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理心很重要?或許你也聽煩了各種「我是為你好」之類的話

2020-12-18 外八獨居蟹

前兩天刷到谷歌2020年的年度總結,在谷歌2020年年度搜索詞中「why/為什麼」的搜索量達到歷史之最。

「為什麼這個病毒叫做新冠病毒?」「為什麼如此多人喪生?」「為什麼黑人的命也重要?」「為什麼我們還堅持抗議?」「為什麼今年困難重重?」「為什麼同理心很重要?」…………

問為什麼好像是人類的一大特徵之一,在這眾多的「為什麼」中,其中那個「為什麼同理心很重要?」引起了我的注意。

同理心, 百科釋義如下:亦譯為「設身處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換位、將心比心。亦即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01

之前在知乎刷到過個帖子,大概內容是這樣的:一大學女生,經濟條件有限,跟男朋友異地,火車需要十幾個小時。某個學期省吃儉用,該女生買了一張到男友城市的火車票,硬座,打算給男友一個驚喜。女生很興奮,把這事跟室友分享了,其中一個經濟條件不錯的室友聽後十分驚訝,「十幾個小時硬座?天哪,這也太辛苦了吧,為什麼不買機票呢?」

當事人聽罷,興奮、喜悅的心情化作烏有,看著手裡的硬座票,甚至有想撕了車票的衝動。

女孩室友的話其實沒錯,她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條件之下脫口而出的感想。但好巧不巧,她不缺的錢,正是那位當事人急缺的。過後她們如何相處我不清楚,但這位當事人心裡肯定有刺。畢竟,這句話產生的效果,好比廣為人知的那句「何不食肉糜?」

02

說個最近的例子,前段時間成都一確診患者被網暴事件,其實也是缺少同理心的一種的表現。網暴實施者們可曾想過,作為一個確診患者,那個女孩更需要的是安慰和支持,他們沒有。因為,被確診的不是他們。談論起別人的事情來,人們總是雲淡風輕,因為與他無關。

後來我在頭條上刷到了北京「西城大爺」對成都女孩的鼓勵,「西城大爺」作為北京疫情首例確診患者,他與成都女孩經歷了相同的痛苦,所以他更能理解成都女孩。這就是同理心的一大重要表現,經歷過痛苦的人更能理解正在經歷痛苦的人。

好比網上出現「抑鬱症」這詞時,有人覺得是當事人作、跟風,因為在他們看來哪那麼容易抑鬱,哪那麼容易想不開,因為抑鬱的不是他們。而經歷過的人才明白個中苦楚,明白任何一根稻草都可能成為最後一根稻草。

但一個人一生的經歷是有限的,我們無法去經歷所有人所經歷過的事情,這導致我們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具備同理心的渠道。感同身受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但我們可以在說話之前再多想想。

03

前段時間跟一朋友聊天,不可避免地聊起了結婚的問題,朋友勸誡我說,「如果你確實不打算結婚的話,該規劃買套自己的房子了」

我回說「工作都沒有還想什麼買房啊」,朋友回復,「但也要納入考慮了,現在年紀也上來了」

說實話,在她剛跟我說買房子的事情時,我就已經不想聊天了,畢竟前邊還在聊我工作未果的問題。後邊看她洋洋灑灑又發了一長段有關房子的消息,我覺得挺壓抑的,於是主動終止了聊天,轉而找西瓜抱怨,「我現在連工作都沒有,我一朋友叫我去買房,她想啥啊?」

西瓜回復,「她也是為你考慮,為你好來著」

道理我都懂,但情感上還是難接受,外加這個朋友已經買房,心裡難免會有種「她高高在上而我卻連工作都沒有」的挫敗感,然而朋友還要繼續這個話題,我自然是沒什麼熱情的。當然,理智上我明白她確實是在我為我將來考慮,但一時半會的情緒,真轉不過來。你知道人啊,是個情感頗為豐富的生物,若能輕易被這些冷冰冰的道理所說服,那世上也不會有那麼多後悔的人了。

04

說了這麼幾個例子,網上看到的不知真假的案例,現實世界裡爆發的大規模網暴事件,加上自己近來的一些親身經歷,我們再重新回到問題上——為什麼同理心很重要?

不說什麼大道理,就從上邊案例來說,人其實是群居動物,是社會性的。我們一生之中,要跟家人、朋友、同學、同事、陌生人等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缺乏同理心的很大一個弊端就是,在相處中容易產生摩擦。小點的可能對方就藏心裡然後不露痕跡地體現在行為上,大點的就像這次的網暴事件。

當然,同理心之所以重要,我覺著有個事實是很大原因——社會上缺乏同理心。好比「物以稀為貴」,因為普遍缺乏同理心,所以才會覺得有同理心的人很強很好。假設生活中人人都富有同理心,那誰還會來強調同理心的重要呢?

