工人正忙著將一株株春見樹苗搬運到地頭進行栽種,挖坑、填土、澆水,大家分工合作,幹得熱火朝天。廟壩村第一書記王震介紹,這次他們分批種植的100餘畝春見屬於廟壩村的集體經濟,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可以在果園務工獲得勞務費,全村18戶建卡貧困戶還可以通過股份獲得分紅。這一棵棵「致富樹」為廟壩村的貧困戶們又新添了一條增收之路。
  • 科學種植讓木納格葡萄成農民增收「主力軍」
    □本報記者/何玲對於木納格葡萄種植戶來說,砍去辛辛苦苦種植了十多年的葡萄樹是非常心疼的一件事,但在阿圖什市,葡萄種植戶們卻心甘情願地將已掛果的葡萄樹砍掉。「以前不懂技術,認為葡萄樹種植得越密產量就會越高,沒想到葡萄樹枝葉茂盛不通風,讓葡萄生了病,導致品質下降。
  • 百名記者進百村|船山區老池鎮芋禾村:荒山變果園 村民笑開顏
    大事記●2015年以來,芋禾村逐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村生活生產條件明顯改善。●2016年,芋禾村引進錦之源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特色水果。通過四年的開發建設,目前錦之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水果栽種面積已達700畝。●2016年以來,芋禾村引進多家業主,實現產業由0項到9項的跨越,為脫貧攻堅打下堅實基礎。
  • 儋州優先種植瓜果菜 豐富全省「菜籃子」
    合作社負責人陳開海說,2020年種植地瓜面積擴大到1200畝,2021年計劃擴種到2000畝,為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提供大量長工和短工崗位。在海頭地瓜種植基地務工的村民吳玉女說,每月工資近3000元。這是儋州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帶來的新氣象。
  • 發展中草藥種植 助力農民增收
    近日,饒河縣大佳河鄉永勝村中草藥種植基農戶們正在利用機械播種中草藥板藍根,鄉村兩級幹部們在現場對中草藥種植進行技術指導,預計9月中旬即可收穫板藍根。  據了解,饒河縣大佳河鄉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引導各村積極發展白鮮皮、板藍根、蒲公英、五味子等中草藥種植,助力農民增收。
  • 現代農業+多彩種植 瀏陽古港助農增收促發展
    問起今年的效益,夏顯柳欣喜地說,今年他種植的600多畝水稻預計有30萬公斤產量。 在他看來,全程機械化作業是他豐收的最大「幫手」。 「以前採用人工植保,需要耗費不少人力和時間,現在更換植保機後,一臺機器一天就能完成30餘畝稻田的植保作業,省時省力。」夏顯柳說,以前不僅需要人工做大量的工作,還得風調雨順,遇到惡劣天氣,作物會減產甚至絕產。
  • 馬山:一桃一雞助增收 脫貧致富大希望
    自扶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廣西馬山縣古寨瑤族鄉加善村潘興運以一手「鷹嘴桃和瑤鄉雞」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助力村民增收,帶領大家脫貧致富。加善村位於馬山縣東部大石山區,有著優越的生態環境。潘興運在結合自身條件後決定種植鷹嘴桃和飼養本地土雞,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由潘興運夫婦牽頭創辦的馬山縣雲上瑤鄉種養專業合作社於2017年8月1日掛牌成立,合作社成員35人,其中在冊貧困戶成員11人。潘興運將「瑤鄉土雞」和「雲上鷹嘴桃」作為合作社的主打產品,並打造成馬山的品牌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