以我個人來說,要做到對所有人都同理心對待真的很難,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同理心去對待的(比如窮兇惡極的罪犯,我可能知道他是因為個人經歷而導致的心理扭曲,但我不會理解他的犯罪行為)。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借鑑一下,重視的人、在意的人、對你有影響的人儘量做到;其他人包括陌生人,不勉強,但也別張嘴就來,保持緘默有時也是一種善意。

相關焦點

  • 親子教養,窒愛口號:我是為你好!難道我會害你嗎?
    不是我不給,問題是,護照這麼重要的東西,怎麼能隨隨便便拍張照就傳出去?『你要做什麼的?』我問著,一邊分神弄餐點給孩子吃。『就要你的英文名字阿,要跟護照上一樣才行,記得拍給我。』母親說,同樣是不由分說的語氣。可,從頭到尾我還是不知道到底為什麼突然要我的英文名字。
  • 「仁」的精神實質:同理心與利他心
    如果我們讀《論語》這本書就會發現,仁字在論語中前後出現了一百多次,可以說仁字貫穿了《論語》的全書,「仁」是孔學最重要的思想內核之一。那麼什麼是仁呢,孔子弟子有一次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回答了兩個字:愛人,就是說愛人就是仁,「仁者愛人」就是這麼來的。那麼問題又來了,如果我們接著追問下去,什麼是愛人?
  • 最怕的一句話我都是為你好
    不知道你們一生中最怕的是哪一句話,我知道我一生中最怕的一句話是什麼 我都是為你好 。可是我們的一生啊,就是說事事都要別人去做主給你安排的話 。有意思嗎,我都活得不像自己了 只是你安排的樣子像一個木偶,提到哪兒弄到哪兒 你好不好有什麼用 。
  • 《我想大聲說》之我是為你好
    我是為你好!我想這是我們在家裡或者學校聽到很多次的話了。你怎樣做都會被看作是不對的,你要按照他人的意願要求來生活,其實為你好!當你想離開堆積如山的作業想去外邊玩耍,你會聽到:趕緊學習,你看看別某某差多了。如果你反抗,你就會聽到「我是為你好」。當你不想被那些精品食物包圍的時候,因為已經吃飽了,但為了影響必須吃的東西時,你會聽到「我是為你好」。當你不想參加興趣培訓班時,因為你已經周末全部課滿,甚至晚上都沒有時間的時候,你依然會聽到「我是為你好」。
  • 「都是為你好」太多只是情緒綁架,父母的認知偏差可能會害了你
    ——莎士比亞生活中,你肯定經常聽過這樣的話:我都那麼一把年紀了,你應該聽我一句勸……有些時候,你可能並不贊同ta的觀點,但是若時間久了,這樣的話長期在耳邊飄過,你可能就會潛移默化地接受了ta的觀點和看法。當然,觀點有利無害的話,全盤接受都沒有問題。但是,如果觀點是有害無利的話,聽得多一點,都可能是一種變相的毒害。
  • 王嘉爾就是很暖心,對舞者很暖心,共情能力同理心很強
    第一期看他在街舞的表現,就是很暖心,對舞者很暖心,共情能力同理心很強,會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很為他人著想。然後第二期的隊長battle,媽耶,顛覆了我對他的認知。雖然在此之前我一直只聞其名不知其人,從沒有看過他任何的綜藝視頻,以為就是個長得有點好看的小鮮肉,娛樂圈小鮮肉太多了,不稀奇,不足為外人道。
  • 「我都是為你好」:你給我聽好!我不需要!
    01 親人間最大的騙局是,我是為你好才罵你熱播劇《小歡喜》中,話題度最高的一句臺詞是父母對孩子們說的那句:「我都是為你好」。想當年體驗過或正在體驗這句話高溫蒸烤過的你,一看到這句話,有沒有引起生理極度舒適的反義詞?反正我承認我有!黃磊作為人到中年的父親憑藉豐富人生經驗說了句大實話:「父母總是對孩子說我都是為你好,但父母自己過得好才是對孩子更大的好。」
  • 「自帶LOGO乘地鐵的硬核大爺走紅」:同理心,是對這個社會最好的滋養
    她連忙把放在地上並且已經沾上尿液的行李袋提起來,然後質問道:為什麼在地鐵上尿?! 誰知,大爺淡定地讓男童尿完,回懟了句:「他還這麼小,憋不住了你說怎麼辦?尿在哪?」 想起自己有次乘坐高鐵,臨近發車的時候,前座的男士突然轉過身來,禮貌詢問道:「我把座椅稍微調下來一點點可以嗎?你會不會不方便。」讓我詫異了好久,受寵若驚般趕忙點頭答應。 「謝謝你。」男士禮貌的回應道,把座椅稍微往後調了一點點,其實並未對我造成多大困擾,卻給我的價值觀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 這個世界上最自私的話就是: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
    今天,我看到鄰居在打罵他的孩子,一頓狂風驟雨,孩子被虐得淚流滿面,他打罵孩子時說的最多的話就是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原因是這樣的,他的孩子有些內向,在學校見到老師不敢打招呼,有時候看到長輩也不叫,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的。
  • 你知道同理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到底有多重要嗎?
    她從電視裡知道,患癌症的一些小朋友因為化療而掉光了頭髮,於是,6歲半的她拿起剪刀把自己一頭漂亮的棕色長髮剪了,剪出來的頭髮被她放在了一個小布袋裡,拿到了醫院……同理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到底有多重要?一個孩子如果有更多的同理心,他也會更善於社交。
  • 心理學揭秘:那些「都是為你好」的話,究竟是假意還是真愛
    肖驍在《奇葩說》裡面說過:一個喜歡把「都是為你好」當口頭禪的人,一定會在你出問題的時候說這麼一句話:「你看我當初說什麼來著?」聽著確實扎心。「張阿姨介紹的那位小劉不錯,趕緊把婚事定了,要不以後就別再叫我做媽媽了,大齡剩女真丟人!」「這點小事你都不願意幫我做,那你就是不愛我,我們分手!」「你自己那麼多錢,卻不肯借我一點,還算是什麼朋友,真不仗義。」
  • 【同理心訓練】智覺力實驗計劃·002·訓練課 6月18-19日
    它以培養人的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習慣為基礎,通過一系列訓練手段把人的直覺能力和創造性從人本心中挖掘出來,以回歸人本身創造力的核心「仁」之本能狀態為目標。對創新能力的拓展不僅能作用於各種職業進化,更是在新時代下對教育方式的一種革命性啟發。
  • 有一種傷害,叫做「我這是為你好」
    「你都快三十了,還不生孩子?以後老了誰養你啊?「「你那個男朋友趁早分了吧,一看就不靠譜。」這些話,我們聽的太多了。說實話,基本上沒有多少父母是帶著惡意給孩子提意見的,他們是真的想「為你好」,而身處各種迷茫期的我們,也的確需要一些指導意見。
  • 「我是為你好」,可我們真的好了嗎?
    「為你好」往往意味著,要合情合理的幹涉你的生活,但你不能提出任何反對意見,因為我是「為你好」。所謂的「為你好」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來看待別人的事情。你不是魚,你怎麼知道他喜歡的是平靜的湖水還是深邃的大海?
  • 一個人對你做這3件事,表面為你好,實為「控制」你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一些人說:「你現在不懂,以後會明白我的苦心的」「我都是為你好,你怎麼就不明白呢」等等這些勸導語,乍聽之下好像是對你好,實際上裡面都包含了強烈的精神控制,意圖通過語言功能來操控我們的行為和意識。
  • 同為律者的鑰匙,為什麼你比我高了30點攻擊力?
    律者,是《崩壞3》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設定(為什麼我覺得這句話好像說過好多遍了……),她們的強大不僅體現在「崩壞」的世界觀中,更體現在《崩壞3》的遊戲裡。(然而在下至今依然沒有抽到她……)米哈遊為了使「律者」顯得更加與眾不同,特意為她們設計了獨特的專屬武器【空無之鑰】和【真理之鑰】。而最近,正是這兩把武器,引發了玩家的熱烈討論。什麼大家都是律者的武器,你【真理之鑰】就要比我【空無之鑰】多30點攻擊力呢?同樣是輸出,為什麼我的【真理之鑰】不能暴擊呢?
  • 「情商高的人,從不說這6句話」所有高情商,都是同理心的體現
    丹尼爾.戈爾曼在成名作《情商:為什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裡也寫道:「你說話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著你所能抵達的高度。」 那麼,怎樣的說話方式,才是情商高的表現,才能讓人感覺舒服? 通常來說,情商高的人,從不說這6句話。
  • 「我是你媽,都是為你好」,中國式家長的控制,害了多少無辜孩子
    #電影囧媽#「我是你媽,我是為你好」,這句話是多少中國父母掛在嘴邊的話,這種深沉的愛。一個向左走,一個向右走,但是沒有一方去思考另一方為什麼會這樣,也許思考一下換個方向就能相遇。《囧媽》這部電影詮釋了「中國母親式」的關愛,擔心兒子沒有吃飽,任何食物都往兒子的嘴裡塞,看著兒子吃紅燒肉,控制兒子吃肉的量。這種控制式的關愛讓人無法呼吸,終於兒子忍不住了,爆發出來。
  • 領導說我這是為你好,聽懂5句潛臺詞,你才明白領導是不是利用你
    小林下班約女朋友吃晚飯,領導老張叫他:「我晚上有重要的工作要做,不能推脫,今天晚上你加班,把這份稿子再整理一遍。」不出幾天,領導又把小林叫了過來,「我今天晚上有個事情要處理,晚上你們辛苦加班,按照我修改後的意見,把計劃再寫一遍。」